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91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门医述之伤寒概论(吴雄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1 1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如何学习中医?
从我的体会来讲,学中医需要两个比较重要的东西。第一是根基,就象人要有骨头。它的根基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是四部经典,或者说五部经典,《内经》、《伤寒》、《金匮》和《温病》,还可以算上《神农本草经》,甚至包括《难经》。这六部书里头,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它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当然除了骨头、根基之外,还要有肉,还要有丰富的东西。这个肉是什么呢?我们要去浏览各家,我的体会是各家的书当小说看吧!放在枕头上有兴趣就翻翻。一共是八千种(有的一种是几册),我看了不到一千种的样子。
在此基础上还要什么?要有血,就是我们讲要有灵性。学中医主要是靠的悟性,学3年和学30年我个人认为区别不是非常的大。你看大医家李东垣学医三年,终成大家。
所以我觉得学中医要有骨有肉有血,就是有根基、有知识面,还要有悟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根基加悟性。所以我建议大家专门去研究伤寒杂病论,结合自己的悟性,在短期之内,就能够去理解中医最精髓的东西。
学习伤寒杂病论之前,我们首先要讲怎么去看待伤寒杂病论。我个人认为看待伤寒杂病论,需要正确的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在过去两千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中医的研究方法究竟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去看待伤寒杂病论。
2、中医的历史与演变
中医主要经过了三个时期的演变过程。第一个时期就是先秦和汉唐,这是中医的第一个阶段。先秦和汉唐最代表性的成绩就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将中医的理法方药有机结合,奠定了中医成为一门完整学科的基础。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中医就走入了第二个阶段,一直到元明清各家学说的形成。各家学说实际上大家会有很多的看法,回来我们讲医门一统去探讨它。第三个阶段就是中医面临重大挑战的阶段。从民国到现在,中医科学不科学,中医能不能生存下去,都受到很多质疑。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去看待《伤寒杂病论》,去思考它更根本的一些问题。
《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呢,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解一下,基本上可以写一个剧本。我们都知道《伤寒杂病论》是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写的书,但是这本书写出来以后很快就遗失了。当时是写在竹简上,用绳子穿起来,传承中容易出现顺序的问题。直到晋代王叔和进行了整理,编撰出了前半部分,叫《伤寒论》,十卷。后面还有六卷。在王叔和整理了以后呢,又是在江湖上若隐若现。孙思邈则根据他的记忆在他的书里写下了很多东西。然后这本书传到宋代,北宋年间在皇宫大内发现了它,后由林亿把它进行校正,并把它后面的内容整理出来,这是今天我们看到的《金匮要略》。
3、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总是辨六经为病脉症并治,比如太阳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这句话值得大家深入探讨。它至少反映了三个问题。第一,伤寒论是一本辨病的书,他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辨病,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他辨的是什么病?是病位。如果我们去理解六经,你就会发现,病位本身反应的是什么?是病机。所以,辨六经为病,它的病和后世的病是不一样的。伤寒论辨的病,辨的是病位,例如太阳病、少阳病、厥阴病,而这个病位和它的病性有密切关系,病性与病位共同决定了它在在哪一经。而我们后世辨的病,其实是什么?是症状。你看我们《中医内科学》里讲的哮证、喘证、咳嗽、心悸、胸痹,这些严格来讲是症状。中医对这些症状的研究比较深入,所以把它作为一个病来拿出来专门去研究。第二个,我们说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那么你说它辨病,它怎么是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呢。其实你看标题:辨六经为病脉证并治,这说明了什么?它不光辨病,它还辨证。
我们补充一点它辨的证是什么?我们讲六经聚类法说了,比如说三阳辨的是在经在腑,太阳病,在经有伤寒证与中风证;在腑有蓄水证与蓄血证,你看这就是证。还有阳明在经有白虎汤证,在腑有乘气汤证。三阴是寒化热化,少阴寒化附子汤证,少阴热化黄连阿胶汤证。可见首先是辨病,然后再辨证。
