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8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针刀]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7-4-11 16: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好久不见0808 于 2017-4-11 16:24 编辑

【概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好发于30~50岁的体力劳动者或平时缺乏锻炼者。本病早期可用保守疗法,药物滴注等方法,消除水肿和炎症反应,能暂时缓解症状,但最终无法根除;外科椎间盘摘除术创伤较大,容易带来并发症;而针刀治疗可以不将椎间盘切除,只是松解粘连,将椎间盘瘢痕组织推离神经根和脊髓,症状即可消失。

【病理病因】
正常椎间盘的弹性很大,能耐受巨大的压力。随年龄的增长和经常受挤压及扭转等外力的损伤,椎间盘原有结构可发生退变或破坏。过去认为是在退变的基础上,当椎间盘后部压力增加时发生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外侧突出,压迫神经根导致腰腿痛。但外科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时,却找不到完整的髓核,而是纤维环和髓核混杂在一起的瘢痕组织。可见向后部逸出的不是髓核,而是瘢痕组织。椎体后部中线区有后纵韧带加强,所以瘢痕组织逸出的部位多在后外侧结构薄弱处,也正是脊神经根穿经神经孔的部位。
突出的瘢痕组织,随时间推移或因扭伤,与神经根周围的系膜发生粘连,当神经根受牵拉时,引起临床症状。
正常情况下,坐骨神经在腿伸直达到最大运动范围时,神经根在神经孔内有0.5~1cm的滑动范围。发生粘连后,当大腿伸直时,神经根不能向外滑动,受牵拉产生疼痛。而骑自行车,因不牵拉神经根,所以可不出现疼痛。

【临床表现】
    1. 多发生于30~50岁的青壮年,男女无明显区别。患者多有反复腰痛发作史。
2. 腰痛伴坐骨神经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局限于腰骶部附近,程度轻重不一。坐骨神经痛常为单侧。疼痛沿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根部或足背外侧。行走多、久站或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时均可使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多为间歇性,少数为持续性。
3. 下肢麻木:多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外侧缘的麻木或皮肤感觉减退。
4. 脊柱侧弯:多数患者有、程度不同的脊柱侧弯。侧弯多突向健侧。
5. 压痛伴放射痛:用拇指深压棘突旁,在患部常有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
6. 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病人仰卧,两下肢放平。先抬高健侧,记录能抬高的最大度数;再抬高患侧,当抬高到产生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时,记录其抬高度数,严重者抬腿在15°~30°左右。再降低患侧至疼痛消失时,将踝关节背屈,症状立即出现,此为加强实验阳性,可与其他疾病引起的直腿抬高实验阳性相鉴别。
7. 反射和感觉改变:神经根受累后,可发生运动功能和感觉障碍。腓肠肌肌张力减低,背伸肌力减弱。
腰2~3神经根受累时,膝反射减低;腰4神经根受累时,膝、跟腱反射减弱;腰5和骶1神经根受累时,跟腱反射减弱。神经根受累严重或过久,相应腱反射可消失。
8. X线检查:在正位平片上,腰椎侧弯是重要的X线表现,侧弯多数是由突出的间隙开始向健侧倾斜,患侧间隙较宽。侧位片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甚至向后凸,椎间盘突出的后方较宽,所谓前窄后宽表现。早期突出的椎间隙多无明显改变,晚期椎间隙可明显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生成。

【诊断依据】

根据上述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X线所见不能作为本病的确诊依据,只作参考,但可协助排除腰椎其它骨质疾病如骨折、结核、肿瘤等)作出诊断。

