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429|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执业考试技巧]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7-4-5 2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医/中西医】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
1.称“庭”的是:额。

2.称“藩”的是:颊侧。
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
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客色。
5.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
6.得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
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白。
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
1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
11.黄疸:面目一身俱黄。
12.萎黄:面黄枯槁无光。
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
1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生。
1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
16.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
17.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
18.脾虚湿阻可见:面黄虚浮。
19.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
2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
21.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2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2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
25.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
2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
2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
2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
29.黑珠属肝称:“风轮”。
30.白珠属肺称:“气轮”。
31.瞳仁属肾称:“水轮”。
32.筋之精为:黑睛。
33.骨之精为:瞳仁。
34.血之精为:眼
35.耳流白脓为:缠耳。
36.耳流臭脓为:耳疳。
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
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
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
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
42.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黄厚腻。
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
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
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
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
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
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
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
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气绝。
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
52.湿热可见:黄腻苔。
53.热盛津伤可见:燥苔。
54.瘟毒内盛可见:粉白苔。
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苔白糙裂。
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
57.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黄白苔。
58.里热挟湿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
59.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
60.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
61.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
62.寒痰特点是:痰白而清稀。
63.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
64.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
65.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
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肝火妄动,湿热薰蒸皮肤。
67.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
68.小儿指纹紫为:内热。
69.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证。
70.热扰心神则见:谵语。
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郑语。
72.太息表明:肝气郁结。
73.呃逆表明:胃气上逆。
74.实热证则:咳吐粘痰黄水。
75.虚寒证则:咳吐清水痰涎。
76.胃阴虚则:干呕。
77.食滞则:呕吐酸腐。
7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喘。
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短气。
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实喘。
81.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痰饮。
82.湿温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83.阳明实热特点是: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
84.阴虚火旺则:午后低热。
85.湿热交阻则:身热不扬。
86.阳虚可致:自汗。
87.阴虚可致:盗汗。
88.里热亢盛则:蒸蒸汗出。
89.气血运行不周则:半身汗出。
90.头顶痛属:厥阴经。
91.前额痛属:阳明经。
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绞痛。
93.湿邪困遏气机为:重痛。
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
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
96.肺痈为: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97.肺阴虚为: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98.肝火炽盛可致:胁肋灼痛,面红目赤。
99.肝气郁结可致:胁胀痛,太息易怒。
1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2# 沙发
发表于 2017-4-5 20:2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诊断学必考知识点2
一、赤色主病和分类主病:

  赤色,较常色更红者。多因热盛而脉络扩张,面部气血充盈所致,亦可见于虚阳浮越。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实热证: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虚热证: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戴阳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是脏腑精气衰竭殆尽,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病危。

    二、舌苔厚薄意义:

  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称见底苔,属于薄苔。

  厚苔:透过舌苔见不到苔下的舌质,称不见底苔,属于厚苔。

意义:舌苔乃胃气、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舌苔薄白可见于正常人,主表证及病情轻浅的里证。舌苔增厚是由胃气挟湿浊邪气熏蒸所致,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水、湿、食积等。

    三、辩咳嗽:

  1、咳嗽:咳声重浊沉闷实证,寒痰湿浊;

  咳声轻清低微虚证,肺气虚损;

  2、咳声重浊,痰白清晰,鼻塞不通风寒袭肺;

  3、咳嗽声高响亮,痰稠色黄,不易咯出热证,热邪犯肺;

  4、咳嗽痰多,易于咯出痰浊阻肺;

  5、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燥邪犯肺,阴虚肺燥;

  6、咳呈阵发连续不断,咳止时常有鸡鸣样回声,称为顿咳(百日咳)风邪与痰热博结,多见于小儿;

7、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喉中有白膜生长白喉。

    四、辩寒热:

  1、恶寒发热:患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表征的特征性症状。

  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2、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阳明潮热:日晡发热明显,又称日晡潮热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有低热阴虚 (常见)

