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7190|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探源与六病心法》伤寒论篇讲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9-1-4 1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屈指算来,研读伤寒与临床35年有余,早年写的《伤寒论辑要》取自各家学说,错误太多,已失古中医之意,必须纠正。所以重新从舌脉证入手完成《中医探源与六病心法》,作为教学之用,又感于伤寒论篇讲的简略,有些条文删去了,这次重新用白话文写,对于临床重要的部分尽量详细,其他的简略,目的是为了临床辩证处方。
  每个人的境界、悟性、思维、学识都是不同的,同意反对的都会有,不管别人评说,也不做任何解释。随着讲解的深入,读者慢慢体会,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海涵。
  我所讲的东西,一看就懂的条文或者很多医家讲的很详细、浅而易懂有共识的,我就比较简略了。比如浮脉是啥样子?我就不多讲了。我尽量把原文讲透,讲出本意来。只有把《伤寒论》学好了,学明白了,临床辩证处方就不难了。
  康平版最接近仲景本意,所以以此做讲解。讲伤寒论,只讲原文,其他的暂时不讲。
  讲解是在群里讲的,重新编辑后发在《爱爱医》,会不定时更新,引用西游记里的两句话作为前言:料应必遇知音者,说破源流万法通。
2# 沙发
发表于 2019-1-4 12:21 | 只看该作者
辨大阳病

大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节讲的是太阳的三个标志性症状和病理: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小肠和膀胱的功能不足为太阳病。小肠和膀胱的功能不足而感受风寒,出现体痛、头痛、汗出困难、发热、大小便不利、脉浮为常见的症状。

脉浮不仅在脉象上阐述了太阳病的脉象,也揭示了表热的病机,太阳病就是表热,热在表。单纯伤寒中风开始多会有脉浮的现象,但当表证不明显时或兼有少阳、阳明时就不会有明显的脉浮现象。

头项强痛,是外感风寒常有的症状,同时也反映了病的主要症状在上部。恶寒是周身体表的感受。
恶寒不仅是表病的表现,也是阳不足的一种体现,这在三阴篇里也有描述。

我们所探讨的不是单纯的用伤寒论单纯治疗外感疾病,所以和唐后的医家所论述的只讲之外感不同。
伤寒是以寒为本,热为标。身热为热在表,但不一定都有里寒,假若病标本皆寒,即表里皆寒,此系中寒病。

从这里我们知道一个恶寒的两个病理,一个是有表证,一个是有阳虚。伤寒论中的这一句就可看出: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这一条阐述中风的定义。发热汗出,当阳虚而不固则汗出,内经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出汗则血管的充容度降低,故脉缓。
大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一条阐述伤寒的定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说明伤寒不管发热有没有开始,必然出现恶寒体痛。或者有呕逆一证,脉阴阳俱紧是指寸关尺俱紧。关上为阳,关下为阴。
伤寒一日。大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一日。大阳受之。伤寒中风,刚开始属太阳,如果脉若静者,为不传。这里脉若静,也就是仅有太阳病的脉象,不像有变化的样子,那么一般不会有其他的转变,也不会里传少阳、阳明等。假若出现颇欲吐,少阳的表现,或者若躁烦,出现阳明之象,或者脉数急,热势加重,为传里的征象。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按照太阳病的规律,二日为少阳、三日为阳明,假如太阳病过了一两天没有出现少阳的证状或者出现阳明的症状,那么就不会传变了。
这一段有二三日三个字,可以看做第二步或第三步,也就是说太阳病按照一般情况下,下一步会传少阳,再一步会传阳明,但一两天了又没有少阳和阳明的症状,说明病情就不再加重而传变了。

3# 板凳
发表于 2019-1-4 15:13 | 只看该作者
《素问伤寒通论》第一

岐伯天师,天授医道,论与皇帝,其次有医圣仲景,争光日月,所述内外百病,原始要终,理法方药至张仲景而致极,医之为道,至此毕矣。后之叔和搜采,编次于世。迄于今,其人已朽,其书不得而传,后虽医书甚多,除《内经》、《伤寒论》外鲜有不偏者。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断章取义,以矜新创。至于金元,刘完素偏于泻火,丹溪倡于补阴,学者趋之,竞相传习,蔑视古经,攻击同异,辩说是非。后之景岳温补,玉楸步后,门户既分,歧途错出,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数百年间,人异其说,家自为法,脉诀出而诊要亡,本草盛而物性异。故凡艺或可殊途,惟医必归一致。《内经》、《伤寒论》医之本也,后世流于经验之学,舍本逐末,曰秘之方,时人为之捷径,愚人为之自得,焉可知古圣之意哉。

