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82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交流] 张澍:心脏性猝死1.5级预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来源自:心在线网站         编辑:王雪萍


       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不断攀升,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的上升势头更为迅猛。然而,我国SCD的防止仍然存在很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找出高危者,使这些患者得到有效预防。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证实,置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预防SCD最为经典的方法,但我国ICD置入率依然非常低。

  目前在有心脏骤停(SCA)病史或持续性室速病史的患者(二级预防)中,已经较好地确立了置入ICD的疗法。然而,对于尚无SCD或持续性室速病史的患者(一级预防),该方法在很多地区尚未得以充分应用。8月7日,在2015中国心脏大会上,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张澍教授针对SCD的预防问题,提出了SCD 1.5级预防的概念,并简要介绍了尤其牵头开展的IMPROVE SCA研究的进展情况。

  1. ICD预防SCD之循证证据

  张澍教授首先指出,所谓二级预防,是指通过使用ICD/CRT-D,预防有SCD病史或持续性室速病史的患者再发SCA。一级预防则是通过使用ICD/CRT-D,对尚无持续性室速病史、室颤或SCA复苏史,但有此类风险的患者加以预防。

  张澍教授称,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多项、多中心、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了置入ICD预防SCD的效果,临床证据达到A级,证实ICD对高危患者有益。

  1997年发表结果的AVID研究针对的是室颤、伴晕厥的室速,且射血分数(EF)≤40%的患者,以胺碘酮作为对照,经过18个月中位随访,对照组1年死亡率达到18%,而ICD治疗可使猝死风险降低31%,预后改善明显。

  1999年的MUSTT研究入选的是EF<40%的冠心病患者,非持续性室速。以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为对照,中位随访39个月。结果显示,对照组1年死亡率为20%,ICD组猝死风险则显著降低58%,ICD对这些患者非常有效。

  2000年的CIDS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复苏后的室颤或室速患者,伴晕厥的室速患者,比较胺碘酮和ICD治疗效果,胺碘酮组1年死亡率为11%,ICD治疗可使猝死风险降低20%。

  2000年CASH研究的受试人群是曾因室颤或室速导致SCA者,对照组使用的药物是胺碘酮、美托洛尔,中位随访57个月,对照组1年死亡率达到15%,ICD组猝死风险则明显降低23%。

  另一项重要研究是MADIT II研究,发表于2002年,以既往心肌梗死(MI)、EF≤30%、心功能II~III级的患者为受试者,比较抗心衰药物与ICD加抗心衰药物的治疗效果。经过20个月中位随访,得出的结果让人震惊。对照组1年死亡率达到11%,而ICD组猝死风险明显降低30%。对MADIT II研究进行更长时间随访,8年后ICD组的猝死风险降低34%。

  2004年,DEFINITE研究的入选标准为非缺血性心肌病、EF≤35%、室早或非持续性室速、心功能I~III级患者,以常规心衰药物治疗作为对照,比较在常规心衰治疗基础上置入ICD的作用。中位随访29个月的结果显示,对照组1年死亡率为7%,ICD组猝死风险降低幅度达35%,证实了ICD的有用性。

  SCD-HeFT研究在2005年公布了结果。对于EF≤35%、心功能II~III级的心衰患者,经过46个月随访,心衰药物治疗组的1年死亡率为5%,而ICD组猝死风险明显降低23%。SCD-HeFT研究随访12年的结果则显示,ICD组有13%的猝死风险降低,也证实了ICD对这些患者的长期有效性,效果显著。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

  张澍教授对以上临床试验的结果总结道,基于现有的ICD循证证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二级预防患者,其1年死亡率为11%~20%,置入ICD后猝死风险降低幅度在20%~58%;一级预防患者的1年死亡率在5%~10%之间,采用ICD治疗后,可使猝死风险降低23%~35%。

  2. ICD预防SCD之指南推荐

  这些临床研究、荟萃分析为指南制订奠定了基础。二级预防置入ICD毫无疑问。2008年指南提出了ICD二级预防的I类适应证,即因室速、室颤引起的SCA(IA);自发性持续性室速合并器质性心脏病(IB);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不明原因晕厥,合并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IB)。

  指南同时提出了4个ICD一级预防的适应证,主要包括冠心病、EF≤35%、心梗后40天、心功能II~III级;冠心病、EF≤30%、心梗后40天、心功能I级;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II~III级、EF≤30%;非持续性室速、有冠脉疾病或心梗病史,EF≤40%、合并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