  湿温潮热:午后热甚,兼见身热不扬(即初扪不热,久触灼手)湿温

  身热夜甚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3、寒热往来:指患者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为邪在半表半里证的特性,常见于少阳病证。
3# 板凳
发表于 2017-4-5 20:2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诊断学
1.气随血脱者为:大量出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脉微欲绝。
2.气不摄血者为:面色淡白,而无华气短乏力,漏下不止,舌淡,脉细弱。
3.气滞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胸胁胀闷窜痛,胁下痞块,剌痛拒按,舌紫暗,脉涩。
4.气血两虚的临床表现可有:眩晕,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5.气虚血瘀的临床表现可有:面色暗晦,身倦乏力,剌痛拒按,舌淡暗,脉沉涩。
6.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是:眩晕、昏厥、呕血。
7.气滞的临床表现是:胀闷、疼痛
8.痰迷心窍可致:神志昏糊,或癫或痫。
9.痰停经络可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10.痰滞胃脘可致:脘闷纳呆,恶心呕吐。
11.痰滞于胃则:眩晕呕恶。
12.痰滞经络则:肢体麻木。
13.痰结皮下肌肉则:痰核瘰疬。
14.胸胁胀闷作痛是由于:饮停于胸胁。
15.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由于:饮停于肺。
16.痰饮内停见:渴喜热饮。
17.热盛津伤见:口渴喜饮。
18.肝火炽盛多见:弦数脉。
19.食积内热多见:滑数脉。
20.肺热壅盛为:咳嗽气喘,咯痰黄稠。
21.肺痈为:咳嗽胸痛,咯吐脓血脓臭痰。
22.燥邪犯肺为:咳嗽,痰少粘稠难咯。
23.小便混浊如米泔多属:中气下陷。
24.黄疸色晦暗如烟薰多属:寒湿困脾。
25.阴挺多属:中气下陷。
26.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胸闷纳呆者多因:湿邪困脾。
27.头面浮肿,继而遍及全身,恶风发热者多因:风水相搏。
28.女子宫寒不孕是:肾阳虚。
29.男子滑精早泄是:肾气不固。
30.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是:肾精虚。
31.肝气郁结的诊断依据是:胸胁胀痛而走窜。
32.胸痹的诊断依据是:胸痛彻背时作时休。
33.痰热蕴肺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痰。
34.头晕昏沉,胸闷,苔腻脉滑的病机是:痰湿内阻。
35.头晕胀痛,头重足飘的病机是:肝阳上亢。
36.头晕目眩,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的病机是:气血两虚。
37.肝气上逆则:喉中痰鸣。
38.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39.脾胃湿热可见:眼睑红肿湿烂。
40.心火可见:目眦赤。
41.痫证的病机为:肝风挟痰。
42.狂证的病机为:痰火扰心。
43.脾胃气虚可见:大便干结。
44.肝郁乘脾可见:大便时干时稀。
45.脾胃湿热可见:黄腻苔。
46.胃之气阴两伤可见:花剥苔。
47.消谷善饥见于:胃火亢盛。
48.饥不欲食见于:胃阴不足。
49.心阳虚的临床表现有:心悸怔忡、气短胸闷、畏冷肢凉、舌淡胖,脉微细。
50.心阴虚的临床表现有:以上都不是。
51.瘀阻心脉为:痛如针剌、舌质紫暗。
52.阴寒凝滞心脉为:痛势剧烈,突然发作,得温痛缓,畏寒肢冷。
53.热邪壅肺为:发热胸痛,咳吐脓血。
54.肺阴虚为:咳嗽无痰,盗汗颧红。
55.肺气虚为:咳喘无力,气短音怯。
56.痰湿阻肺为:咳嗽气喘,痰易咯量多。
57.燥邪犯肺为:咳嗽,痰少粘稠难咯。
58.热邪壅肺为:发热胸痛,咳吐脓痰。
59.风热犯肺为:咳嗽痰稠色黄,恶风发热。
60.胃寒证可见:胃脘冷痛。
61.胃热证可见:胃脘痞闷。