4、证的本质
那很多人就要问证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先看看中医讲的证有些什么东西。中医讲的证是一些症候群再加上体征,就是几个症状关联出现,同时伴有一些体征。哪些体征?主要是舌苔和脉象的改变。比如说肾阳虚证,它有一些症状经常出现,如腰疼,手脚发凉。体征上有脉迟或脉沉,舌淡等。可见证是经常出现的一些症状群和体征,这些症状群是关联出现的,几个症状经常组合在一起。
证的本质是什么?证的本质主要是人体对疾病的病理生理应答。我们讲肾阳虚本质上主要是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功能低下。所以中医辨证论治主要不是针对病因的,是针对机体应答的。举个例子,西医治疗细菌感染,抗生素直接杀灭细菌,这是西医的特点。中医也有直接抗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比如说我们清热解毒的药物。可是我们清热解毒的药物它最强大的功能并不体现在它杀灭细菌上而是体现在它对机体对疾病应答的调整上。这个调整据包括什么,抗毒(拮抗细菌的内毒素),抗休克(防止感染性休克),抗凝(防止感染引起的高凝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等等。比如白花蛇舌草,它实际上是一个免疫增强的药物。所以这些都是作用在人体上,而不是主要作用在细菌,这是中医治疗疾病和西医一个很重要的区别,这是中医优于西医的一个特点。当然它有时也是缺点,当器官功能严重衰竭的时候,药物可能很难有效。因为它是作用在人体的,作用在机体对疾病的反应,而不是直接针对病因的。
5、六经辩证法
第一是六经标本中气法(标本法),用的是气化辨证,它是根据六经的气化特点来辨证,它已经从症状上脱离出来了。这个方法偏于理论也比较复杂,但是大家如果要非常深入的研究伤寒论,它很重要,因为它从理论上去找伤寒论的根源。我对它的形容是什么呢?不厌其繁。
第二,六经聚类分析法(聚类法)。这是一个伤寒论具体应用的问题。属于法的范畴。我对它的形容是大道至简。把它给简化,让大家更好去操作它。
第三,六经平脉辩证法(平脉法)。有个学说是方证学说,以方测证,以证测方,也就是抓主证,出现什么样的症状我们就可以用什么样的处方。这主要是从汉方医学流传下来的。但是我们提出来了脉证学说,由脉定药,由药定方,所以说是脉证学说。由脉定药,由药定方,由方定证,就构成了方药脉证体系,也就是我们讲的六经平脉辩证法。这个方法和方证学说是有区别的,方证学说是用患者的症状来对应患者的处方,见什么症状可以用什么方子,平脉法是用脉来对应处药、方、证。
第四,抓独法。我们说独处捉奸,根据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抓独法可以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中迅速发现病因病机。抓独法就让我们跳出辨证去辨证,伤寒论里面写的有啊,但见一证便是就是抓独,抓它最特征的点就可以辨它的这个病。
第五,截断法,怎么样去截断疾病的传播,比如说外感病,不管是伤寒还是温病都可以用截断法。那糖尿病也有一个传变的过程,我们糖尿病有胃火到阴虚到气阴两虚到阴阳两虚,它有一个传变的过程。我们肿瘤也有一个传变的过程,肿瘤到处转移,怎么去截断法。
这就构成了我们自己的理法方药体系。这个理法方药体系我们形象的说是说不厌其繁,大道至简,独处捉奸。还有就是我们讲的肿瘤六经辩证法。伤寒论的处方大部分是讲气化的,改变人体功能的。所以它对一些功能性的疾病很有效,一付药甚至是一次药就可以起效。比如说发汗,有的用麻黄汤一次就可以。但是肿瘤是一种形质性疾病,它是一个新生物,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所以它的治疗更复杂一些。单纯用伤寒论的有些方子改善患者症状是有效的,但是控制肿瘤还是有问题,这是肿瘤科的特殊性。要学张仲景的法,用肿瘤科特殊的方,这就是我们讲的肿瘤六经辩证法。
6、六经辨证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个问题是六经辨证的特点。为什么要采用六经辨证或者六经辨病?那么我们来看看从中医上讲人体是怎么构成的。人体首先要有物质基础,我们人体或者生命物质基础就是中医讲的气血精津液,它是生命的原材料。它拿来做什么呢,我们生命就是要对它进行气化活动。所谓气化,就是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中医叫做气化。对什么物质经行气化?就是气血精津液。可是这个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通过什么来实现呢?通过我们的脏腑。我们的五脏六腑就是实现我们物质与能量转化的器官,相当于我们工厂里的车床,然后我们的气血精津液怎么通过脏腑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呢?它需要通过特定的通道。这个通道叫做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有的学生讲是十二经啊?是的,有手六经,足六经就是十二经。我们六经就是通道。我们以六经为通道把气血精津液运行到脏腑里面,在脏腑里面发生物质与能量的转换就是我们的气化,这是我们生命的基本过程,这是它的特点。当然六经也与奇经八脉有关系,因为是十二经脉溢出来的东西跑到奇经八脉中去,所以奇经八脉和六经是密切联系的。
