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8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例讨论] 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kaixindou1 于 2017-9-18 15:03 编辑

病例回顾

患者,男,68 岁,于 08 月 23 日因「黑便 3 天,血便 2 天」入院。

患者 3 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解黑便,无伴随症状,2 天前患者开始出现解血便,大便为暗红色,伴有血凝块,急诊在当地医院就诊,查腹部 B 超;盆腔见一大小约 97 mm×76 mm 的实质性低回声团块,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内见明显血流信号;23 日便血次数增多,总量约 700 ml,急查血红蛋白 30 g/L 输血 1000 ml 后转院治疗。

查体:重度贫血貌,神志模糊,精神萎,腹软,右下腹隐约可触及一包块,质地偏韧,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

我院急查血常规示:HGB 43 g/L,PLT 144*109/L。

诊疗过程

入我科一周以来每日间断解血便数次,暗红色血便,不伴血凝块,量不等,前后总量约 1000 ml 以上,于当地医院以及入我院后给予输红悬总量达 2900 ml,无其他伴随症状。

入院后检查:红细胞:1.66*10^12/L HGB 51 g/L ,电解质、血凝、肝肾功能、多肿瘤标记物等均未见异常。

影像学检查:腹部 CT 提示膀胱右后方、直肠右缘及前列腺上方占位,考虑肿瘤可能。


内镜检查:急诊肠镜提示小肠出血可能。(左滑查看更多)



初步考虑:1.小肠出血?2.肠道恶性肿瘤?

8月29 日转入外科,并于 09月09日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空肠对系膜处距离屈氏韧带约 40 cm,大小约 12 cm*10 cm,肿瘤浸润盆底侧腹膜、盆底腹膜反折,距离回盲部约 20 cm 回肠对系膜侧可见一憩室,大小约 2 cm*2 cm. 并行上述病变切除术,行病理。

病理提示:小肠肌壁间胃肠道间质瘤,高度危险性;大小约:10 cm*8 cm*7.3 cm,瘤细胞呈梭形,轻度异型,核分裂像<5 个/50 HPF,见出血,未见坏死,肠管切缘未见瘤累及,CD117(+),DOG-1(+),CD34(-),SMA(-),Ki-67.3%(+)。

术后诊断:小肠间质瘤、回肠憩室。

胃肠道间质瘤(GIST)

GIST 是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非定向分化的肿瘤,部分可伴有平滑肌或神经鞘细胞的不完全分化 [1] 。小肠间质瘤是原发于小肠的 GIST,占 GIST 的 20%~30%[2] ,好发于 40~60 岁人群,无明显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

GIST 的主要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贲门部 GIST 吞咽不适、吞咽困难症状也很常见。部分病人因溃疡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常见症状有腹痛、包块及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等。腹腔播散可出现腹水,恶性 GIST 可有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

诊断:

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可见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表型 CD117 是决定性特征。在 GIST 中呈特异的高表达 [3],CD34 是一种骨髓造血前体细胞标记物,在 GIST 中表达率在 60% 左右 [4] ,检测 SMA、S-100 可以了解间质瘤是否伴有平滑肌、神经细胞分化的倾向 [5]; GIST易碎容易破溃,对怀疑 GIST 的肿瘤应尽量用超声内镜引导穿刺活检,慎用经皮穿刺活检。

小肠 GIST 危险度分级(Fletcher 分级标准)

危险度肿瘤直径(cm)核分裂相数目(个/50HPF)
极低<2<5
2~5<5
中度<56~10
5~10<5
>5>5
>10任何数目
任何大小>10

治疗:

NCCN 指南已经认为 GIST 是一种软组织肉瘤,其生物学行为与癌症非常不同,临床经验已经证实化疗放疗对 GIST 不敏感,尤其是放疗。所以临床治疗主要用外科手术和靶向药辅助治疗的模式。

本病特点

消化道出血病例很常见,临床病因复杂,尤其小肠疾病的诊断尚有待于提高,小肠出血并不常见,约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 5%~10%。