62.食滞胃脘可见:脘腹胀满,嗳腐吞酸。
63.中气虚弱可见:便溏纳差,腹胀乏力。
64.肝气犯胃呕吐可见:脘胁胀满,脉沉弦。
65.食滞胃脘为:脘腹胀痛,厌食,呕吐酸腐食臭。
66.寒湿困脾为:脘腹痞闷胀痛,口淡不渴,头身困重。
67.中气下陷为:食入则胀,脘腹重坠。
68.胃阴不足为:脘痞隐痛,饥不欲食。'
69.脾不统血为:便血、尿血、面色淡白。
70.肝火上炎为:吐血,衄血,面红目赤。
71.瘀血出血为:大便黑褐如柏油。
72.湿泻为:泻下如水,便次多,兼有胸闷,肢体酸重,肠鸣,腹痛轻微,舌淡苔腻脉缓。
73.脾虚泻为:纳少腹胀,大腹隐痛,便溏神疲形瘦。
74.寒泻为:泻下稀水,色白无臭或完谷不化,如鸭溏清彻,舌淡苔白,脉沉迟。
75.脾胃湿热可见:面目黄如橘子。
76.脾不统血可见:便血肌衄。
77.寒湿困脾可见:头身困重。
78.胃阴不足则:干呕呃逆。
79.肝胆湿热则:口苦泛恶。
80.胃寒则:口泛清水。
81.热极生风则:角弓反张。
82.肝血虚则:肢体麻木,肌肉掣动。
83.肝阳化风则:突然昏倒,半身不遂。
84.脾不统血则:便血,面色 白,脉缓弱。
85.肝火上炎则:面红目赤,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吐血衄血,脉弦数。
86.肝气上逆则:头痛、眩晕、呕血。
87.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88.肾阴虚可见:遗精。
89.肾精不足可见:小儿骨骼痿软。
90.肾气不固则:小便失禁。
91.膀胱湿热则:小便频急而痛。
92.呼吸浅表,呼多吸少,动辄气喘,此为:肾不纳气。
93.少气不足以息,此为:肺气不足。
94.太阳病传入少阴属于:表里传。
95.太阳病传入太阴属于:越经传。
96.病初起表现为太阴经证候,称为:直中。
97.病初起表现为三阳经同病,称为:合病。
98.身热,面目俱赤,便秘,腹胀,口干咽燥,呼吸气粗,苔黄,脉沉涩,此属:中焦病证。
99.身热不扬,胸闷不饥,头胀身重,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苔黄腻,脉濡数,此属:中焦病证。
4
发表于 2017-4-6 20:42 | 只看该作者
1. 胃脘隐痛多因:胃阴虚
2.蓄血可见:小腹剌痛,小便自利。
3.虫积可见:绕脐痛,起包块。
4.行痹可见:四肢关节游走窜痛。
5.著痹可见:关节疼痛重着不移。
6.实热便秘特征是:高热,腹满胀痛,舌红苔黄燥。
7.阴虚便秘特征是: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8.湿热蕴结大肠多见:便溏如臭糜,泻下不爽。
9.脾虚中气下陷可见:**有下坠感,甚则脱出。
10.肝胃蕴热则:口中泛酸。
11.火邪炎上则:口苦。
12.迟脉为:脉来一息不足四至。
13.代脉为:脉来一止,止有定数。
14.结脉为:脉来一止,止无定数。
15.虚脉见于:气血两虚。
16.微脉见于:阳气衰微。
17.濡脉与弱脉不同处是:部位。
18.短脉与动脉不同处是:流力度。
19.促脉与疾脉不同处是:节律。
20.浮脉与散脉不同处是:力度。
21.实脉的脉象是: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22.洪脉的脉象是:状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
23.滑脉的脉象是:脉来流利,应指圆滑。
24.突然大出血时多见:浮大中空。
25.长期慢性出血,而致气血不足可见:浮而细软。
26.气血耗散,脏腑精气欲脱可见: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27.浮脉可见:脉象轻按即得。
28.实脉可见: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29.肝郁化火多见:弦数脉。
30.气分热盛多见:洪数脉。
31.内热食积多见:滑数脉。
32.肝火夹痰为:弦滑脉。
33.阳明热盛为:洪数脉。
34.寒凝血瘀为:沉涩脉。
35.表证挟痰为:浮滑脉。
36.虚脉的脉象是: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37.芤脉的脉象是: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38.滑脉的脉象是:流利圆滑如珠走盘。