使用六经辨证还有一个特别大的好处,它可以使你思维变得非常简洁。比如六经分了阳经和阴经,阳经有三条,阴经有三条,它有开、枢、合的关系,它就像一个门,打开、合上。如果我们搞不清楚门是打开的还是合上的,我们去看看枢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枢,在阳经里面是少阳经,在阴经是少阴经。少阳经前面太阳,后面阳明;少阴经前面太阴,后面厥阴,它使我们的思维非常的清晰,这是六经辨证的一个特点。
六经辨证的特点是二分法,因为首辨阴阳,三阴三阳。为什么说六经辨证是二分法?它明明是三分嘛!《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卷专门讲阴阳,第一阴阳应象大论,第二阴阳离合论,第三阴阳别论。“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就是说为什么是三阴三阳而不是二阴二阳?它提出了一个开阖理论,有开、有阖、有枢。阳经不光有太阳和阳明,有少阳,介于太阳、阳明之间。所以,你看少阳的剂,柴胡是个解表剂,黄芩是个清热剂。他用的药很特殊,经腑同病。三阴是什么?太阴、厥阴、少阴,除了太阴、厥阴,中间还有个少阴。他提出了阴阳离合,就是说太阳和阳明的离合,中间有少阳;太阴和厥阴的离合,中间有少阴。所以说,看似三阴三阳,实际上还是两阴两阳,只是由于它的离合关系产生了三阴三阳。中医讲三才理论,讲天讲地中间有个人,上面是阳,下面是阴,交在一起就成了人。实际上还是两分法,只是有个离合理论在里头。
六经辨证讲的是气化,接下来标本法就要讲气化。肿瘤是个形质病,比如说一个肿瘤病人发热,你把发热治了,并不表示肿瘤就缓解了。我们上次查房一个病人非常典型的厥阴病,消渴,后半夜不睡觉等等,非常典型的厥阴病。吃药两个星期,这些症状缓解的非常好,觉得从来没有这么舒服过,可是肿瘤照样进展。所以,气化和形质有关联,但不完全等同。那么如何去改变它?记住一句话:阴阳化生五行,五行内藏阴阳,如果你把这句话搞明白了,就把形质和气化的关系,真正搞明白了。如果把这搞明白了,那么,你治疗肿瘤就会有显著的进步。要把这句话想明白,否则,你就会把气化和形质对立起来。
为什么说阴阳化生五行、五行内藏阴阳?你去读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等等,然后说完阴阳说什么?“天有四时五行,以应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然后就开始说五行。最后他又说一段“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这就是指六经。你看阴阳应象大论先说阴阳,应象应什么象?就说阴阳化生五行,变生六经。
通过六经辨证,我们还可以把气化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都融入其中。所以学习伤寒,我认为有三条:第一、寒温一统:伤寒和温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第二、内外一统:六经辨证不仅用来治疗外感,同时也可以用来治疗内伤;第三、古今一统:经方时方都可以观察使用,你只要学习了张仲景的思想,不见得要完全用经方,把这个东西学到手,你自己就可以组方。当然了,经方的配伍极其精妙,你要达到张仲景的水平也不容易,我们讲他是医圣啊。当然,如果你对西医认识比较深刻,也可以考虑汇通中西,做到中西一统。
伤寒论研究代表学说之“方证学说”与“三部六病学说”
7、《伤寒论》研究的代表学说
大家知道我们伤寒论有很多流派,这些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是方证派,一个是三部六病说,一个是六经气化说,就是六经气化派,也就是所谓的气化派。
(1)方证学说
方证派在伤寒学派里面传的最广,走方证派的人最多。方证派起源于日本,特点以方测证,以证定方。通过一个处方药物的组成,来推测证,然后又用证来确定方。方证派上手很快,因为它比较简单。所以日本人其实一定程度上是抛弃掉了《伤寒论》的理论,就告诉你具备哪些症状你就可以用哪个处方。第二是典型病例用那些处方确实是可以见到疗效,这是方证派的一个特点。
(2)三部六病学说
三部六病派它以各种形式存在,它总的来说把病分成表、半表半里和里证。你看我们也用三部法来辨治外感疾病,但是我们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我们治疗方法是太阳在表,少阳在半表半里,少阳以后的,都属于里证,阳明是里实证,太阴少阴厥阴是里虚证。
三部六病派有许多不同于传统学说的观点,比如说:有的流派认为,太阳少阴都在表,太阳有麻黄汤、桂枝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甘草汤,都在表。少阳和厥阴都是半表半里,而太阴和阳明是里证。太阳是表的实证,少阴是表的虚证,少阳是半表半里的实证,厥阴是半表半里的虚证,阳明是里的实证,太阴是里的虚证。它就把表、半表半里、里,和虚、实结合起来。如皮肤,他们认为是表证,包含了虚实就是太阳和少阴病,里面的那个消化器官啊,包括食管、胃、肠子,他们认为是里证,包含了阳明和太阴,剩下的就是半表半里。他们把六经为病,表述成六个病,就是表、半表半里、里的虚实六个病。
但是实际上伤寒论在讲六经为病的时候,讲的很清楚,不是指的六个病,大家只需去领会它的条文,等我们讲完伤寒论就明白了。而且,如果这表证包含了太阳和少阴的话,那么请问:少阴寒化的真武汤,热化的黄连阿胶汤是表证吗?黄连阿胶汤治哪个表证,真武汤又治哪个表证?如果说厥阴是半表半里厥阴寒化的吴茱萸汤就有典型的消化的症状,你不是说那个肠子都是里,它怎么又归到半表半里了呢?如果你说阳明、、太阴是里,那阳明的白虎汤证不在肠道,白虎汤证哪有肠子的症状呢?它不是腑实证,那它又怎么会在里呢?
