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8199|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阳虚?阴虚!好多人都诊断错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1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到处都是宣扬保阳气的推送文章,动不动就是气虚阳虚,肾气虚,感觉天空快被遮蔽了,不见天日啊!现代人有吃有喝,穿衣还要讲好看,衣服的保暖功能都不能说退居其次,而是一次再次了。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真的有那么多虚寒证吗?张仲景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缺衣少食,最重要的是那时的气候真的比现在寒冷,所以伤寒的多。就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水平很低,温饱问题还是主要的社会问题,所以虚寒证的人不少,所以也造就了李可老先生。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生活条件大幅提高,要再说有很多虚寒证的,可能么?之所以现在中医疗效不佳就是这种观点占主流的结果。理论尚需联系实际,只知生搬硬套,盲目相信某些人士的理论,哪怕实践的结果根本与预期相反。这不是中医粉,而是自称中医粉干着中医黑的事儿,确定他们不是中医黑粉?
           连大众都知道三高证是富贵病,其实就是人体内空间有限,容纳不了过多的营养物质而导致的,治疗的方案应该是增加消耗,减少摄入,这才是附和时下所说的管住嘴迈开腿的方法。也是因为从贫困到富贵,饮食的度没掌握好,吃饱了还要吃好点。《内经》讲的“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就是说吃的太饱太好了,脚上就会生大丁疮(痈疽),正正好和现在糖尿病足相符。
          读书不求甚解,还要误导别人,实实可恶!
          真的是阳虚吗?其实是身体阳气转化的通道出了问题,身体自身不能将食物转化为某一部分的阳气,多数是中下焦的阳气。而多余的阳气滞留在上焦,就很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所以如果你的症状类似虚寒症,但是一吃温阳剂就上火,那么很有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了哪怕主要症状有一点点好转。也就是说并不是真的阳气虚,而是痰瘀阻滞经络,阳气下降的通路和下焦都被堵塞了。不仅不是阳虚,反而最初的最初是由阴虚,湿热酿痰造成的。专学伤寒的人没见过,很容易就误诊为阳虚。实际上,彭子益说过,温病是阴虚也是阳虚。因为一份阴液就有一分阳气,阳气是附着在阴液上面而流行全身的。所以阴虚的患者身上出现阳虚的症状一点儿都不奇怪。如果是单纯的阳虚,那么如何需要不断的补充阳气?难道患者的身体象沙漏一样,留不住阳气吗?有些人吃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附子剂,还不醒悟,还真是可悲可叹啊!
             如果在外来阳气和身体自身由饮食转化阳气之间,你会选择哪个?再说直白一点,你是愿意一直用附子剂温阳还是愿意打通自己的经络让饮食物正常的转化为阳气?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会选第二条吧?我一直在说阴虚的人忌升散,还用大热的附子剂。那明显的就是实实,属于误治,虽然不一定有感觉到坏处,但是最明显的就是只能控制一段时期内的症状,很快就会控制不住继续恶化;此时大部分的人不会往附子剂或误诊误治上面想。因为本就阴虚内热,还要再助热,脏腑首先受不了,最先就是肠胃的各种溃疡,再就是心肝肾的异常或衰竭。而要是第二种打通经络的方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摸清楚各脏腑之间的强弱,根据情况来开出药方,期间还有可能按照疾病发展的顺序反向的出现各种症状,也是容易误导人的地方。况且,方子里面稍微有一点偏差,甚至有一味药的剂量不对,就有可能整个方子失效。还有,刚开始的时候服药可能会如石沉大海,茫然无觉,觉得没起作用,其实恰恰相反,药物已经在和体内的病邪作斗争了,只不过过程很艰难,到能感觉到效果的时候是需要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的。
            再有,温病的向愈是和伤寒的向愈完全相反的。伤寒的向愈是阳气功能的表现,主要是精神健旺,食欲旺盛,活动力增强;而温病的向愈是随着阴液的充足而来的,那么相应的就是阴气的表现:精神倦怠,困倦思睡,短时间内食欲减退甚至不思饮食,**动等等。这一条尤其重要,特意单独列出来!
2# 沙发