季元真人逆时而行,入灵丘而见岐伯,叩拜语岐伯曰:灵素自仲景集大成于伤寒论后,唯叔和继之,自唐后鲜有识者,致医学失于真传。后诸家蜂起,流于支流,当今之时,趋利而行,又加灵素伤寒不能卒读,词义深奥,学者日寡,唯经验之言,窃为捷径。纵有名士真人曲径通幽,但位居布衣,言而微、行而艰,不逮于明流仕途,故不得于广恩于天下,医学之颓废莫过于此,悲夫!愚以为精选内经伤寒要论,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略加注释,传于贤人,以光功德,惠及黎民。岐伯颔首答曰:善。可明示阴阳大要,起病原始,病机选药之精髓,以慧众生。后世唯仲景得其真传,起病原始,病机选药皆在其著书中,可去一见仲景,与其论道,可将见病知源详细论述,写成文字,以传后世。言毕,飘然不见。
时仲景游故地于岭南,余见其面露微笑,神采秀彻,叩首拜曰:**前来见师,欲广其内经伤寒论之大旨,详加注解,以便今人理会。仲景曰:汝此意岐伯天师已告知与我,我必将口授与你,记录成文,补其伤寒论中言外之意,隐喻之词,只需择时前来,切记只可传与贤人,慎之慎之。言谈间,消失于群山秀林之间。
黄帝问曰,阴阳者何?岐伯曰:天之阴阳,以分昼夜。人之阴阳,以分内外、腹背、五脏、六腑。故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腑者为阳,脏者为阴。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腑皆为阳。
阳气者,若天与日,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阴静阳躁,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阳化为气,阴成其形。阴胜则阳败而病生,阳胜则阴败而病生,阳胜则为热,阴胜则生寒。重热则寒作,重寒则热生。
4
发表于 2019-1-4 15:14 | 只看该作者
季元真人问与仲景:素问言阴阳,可谓详矣,但后习医者读之,不得其要,请言其详。仲景曰:阴阳者,宇宙两种不同之哲学思想,是最基本之朴素辩证法,亦为人类最早之系统论。阴阳概念引用于人体生理病理之体系,是对人体系统的高度概括。素问言形体之阴阳,又引入五行相补充,是为完备。吾所著伤寒论一书,旨在阐明阴阳在病理变化之用,故言及少。何为病理之阴阳?脏腑之功能增强为阳,脏腑之功能减退为阴,一脏腑功能增强或减退,平衡失调矣,阴阳之平衡失调即为病。
季元真人问曰:三阴三阳者何?仲景曰:素问有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病之可分者,阴阳为要,阴阳者,概括为寒热也。故有表里之阴阳(寒热)、脏腑之阴阳(寒热)、虚实之阴阳(寒热)。功能增强即为热,功能减退即为寒,腑为阳,脏为阴,人有病,皆起于脏腑,故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人之六经,三阳为腑,三阴为脏,腰以上为阳,腰以下为阴,故热在上,寒在下。膀胱和小肠归太阳经,胆和三焦归少阳经,胃和大肠归阳明经,是为三阳;心脏和肾脏归少阴经,肺脏和脾脏归太阴经,心包和肝脏归厥阴经,是为三阴。
季元真人曰:善。六经所分,六腑五脏、五行阴阳、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阳为天气,主外,阴为地气,主内。阳道实,故能格拒风寒,**虚,故能容纳水谷。贼风虚邪,外伤其表,故阳受之,饮食起居,内伤其里,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六腑阳也,阴受之则入五脏,五脏阴也。阳精主外,**主内,精气上下,经纬人物。华佗曰:寒邪中于下,热邪中于上,饮食之邪中于中。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素问曰,天之六气在上,地之五行在下,人居天地之中,禀天气而生六腑,禀地气而生五脏。其阳上阴下,火降水升,亦与天地同体。
故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五脏藏精,阴极而阳起也;六腑卫外,阳极而阴固也。故阴阳相得,不可偏胜也。阴胜则阳败而病生,阳胜则阴败而病生,阳胜则为热,阴胜则生寒。重热则寒作,重寒则热生。
灯火阑珊花香处,曲径通幽点苍穹。闲庭落座,季元真人曰:万千疾病,皆能以六经概括,至简也,至道也,凡病不外表里、虚实、脏腑、寒热,凡阴阳消息,变化屈伸,靡所不通,其所著之论,其理于六经证治之中,而不显言。乃阴阳理数,奥妙难知,不可穷通,恐天下后世,贤愚不等,不能尽通其理,乃仁藏理用之妙,非秘而不宣。后之读者,又谁得其皮与其骨哉。
仲景曰:天地之气,感之六淫,人之七情,饮食劳作,外从皮肤,而入脏腑;内从脏腑,现于肌肤,故脏腑功能之增强与减退,乃疾病之根源,表里联络者,经络也。故内经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六经包括内外经络,皮毛空窍,骨骼腠理,脏腑气血,故可统治于百病,但病理变化莫测,难以穷尽,故曰:若能寻余所集, 思过半矣。
5
发表于 2019-1-4 15: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hzjliu 于 2019-1-10 09:26 编辑