为什么三部六病会把少阴归在表证呢?因为从标本法来说讲太阳为寒水之经,太阳经的特点就是多寒多饮,它的功能就是主膀胱气化、蒸腾水液所以它病了就会多寒或者多饮。多寒,你比如说伤寒麻黄汤证;多饮,你比如说五苓散证。那么太阳为寒水之经,它是怎么维持正常的功能呢?因为它中间少阴火化。少阴的火化就是说少阴的阳气来蒸腾膀胱的水液;少阴的阳气来打通膀胱经的阳气。所以膀胱经的阳气和蒸腾气化的作用是来自少阴心、肾的阳气。肾与膀胱相表里,如果少阴经的火气太重,那么这个人容易热化而转为温病;如果少阴经的火气不足,那么他得了病也发不起烧,他老是不好,这就是太少两感证。为什么太阳病恶寒发热?因为它本就恶寒。它标是怎么回事?它是少阴的火化一出来它就发热。所以少阴经见到的表证是我们讲的太少两感证。
大家说只有太少两感,那阳明和太阴呢?阳明和太阴也有两感啊!白虎汤证必恶寒的要用人参,那是太阴的药,那也是两感。那太阴也有吗?就是桂枝汤加大黄,刚才说了“大实痛者加大黄”,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那桂枝汤为什么属太阴呢?我们结合虚劳病篇讲,虚劳病篇就讲了两个病:一个是脾虚;一个是肾虚。脾虚用的就是桂枝汤变化乃至小建中汤。建中,建脾胃的中气;理中大家知道吧?建中、理中都是对举的。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它不是温脾的温什么?它都是在中焦,都是在脾胃。小建中汤是在脾胃,那大建中呢?三阴是递进关系,大建中就见到厥阴了,它先有中焦脾胃的症状见了厥阴就叫大建中证。小柴胡汤见了阳明就是大柴胡汤证了,所以大家要知道这里头的区别。而少阳和厥阴是一个什么关系?是一个转出和陷入的关系。转出少阳、内陷厥阴,这三条经都是对举的。
所以少阴病的表证那是太少两感证,是因为它阳气不足,然后导致了太少两感证。阳明经的加人参,太阴经的桂枝汤加大黄。少阳、厥阴是转入、转出的关系,这是对举的。以此来辨三阴三阳,它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如果你说少阴经是在表,你无法理解黄连阿胶汤,你也无法理解附子汤、真武汤等等,少阴经的很多症状你都无法理解。
大家知道这个三部六病法理论从哪里来的吗?这个理论来源于西医的三胚层。我跟大家讲了三胚层后,就明白它的问题在哪里。三胚层它是与两胚层相对应的,在生物学里头,扁体动物以上的全部动物都属三胚层动物,就是由内胚层、外胚层、中胚层构成,也就是讲体腔动物嘛,中间有根管子,就是从口到肛的这个管子,动物的进化是什么,它最初是原生生物,它没有体腔的,不分胚层的,然后到了两胚层的时候就腔肠动物,然后是要到三胚层动物,三胚层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的皮肤是属于外胚层,我们的眼睛、我们的神经、垂体和肾上腺是属于外胚层,中胚层就包含的多了,心血管、肌肉、结缔组织、生殖系统都是中胚层,内胚层包括什么,内胚层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我们的尿道。
大家可以看到了嘛,这个三部,表、半表半里、里,它根据三胚层来的,但是三胚层的理论大家看到有什么问题没有?它认为表是属于外胚层的太阳和少阴,神经呢?神经在这里归到哪里?表还好,这个中胚层半表半里,它说少阳、厥阴都是半表半里,那又有问题,心血管归哪里?肌肉是中胚层,肌肉归哪里?肌肉应该由脾来主,对吧?肾、生殖系统和肾上腺都是中胚层,那还是属于少阳厥阴吗?肾不属于少阴,肾属于什么?生殖系统不属于少阴完全属于厥阴?肾上腺皮质那典型的肾的本质,说得很清楚,是少阳厥阴吗?心血管是少阳厥阴吗?肌肉是少阳厥阴吗?它都是中胚层。这个有问题,肌肉是脾主肌肉,它是内胚层,它是中间那根管子都是内胚层,阳明和太阴,问题就来了,膀胱属于内胚层,它是阳明还是太阴,尿道是阳明还是太阴,**是阳明还是太阴?这就有一定问题,能不能三胚层简单来概括我们的六经,三部它是有问题的,那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你知道从我们生物的进化来讲,三胚层仅是我们动物进化的第一步,我们进化的第一步是由什么?由原生生物到两胚层,由两胚层到三胚层,分出三个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来。就是我们什么,这个扁形动物。
可是大家知道吗?我们器官系统的形成,那是到了我们更高级的动物。我们更高级的动物,是在三胚层的基础上形成的器官与系统,来构成了我们讲的高级的耗散结构。大家看生物进化树就可以看到。所以用这个非常低等的动物的三胚层来囊括高等动物的这个生理特点,他有问题。因为一个高等动物的生理特点,他是由耗散结构来构成的。简单的三胚层是不足以完成他的这个高级耗散结构功能的。我们讲五个因素嘛,所以他必须进一步的进化。他已经进化了,形成了由五个因素构成的一个高级耗散结构,八大系统组建的五个因素构建的耗散系统。为什么我们要返回去用很低等的状态来描述我们这样很高等的生物呢,这可能是一个问题。
还一个问题大家想过没有,人跟哺乳动物还不一样。因为人是什么,人是直立行走,彻底改变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经脉—冲脉。为什么呢?因为人直立行走首先就要克服重力的作用。我们过去是平行生长变为向上生长的,往天上生长了。其次我们下肢血液回心变得很困难了,因为它离心脏很远了。第三,我们的上部的血液{MOD}也困难了,以前是平行的血液{MOD},他现在要往头上{MOD}血液。第四,我们的器官不好固定了。那个爬行动物的器官都固定在脊柱上,我们的器官立起来,他要往下掉的,脏器容易下垂的。第五就是什么,我们消化系统退化了。为什么?因为在爬行动物来讲,重力的作用是不足以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而我们现在就很简单了,从口到肛,他是立起来的一根管子,所以重力的作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食物往下运行。这导致我们消化系统的很多功能逐步退化了。所以人直立行走以后,生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要深刻的认识人的生理系统的变化。
你要研究人,你就要研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构成的,是怎么进化的,怎么样由这个单细胞生物,到我们的两胚层的生物,再到我们三胚层生物,完成一个基本的进化,然后再到我们哺乳动物。我们人跟哺乳动物又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区别。先把人搞清楚,然后你再去研究他。
为何我们要使用六经辨证?因为六经辨证是辨六经为病,不是六病。六经为病和六病是有区别的,六病构建这个理论体系,把很多《伤寒论》的条文和内容做简化,来保持理论体系的完整和合理。但是六经为病是六经所发生的病,和六病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中医的基础理论体系由两大块构成,一块是它的哲学思想,就是**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一块是人体生理基础,人体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它是以脏腑为器,容器。这个容器里头脏和腑它还有不一样的地方。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总之是以脏腑为器,以气血精津液为料,已经络为道,为传送带。这脏腑就好比是那口锅,气血精津液就是那个料,就是以脏腑为器以气血精津液为原料,通过经络的传送,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这个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就是气化。所以我们讲六经气化意义就在这。通过六经,通过我们的经络,可以很好地把脏腑和气血精津液完美的联合起来,来解释人体的生理。把十二经络归到六经三阴三阳之中,归到六经三阴三阳之中之后呢,以三阴为脏,多虚证,以三阳为腑,多实证。然后联络我们的气血精津液,实现我们的气化。