小肠出血既往也被归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本例中患者在常规腹部彩超检查中即发现有占位情况,遂能快明确病因,可是在临床工作中大部分小肠出血的病因相当隐匿,很难发现;这个时候如何快速、精确的对出血的病因和位置作出精确的判断就成了重中之重;2015 年美国胃肠病学院(ACG)发布小肠出血的诊断和管理指南或许能够指导我们的工作,现将指南整理如下:

小肠出血的影像学检查流程及推荐等级

1.  小肠出血时不应行钡剂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2.  怀疑小肠出血但胶囊内 镜检查阴 性的患者应行 CT 小肠 造影,因其检测小肠肠壁占位灵敏度高,定位性好,可 用于指导下一步的气囊小肠镜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3.  怀疑小肠出血时 CT 小肠造影优于磁共振小肠造影(推荐级别:条件性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4.  对于明确患有炎症性肠病、既往接受过放疗、小肠手术和或怀疑小肠狭窄的患者,应先考虑行小肠 CT,而非胶囊内镜(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极低)

5.  怀疑小肠出血但胶囊内镜结果阴性的患者,若临床高度怀疑, 即使既往腹部标准 CT 正常,也应行 CT 小肠造影(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极低)

小肠出血的内镜检查流程及推荐等级

1. 对于反复呕血、黑便或既往检查不完善的患者,可以考虑行第二次胃镜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2. 对于反复便血或者临床证据提示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以考虑行第二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极低)。

3. 如果两次检查都正常,下一步应该行小肠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4. 可以考虑推进式小肠镜作为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二线检查方案(推荐级别:有条件推荐,证据水平:中等)。

5. 胶囊内镜(CE)应视为上下消化道检查阴性、怀疑小肠出血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6. 由于胶囊内镜在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处病变的检出率较低,因此当怀疑此处病变时,推荐行推进式小肠镜检查(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极低)。

7. 如果临床证据提示小肠病变,推荐行对接小肠镜检查全小肠(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中等)。

8. 多种器械辅助式小肠镜(包括双气囊内镜、单气囊内镜及螺旋外套管式小肠镜,下文统称「小肠镜」)检查的诊断率类似,均可用于小肠疾病的诊断(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9. 术中小肠镜检出率高,但属有创诊治方法,应限制在无法行小肠镜检查的患者中使用,例如患者有手术史及肠道黏连(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低)。

10. 胶囊内镜检查应先于小肠镜进行,以提高诊断率。优先行小肠镜检查一般用于大量出血或存在胶囊内镜检查禁忌的患者(推荐级别:强,证据水平:高)。
来源:文 |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付冲


5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anne医生+5感谢豆版支持!感谢老师分享!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anne医生 + 1 感谢您热心帮助其他会员解决问题!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5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7-9-18 19: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ne医生 于 2017-9-18 19:14 编辑

老年为肿瘤高危发病人群,未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常常让人想到消化道肿瘤可能。本例多肿瘤标记物尽管检测未见异常,但影像学检查腹部 CT 提示膀胱右后方、直肠右缘及前列腺上方占位,考虑肿瘤可能。肠镜发现出血部位在小肠。目前所有的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尚不能对小肠出血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定性。小肠出血的诊断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据临床报告小肠出血的常见原因为:炎症性肠病,息肉,憩室,血管畸形,恶性肿瘤等。在引起小肠出血的肿瘤中,主要为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腺瘤样息肉。本例经剖腹探查,术后病理证实为小肠出血的原因为小肠间质瘤(GIST)和回肠憩室。
间质瘤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应该涵盖了以前所谓的“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胃肠道平滑肌肉瘤”,但作为间叶组织发生的肿瘤,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肉瘤的概念并未被排除,只不过在目前的临床病理诊断中,这类肿瘤只占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少部分。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病程可短至数天长至20年,恶性GIST病程较短,多在数月以内,良性或早期者无症状。GIST的主要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本例的临床表现特征比较符合上述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年未明原因的出血中,如能排除肿瘤因素,有很大一部分患者与肠道血管发育不良有关。现在认为可能为一种获得性病变,是由衰老导致的退行性变。老年患者,消化道出血间歇性发生时需警惕肠道血管发育不良。
多谢豆版提供精彩病例讨论,学习了!

6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 kaixindou1+6感谢安老师分析,送花香香~~
收到6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03:3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