  3. ICD预防SCD之严峻现实

  虽然证据充分,但全球范围内ICD应用仍然不足,ICD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按照指南,一级预防应该置入ICD者,实际上只有5~8%的患者接受了ICD治疗,绝大多数患者没有置入。

  我国的问题更为严重。我国每年有54万猝死患者,事实是,2014年我国置入ICD者只有2333例,加上置入CRT-D者,也就3000多例,远远少于应该置入ICD者。这其中的原因,首先是经费问题,医保无覆盖,或报销很少。第二,很多医生没有掌握该技术。目前全国只有300多家医院有能力置入ICD,县级医院基本不具备置入ICD的能力,大量患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

  我国从2009年开始推进加强一级预防使用ICD。ICD一级预防逐渐增多,从2009年的37%提高到2014年的47%,近半数置入ICD者是一级预防患者。

  确实,比较I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可以发现,一级预防的效力不如二级预防。二级预防患者在置入ICD后,放电使用ICD的机会较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对于ICD一级预防患者,如果确实放电治疗,则放电治疗的效率、性价比也相对较高。

  因此,我国学者提出一个概念,即在ICD一级预防人群中找出更加合适的患者,这些患者置入ICD更加合算,ICD置入后效益更好,即所谓1.5级预防的概念。

  4. SCD 1.5级预防之理论基础

  张澍教授认为,ICD一级预防患者同时具有以下危险因素:非持续性室速、频发室早、EF较低、晕厥或先兆晕厥,这些患者发生SCD的风险与二级预防者一样高,应该优先置入ICD。

  对于非持续性室速患者,不管是缺血性,还是非缺血性,其猝死风险均很高。目前已有两项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荟萃分析也显示,在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中,非持续性室速在SCD的危险分层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

  GISSI-2研究证实,频发室早,室早超过10个/小时的心梗后患者是死亡的高危人群,与室早少于10个/小时或无室早的患者相比,其猝死风险升高2倍以上。入选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DEFINITE研究中,超过10个/小时的室早或非持续性室速是入选标准之一。

  至于EF较低,Maastricht循环骤停注册研究显示,SCD发生率与LVEF较低密切相关。EF较低患者,ICD使用机会大大提高,置入ICD的性价比也可能大幅提高。当LVEF<25%时,一级预防的ICD患者,预防心律失常死亡的需治疗例数最低(NNT=7)。

  另外,在SCD-HeFT研究入选人群中,晕厥很常见。患者置入ICD后有过晕厥,则ICD放电的机会大大提高。

  张澍教授指出,在有这4种因素的情况下,既往的研究证实置入ICD很有意义。一组数据表明,ICD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相比,置入ICD后使用的机会确实有差别,但1.5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曲线很靠近,即ICD放电的机会大大提高。

  5. IMPROVE SCA研究之开展情况

  我国早在2008年就开始尝试1.5级预防,首先应用ICD,2009年开始应用CRT-D。我国逐年有更多SCD高危患者从1.5级预防中获益,我国的成功经验是否能在全球其他地区推广?为了证明这一点,张澍教授牵头开展了全球性的改善心脏骤停(IMPROVE SCA)研究。

  IMPROVE SCA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非盲、全球性、干预性、多中心、上市后研究,在全球共约15个国家或地区开展,100个研究中心参加,约4800例入组,2300例置入ICD,最高可能达到8000例的样本量。2014年3月,研究的首例患者入组,入组约耗时2年,预计2018年完成随访。

  IMPROVE SCA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证实置入ICD或CRT-D后,在符合1.5级预防标准的受试者与二级预防患者中,恰当治疗室速或室颤的比率相近。研究的次要目标是,比较置入装置(ICD或CRT-D)与未置入装置的1.5级预防患者的死亡率。

  IMPROVE SCA研究的入组标准是,根据ACC/AHA/HRS或ESC指南,患者符合置入ICD的I类适应证。该研究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如中国、亚太、南亚和拉丁美洲,比较1.5级预防与二级预防中ICD使用情况。

  张澍教授指出,研究一旦得出结果,证实了最初的设想,则可能改变指南,改变发展中国家使用ICD的临床实践,将1.5级预防患者纳入到更加需要使用ICD的人群,将有限的经费更多地用于1.5级以上预防的患者。

  最后,张澍教授总结道,ICD的适应证主要针对SCD的高危人群;虽然ICD的临床证据充足,但全球范围内ICD的应用仍然不足;1.5级预防可能会明确一级预防人群中的高危猝死患者,可能更加适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2# 沙发
发表于 2016-8-24 20:00 | 只看该作者
{MOD},了解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10:3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