所以六经的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我们中医人体的生理基础。它把我们中医最重要的以**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与藏象津液经络为代表的生理基础很好的联系起来了。大家学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开篇讲**,然后就是藏象,然后是气血精津液,然后是经络。只有六经,它能很好地把脏腑、气血精津液和经络联系在一起。所以它是非常高明,非常优秀的一个体系。通过把脏腑、气血精津液,把器和料通过六经这个通路联系在一起,来阐释物质与能量的转化的过程—就是气化的过程,这就是六经气化。这就是我们的标本法的精神实质。所以说,六经不是六病,是六经病,是六经为病。是太阳之为病,也就是太阳病。而不是以太阳这个空壳为名字的一种病。
这里我需要说一点的是伤寒的流派这么多,没有谁高,没有谁低。今天我列举我们的跟其他们派流派的不同。我们的特色跟其他流派相比较,我们不去评价别的流派。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他们都是在伤寒论的发展史上做出了贡献的。但我们前辈的大家,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是我们的珍宝,我们都是跟他们学习的,所以我们很敬仰他,我们也很钦佩他们。我们从他们的手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如方证派,它很简单,上手快,比我们入门快。我们要了解伤寒,如果我们不懂,从方证派可以很容易地学到东西。三部六病说,有助于我们理解伤寒论,也是认识伤寒论的重要的办法。当然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我们跟他们学习,跟前人学习,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我很钦佩方证派的各位大家和传人,很钦佩三部六病学说的各位专家、各位前辈。那些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前辈,我们跟他们学习,只是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一些特色。我觉得这些问题必须要跟大家说清楚,不然大家会迷惑。
8、伤寒论研究代表学说之“死在太阴”与“伤寒内经无关”
(3). 死在太阴?
由于“太阴和阳明是里,太阳少阴是表,少阳厥阴是半表半里”,于是有了“死在太阴”,因为里虚证就是太阴,所以说“死在太阴”。可是大家要知道,我们查《伤寒论》的太阴病篇,没有一个字说到死字,相反,《伤寒论》在讲死字的时候,主要集中在少阴篇和厥阴篇,太阴篇没有一个字说到死字。我给把太阴篇第一条到最后一条说给大家听,没有一条涉及到死字。第一条:“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太阴之为病脉证提纲。脉证提纲有一个补充在后面:“伤寒脉浮而缓者,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第二条讲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这个六经他都讲中风。第三条是太阴病欲解时。第四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讲了太阴病的桂枝汤。第五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跟“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这两句都是补充太阴病脉证提纲的。另外一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就是说太阴病兼有腹满而痛,要通大便用芍药汤,加芍药或者大黄。最后他说如果“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也就是说他这个人如果胃气弱的话,你要用大黄、芍药通便,量要少。
太阴病第一条“太阴之为病.....”太阴病脉证提纲。这是太阴病的第一条,那么下面有两条补充,好多病下面都有补充:“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补充脉证提纲,总共就三条,这三条是对太阴病发病基本的概括。下面一条讲太阴中风,讲太阴病欲解时,六经病都是这么讲的。然后讲了一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因为太阴病脉浮无力、气虚的人脉浮,后面我们讲太阴病的时候会详细讲。就是太阴病脉浮的,你可以发汗用桂枝汤。然后又说了一条什么呢?如果说是他腹满时痛,里头有大便的,你可以用桂枝加芍药汤通便。如果说“大实痛者”,再加大黄。如果这个病人胃气弱的话,大黄和芍药量要少。太阴篇就是讲这些东西,讲了一个太阴病脉证提纲,两条补充,再就是太阴中风,太阴欲解时,这都是六经病的传统套路。最后说太阴病用什么处方?用桂枝汤。然后给你说了如果肚子疼有大便的,要通便用芍药;如果大便硬一些,加大黄;如果这个人胃气弱的时候,用芍药、大黄的量要少。太阴病篇总共就讲了这点东西。哪条跟死亡有关系?
死亡,从西医来来两个原因:心衰和休克。心跳没了血压没了大家知道这个人就会死了。你知道心跳没了,心衰那是少阴的多。休克是厥阴的多。休克的典型症状就是厥阴病的症状。你见过哪个病人是吃不下去饭饿死的?腹泻给拉死的?太阴病的腹泻还是拉的不是那么厉害。你看那个三阴,太阴病篇几次大便他就给拉死了?人家吃三两饭他吃一两饭,他就饿死了?而且还有“手足自温”、“脉浮缓”,“手足自温”他怎么会死呢?脉浮缓,休克的时候、心衰的时候,脉怎么会是浮缓的脉呢?他至少是一个脉细欲绝、脉微欲绝啊,厥阴病里面讲了。人家说了伤寒讲过“除中”啊!可是你别忘啦,除中在是厥阴病篇。除中的机理就是厥阴证的病人到了最后,人死之前大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儿茶酚氨的分泌,做最后的抗争,这时候病情突然之间的缓解,然后想进食,老百姓叫回光返照。如果进一步他的病情缓解,他就活过来了。因为他这个皮质激素短暂分泌,疾病不能恢复他就死掉了。这就是中医讲的除中。是病情到了极度情况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一天你吃三两饭,我吃一两饭,有一天突然“除中”就死掉了。一个人一天拉三次大便突然“除中”就死掉了,这个是不可能的。我们见到的“除中”,那都是非常危重的病人,最后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这个西医可以说的很清楚。这个怎么会是太阴病呢?