发表于 2019-7-18 16:15 | 只看该作者
认识误区之腹泻=脾肾阳虚
     没想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腹泻,而且是怎么看都看不好的腹泻。有些人说是**括约肌松弛,原因是痔疮手术;有人说是吃水果喝茶等寒凉性的食物饮品,另一些人说是在冷的环境里比如冬天的室外,夏天的空调房待久了,受寒了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现状却很相似,补气温阳健脾补肾健脾祛湿,各法试遍,效果微乎其微。所以并不是他们所自认为的那样的病因。我说还是内热外寒,属于湿热泻痢的范畴。但是因为痰瘀阻滞,祛湿也不管用,因为有时候还真兼有寒湿。只不过这个寒并不是真的寒,而是身体阳气下降的通路堵塞而表现的寒象,也就是身体冷热分布不均,只要打通通路,阳气自然充足,又何必外求药补呢?
影响阳气最厉害的经络是胆经和胃经,也是最容易发生堵塞的经络和脏腑,另外还有肺和肺经,膀胱和膀胱经,心和心经等等。每一个人被堵塞的经络和脏腑各不相同,就算脏腑和经络相同,堵塞的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得出一些信息,就能开出合适的处方应对这种腹泻。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3# 板凳
发表于 2019-7-18 16:16 | 只看该作者
认识误区之怕冷=阳虚
      现在还有很多人怕冷,有的人甚至夏天都不敢穿短袖,平时也比别人多穿好几件衣服,尤其空调房不敢呆;除此之外还容易感冒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第一反应就是阳虚,脾肾阳虚,卫外不固。殊不知,这是在温饱不能保证的年代的病因。如果你家或你自己是这样子的,那么请自问,是穿不暖还是吃不饱?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会产生热量,来对抗外界的寒凉。当然这是正常情况下的情形,当阳气向外的通路受阻的时候,外周的阳气自然也是不足的,那么对于外界气温的适应力就会下降,怕冷就出现了。这一种情形就是我们中医常说的真热假寒,而且是缓慢形成的。有人会说,我什么什么时候受了冻,进了寒气。呵呵,恰恰不是进了寒气,而是寒气把热闭阻于内,不得向外延展;比如我们常常说的风寒入里化热,寒包火型的咳嗽,一些胃病心脏病颈椎病,腰椎病等都是外寒内热的典型,这时候你如果采取的是温散的办法,会更增内热,使病情更严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祛痰逐淤清内热,使得阳气向外发越,可以稍稍兼用一些平性的散寒药,外部的寒邪自然就消解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见怕冷就说是阳虚,要补气温阳,治来治去,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金钱,却还是病情如故。这种情况不知道是医生的悲哀呢,还是病人的悲哀!
     需要注意的是,清热药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祛痰逐淤兼清热生津。清热药的应用也是要遵循一些规律,用量少了或多了,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只有恰如其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其实就是以通为补。
4
发表于 2019-7-18 16:17 | 只看该作者
认识误区之症状消失=病愈
      不管病人还是医生,都有这方面的误区。这里我要说的是症状消失除了病愈还有可能是病进,尤其外周症状。外周症状的消失也有可能是病势深入,外周状况缓解。尤其是痰瘀这类的微循环障碍的疾病。比如有人感冒了,流鼻涕,喉咙疼,治疗几天变成了干咳。于是自己觉得症状缓解了,可是干咳了很久都不见好,最后有可能还变成肺炎,慢性支气管炎。从鼻子到肺,是病愈么?
      还有人治疗湿疹,湿疹没了,结果不几年查出来胃溃疡,因为热量从胃散失了,根本到不了皮肤了,当然湿疹好转了。但是从皮肤到胃,是病愈么?
       还有的人小时候鼻炎,慢慢的鼻炎不了,但是拉肚子了,到最后甚至怕冷,微循环障碍;从鼻子到大肠再到心肺,是病愈么?
5
发表于 2019-7-19 15:26 | 只看该作者
似是而非,呵呵
6
发表于 2019-7-19 23:1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好文章提醒好多中医!为什么久治不愈,久治无效?值得医者深思!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7
发表于 2019-7-20 12:50 | 只看该作者
刘鑫养生调理 发表于 2019-7-19 23:17
楼主的好文章提醒好多中医!为什么久治不愈,久治无效?值得医者深思!