(此贴内容不是伤寒论解释故删掉)
6
发表于 2019-1-4 20:29 | 只看该作者
讲讲经典,我支持。
7
发表于 2019-1-4 21:42 | 只看该作者
大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尽其经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上一段讲了发于阳,七日愈,太阳病属阳,七日当自愈。头痛是有上热,假如往里发展,是因为内热之故,针足阳明经以泻内热则上热可解。
大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太阳病,寒伤阳,已至未为阳盛之时,故会在此时间段而好转。其他欲解时也是此意。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轻症的太阳病,症状较轻,即使不去治疗,一般也会两个周期自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热在皮肤(表),寒在肾【寒水】(里),肾主骨髓。

8
发表于 2019-1-6 21:22 | 只看该作者
大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轻症,因阳热于表故脉浮,营血因汗出而弱,故重按缓而弱,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鼻先受风寒,会鼻鸣,鸣,鸟叫声,鼻不通畅,胃气上逆,故干呕。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桂枝去肝寒又能温心,心主血而肝藏血,肝功能减弱则营血运行弱,芍药去小肠之寒,解小肠功能之弱,甘草与大枣属甘,益气并能增加血容量,生姜去胃寒,辛甘合用,温中达表以解外邪。
大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这一条讲桂枝汤的主要适用点。太阳初期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假若不是太阳初期,患者没有头痛发热,而见汗出恶风,仍然是有表证的征象。
大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这一条,是上一条的补充说明汗出恶风为太阳病未解,患者没有感冒或外感,也就是没有头痛发热,主要是项背强几几,所以张仲景用了反汗出恶风,加了一个“反”字来强调。邪伤经脉,故项背不舒,葛根解肌表,发腠理。


9
发表于 2019-1-9 21:52 | 只看该作者
大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一条描述太阳病和温病的区别。温病初起似太阳病,但不同的是渴,开始就渴则里有热,不恶寒,则不是从表入。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似太阳病,假若误当表热用发汗之法治疗后,身体更加灼热,则为风温病。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这一条讲风温病的特点,因为发热,脉象也是浮,也出汗、身重,汗出津伤,热扰心神、肺气不利,故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一条阐述温病的治疗禁忌,可以参看温病条辨一书,在此不多解释,很容易懂。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热恶寒则表有热,里有寒,病起于六腑,故为发于阳;无热恶寒则没有表热,只有里寒,病起于六脏,故为发于阴。