(4). 伤寒内经无关?
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就是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伤寒论并非来自内经。由于伤寒不来自内经,进一步提出伤寒论的六经是“假”的,是张仲景假六经,实六病。还有说六经为五经,无厥阴;或说以方测证,死在太阴;或说无六经,乃六病,五花八门。
我们认为伤寒论是源自内经的。理由如下:①原序说了伤寒论参考内经:“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乃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有人考证素问后数句为后加,姑且不说其考证结果,但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原文。②原序涉及到运气,经用内经标本运气学说解伤寒,可以完美说明其病机病症及理法方药。③举一例。内经讲咳嗽,说膀胱咳,症状咳而遗尿,此西医膀胱不稳定,因咳嗽腹压高了尿出,用伤寒太阳腑证膀胱蓄水五苓散疗效很好。如此可见,无关系乎?④割裂内经伤寒,实质上严重破坏中医理论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导致中医有内经伤寒两个***源头,提出内经是针灸的理论基础,伤寒是内科基础。⑤伤寒论讲到膀胱蓄血证有“太阳随经,瘀热在里”,若六经为六病,此文何解?⑥再举一例:大家注意听我们以后六经化生的课,可以看到运用六经化生可以完美的解读内经上古天真论
9、吴门伤寒的特点: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
吴门伤寒的特点
我们的特点是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截断法五法合一。标本法是讲理的;聚类法是**的:平脉法、抓独法、截断法是讲方和药的。我们这五法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不厌其繁、大道至简、直取其病、独处藏奸。我们讲标本法不厌其繁;聚类法、平脉法、截断法,大道至简;抓独法独处藏奸,六经辨病,先病后证,法当直取其病,随证化裁。同时我们强调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以六经气化为基础,融通各家学说,实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与中西一统。
标本聚类、抓独截断、平脉辨证,五法合一
所谓标本法,标明六经为病的原因、机理,为什么六经为病会出现这些表现,它是讲理的,你搞清楚它的机理就知道怎么去治。这就是标本法的精神实质。
聚类法是干什么呢?聚类法就告诉你呢,首辨阴阳,病是发于阴还是发于阳,把它定在三阳和三阴。“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那就是太阳、少阳、阳明。脉是什么呢?一个是脉浮,一个脉大,一个脉弦。你就可以定在三阳了。三阳为腑实,三阴为脏虚。太阴是手足自温,少阴是手足不温,到厥阴就四肢逆冷。所以辨他在三阳还是三阴,先辨阴阳。辨完阴阳,再辨经,辨病发何经?你可以很简单辨出病在何经,然后再辨病属何证。病属何证就更简单了,三阳就是个在经在腑,三阴就是个寒化热化,不外乎三阳多了个经腑同病,三阴多了个寒热错杂。你比如说,太阳在经,那就是伤寒、中风,太阳在腑,就是蓄水、蓄血,这有什么复杂呢?如果还不清楚,结合抓独法,三阳独取少阳,三阴独取少阴。所以聚类法就是先辨阴阳,再辨病发何经,最后再辨病属何证。很简单的方法,病属何证很好辨的,在经在腑,寒化热化。大不了这个人有体质的异常,存在兼夹证而已。
我们平脉法讲的是什么?是以脉定药,以药定方。他是寸关尺的脉象,把两只手的脉立起来,立到人体上,就定在九个穴位上。然后把十八个部位的药定下来,你见到哪个部位的脉你就知道该是哪个药,把他抓出来,药一出来,方就出来。你比如说左寸细数,你就定在黄连上。如果说左寸细数,这个人是个热化证,那就是黄连阿胶汤证,里面还用黄芩,因为我们讲了水生木木生火的关系,一旦定在了黄连上,这个人又是少阴热化证,那就是黄连阿胶汤证。这就是我们的脉证学说,由脉定药,由药定方,所以说是脉证学说。由脉定药,由药定方,由方定证,就构成了方药脉证体系。
然后抓独法。我们在告诉大家一些这个特殊的技巧,独处藏奸,通过抓独法来直取其病,你通过抓独法,抓住他,方就出来了。比如说:咳而遗尿,他就是膀胱咳,因为膀胱不稳定,咳而遗尿者,膀胱咳也,那就是五苓散,就这一条就把他定在五苓散证,气虚加党参,或者人参,即春泽汤。这就是抓独法。
第五个是截断法,截断法就是什么呢?病不传经,经尽而愈。只要让这个病不往下传,他这个病经尽,自然就好了。三阴和三阳的截断不同的技巧不同。我们前面讲过截断法这个问题,黄土汤中为什么要加生地?加了大量的生地来维持他的血容量,他就不会出现休克,出现厥热胜复,出血止,在少阴他就好了,就不会传厥阴了。白虎汤为什么要用知母啊?白虎汤用知母,我们后来对举白虎汤和四逆汤。你知道为什么用知母了?他阻止阳明传少阴,所以截断法就是病不传经,使其经尽而愈。尤其是肿瘤,肿瘤到处转移,是有规律的,你把它截断了,病人转移复发就少了。
我们用聚类法这个是大道至简,但是我们并没有简化伤寒论,也不存在把理法抛弃,保留方药的问题。我们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大家忘记条文,怎么忘记条文?我们通过标本法由六经气化改变把处方推导出来。通过聚类的办法层层递进,把方给锁定。平脉法以脉定药,以药定方,把方给确定。抓独法我们可以通过独处藏奸把处方抓出来。
