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211|回复: 0

[糖尿病] 老中医浅谈糖尿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6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网上有人说:糖尿病是21世纪的健康海啸。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人不幸成为了糖尿病的后备军,而糖尿病的治疗,又一直比较难搞定,如何化解糖尿病的困扰,享受幸福无忧的生活?名老中医陈意认为,当从瘀下手!




消渴之证,以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多而浑、形体消瘦为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者日趋增多。究其病机,虽以肺燥、胃热、肾虚为主,但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可以发现,消渴患者普遍存在血瘀现象,特别是在病情严重的患者中,其表现尤为突出。对于消渴夹瘀之论述与治疗,中医典籍虽无专著可觅,但在各个章节之中,仍可撷拾珠玑,用之临床,得益匪浅。


1.瘀血是消渴的必然病理

瘀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消渴在发病、发展与治疗中,与瘀血的关系甚为密切。早在《内经》就有“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灵枢·五变》)的记载,明确指出消渴的形成与瘀血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曰:“病者如热伏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清代唐容川对瘀血致渴的病机和治疗作了进一步阐述。他在《血证论》中说:“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

消渴发病,多与素体阴虚,禀赋不足;五脏素弱,精气亏耗;饮食所伤,劳倦过度;恣情纵欲,久劳伤肾;五志过极,郁而化火;烟酒温燥,耗伤阴津;外邪不解,入里发热等因素有关。但无论是何因所致,其病机最终离不开“阴津亏虚,皆燥热结聚也”。消渴之瘀就是在阴虚燥热的基础上产生的。燥热内留,血热互结,可使血液因之而凝涩,成瘀热互结之证。正如《医林改错》所说:“血受烧炼,其血必凝。”又如《重订广温热论》中说:“伏火郁蒸血液,血液被煎熬而成瘀。”可见,阴虚燥热是消渴导致血瘀的根本原因,血瘀则是消渴的必然病理。



2.消渴病血瘀的临床表现

血瘀的临床表现有其共性,消渴病之血瘀表现为口渴、发热、疮痈、疼痛、出血等,以下分而述之。

口渴:是消渴的主症,其病机有虚实之分。胃火燔灼,耗津伤液,所致口渴,此为实也。肺肾阴虚,燥热内生,亦致口渴,此为虚也。若阴虚燥热,血凝成瘀之证,日久均可血瘀成渴。血瘀之渴大多口渴但不引饮。正如《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云:“患者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为有瘀血也。”

发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消渴夹瘀之热乃由瘀热互结而成。其发热多在午后或夜间,兼见咽干口燥,身有痛处,病久则可见面色黯黑、肌肤甲错、舌紫黯、脉弦涩等症。

疮痈:消渴患者易生疮痈,而且破溃不易愈合,严重时可见四肢末端瘀黑溃疡。此由消渴日久,气营两虚,脉络瘀阻,蕴毒成脓。正如《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所说:“其病变多发痈疽。”《千金要方·消渴淋闭方》亦曰:“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虑有大痈。”

疼痛:瘀阻于内,疼痛乃作,此不通则痛之理也。瘀阻则气血不能通利,疼痛多见于四肢胸胁。轻则疼痛兼有麻木,重则状如**,甚则可致半身不遂,皆瘀阻使然也。

出血:消渴为病,阴虚血热,脉络瘀阻,血行失其常道,溢于脉外而见齿衄、肌衄,或见瘀斑、瘀点。



3.活血祛瘀是治疗消渴的必务之举
消渴治疗常以养阴清热为***。临诊时根据上、中、下三消的不同表现,立法宜有所偏顾。正如《医学心悟》所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但在消渴的各个阶段中,普遍存在着血瘀的病理现象,因此,结合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消渴的必务之举,即按照以往传统的上、中、下三消的治疗方法,参入活血化瘀之品,使热清而阴复、瘀去而新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由于消渴病患者的体质有别,邪热与伤阴的程度不同,血瘀有轻重深浅之分,故在临诊时应选择适当的祛瘀方药。如兼有血虚者,可以四物汤为主;如兼血热者,则合犀角地黄汤立意;若胃热夹瘀之证,当以泻心汤取法。随证化裁,辨证用药。


4.结语

西医学认为,消渴病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血液高黏滞综合征”。实验室检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全血黏度较正常人明显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较正常人长,甲皱微循环改变在糖尿病患者中占75%左右。这与中医“消渴夹瘀”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消渴从瘀论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由于消渴病患者多偏阴虚,因此,在运用活血祛瘀法的同时,应当选择具有清热凉血的药物,如丹参、茜草、牡丹皮、赤芍、水牛角之属。此类药物既能祛瘀,又可清热,与消渴之养阴清热***颇为相合,且有相互协同作用。若患者阴血不足,则可选用当归、丹参、赤芍之类,既能养血又可祛瘀。对于药性温燥之活血祛瘀药则当慎用,如桂枝、红花、桃仁之属,以防助火伤阴,而犯虚虚之戒。

消渴从瘀论治,从中医学角度看是一种提高和开拓,它对提高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效果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9 08:5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