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36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例讨论] 脊柱结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4-29 15: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男性患者,26岁,因胸背部疼痛伴左下肢麻木、胀痛20天入院。入院查:T37C P80次/分 R21次/分 BP120/75mmHg,发育正常,营养差,消瘦,神清语晰,痛苦面容,查体合作,被动**。胸背部疼痛,T椎4、5、6椎压痛明显,成角畸形 、叩击痛,左下肢放射性麻木、胀痛,右下肢麻木较左下肢轻,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辅助检查:见附件查血、心电图均无异常。血沉:12
     1、请给出诊断及其依据,
     2、列出诊疗计划,如须手术,请讲出手术方式方法(具体步骤)及术后管理
答案
脊柱结核在骨与关节结核中发病率居于首位,约占40%~50%。近年来由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抗结核药物的进步,其发病率已有所减少,但在脊柱炎性疾患中仍居首位。脊柱结核中绝大多数为椎体结核,单纯的椎弓结核很少,这与椎体以松质骨为主、负重大、劳损多、肌肉附着少、血供差以及椎体的滋养动脉多为终末动脉等原因有关。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多,胸椎次之,胸腰段占第3位,颈椎、骶尾椎最少。脊柱结核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年龄越大,发病相对越少,这可能与机体的免疫力有关。
近20多年来,由于对脊柱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深入进展,对抗结核药物的研究也获得了重大的进步,因此,对脊柱结核疾病的熟悉和治疗的一些基本概念也更加深入。抗痨及外科病灶清除基本原则和技术,随着外科技术和生物材料研制,也在发生重大变革。
1抗结核药物在脊柱结核治疗的重要位置
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关键措施。假如没有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单纯依靠外科治疗是非常危险的技术。抗结核药物治疗,局部制动,全身支持治疗等,是脊柱结核治疗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措施。
没有经过抗痨的脊柱结核,单纯施行外科治疗是非常危险可怕的治疗,只有在有效的抗痨条件下才能施行外科治疗。因此,抗结核的药物治疗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占有极为重要位置。
目前常用的一线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链霉索,二线药物包括丁胺卡那霉索、卡那霉素、环丝氨酸等。
目前临床所用的联合用药方案很多。很多研究表明:INH、RFP、和PZA三药联合使用能发挥各自作用和协同作用,作用于3种不同代谢菌群和细胞内外菌群,药物在不同pH值的情况下达到杀菌和灭菌作用,从而大大缩短治疗时间。目前应用较多的治疗方案为以链霉索、异烟肼和利福平三药合用为主的短程治疗,疗程一般为9~12个月,一般不超过1.5年。有研究表明:4~6个月的超短期化疗不足以确定结果。必须考虑到用药的安全性,耐受性。盲目追求短期用药并不能控制病灶。至今,许多认为化疗的常规疗程为18个月,唯一缺陷,疗程太久,轻易被遗漏或忽略。
用药期间注重观察毒副反应,定期检查并及时调整用药。注重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达到安全用药目的。
2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和时机选择
脊柱结核并非都需要外科治疗,其中相当多的患者在早期阶段,病变累及部位局限,骨破坏稍微,更无明显寒性脓肿出现,通常采用抗结核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目的在于清除病灶;防止或减轻脊柱病理性骨折、畸形;解除脊髓、马尾神经压迫;恢复和重建脊柱的生理功能。
脊柱结核的手术适应证,必须全面考虑患者全身状况、病变程度,不可任意扩大手术指征,通常的适应证如下:有明确结核病变部位和寒性脓肿;病灶内有较大的死骨或空洞;窦道形成并经久不愈;出现神经功能损害,存在脊髓、马尾神经受压征象;病变阶段发生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
全身情况差,有明显贫血或低蛋白血症,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其他部位有活动性结核病灶者;对抗结核药产生耐药性,抗结核治疗无效者,应属于脊柱结核的手术禁忌证。