我们的用药法,是要告诉大家,知道它用药的特点,就知道它方剂的演变,这是第一。第二,你知道它方剂的演变,你就知道它条文的意义。第三,你知道条文的意义,就可以忘记条文,这是我们的用药法。例如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无大热,有石膏为何说无大热呢?麻黄是发汗,怎么会汗出,汗出为什么用麻黄呢?我跟大家讲,这个无大热是一个什么原因。麻杏石甘汤可以治疗发热的,你看小儿发热是可以退烧的,因为有大热的话,用知母去配石膏,增强石膏的解热作用,而麻黄汤的解热作用依赖桂枝,麻杏石甘汤没有桂枝的解热镇痛作用,因为桂枝和麻黄相配有强烈的解热作用,它就是要出汗热退。退烧出汗,出汗退烧,解热和镇痛是连在一起的。麻黄是增强桂枝的解热镇痛药的,它不增强石膏的解热镇痛作用,知母是增强石膏的解热镇痛作用的。所以麻杏石甘汤治疗的发热是不严重的,如果严重就加知母,这个处方就是要加减化裁,一下子你就明白了!你明白了麻杏石甘汤,你就明白了麻杏石甘汤和越婢汤是一样的,条文是一样的。然后你就明白了麻杏石甘汤和大青龙汤的区别,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石膏,所以是无汗发热的,麻杏石甘汤它去了桂枝没有知母,所以它是汗出无大热的,和越婢汤是一个意思。越婢汤的组成,把杏仁变成了姜枣,因为无喘了,是治风水水肿的,不需要杏仁,它用姜枣,然后还是汗出无大热。你知道了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石膏之后,它就知道是怎么治疗恶寒发热的,然后你知道麻黄汤,你就知道了小青龙汤,不外乎多了个水气,实际上小青龙汤出现烦躁的症状,就是小青龙加石膏汤,它和大青龙汤是一样的。
你看我们一张图,把整个麻黄法,和其它处方的演变,整个伤寒论的处方全部连起来。两小时你就把它所有条文都搞清楚了,还背它干什么呢?还需要以方测证,以证定方吗?我们的特点是忘记条文。为什么要忘记条文?你搞懂了它的用药特点,你就知道了它的方剂演变的,你知道方剂的演变就知道条文的意义,你知道它的条文的意义就可以忘记条文,这就是我们讲的用药法。
抓独法和截断法是聚类法、标本法、平脉法的补充。抓独法就跟方证的这个的区别是在这里。抓独法和方证有什么区别?方证它是一系列症状和舌脉的组合。而抓独法抓的是特异的症状,甚至可以抛开舌脉,比如说五苓散的咳而遗尿,可以抛开舌脉,你可以直接去用它的症状,把它认出来。
10、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
一般的治疗是辨证论治,随症加减。我们的治疗,是直取其病,随证化裁。比如,口腔溃疡,你就用导赤散。阴虚加地黄、丹皮之类,阳虚合桂枝、附子之属,腑实凉膈、硝黄辈等。口腔即是上焦,牛膝、车前之属引之下行,不论寒热皆可。实际上导赤散中甘草、叶竹、通草,为口腔溃疡专药,随证化裁即可,这就是跳出辨证,不离辨证。
病、证、症有机结合,就是把辨证论治和辨病和对症有机结合。我特别强调:有机结合。因为我们现在的辨病和辩证相结合是扭曲的,那是不科学的,要做到化境。一个处方出来,我从辨证论治上一点问题没有,我从辨病问题上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从对症上也一点都问题都没有。
举个例子,瓜蒌瞿麦丸治疗肾癌。你要说辨证,肾阳虚我用附片,没有问题,复其气化。你要说治肾癌,我用天花粉治肾癌没有问题,天花粉和瞿麦这是治肾癌很典型的药物。附子、茯苓,辨证调气化,也是很典型的药物。我再对症,你小便不好,所以要用利小便的药。你看瓜蒌瞿麦丸治阳虚肾癌,它就把辨证、辨病、辨症有机结合。你要说治肾癌,它里头有治肾癌的药,瞿麦和天花粉具有强力的抑制肿瘤作用;要说辨证调气化,它里头有附子和茯苓,它能够调气化,少阴寒化夹饮证嘛;要说对症,小便不利,那个瞿麦就可以利尿的,天花粉也是利尿的,大家知道吗?一般人认为天花粉止渴,伤寒论张仲景用天花粉来利尿,天花粉除了止渴就是利尿。你要说对症状它有,你要说辨证它有,你要说辨病它有。但是无形的,你看不到他辨病、辨证、辨症的痕迹,融为一体。这才叫做病、证、症有机结合。
它高明在哪里?第二点叫做形气神同治。就是瓜蒌瞿麦丸,既有调气化的药物,什么调气化的药物?附子、茯苓,温煦肾阳,蒸腾水液。也有治形质的药物。哪些是治形质的药物?瞿麦和天花粉就是治形质的,是治它肿瘤的。气形同治,所以它疗效很好。
我们讲了第一条病症证相结合,第二条形气神同调。病症证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我们就可以跳出辨证,不离辨证。
11、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
以六经气化为基础,融通各家学说,这是我们的特点。寒温一统,就是要统一伤寒与温病;内外一统,即统一外感与内伤;古今一统,需要把经方与时方有机统一;中西一统就是汇通中医与西医。综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大一统”。
我们国家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医学并存。那么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呢?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自从我们国家提出中西医结合以来,到今天都没有搞得很明白。国外说的整合医学是基于循证医学的原理,把传统医学的一些知识结合到现代医学里面去。那么中西医结合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中医的理论来诠释一些西医的理论,也可以用西医的理论来诠释一些中医的理论。这本质上是做一个翻译,就像把英文和汉文之间相互进行翻译的工作。当然,受文化背景的影响,要诠释的很好也是不容易的,这是中西医结合的第一块内容。其实中西医结合更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不光是诠释,其更重要的内容应该是融通,也就是如何把中医和西医的东西融为一炉,发挥各自的优点,弥补各自的缺点。从理论到临床上融为一炉,就是我们讲的中西医互补。第三个是中西合璧,就是做大一统,把中医和西医最终统一起来,形成一门新医学。几十年前就提到新医学的问题,当然过去的实践其实是失败的。因为要让中西医合璧,当时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而且真正要做到中西医合璧的人,对中医和西医都要做到极深的了解,其实很难找。