病发于阳,阳复则愈,病发于阴,阴尽则愈。七为阳之正,六为阴之变。这两句了解即可,没有必要去深入探讨。
10
发表于 2019-1-9 21:54 | 只看该作者
大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尽其经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上一段讲了发于阳,七日愈,太阳病属阳,七日当自愈,假若不愈而发展,那么针足阳明经以泻内热。
太阳病头痛是有上热,假如往里发展,是因为内热之故,针足阳明经以泻内热则上热可解。
大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太阳病,寒伤阳,已至未为阳盛之时,故会在此时间段而好转。其他欲解时也是此意。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轻症的太阳病,症状较轻,即使不去治疗,一般也会两个周期自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热在皮肤(表),寒在肾【寒水】(里),肾主骨髓。
大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轻症,因阳热于表故脉浮,营血因汗出而弱,故重按缓而弱,肺主皮毛,开窍于鼻,鼻先受风寒,会鼻鸣,鸣,鸟叫声,鼻不通畅,胃气上逆,故干呕。
桂枝去肝寒又能温心,心主血而肝藏血,肝功能减弱则营血运行弱,芍药去小肠之寒,解小肠功能之弱,甘草与大枣属甘,益气并能增加血容量,生姜去胃寒,辛甘合用,温中达表以解外邪。
大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这一条讲桂枝汤的主要适用点。太阳初期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假若不是太阳初期,患者没有头痛发热,而见汗出恶风,仍然是有表证的征象。
大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这一条,是上一条的补充说明汗出恶风为太阳病未解,患者没有感冒或外感,也就是没有头痛发热,主要是项背强几几,所以张仲景用了反汗出恶风,一个“反”字。邪伤经脉,故项背不舒,葛根解肌表,发腠理。
11
发表于 2019-1-9 21:54 | 只看该作者
大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注○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误治用下法,导致气上冲,说明寒邪更重,气上冲是小肠之气逆上,说明里无热,这个气上冲,一般认为是有股气往上走,实际上类似于气冲上干呕的表现。假若下法后没有上冲,说明里有热,故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大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坏,自毀的意思。本身身体存在其他问题,难以治疗。太阳病多日,什么办法都用了,还是没好,临床常见多数为发热不退、或汗出,为坏病。临床上很多重症疾病,类似于感冒发热,比如结缔组织病红斑狼疮、布鲁氏菌病等等,古人的认识虽然不知道这些现在的病名,但提醒大家,很多疾病看上去像感冒发热,但有时不是感冒。这些病的初期,没有啥明显的其他症状。
注○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所以有时要仔细观察十二脏腑和脉证的变化,来辨别诊断和治疗。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这一条强调桂枝汤的禁忌,浮紧则无汗,汗出和无汗正好相反,桂枝助厥阴之热,麻黄助心包之热,两者完全不同。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的人是肝有热,桂枝助肝热,故不可用。肝热的患者,感冒一般很快到少阳,出现往来寒热,呕吐等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又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素有喘疾,感冒中风后,加厚朴、杏仁为好,杏仁止咳平喘以利气,厚朴燥湿利肾以去大肠之寒,并利肺气之降,肺与大肠为表里。
服桂枝汤吐的人,是肝热胃寒,胃寒的人,现代医学常见于溃疡患者,桂枝汤助肝热,溃疡加重,严重的会有吐血。
大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汗出不止,必然外寒,这又会导致气虚,阳不足。气虚又能加重内寒和小便不利,出现内外皆寒的病理,我们在临床上会见到西医检查需要做心血管支架的患者,多数四肢无力,汗出。所以桂枝加附子汤是预防心脏疾患(阳虚)很好的方剂。
对心脏疾病来说,不是活血化瘀所能解决的,但这和治标一样,很多人靠这类药物维持。实际上除了金匮里面的方子外,小柴胡汤、桂枝加附子汤、炙甘草汤才是重点。
附子助十二脏腑之热,常用于脏腑功能减退,这也是温阳派的核心,可惜温阳派实际不懂这些。在伤寒论中,附子主要运用在心脏、肾脏、腹痛、关节等方面。
12
发表于 2019-1-11 21:22 | 只看该作者
大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注○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大阳病。得之八九日。是讲表病未解,但这时候应该到了少阳或阳明。如疟状,类似于往来寒热,和往来寒热鉴别的特点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又因为其人不呕,(少阳多数恶心)清便欲自可,说明膀胱有寒。一日二三度发,这和往来寒热又不一样。
注○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这个说明还是太阳中风轻症,没有加重、传变的迹象;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脉微,是营不足,所以有这些禁忌;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是还有上热。
以其不能得少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如果大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在这种情况下,表未解,汗出不彻,出现身痒的症状,是营卫俱虚,假如用麻黄汤发汗则更伤营;汗不出,单用桂枝汤又不合适,所以用桂枝助营,麻黄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肺气利,表热解,微汗身痒除。

讲到这里,我想起一个词来:“症”
这个字很容易误解为一些患者自述的症状。看这一条:大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注○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仍不解者。从症状看是太阳病,没有其他症状,为啥还要随证治之?
对于症,古文讲《玉篇》腹结病也。《广韵》腹病。《史记•扁鹊传》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这说明症包括了里面脏腑没有显现出来的问题,也就说明不能单独靠患者的主诉来判断。
也在此提醒大家,长期发热的患者,是极容易误诊的。
很多医家把伤寒论看作是伤寒专著,治疗杂病和其他疾病是后人的发挥,这显然也是错误的。
张仲景在自序里已经强调了,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诸病是指所有病。
并且所有病可以见病知源。
误解和误读,是后来人的东西。张仲景点明的事情都没有搞明白,那么所谓的解释也就更难明晰了。
13
发表于 2019-1-11 2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hzjliu 于 2019-1-12 11:47 编辑