在临床实际上,对某些病情较轻,药物治疗效果明显者,小儿患者以及全身情况较差、重要脏器疾患而手术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者,均宜非手术治疗。
脊柱结核的手术时机,通常选择在寒性脓肿破溃之前手术;应在结核菌产生耐药性之前手术;在脊髓受压或在完全截瘫之前手术。一旦发生截瘫者应尽早施行手术。
在抗结核药物的控制下,及时彻底地清除结核病灶、可以大大缩短疗程,预防畸形或截瘫的发生,可以显著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3脊柱结核手术前预备
脊柱结核行手术治疗前,必须作好充分术前预备,这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基础条件。除了常规的术前预备外,还应做到以下预备:
抗结核药物有效抗痨至少在术前应用4~6周以上;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血沉应有好转;对长期卧床的截瘫或脊柱不稳患者,应指导其作抬头扩胸、深呼吸和上肢运动,增强其心肺适应能力;对营养低下者,应纠正营养不良状态,必须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必要时可输血和人血白蛋白以调整全身状态;对有混合感染体温升高者,应先引流控制混合感染,只有充分有效控制感染情况下,方可施行手术。
4脊柱结核的手术及内固定的使用
包括清除病灶,引流脓肿,神经减压,矫正畸形,并修复或重建病变阶段的生物力学功能。
手术应该尽量彻底清除脓肿,刮除肉芽及干酪样物质。由脓肿壁找出通向病椎的窦道,沿窦道充分显露病变椎体及病灶,直视下刮除干酪样物质、死骨及坏死椎间盘等。
在脊柱结核的手术治疗中,内固定物的使用有着重要作用,使用内固定物可以术中矫正结核引起的后凸畸形,确保术后脊柱稳定功能,防止术后植骨块移位、骨折或塌陷,预防晚期后凸畸形的发生。内固定物的使用,使得患者可以早期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练习,尤其对于伴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可以尽早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研究表明脊柱结核患者使用内固定物是安全有效的,无论使用前路或后路内固定物,包括感染和结核复发等与内固定物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均很低。
许多研究证实,病灶清除之后,实施内固定的主要适应证为:脊柱后凸畸形严重,假如结核破坏致丧失一个椎体可能导致30°~35°的后凸畸形,后凸畸形引起腰背痛或神经损害,影响呼吸功能,应用内固定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防止在术后的病灶愈合过程中加重畸形。脊柱稳定功能丧失,以往植骨融合时植骨块滑脱、塌陷、折断,导致畸形加重,因此,在植骨的同时应用内固定。瘘道形成的脊柱结核,对于瘘道形成者,在处理混合感染之后,常需扩大病灶清除,采用前方、前外侧或侧前方减压经常破坏脊柱稳定,应用内固定可保证术中彻底减压并获得充分稳定。有明确恶化倾向者,Ⅰ期病灶清除植骨;积极行病灶清除术,调整化疗方法;Ⅱ期行内固定重建稳定性。已有明显成角畸形,需要手术矫正的脊柱结核所致畸形,应作内固定并加以矫正。
5手术后处理问题
术后一般应该卧床休息。例如,根据不同解剖位结核病变,术后处理也有很大区别。儿童颈椎结核术后可以支具或石膏制动。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最好每月拍X线检查,证实患者的病灶已经稳定,植骨已经融合,血沉已经恢复正常时,才答应其下地活动。胸腰结核术后通常需卧床2~3个月,下地活动时需要支具保护。一般要维持保护12~18周。术后应该继续使用抗结核药物,并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病灶稳定程度制定合适的化疗方案和用药时间。为了防止感染,术后可以使用抗生素7~10d。加强营养和全身支持治疗。手术后病情恶化或术后复发者大约80%是化疗不足,病灶未能控制所致。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沉和X线片以了解病灶愈合和病变稳定情况。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功能锻炼。
2# 沙发
发表于 2016-5-4 20:48 | 只看该作者
图片呢?资料必须齐全
3# 板凳
发表于 2016-5-5 22:42 | 只看该作者
图片呢?资料必须齐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1 07:0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