谢谢支持!
8
发表于 2019-7-23 18:51 | 只看该作者
清火怎么使阳气增加的
      似乎气虚就要补气阳虚就要温阳已经成了思维定式,可是有时候身体就是很不给面子。这种模式很多时候并不管用。舌苔黄厚,你再用补气温阳,那不是嫌命长吗?
     气有余便是火,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不是随便说说的,都是可以落到实处的。体内火气大,只要清掉多余的火气,自然气足,何必再加补气温阳之药呢?都说补气健脾,健脾的除了人参白术,石膏知母照样可以健脾。
      在各种物资充盛的现在,体虚很多都是痰瘀阻滞所致,并不是单纯的虚寒症,而是真实类虚证。所以补气温阳绝对是禁忌!
9
发表于 2019-7-23 20:1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赞同楼主的观点!
10
发表于 2019-7-24 10:16 | 只看该作者
求教:那为什么会痰瘀阻滞呢?根源是阳不能化阴?还是?
11
发表于 2019-7-24 10:34 | 只看该作者
辛风 发表于 2019-7-24 10:16
求教:那为什么会痰瘀阻滞呢?根源是阳不能化阴?还是?

阳不能化阴的情况只存在于虚寒症的状况,也就是文中提到的衣食不周的时候。
为什么会痰瘀阻滞?其实一楼已经给出了答案,最初的最初,是阴虚湿热酿痰。这里涉及到一个中医的术语,中医的痰不仅指的是从肺咳出来的痰,还包括很多没有排出体外的粘滞在细胞里面的浓稠的体液,既是我们常说的无形之痰。痰生日久,渐及于瘀,于是痰瘀互结,使病情更加复杂化。有了痰阻,病情的迷惑性就增加,中医讲痰无处不在,指的就是这种无形之痰。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湿,体表的湿。有很多这种问题的人各种祛湿,健脾利水,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多数是越治越湿。好多人日常采用的是红豆薏米粥之类的食物,觉得日久会有效果,实际上结果常常出意外。我也见过,湿疹的病人家属用一个暑假的绿豆汤治好了几年定时复发的湿疹。两相比较,不难看出结论吧?

12
发表于 2019-8-17 06:41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里的阳指的津液,水谷精微物质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3
发表于 2019-8-17 11:52 | 只看该作者
江海余生 发表于 2019-7-18 16:15
认识误区之腹泻=脾肾阳虚
     没想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腹泻,而且是怎么看都看不好的腹泻。有些人说是**括 ...

便溏能治么?当然能治,只不过不是以常法治之。长期的便溏尤其是温阳健脾无效的便溏均属于经络不通的范畴。
有的是大肠堵塞,水分吸收障碍导致的水从大便而出;有的是肝内门静脉肠入口处堵塞导致的水液不能进入肝脏以混入血液所以便溏,还有的脾脏被痰瘀堵塞造成脾虚的假象所致的便溏,还有的是因肝旺克脾所致的脾虚便溏假象,还有的是肾脏被痰瘀所阻所致的肾虚泄泻的假象......,很少是***因素致病的,多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所致,所以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人情况不同,很难做到一方以统之。

除了饮食清淡,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之外,用食物就能达到实大便的目的。曾见人说过酸萝卜可以实大便,柠檬水,各种话梅(零食)也可以实大便。


14
发表于 2019-8-17 14:22 | 只看该作者
qsaijr 发表于 2019-8-17 06:41
伤寒论里的阳指的津液,水谷精微物质

--------------------

初学中医还是要分清概念的:津液是津液,阳气是阳气,水谷精微是水谷精微。之所以混为一谈,是因为阳气是附着于津液之中而表现出来的,阳是无形无质的,只有附着于有形之阴液(津液)才能发生阳气的传变。水谷精微之中除了阳气还有津液,并不单单是阳气。还在于阴阳的不可分离,阴阳分离疾病之始!三者之间还有相互转化的关系在。伤寒论大部分都是在讲怎么使用药物化阴寒而为津液,化阴寒就需要阳气的蒸腾汽化作用,使得阴阳和合病体康愈!如果直接就说伤寒论的阳气是指的津液,那是需要很深的中医造诣之后才能分清的。如果是初学者这样认为只会造成概念不清,越学越迷糊!
15
发表于 2019-8-22 08:36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久治不愈,久治无效?值得深思!好文章
16
发表于 2019-8-26 17:20 | 只看该作者
阴虚的人有的食欲旺盛,有的食欲不佳,还有的吃得多不长肉。还有人说为什么阴虚的人显得皮肤白,学习好。今天一并回答了:

阴虚的人大部分因为胃热所以食欲旺盛,那是指的大部分人,还有小部分人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就是越吃越瘦型的,还有一部分人是根本吃不下东西的,小孩子当中尤其多,那些不缺吃少穿但长得象豆芽菜的基本就是此类。

至于皮肤白,那可能并不是正常的那种白,而有可能只是一种病态的苍白,因为皮下被痰瘀所阻,全身皮下大面积的微循环障碍,血液{MOD}不到表皮,所以显得皮肤白,没有血色的白,正常的白应该是白里透红。

而说到学习好,这个是因为人的大脑的发育需要较高至少是比正常稍高的温度,你可以去查资料,现在西医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而阴虚的人内热重正好满足了这一点,所以也并不奇怪。
17
发表于 2019-9-25 17:45 | 只看该作者
请教大佬 如何分辨是真的阳虚 还假的阳虚 真阴虚
18
发表于 2019-9-26 16:15 | 只看该作者
请教江海余生,能否通过临床实例讲解
19
发表于 2019-9-26 18:09 | 只看该作者
耳目一新,另僻思路,让我们学习一下
20
发表于 2019-9-27 16:20 | 只看该作者
痰、水、食、瘀、滞
21
发表于 2019-10-26 18: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后有所悟啊,谢谢楼主
22
发表于 2019-10-27 15:15 | 只看该作者
tomtangan 发表于 2019-9-25 17:45
请教大佬 如何分辨是真的阳虚 还假的阳虚 真阴虚呢

如果从症状无法分辨,可以用温阳补气的药物试一下,无效的肯定就是阴虚痰阻所致的;有效的 却不一定就是真阳虚,那种需要长期服用温阳补气药物,停药即复发的也有可能属于阴虚痰阻,真正的阳虚的患者应该是短时间的温阳补气就能看见效果并且不易复发的。

23
发表于 2019-10-27 15:24 | 只看该作者
飘杏 发表于 2019-9-27 16:20
痰、水、食、瘀、滞

关于痰饮的关系,我有个新的思路。痰饮常常并称是因为痰饮常常同时出现,在伤寒,是以饮为主痰为次,也就是说大面积的水饮小范围的痰,祛除了大面积的饮,小范围的痰自然消散,所以是温阳化饮,温化寒痰湿痰----痰非温不化!代表方剂是二陈汤类方,小青龙汤等。在温病,是大面积的痰,小范围的局部的水饮,比如某些胸水腹水,尤其是人很瘦的胸腹水,所以用一般的逐水饮的方剂很难奏效或者第一次有效后面再用就无效了。只能说治则是清热滋阴凉血生津而化痰,也叫做清化热痰,润肺化痰。

24
发表于 2019-10-27 17:0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得很好!个人觉得临床诊断不必拘于阳虚、阴虚、痰瘀哪种常见,看病都要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脏腑之间会影响,标本虚实哪个为主可以转化,如脾阳虚可以生湿,湿可以阻滞形成痰瘀,日久受一些因素可能化热,化热也可能伤阴。相反,寒湿可以困脾,也可以形成瘀血,可以伤脾阳,看病时看当时什么症状为主,有什么样的舌脉象最关键,辨证是什么就根据辨证情况立法拟方,误诊误治多为病情复杂,把握不准病因病机,不以正确立法选方药所致。
25
发表于 2019-10-28 11:13 |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 为什么昨天回复的文字没有出现。
26
发表于 2019-10-29 12:40 | 只看该作者
小河弯弯 发表于 2019-10-27 17:04
楼主说得很好!个人觉得临床诊断不必拘于阳虚、阴虚、痰瘀哪种常见,看病都要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中医讲究 ...

是啊,很多人尤其初学者都是套用成方甚至套用条文,然后发现这个也象那个也象,最后变成了试方!