大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却与桂枝汤则愈。
本是太阳病,需要用桂枝汤,服了以后感觉烦,症状没有解除。烦是因热而烦,刺是泻热,热轻了,再与桂枝汤而解。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后,出现大汗出,假若大汗亡阳,则不会脉洪大,脉洪大说明阳气盛,无里证,病在外,与桂枝汤。

假若形如疟,又发热,因为没有里证,所以还是要发汗而解。因为已经大汗出过,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汤和麻黄汤合方,在量上是根据患者的太阳病的轻重,汗出的情况去做加减的。后人把这类方子都看做是一个单独的方证概念是完全错误的。这些方子张仲景的本意是告诉我们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减运用,这不过是几个加减的例子而已。当你明白了桂枝汤和麻黄汤的组成机理,那么这类方子的加减变化才能随着患者的具体表现而变化。完全不是后人所谓的经方不可改变剂量,改变药物。我们从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就能明显看出加减的规律性和病理。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上条阐述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还用桂枝汤,这条使用白虎加人参汤,其主要问题在于大烦渴不解。大烦是热盛,渴是汗出口渴,渴属阳明胃热,用石膏解肌表之热,知母除胃热,甘草和营,粳米和胃,人参除脾热而益气。

14
发表于 2019-1-18 22:25 | 只看该作者
大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不可大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病症属大阳病,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说明热势增高,但恶寒已轻,热在肌表,脉微弱说明营不足,阳气虚,所以不能发汗太重,又因为此表证未及肺,故用桂枝汤佐以麻黄发汗,石膏解肌表之热,使热邪的解。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膀胱功能不足较重,看似虽有头项强痛,发热较轻,但发汗、泻下又不能解,无汗,则非桂枝汤可用,心下满微痛,是胃有寒,肾与膀胱水气上逆,因无恶寒,邪不在表,故去桂枝,加茯苓以去膀胱之寒,加白术以温肾,使热随水下而解。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注○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小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得之者。四逆汤主之。
这一段也可能是张仲景的临床记录,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小便数是里有热,因为表证,应该小便不利,用温里的桂枝汤反增其热,导致汗出亡阳,上热汗出,心热下寒会导致昏厥。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燥。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之。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孪。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这个注解是为了说明上面的。

15
发表于 2019-1-18 22:26 | 只看该作者
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这是误治,因为桂枝加附子可以治“自汗出,微恶寒”,但若“小便数”,则不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汤。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汗出阳亡于外,阴寒于下,故为厥。内经说:太阴之厥,则腹满䐜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腹满心痛。所以采取补救之法,甘草救少阴,干姜补太阴的甘草干姜汤。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小与调胃承气汤。上热出现多言,用承气汤清其上热。若重发汗。复加烧针。阳气更加不足,心阳已衰,所以用四逆汤温里回阳。
大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有汗项背强用桂枝加葛根汤,无汗用葛根汤。病位不在肺而在项背,故用桂枝汤加麻黄以发汗,而不用麻黄汤,加葛根解肌针对肌表。
大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为表,如果太阳表热加重,并且外感伴有下利或呕的症状为大阳与阳明合病。
大家注意一点的是,这个下利和热利、太阴寒利完全不同,葛根在主要功能之外还能止利。所以不下利但呕也用。
大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这一条进一步阐述加半夏为了止呕。
这两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太阳病伴有肠道的利,一个是伴有胃的呕,便把阳明的胃肠上下会出现的症状描述完了。这个呕要和小柴胡汤出现的呕的症状一定要相区别。
大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太阳桂枝证,因为用了下法,导致下利不止,这是热入里,假如下发后,出现喘并且汗出之证,喘是心热肠热迫肺,汗出是有热而汗出,病不在表,而是里热表寒,所以用葛根解肌表之热,黄连黄芩清里热,并能止利。综合来看利不止和喘而汗出都可以用此方治疗。这种喘而汗出多见于热天外感的患者。
葛根与麻黄是两类药性完全相反的中药,前者辛凉解表,后者辛热解表,在药理上是完全相反的。麻黄具有兴奋交感神经而促进发汗和静脉扩张的作用,而葛根则有抑制交感神经而减弱发汗和抑制静脉扩张的作用。这两个药是解表中药的代表药物,外寒内热的病证可以使用。此外,凡是上焦病症,中风后遗症,多汗、尿频、便频,咳嗽,项背肌肉僵硬,心律偏快,严重痰证等有传出神经功能亢奋的病症都可以酌情使用。

