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1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资源] 血泡样动脉瘤介入治疗相关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1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作者:谢晓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  


血泡样动脉瘤(BBA)指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以上非分叉部位的小的、宽基底水泡样动脉瘤。血泡样动脉瘤的特点包括瘤壁菲薄、容易破裂,容易短期内增大,再出血风险极高。血泡样动脉瘤约占颅内破裂动脉瘤的0.4%-2.7%,占破裂颈内动脉瘤的0.9%-9.4%。病理方面,血泡样动脉瘤属于局部血管壁缺失,仅覆盖以血凝块及纤维组织,因此应是假性动脉瘤。但是,单纯从影像表现看,有时很难与真性囊性动脉瘤区分,依赖于手术、随访及复查和病理表现等。多数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都是血泡样动脉瘤,据Ogawa等的报道显示,这一比例高达85.7%


由于血泡样动脉瘤具有高出血、高复发风险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在治疗策略上应作为“血泡样动脉瘤”来对待。


治疗措施包括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例如夹闭、包裹、瘤颈缝合、孤立等,以及介入治疗,例如单纯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多支架)、闭塞载瘤动脉、带膜支架置入、血流导向装置置入等。但根据我们医院的治疗效果来看,传统的手术治疗效果多不太理想。


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每年病例数约15-20例,以开颅手术治疗为主,但死、残率均较高,约40%-50%,偶尔行介入治疗。随着临床上对于介入治疗认识的提高和治疗手段的增多,近年来,华西医院的介入治疗案例数量也随之增加。2013年底至今,共开展了29例介入治疗,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手段为主,包括单支架8例、双支架8例、三支架6例,载瘤动脉闭塞3例、带膜支架4例等,上述治疗均无手术并发症发生。随访发现,3例死亡,包括1例再出血、2例严重痉挛和大面积梗塞死亡。此外,还发生1例复发再用带膜支架。


与手术治疗相比,以支架和弹簧圈栓塞为手段的介入治疗可以加固载瘤动脉,恢复正常血流(强调多支架的应用)。此外,可以对瘤体进行填塞,尤其是瘤颈填塞。常用的支架包括NeuroformEnterpriseSolitare ABLvis等。介入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给予常规的双抗治疗。


带膜支架在血泡样动脉瘤治疗方面亦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带膜支架通常用于假性动脉瘤、大动脉瘤,亦可用于血泡样动脉瘤。使用带膜支架时需要注意保护脉前,胚胎后交通及眼动脉;同时途径不能太迂曲,微导丝要有足够的支撑才可以走得够远;并且需要注意外周小血管的损伤。同样需要常规的双抗治疗和肝素化。

此外,高密支架(即血流导向装置)除主要用于宽颈大动脉瘤治疗外,血泡样动脉瘤也可以选用。主要的产品包括国外的PipelineSilkFred,国内的Tubridge,但目前国内仅Pipeline被批准正式上市。华西医院目前尚未使用过,但国外有学者报道了使用该装置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病例。


总的来说,临床医生需要正确认识血泡样动脉瘤的血泡风险,即容易复发和再出血。在治疗手段方面,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的主流治疗手段,外科手术可作为备选。支架辅助,尤其是多支架可以减少复发。瘤囊填塞着重瘤颈,甚至可以考虑过度栓塞,以减少复发。Willis支架应该是目前临床上的最佳选择,但是应注意途径和分支的问题,而血流导向装置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但有待临床的进一步验证。




转自CC**临床频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0 12:0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