27
发表于 2019-11-8 21:27 | 只看该作者
王孟英医案一则,论述精妙!
湖墅**,素禀不坚,头眩脑鸣,频服温补药,甚觉畏冷。人皆谓其体偏于寒也。辛丑春,始请孟英诊之。脉甚数,曰:阴亏也,温补非宜。改服滋水培元之剂,颇为有效。夏间或劝以灸火,云可以除百病,盖未知灼艾之可以除百病者,谓可除寒湿凝滞、阳气不能宣通之证,非谓内伤外感一切之病皆可灸而除之也。故仲景有“微数之脉,慎不可灸”之训,正以艾火大能伤阴也。灸后数日,即寒少热多,宛如疟疾,医者以为脾寒病,投以温散,日以滋甚。春桥知药治未符,坚不肯服,乃父与之询其故,漫曰:要儿服药,须延王先生诊视。与之遂邀孟英治之。切其脉,滑数倍加,曰:阴虚之体,内热自生,灸之以艾,火气内攻,时当溽暑,天热外烁,三者交加,阴何以堪?再投温散,如火益热,当从瘅疟治。专以甘寒熄热,(孟英长技。)则阴津不至枯涸,而寒热不攻自去,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竟不用一分表散药而治愈。(眉批:眼前道理,而人多不悟,一经拈出,便成名论。此与以针治虚损者,同一悖谬。)
28
发表于 2019-11-8 21:28 | 只看该作者
古人说温补和滋阴是犯冲的,可惜今天的人还在犯啊!
选自《王孟英医案》
《薛氏医案》每以补中益气汤与地黄丸并用为治,虽卢不远之贤,亦或效尤,其实非用药之法也。如果清阳下陷而当升举者,则地黄丸之阴凝滞腻非所宜也;设属真阴不足,当用滋填者,则升、柴之耗散不可投也。自相矛盾,纪律毫无,然上下分治,原有矩矱。屠敬思素属阴亏,久患痰嗽,动即气逆,夜不能眠,频服滋潜,纳食渐减,稍沾厚味,呕腐吞酸。孟英视脉左弦而微数,右则软滑兼弦,水常泛滥,土失堤防,肝木过升,肺金少降,良由久投滋腻,湿浊内蟠,无益于下焦,反碍乎中运,左强右弱,升降不调。以苁蓉、黄柏、当归、芍药、熟地、丹皮、茯苓、楝实、砂仁研为末,藕粉为丸,早服温肾水以清肝;以党参、白术、枳实、菖蒲、半夏、茯苓、橘皮、黄连、蒺藜生晒研末,竹沥为丸,午服培中土而消痰;暮吞威喜丸,肃上源以化浊。三焦分治,各恙皆安。悉用丸剂者,避汤药之助痰湿耳。(眉批:方俱灵妙,可以为法。)
29
发表于 2019-11-8 21:28 | 只看该作者
怕冷不一定是阳虚案,选自《王孟英医案》:
朱君庆雨次郎,夙有痫证,因劳伤之后,发冷吐酸,不饥神惫,服药数剂,遂致故恙日作数次,医者技穷。余脉之,弦细若伏,而肢冷如冰,苔白如砂,涎沫频吐,头疼而晕,重裘不知温。是热深厥深,误投热药,而饮邪内盛,故热邪隐伏不显也。询其小溲果甚赤,以导痰汤去草合雪羹,加芩、连、栀、茹、木通,煎吞当归龙荟丸,覆杯而愈。
30
发表于 2019-11-8 21:30 | 只看该作者
一人而两犯药误,实在少见!选自《王孟英医案》:
吴芸阁因壮年时患霉疮,过服寒凉之药,疮虽愈,阳气伤残,虚寒病起,改投温补,如金液丹、大造丸之类,始得获安。奈医者昧于药为补偏救弊而设,漫无节制,率以为常,驯至血溢于上,便泻于下,食少痰多,喘逆碍卧,两足不能屈伸。童某犹云寒湿为患,进以苓姜术桂汤多剂,势益剧,且溲渐少而色绿如胆汁。医皆不能明其故,延孟英诊之。脉弦硬无情,曰:从前寒药戕阳,今则热药竭阴矣。胃中津液,皆灼烁以为痰,五藏咸失所养,而见证如上。水源欲绝,小溲自然渐少,木火内焚,乃露东方之色。与章虚谷之所治暑结厥阴,用来复丹攻其邪从溺出,而见深碧之色者,彼实此虚,判分天壤,恐和缓再来,亦难为力矣!寻果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15:0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