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交流] 谈”梅”色变 梅毒孕产妇分娩新生儿的治疗get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2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数据显示,未经治疗的梅毒妇女妊娠中,新生儿死亡率高出9.3%,早产或低出生体重高5.8%。那么梅毒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如何进行母婴阻断?

作者:鲁辰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梅毒螺旋体能够通过母婴途径传染给胎儿,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妊娠结局。

世界卫生组织已于2007年把消除先天性梅毒列为目标,但项目工作任重而道远。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数据显示患梅毒的孕妇数远远超过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数:分别为190万(2008年)和149万(2010年)[1]。未经治疗的梅毒妇女妊娠中,较之非梅毒妇女,妊娠丢失和死胎率要高出21%,新生儿死亡率高出9.3%,早产或低出生体重高5.8%[2]。

目前国内一项meta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妊娠梅毒中先天梅毒发病率达到21%;因考虑到纳入的人群包括经治疗的和未经治疗的妊娠梅毒患者,如单独计算了未经治疗的妊娠梅毒患者所产新生儿中先天梅毒的发病率为42%[3]。国外Gomez[2]团队meta分析研究表明66.5%未经治疗的妊娠梅毒患者将会出现不良妊娠结局,且存活产儿中有15%感染先天梅毒。由此可见我国梅毒母婴阻断工作更是需要卫生决策者的高度重视;那么梅毒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如何进行母婴阻断?

首先建议有条件的梅毒孕产妇分娩的新生儿接受梅毒螺旋体暗视野检查或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如果结果阴性或者没有做上述检查的均应进一步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非梅”)定量检测;根据不同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案。那么让我们总结下梅毒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几种不同检验结局及治疗随访策略。

1.需要随访追踪组:

产妇孕期接受规范性治疗,出生时新生儿静脉血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阴性。

随访策略:

(1)婴儿3、6月龄进行“非梅”定量检查观察症状,3次结果均为阴性、排除先天性梅毒感染停止观察。

(2)如随访期间任一次“非梅”监测结果由因转阳或滴度不下降反而上升同时“TP”检测结果为阳性或18月龄后“TP”检测结果让位阳性则诊断为先天性梅毒。

2.儿童预防性治疗组:

(1)产妇孕期未接受规范性治疗,出生时新生儿静脉血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阴性

(2)产妇孕期接受过规范性治疗,出生时新生儿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滴度不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的儿童。

  • 预防性治疗方案: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千克体重,1次肌内注射(分两侧臀肌)。


  • 随访策略(同上)


3.规范治疗和随访监测组:

产妇孕期未接受过规范性治疗,出生时新生儿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滴度不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的儿童。

  • 给予儿童先天梅毒规范治疗和随访


4.确诊先天梅毒组:

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为先天梅毒:

(1)儿童的皮肤黏膜损害或组织标本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检测到梅毒螺旋体;

(2)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阳性;

(3)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结果阳性,滴度≥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结果阳性;

(4)出生时不能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任何一次随访过程中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

(5)18月龄前不能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18月龄后悔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仍阳性。

  • 给予规范治疗方案


1、脑脊液正常者: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千克体重,1次肌内注射(分两侧臀肌)。

2、脑脊液异常者:可选择以下任意一种药物。

I.水剂青霉素G,每次5万单位/千克体重,每8小时1次(7日内新生儿,每12小时1次),静脉注射,连续10~14日。

II.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次5万单位/千克体重,每日1次,肌内注射,连续10~14日。治疗期间遗漏治疗1日或超过1日,则从再次治疗开始时间起重新计算治疗疗程。

III.如无条件检查脑脊液,按脑脊液异常者治疗[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1 04:1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