所以我们说中西医结合包含了三个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中西互参,相互诠释,用中医诠释西医,西医诠释中医;第二个就是中西互补,发挥各自的优点,弥补缺点;第三个就是中西合璧,把中医西医融合以建立一个新医学。
既然要做中西医合璧,那就要做中西医大一统,要把中医和西医统一起来,我们叫中西医一统。要做到中医和西医一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你中医要统一起来,就先要把中医的知识统一起来。要做中医的一统,我们说第一个,《伤寒》、《金匮》一统,这个大家比较好理解。因为不管是《伤寒论》,还是《金匮要略》,都是张仲景写的,本身也是一本书,《伤寒杂病论》分成了两本书,一个偏外感,一个偏内伤。但是外感内伤相互影响,内伤会影响外感疾病的转归,外感最终传入三阴,也会影响机体脏腑功能导致内伤。首先是如何把《伤寒》和《金匮》统一起来。大家看我们的讲课,很多内容都是《伤寒》和《金匮》没有分开的,把它们统一起来再讲的。这是第一个内外一统。
第二个是寒温一统,就是把《伤寒》和《温病学》的理论如何有机地统一。如果能够做到寒温一统,那么如何把六经辨证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这些辩证方法有机统一起来。实际上要做到寒温一统也是比较容易的,当你对伤寒和温病都有研究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在本质上就是相互融通的,温病学其实是基于《伤寒杂病论》的原理有所发挥。我们会专门讲寒温一统,就会涉及到如何把《伤寒》与《温病》统一起来的问题。
第四个就是经方与时方一统,怎么样用《伤寒论》的原理来看待时方?怎么样把时方的知识有机的融入我们《伤寒论》的模型之中?如果我们做到了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和古今一统(古,指经方;今,指时方),那么就能做到中医的大一统。在中医做到大一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到中西一统,才谈得上我们一个真正的中西医结合或新医学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要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做中医的大一统?因为《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是我们最早确立的中医临床模型。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从《伤寒杂病论》开始的。因为《内经》、《难经》还仅仅是理法的层面,而《伤寒》是方药的层面,不光有理法。它对理法,在序言讲了,因为具体的原因,传承的不易,所以它讲得少,所以方药为主。从《伤寒论》开始,中医才形成完整的理法方药,就是理论和实践,所以我们以《伤寒论》为基础,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后世的各种治法,各种方法都是从《伤寒论》蜕化而来,不管脏腑也好,卫气营血也好,三焦也好,都是从《伤寒论》脱化而出,本源都在那,都是对《伤寒论》的发挥和发扬,所以它都可以融入到《伤寒论》中去,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六经的模型,我们讲了标本法就知道,六经的模型它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医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背后的病机,所以我们应用这个模型就可以做到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和古今一统。所以你们记住我们的特点就是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大家会看到我们讲《伤寒杂病论》的时候,把《金匮》的方子融入进来,把后世李东垣的东西融入进来,把张元素的东西融入进来,以后刘完素的东西融入进来,把金元四家都融入进来,古方时方都在一起。然后还有温病的东西也在这里头。我们讲截断法的时候又讲很多温病的东西,实际上没有分内外、古今和寒温的,同时也还有很多西医的知识内容进来。所以我们希望在大一统上做一点工作,哪怕做的很不完善,我们做一个开拓者。

2# 沙发
发表于 2020-7-14 17:00 | 只看该作者
厉害!敬佩!膜拜!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3# 板凳
发表于 2020-7-16 16:35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收藏学习
4
发表于 2020-7-17 19:14 | 只看该作者
xx学习了。。。
5
发表于 2020-8-29 21:0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点赞
6
发表于 2020-9-20 21:2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厉害!无比敬佩!膜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7 18:5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