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066|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医实用脉诊精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7-3-4 2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临床实用脉诊发微

序论

  我中华医学实为中国古文化中最重要之一种,历经数年载之演变,早有卓越之成就。中国上古之医术,原基於先民原始生活之实际需要,由自然启发而成,其内容浩涵如海,实为我民族生命之学也。

  中国医学源流,本一脉相承,前后并无间断,但由历朝医政制度之变迁,医术之进展,学理之创获,社会风气之转移,故流派分歧,各有所长。但亦有庸者审证不明,泥古不化,每以臆说己见欺人或挟秘自炫,以讹传讹,医家之道渐至不明,真理反晦而不显。本文谨就中医诊断学中「脉诊」一项做深入之研讨。

  切脉诊断之法,源自「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论及诊法及脉理说明。「平人气象论」,有最详尽之脉义论述。「玉机真藏论」则说明四时之脉理变化及由脉论病。「三部九候论」,说脉之部位。   「通评虚实论」,据脉象论断生死。上古之脉法以全身之三九候决生死。以人迎、寸口、趺阳脉诊而诊之。内经仅有寸口气口之名,并无尺寸为三部之义。至「难经十始发明独取寸口之诊法,创立关尺之别,但无左右脏腑分配之说。至叔和一代,始立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肾命门之说,切脉之学,遂臻完备。

  自「素」「难」,「伤寒论」而下,虽有诊脉治病之法,并未明确发明脉诊之理,凭脉以审证,而未沟脉诊之法,叔和根据素难之说,参考古代脉法,著「脉经」十卷,此为第一部讲求脉法之书,此书内敍及阴阳***,表裏虚实三部九候,二十四脉等以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变,理论纲目条理而不紊,使後世学者由外以知内,视死而别生,颇为详尽。然其脉法,则甚为死板拘泥,以为某病当见某脉,某脉当见某病,繁琐有余而实用不足,不免有泥脉以和病之嫌。但不论如何,此十卷脉经,确为旷古之伟大发明,据徐灵胎所言:「王叔和着脉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断,其原亦本内经,而汉以後之说,一无所遗,其滙集群言,使後世有所尊循,亦不可少力之作也。」实中肯之论也。

  然后世又见「王叔和脉诀」,乃他人假托叔和之名而作也,朱熹谓俗传之「脉诀」,辞意鄙浅,非叔和本意,但以其显浅,医家入门偏热是书,自立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似通非通,脉理之精义因而转晦。代代流传,遂仅余粗略之论廓,脉诊之精华尽失,为人师者心中固已茫茫,而学者更加无所适从,以致「脉学」一道逐渐失传。真理因而不明,人皆视「脉学」为虚无之谈而鄙之。循环以下,医者不得不致力於辨证之法。临床诊病之时皆以病者口述之证状及体态神色为主,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仅为表面之「象」。其真假难论,体内复杂之病理不明,发病之根源难寻。治疗之法不免局限於症状之解除,因而无法澈底根本治疗。病者之患虽然暂愈,而病根未除,必反复发作,不得尽愈矣!

  然若医者能尽知脉理,临床施治之时,手下三指,左右细寻,郎立刻能洞悉病者五脏之腑寒热虚实之情。处方之际,依据脉理所示,必能全面掌握病况之来龙去脉,本、标,先,后,而加以整体之治疗。不但使病情立退,而全身之健康得以渐复。此为「正本清源」,除病务尽之法,亦为我中华医学精华之所在,远胜西法局部症状治疗之弊,不知脉者,何能为之?

  因之「脉诊」之学,实为中医四诊最最精要之一门,为医者不可不潜心研究,以求精专。

  实用脉诊概论及六病脉之研究

  中医传统之诊断法则,皆以「八纲」为主,将病者所表现之症状,归纳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等基本分类,以为病理分析之依据。临床时,着眼於症状之变化,故称「八纲辩证法」。然如前文所言,病者口述之证状,以及求诊时之形色,仅为片段主观之感觉,只可供参考之用,如全以为处方之重要资料,则必不够充实。故辩证法实不足以研判现代社会所生复杂万端之疾病。况且,病家求诊时,未必具备书中所条列之理想化证状,供医者诊断。因之误诊之失在所难免。再者传统之辩证法,内容极端繁杂,条文充斥,不仅学习费时费力,且必然限制后世学者之思考能力,而陷入背诵之窠臼。临床时,不易随证应变。因之为求更精密,更深入,更灵活之断证之法,唯有以脉法为主。

临  床实用之切脉诊法,依笔者多年之研究,应以下列三组脉象为主,此三组之间各有错综复杂之网状连络,彼此互相配合以成一完整之体系:

  第一组:六病脉:「大、小、缓、急、滑、涩」,此六脉为入门之基本脉法,用以研究中医传统之「八纲」诊断。脉法精要而准确,远较传统之辩证法迅速而实在。

  第二组:五脏脉:即「心、肝、肺、脾、肾」,研究五脏之根本,正邪之病理变化。脉法深入而实用,并能配合现代医学之病证分析,临床价值极大,为中医脉诊之核心。

  第三组:六气脉:即「三阴三阳」之病脉,其中三阴脉与前段五脏脉略右重覆,而三阳脉即为六腑之病脉。此六脉亦研究人体生理与「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之关系,脉法颇为特殊,亦能与现代社会之常见疾病相应。