39.数脉的脉象是:脉来数一息五至以上。
40.濡脉的脉象为:浮而细软。
41.细脉的脉象为:脉形小而应指明显。
42.微脉的脉象为:极细极软,若有若无。
43.疮疡阳证为:高肿灼手,根盘紧束。
44.疮疡已成脓为:按之边硬顶软,有波动感。
45.痞是:心下满,按之柔软无压痛。
46.积是:腹内有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痛有定处。
47.聚是:肿块时聚时散,痛无定处。
48.症见恶寒发热,腹痛泄泻是:表里同病。
49.症见恶寒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
50.舌苔黄白相兼是:由表入里。
51.实热证可见:蒸蒸汗出。
52.亡阳证可见:冷汗淋漓。
53.畏寒肢冷,少气乏力,舌淡嫩是:虚寒证。
54.发热恶风,自汗,脉浮缓是:表虚证。
55.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是:表实证。
56.外感寒邪出现恶寒发热为:阴胜则寒。
57.久病体虚出现畏寒肢冷为:阳虚则寒。
58.阴虚证可见:渴不多饮。
59.温病热入营分可见:渴不多饮。
60.热极似寒属:转化。
61.寒极似热属:真假。
62.阴阳两虚属:同病。
63.属转化关系为:因虚致实。
64.属错杂关系为:上热下寒。
65.属格拒关系为:真寒假热。
66.表寒里热属:错杂。
67.上盛下虚属:错杂。
68.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属:同病。
69.邪实为主、正虚为次者是:实证夹虚。
70.正虚为主、实邪为次者是:虚证夹实。
71.正虚与邪实均十分明显者是:虚实并重。
74.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溏,此属:上热下寒。
75.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烦躁,口渴,脉浮紧,此属:表寒里热。
76.身热面赤,口渴,脉大,但欲盖衣被,渴喜热饮,脉大无力,此属:真寒假热。
77.风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热恶风,头痛汗出。
78.火邪致病的特点是:发热口渴,谵妄吐衄。
79.暑邪致病的特点是:恶热汗出,口渴乏力尿黄。
80.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多见于:外感风邪。
81.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肢体麻木多见于:血虚动风。
82.心悸失眠,健忘,纳呆,神疲者属:思伤。
83.遗精滑精,二便自遗者属:恐伤。
84.气血耗散,脏腑精气欲脱脉象可见:浮大无根,按之消失。
85.外感病脉象可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86.寒邪致病特征是: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87.湿邪致病特征是:头胀而痛,胸闷身重,脉濡。
88.少阳病的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胸闷食少。
89.表热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痛,脉浮数。
90.伤暑的临床表现为:身热多汗,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便赤短,脉濡数。
91.阴虚证可见:渴不欲饮。92.瘀血证可见:但欲漱水不欲咽。
93.突然大出血时多见:脉浮大中空。
94.长期慢性出血者多见:脉浮而柔细。
95.胸胁胀痛,咳唾更甚是:饮停于胸胁。
96.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是:饮停于肺。
97.瘀血证时,面部颜色可见:黑色、青色。
98.水湿内停时,面部颜色可见:黄色、黑色。
99.血虚的病机是: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
100. 血瘀的病机是:血液循行不畅或停滞。
5
发表于 2017-4-6 20:43 | 只看该作者
一、赤色主病和分类主病:

  赤色,较常色更红者。多因热盛而脉络扩张,面部气血充盈所致,亦可见于虚阳浮越。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

  实热证: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虚热证: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戴阳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是脏腑精气衰竭殆尽,阴不敛阳,虚阳浮越所致,属病危。

    二、舌苔厚薄意义:

  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称见底苔,属于薄苔。

  厚苔:透过舌苔见不到苔下的舌质,称不见底苔,属于厚苔。

意义:舌苔乃胃气、胃阴上蒸于舌面而生成。舌苔薄白可见于正常人,主表证及病情轻浅的里证。舌苔增厚是由胃气挟湿浊邪气熏蒸所致,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水、湿、食积等。

    三、辩咳嗽:

  1、咳嗽:咳声重浊沉闷实证,寒痰湿浊;

  咳声轻清低微虚证,肺气虚损;

  2、咳声重浊,痰白清晰,鼻塞不通风寒袭肺;

  3、咳嗽声高响亮,痰稠色黄,不易咯出热证,热邪犯肺;

  4、咳嗽痰多,易于咯出痰浊阻肺;

  5、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燥邪犯肺,阴虚肺燥;

  6、咳呈阵发连续不断,咳止时常有鸡鸣样回声,称为顿咳(百日咳)风邪与痰热博结,多见于小儿;

7、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喉中有白膜生长白喉。

    四、辩寒热:

  1、恶寒发热:患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表征的特征性症状。

  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

  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2、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阳明潮热:日晡发热明显,又称日晡潮热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午后或夜间有低热阴虚 (常见)

  湿温潮热:午后热甚,兼见身热不扬(即初扪不热,久触灼手)湿温

  身热夜甚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3、寒热往来:指患者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为邪在半表半里证的特性,常见于少阳病证。
6
发表于 2017-4-8 12:07 | 只看该作者
在此献上32个大赞
7
发表于 2017-4-11 09:18 | 只看该作者
看帖回帖 考试必过!
8
发表于 2017-4-11 19:52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诊断学考点---脏腑兼证
  