【治疗】
1. 针刀治疗  
患者取俯卧位,在治疗床上骨盆大剂量牵引50~100kg,目的是使腰椎关节距离拉大。在牵引十分钟后进行针刀治疗。在患椎间盘上位椎体患侧横突上进针刀,针体与横突背面垂直,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当刀锋到达骨面后,向下转移刀峰,当到达横突下侧边缘时针刀沿下侧边缘伸入1~2mm,然后将刀峰沿横突边缘向内侧移动,当移动到遇骨性阻碍时说明到达横突根部神经孔上外侧,此时将针体向肢体下侧倾斜,将刀锋转动90°使刀口线与神经孔内侧的骨性边缘平行,针刀沿神经孔的内侧边缘转动式前进,随旋转将针体向人体的上段倾斜,当针体与人体的上段约成30°时,如病人下肢坐骨神经有酸胀感,说明此时刀峰已经到达逸出的瘢痕组织与神经根之间,则沿神经根方向切开2~3刀出针。
2. 手法治疗  
针刀治疗后,立即做连续提腿复位手法,使其复位。   
连续提腿复位手法操作过程:病人俯卧治疗床上,第一助手将患者膝关节屈曲90°,使小腿与大腿垂直,该助手站于治疗床上,靠近患者膝关节,弯腰握住患者双踝关节上缘;医者和第二助手站于治疗床两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压于患椎旁压痛点(引起放射痛之点)上,二人各压住自己的一边。
第一助手将双小腿垂直提起,使患者髂前上棘离开床面为止。在第一助手提双小腿的同时,术者和第二助手双拇指一齐下压椎旁压痛点。用力的方向与脊柱矢状面呈45°角。当第一助手放下小腿,患者膝部着床时,术者和第二助手也同时松开。
第一助手见患者膝部已着床面,术者和第二助手已松开后,再提起患者的双小腿,高度如前。术者和第二助手在第一助手提起小腿的同时,再一次用双拇指按压患椎两侧压痛点。如此连续提压15~20次。
将患者小腿放下、伸直,检查患椎两侧压痛点;无放射痛或放射痛明显减轻,即可停止整复,如放射痛无改变,可再做一遍;但一般不超过三遍。
手法结束后按脊柱外伤病人搬运方法,送回病房。在搬送时保持患者躯干平直,仰卧于病床上,下肢可做屈伸活动,但躯干不得任意活动,更不得坐起,在床上可翻身,但也必须保持身体平直,不能扭转腰部,大小便时要保持腰部分前凸位。需卧床三周。
连续提腿复位手法的治疗机理和力学分析:
提腿复位手法是以人体一部分脊柱和大腿为杠杆,患者和第二助手的双拇指为支点,形成一个倒杠杆力,这个杠杆的一端是膝部,另一端是患椎以上三个椎体的位置,一般在腰1和腰2位置,这样杠杆的上段是三至四个椎体的长度,下段是患椎以下骶部和大腿的长度。按人体的一般长度计算,下段长度相当于上段长度五倍左右。按杠杆原理,在下段末端膝部加一公斤的力,在腰1、腰2位置就产生5 Kg的力。青壮年提腿力在20 Kg左右,这样上端就产生100 Kg的力。支点的力是两端力的总和,支点力就是120 Kg (术者和第二助手向下用力,借助医生本身的体重,又便于用力,一般是可以抵抗住这一杠杆力的。连续四、五次就要休息一、两分钟)。由于这样强大的支点力,通过肌肉传递,直接作用于后纵韧带两侧的纤维环,推动其还纳。其次,这种复位法,使椎间盘上下的椎体对椎间盘产生了一种连续的活动着的剪力,这种剪力加上两侧的支点力,强迫椎间盘还纳。另外,这种复位法使腰椎做连续的过伸运动,使患椎周围的软组织得到松解,使前纵韧带被拉长,这样还纳的椎间盘就不会受到迫使椎间盘后突的剪力的作用.术后,护理上所采取的一系列使还纳的椎间盘不再后突的措施,保证了复位的效果,一般不需做第二次复位治疗。
3. 药物治疗  
活络1号胶囊,6粒,3/日口服。如有炎症,应用适当抗生素。
4. 康复治疗  
手法治疗一个星期后,嘱患者在床上做飞燕式练**,每天30~50次,并做下肢抬举锻炼,双下肢每天各做30~50次。



本文源自:针刀医学原理

2# 沙发
发表于 2017-10-2 12:5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哪个医院的医生,本人急需针刀治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14:5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