16
发表于 2019-1-19 09: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17
发表于 2019-1-24 19:27 | 只看该作者
先頂一頂,期待樓主繼續!
18
发表于 2019-1-26 13: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hzjliu 于 2019-1-26 20:57 编辑

大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包括中风和伤寒,中风四季皆有,伤寒是伤于寒,多见于冬季,冬季寒冷,寒主收引,不汗出者多,寒比风重,中风和伤寒轻重不同,症状也不同,所以中风的症状比伤寒轻浅,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说:中风有头项强痛,伤寒则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中风鼻鸣(肺开窍于鼻),伤寒会喘(肺)。难经说: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那么一是风伤营卫,一是寒伤营卫,中风是营卫轻症,伤寒是营卫重症,并非表虚表实。
麻黄、桂枝去厥阴之寒,甘草和血 杏仁止咳平喘。
大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大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大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有表证而邪在上,故不可下。大阳病,十日以去,已经过了十多天了,无它证,脉浮细而嗜卧者,细为阳气不足,不是发热恶寒的表现,嗜卧是少阴、厥阴有寒,所以说表热已解,此类患者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减麻黄量,麻黄去心包之寒,附子去心寒、细辛去肾寒。假设胸满胁痛,是到了少阳。如果脉浮,则仍需用麻黄汤解表。
曾治疗一老年患者,感冒经医院西医治疗后症状解除已多日,但不愿意出门,整天在床上躺着,少言语,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次日便出门聊天。

19
发表于 2019-1-28 16:3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精彩分享,学习了。
20
发表于 2019-1-31 20:45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患者只要站立或躺下时就能眩晕,坐卧没有问题,曾钓鱼时收拾完渔具而晕倒掉于水中。此证已两年余,ct全身检查并中西药治疗无果,没有确诊为何病,很是痛苦。其脉弦,并伴有胃部不适。心下有饮,胃有寒也,兼有表邪,三焦不利,故动则重,处方:桂枝、白芍、甘草、柴胡、黄芩、半夏、党参、泽泻、白术、葛根、生姜、大枣,症状消失。
21
发表于 2019-1-31 20:55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患者两年多来,夜间醒后汗出,且汗出较多,其他时间正常,脉沉细,醒后属阳,表寒而阳不固,观其舌有肝郁之象,心包有热,处方:桂枝、白芍、甘草、附子、柴胡、半夏、黄芩、党参、龙骨、牡蛎、麦冬、山萸肉、生姜、大枣。7剂而愈。
22
发表于 2019-2-1 10: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hzjliu 于 2019-2-2 20:23 编辑

医案配的舌象图在下面。
23
发表于 2019-2-1 10:49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4
发表于 2019-2-1 10:50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5
发表于 2019-2-10 11:05 | 只看该作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今年葛根汤证较多,突然腹泻,多伴有呕吐、发热。这是葛根加半夏汤证典型的舌象。
26
发表于 2019-2-10 11:25 | 只看该作者
提醒注意的是,本讲解以及舌象医案分析是古中医系统,不适合准备考中医师证的人,因为这个和教材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只适合于从事临床治疗的中医师。这与后来的老中医经验之类的方法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也不是归纳伤寒论简单化走捷径的方法,要是有简单化的概括,张仲景就不会写这么多条文,故此也不适合于走捷径、寻秘方之人。

27
发表于 2019-2-16 18: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hzjliu 于 2019-2-18 08:07 编辑

患者一天前突然双手及嘴震颤,嘴颤抖厉害导致不能正常吃饭,双手震颤并抽筋,观其舌,寒水也。真武汤加桂枝一日而愈。
28
发表于 2019-2-16 19: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qhzjliu 于 2019-2-18 08:06 编辑

患者失眠三月余,后又感冒导致咳嗽一月左右,曾治疗未见好转,所用药物不明。脉弦略数,观其舌,肺、心、肝三藏所系,舌体失衡,木郁生火,火刑于金,方用柴胡剂加味:柴胡、枳实、白芍、半夏、甘草、生地、麦冬、黄芩、杏仁、陈皮、党参,生姜、大枣而愈。
29
发表于 2019-2-21 20:02 | 只看该作者
患者自述头晕,头脑不清,带帽子或靠在热处症状减轻,颈部有不适感,脉弦,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表热里寒,风木郁滞,病在太阳少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处方桂枝加葛根汤合小柴胡加泽泻汤加减。
30
发表于 2019-3-13 22:1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帖子不错,学习了。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05:2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