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70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进展] 脑栓塞后多久启动抗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5 0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看起来心源性卒中后早期抗凝的好处主要是减少复发,坏处主要是增加出血。因此,对于出血转化风险低的,越早抗凝越减少复发风险;对于出血风险高的,就多扛几天,等到出血风险低了再抗凝。


但是,具体分界如何定呢?他们给的建议就是:1-3-6-12原则。简单讲:

➤ TIA后,当天就可以抗凝;

➤ 轻卒中(NIHSS<8分),3天后抗凝;

➤ 中等卒中(NIHSS 8-15分),约6天左右后抗凝;

➤ 严重卒中(NIHSS≥16分),12天以后抗凝。

同时强调,不能盲从上述原则,要考虑一些相关因素,另外,建议中重度卒中患者抗凝前需要复查头影像学。


心脑血管疾病在循证医学领域相当成熟,因此我很想看看这个1-3-6-12原则的依据是什么。这个指南显示引用自2013年的另一个指南,2013年的指南却没有说明出处。Some advocate as a rule of thumb the 1-3-6-12 day rule,居然以这样的字眼蒙混过关。大牛们弄参考文献也有不严谨的时候。于是找google帮忙,找了半天,真的找不到是如何得出来的。2016年一票大牛们在2016年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发表篇重要综述,一方面介绍了1-3-6-12原则,另一方面也承认这个没什么证据支持,仅供参考。哪位读者知道是由哪个专家(传说中的"some")在哪篇文章率先提出1-3-6-12原则的话,欢迎留言指导!!!


我认为8分这个分界出血风险也不一定低,毕竟NIHSS评分和部位有关,有的部位皮层梗死面积挺大,但评分上体现的症状未必重,但早早抗起凝来出血风险也不小。或许结合影像学和一些临床指标,定个评分会更有利于大家做决策。甚至影像,特别是核磁技术如此强大,以至影像在决策中的权重应该更大些。


另外,作者只说了头CT或核磁,但头CT和核磁检出出血的能力差别可大了。要是加上SWI,那有点蛛丝蚂迹都跑不掉啊。还有个小问题,如果卒中后启用华法林的话,要不要肝素或者低分子肝素桥接呢?看了几篇文章,大家操作标准也不尽统一。


回过头看看那篇发表在Neurology的瑞士学者的文章,那些作者的策略远较1-3-6-12原则更为保守,他们的延迟抗凝组(>7天,其实中位时间为栓塞15天后),NIHSS评分中位数才7分,四分位数间距(3-14分)。他们自我描述的原则是依据:脑梗死病灶大小,有无出血转化,合并疾病状况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年龄,依从性等。


P.S.: 临床实践中大家觉得困惑、难以操作、挠头的问题,其实都是临床研究的切入点。大牛们也有同样的困惑,所以这样的研究值得我们去做,做好了也容易发表。然后指南也会跟着更新。这个时代,虽然循证医学广为流行,但还有大量的问题没有证据支持,还是要凭着推理和经验形成专家共识。这个话题,虽然似乎有章法可循,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很凭感觉。看来未来还将涌现不少相关研究,把这块田地耕耘得越来越透。


2# 沙发
发表于 2016-11-17 09:43 | 只看该作者
临床实践中大家觉得困惑、难以操作、挠头的问题,其实都是临床研究的切入点。大牛们也有同样的困惑,所以这样的研究值得我们去做,做好了也容易发表。然后指南也会跟着更新。这个时代,虽然循证医学广为流行,但还有大量的问题没有证据支持,还是要凭着推理和经验形成专家共识。这个话题,虽然似乎有章法可循,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很凭感觉。看来未来还将涌现不少相关研究,把这块田地耕耘得越来越透。
3# 板凳
发表于 2016-11-17 14:43 | 只看该作者
ttfctaa 发表于 2016-11-17 09:43
临床实践中大家觉得困惑、难以操作、挠头的问题,其实都是临床研究的切入点。大牛们也有同样的困惑,所以 ...

感谢参与,期待您的精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1 08:0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