1、心肾不交
  概念:是心肾水火既济关系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心阴虚,心火旺:心烦少寐,惊悸多梦。
  肾阴亏虚: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遗精。
  阴虚内热: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舌脉: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审证要点:惊悸失眠,多梦遗精,腰膝酸软,伴阴虚证。
  2、心肾阳虚
  概念: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心阳虚: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朦胧欲睡,唇甲淡暗青紫,舌淡暗或青紫
  肾阳虚:肢面浮肿,下肢为甚,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脉沉微细。
  辨证要点:水肿心悸,畏寒肢冷。
  3、心肺气虚
  概念:是心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肺气虚:咳喘无力,动则尤甚,痰涎清稀,自汗声怯,面色白光白。
  心气虚: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神疲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或代。
  辨证要点:心悸喘咳与气虚证共见。
  4、心脾气血两虚证
  概念: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心血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
  脾气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
  脾不统血: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
  辨证要点:以心悸失眠,食少腹胀,和慢性出血证为审证要点。本证为气血两虚证。
  5、心肝血虚
  概念:指心肝两脏血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心血不足:心悸健忘,眩晕耳鸣,失眠多梦,面白无华。
  肝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爪甲不荣,肢体麻木,震颤,拘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闭。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心悸失眠,眩晕视减,肢麻震颤和血虚证共见。
  6、脾肺气虚
  概念:指脾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肺气虚: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痰多稀白,声低懒言。
  脾气虚: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浮足肿,疲倦乏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
  7、肺肾气虚证
  概念:肺肾两脏气虚,降纳无权,表现已短气喘息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肺气虚:喘息短气,语声低怯,自汗乏力。
  肾气虚: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尤甚,腰膝酸软,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
  气虚症: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困倦嗜卧。
  舌脉:舌淡,脉弱,或脉大无根。
  审证要点: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伴气虚证。
8、肺肾阴虚证
  概念:肺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火内扰,肺失清肃而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
  肺阴虚:咳嗽痰少,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肾阴虚: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阴虚内热:口燥咽干,形体消瘦,骨蒸潮热,盗汗颧红。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审证要点:咳嗽痰少,腰膝酸软,遗精,虚热证。
  9、肝火犯肺证
  概念:肝经气火上逆犯肺,肺失清肃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肝经实火: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烦热口苦。
  肺热见症:咳嗽阵作,甚则咳血,痰黄稠粘。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数。
  审证要点:咳嗽、咳血、胸胁灼痛,实火内炽证。
  10、肝胆湿热证
  概念: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职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胁肋灼热胀痛,或寒热往来,身目发黄。
  兼症:厌食腹胀,口苦泛呕,**瘙痒,带下色黄秽臭,小便黄赤,大便不调。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审证要点: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厌食腹胀,**瘙痒,与湿热证为主。
  11、肝胃不和证
  概念: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表现已脘胁胀痛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胃气上逆: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食纳减少。
  肝气郁滞:胁肋胀痛,窜痛,情绪抑郁,烦躁,易怒,善太息。
  舌脉: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带数。
  审证要点:胸胁、胃脘胀痛、窜痛,呃逆嗳气为主。
  12、肝郁脾虚证
  概念: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表现胸胁胀痛、腹胀、便溏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肝气郁结: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急躁易怒。
  脾失健运: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 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溏结不调。
  舌脉:舌苔白,脉弦或缓弱。
  审证要点:胸胁胀满,腹痛肠鸣,纳呆便溏为主
  13、肝肾阴虚
  概念:是肝肾两脏阴液亏虚表现之证。
  临床表现:
  肝阴虚: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胁痛。
  肾阴虚:腰膝酸软,耳鸣健忘,男子遗精,女子经少。
  阴虚内热:咽干口燥 ,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胁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耳鸣遗精与阴虚内热证共见。
  14、脾肾阳虚
  概念:是脾肾两脏阳气亏虚表现之证。
  临床表现:
  水谷不运: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滑谷。
  水湿内停: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小便不利。
  阳虚生寒: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辨证要点:腰膝冷痛,久泻不止,浮肿与寒证共见。
9
发表于 2017-4-11 19:5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诊断学--脾病辨证(一)
  脾病主症:腹胀腹痛,纳少便溏,浮肿出血,身体困重,内脏下垂。
  1、脾气虚证
  概念: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
  水谷不运:纳呆食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
  水湿不化:肥胖,浮肿。
  气血虚弱: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脾虚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审证要点: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为主。
  2、脾虚气陷证
  概念: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中气下陷: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便意频数,**重坠;久泄不止,脱肛;小便浑浊如米泔,内脏下垂。
  清阳不升:头晕目眩。
  脾气虚见症: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色无华,食少便溏。
  脾虚舌脉:舌淡苔白,脉缓弱。
  审证要点:体弱气坠,内脏下垂为主。
  3、脾阳虚证
  概念: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
  脾失健运: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大便稀溏。
  水湿不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带下量多色白清稀。
  阳失温煦: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白不华。
  虚寒舌脉: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审证要点:脾虚失运,消化功能减弱与虚寒证为主。
  4、脾不统血证
  概念: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脉外溢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气不摄血:溢于胃肠——便血。
  溢于膀胱——溺血。
  溢于肌肤——肌衄。
  冲任不固——月经过多,崩漏。
  溢于鼻窍——鼻衄。
  脾气虚弱: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便溏。
  气血不足: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
  气血虚舌脉:舌淡,脉细无力。
  审证要点:脾气虚弱与出血症状为主。
  5、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纳运失职:
  水谷不运:脘腹痞闷或痛,口腻纳呆,口淡不渴,泛恶欲呕,腹痛便溏。
  水湿不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头身困重。妇女白带量多。
  肝失疏泄: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
  寒湿舌脉: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审证要点:脾胃纳运障碍与寒湿内盛为主。
  6、实热蕴脾证
  概念:湿热内蕴中焦,脾胃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纳运失职:
  脾失健运:脘腹痞闷,纳呆,大便溏稀不爽。
  胃气上逆:泛恶呕吐。
  湿遏热伏:肢体困重,渴不多饮,身热不扬,汗出不解。
  肝失疏泄:身目鲜黄,皮肤发痒。
  湿热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审证要点:脾胃纳运失职和湿热证为主。
10
发表于 2017-4-18 17:25 | 只看该作者
玩了吗?好行没有啊。
11
发表于 2017-4-22 20:25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谢谢分享
12
发表于 2017-4-24 23:11 | 只看该作者
真心的感谢 楼主的无私分享  如果再不过 就去撞墙
13
发表于 2017-5-28 23: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14
发表于 2017-6-4 09:00 | 只看该作者
好心加热心,谢谢分享
15
发表于 2017-6-23 22:18 | 只看该作者
知识点丰富,准确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朵
16
发表于 2021-6-9 21:22 | 只看该作者
太感谢太感谢太感谢
17
发表于 2021-8-11 15:5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感谢,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19:2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