  此三组脉象并非***存在,应用时须彼此配合应用。医者必须融会贯通,方可全面掌握病者全身正邪进退之变化,其精奥之处亦在於斯。

  现将此三组脉象之诊法略述如下:

  第一阶段为六病脉,即为「大、小、缓、急、滑、涩」。此六脉名称源自内经,研究之目的为求能以最迅速最精确之法,而为八纲之辨证,其应用目标着眼於全身性,整体性之病理变化,故初着手时,不必细分於寸关尺。

  第一「大脉」:指下满盛有力:言左右三指之下,脉管皆粗大,强硬,搏动有力,其至皆较数。为「实热」之证,主全身气血皆处於兴奋亢进之状,邪气热盛。常见於高血压、中风、脑溢血等病发作之前,情况危急。汤药,粉剂均缓不济急,必以**指尖放血,使邪随血去,庶几能保命於万一。此乃言其极热之状,平日病者有感受风热外邪,亦可传入脏腑产生「实热之证」,可於寸关尺局部求之,亦可适合**治疗。

  二「小脉」:指下细弱无力:言左右手三指之下皆细如丝线,而搏动无力,常需中、沉取方得。此为「虚寒」之证,主五脏生理功能减退。如出现於右手,则为脾肺所主之消化,呼吸系统功能不足,即为「气虚」,如现於左手,则主心之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之能力及肝之解毒,贮藏能量之功能,肾之生殖排泄功能减弱:为「血虚」。如左右两手同时出现则主「气血两虚」,不但机体之活力不足,且易受外邪之侵害,此脉常见於先天体质不佳,或长期卧病,气血严重损耗之人。指下如见小脉,则知其人本源已亏,不论何证,均不宜**治疗,以免血气再伤,而应以「温补扶正」之法为主,长期调养,使气血由衰而旺,自能抗病而祛邪!

  三「缓脉」:(此缓字为「纵缓不收」之缓,非内经所言脾之平脉「和缓」之缓。):指下软散无力:言三指之下皆粗宽而散,脉管之边缘不清,搏动无力,应指而扁,混浊一片。此为「虚热」之症,主全身血流缓慢,阻滞而无力,新陈代谢不佳,废物浊气宣泄不畅,日久则邪热渐生。如局部出现,则常为慢性之炎症。此脉亦见於气血受伤之后:如跌打损伤、骨折、手术、妇女人工流产后等等……如流行感冒、支气管感染发生卡他性炎证时,则右寸常见沉而缓之脉。(沉主湿、后详)妇女之下焦内生殖系统或泌尿道感染时,左尺则必有缓脉。如见此脉则宜清热行血、通经破瘀,则肿热、疼痛可消,诸症尽退。此为斧底抽薪之法,不论病者见证如何复杂,对「脉」下药,无不见效。此脉指下无力,但万不可以「弱脉」视之,如施以补剂,则邪势益张,不可收拾。

  四「急」脉:指下细如琴弦,紧张有力。言指下所觉如张紧之细纲丝,搏动顶手有力,此为「寒实」之证,主脏腑之机能退化,生机减弱,神经、内分泌系统之功能,皆被抑制而不能正常工作,如万物至多日,生理机能之降低。此脉主病邪深重,常为局部出现,左右寸关尺皆有可能。治法应以「温散」为主,以辛热之药,驱寒外出,否则寒邪攻心,久之而成胸痹之证,即今所谓「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病,死生在反掌之间!

  此外诊脉时常以手指之取脉轻重而决定疾病之部位,即以「浮沉」定「表里」之分,此乃医家之常识,不待多言。唯取脉之手法关系诊断之结果甚巨,故详述於文末,以供参考。

  以上所论四脉皆简明易行,临床时医者不必烦絮多问,而患者之病情莫不了然於胸,万无一失。

兹将此「大、小、缓、急四脉」与八纲之类比,与两者闾之关系归纳如下表,则更易明了。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7-3-5 07:59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好,学习了,谢谢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3# 板凳
发表于 2017-3-5 09: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的精彩分析,给大家无私分享!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4
发表于 2017-3-5 14:4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
5
发表于 2017-3-8 21:2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谢谢分享。
6
发表于 2017-3-9 17:0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的
7
发表于 2017-3-10 06:35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好,学习了,谢谢
8
发表于 2017-3-10 06:35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好,学习了,谢谢
9
发表于 2017-3-17 21:34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太好了,感谢楼主分享精彩好资源
10
发表于 2017-3-17 22:1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11
发表于 2017-3-17 23:06 | 只看该作者
很有见地,干货!感谢楼主!
12
发表于 2017-3-18 00:07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要认真领会,谢谢
13
发表于 2017-3-20 15:1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
14
发表于 2017-3-20 21: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16
发表于 2017-3-21 09:06 | 只看该作者
謝謝樓主無私奉獻使後進得到在中醫路上無限進步
17
发表于 2017-6-2 12:19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了…。。。。多多发表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18
发表于 2017-6-10 22:37 | 只看该作者
临床实用脉诊发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 04:0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