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6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资源] 神经外科手术体液管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0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神经外科病人的补液问题,自50年代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在静脉用液的看法上,神经外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之间仍存在分歧。神经外科医师要求通过限制输液量来减轻或预防脑水肿,由此易致相对低血容量,使麻醉管理容易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此,找出限制液体量和积极补液量之间相互兼容的措施,是总的研究方向,本章拟就此问题进行扼要讨论。

(一)血脑屏障功能

    1. 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结构基础是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围绕着脑血管形成一个五层的粘连物,阻止了细胞之间的分子通道。在健康大脑,分子通过BBB的唯一通道是分子自身穿过内皮细胞,这与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毛细血管不同,后者内皮细胞之间呈缝隙状连接,分子可从血管内直接到血管外空间,而大于8000道尔顿水溶性离子则不能透过BBB。

     2. 血脑屏障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一旦被机械分离(直接分离),可造成血脑屏障功能破坏,水及分子进入脑实质的通透性即发生改变。临床上有许多病理生理状态以及特殊药物,可改变BBB的通透性。例如:①颅内肿瘤可破坏血脑屏障;②高血压超过脑自身调节范围,可引起连接分离;高热、持久高碳酸血症和头部外伤也可发生连接分离;③长时间低氧(6~12小时)可出现不可逆性血脑屏障破坏;④脱水利尿药如甘露醇和呋喃苯胺酸可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皱褶,发生细胞连接破坏。这种现象可解释用大量甘露醇后发生颅内高压的反弹现象;⑤类固醇类药物**具有稳定和修复已破坏的血脑屏障作用。

3. 血脑屏障完整病人的输液  水分子能自由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液体的移动按照Starling’s规则进行,即取决于血管内、外流体静水压和渗透压之间的差异。输入游离水(0.44%氯化钠或D5W),可致血浆渗透浓度下降,水将沿着渗透压梯度进入脑组织,其结果是加重脑水肿、升高颅内压和降低脑灌注。所以,对神经外科病人体液管理必须严格避免低渗溶液输注,目的在防止血浆渗透浓度降低。过去认为大量输注等渗晶体液,易致血浆胶体渗透压(COP)降低,促进水通过BBB而产生脑水肿。最近研究表明,COP促进水通过BBB的作用实际上很微弱;当COP下降时,只要血浆容量渗透浓度维持正常水平,就不存在脑水肿加重问题。

4. 血脑屏障破坏病人的输液  BBB破坏时,不论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都会从血管向外渗到脑组织,从而加重脑水肿。有人建议首选胶体液,认为不易加重脑水肿,但多数研究表明,输注两种液体无明显差异。现在看来,①对急性脑外伤病人应尽量避免COP降低,为达到血液动力学稳定和尽快扩容,以输注胶体液和血液制品比晶体液更为适宜,显效快速,例如1L等渗盐水提高血管内容量约200ml;1L 5%白蛋白提高500ml;1L高分子羟乙基淀粉(HES)提高750ml。而要获得相同的扩容量,晶体液输入量是胶体液的3倍。②本文作者常规使用等渗晶体液补充液体,当遇到低容量性休克时采用血浆代用品(明胶制品、海脉素等)快速扩容,也使用白蛋白或者高分子量羟乙基淀粉HES,但严格不用低渗溶液。③在输液量方面传统的观念是严格限制输液量,显然是不明智的,因补液不足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正常脑灌注压不能维持,肯定会加重脑损伤。特别对大脑受损、伴血管痉挛和体内高渗、已用甘露醇治疗、低血压、低血容量、低血氧和缺血等病人,对补液不足都是非常敏感的,必须竭力避免,术前晚必须适当补充液体缺失量。④除非特殊需要(如治疗低血糖),对神经外科病人应限制使用含糖溶液。成年非糖尿病患者手术时间不长于4小时者,不会发生手术期低糖血症,而即使不给外源性葡萄糖,手术期间也可能发生高糖血症,因此一般不必输用含糖液。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高糖血症应用胰岛素治疗会加重神经病理学损伤;而高血糖本身对人体稳态恰可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因此,对血糖已升高(>200~250mg/dl)者,我们推荐可静脉小剂量胰岛素治疗,但需避免发生低血糖,应常规监测葡萄糖水平。

(二)特殊状态的体液管理

1. 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止主要采取: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夹闭动脉瘤(防血管痉挛),以及三“H”疗法:即控制高血压(hypertension)、实施高血容量(hypervolemia)以及血液稀释(hemodilution)。具体做法是:通过容量扩张和/或血管加压药(常用脱羟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控制高血压;应用晶体液和血液制品增加血容量;提高血容量导致血液稀释,降低血液粘滞度,增加脑灌注和加强脑组织氧合。对于无心血管疾患病人,保持高血容量状态是有困难的,因水分被很快经尿排出而会出现多尿。因此,有些单位提倡将desmopressin与扩容联用,以对抗可能出现的多尿。晶体液用于维持高血容量,其效果优于胶体液。三“H”疗法的潜在并发症是肺水肿(7%~17%),在实施中应持续监测CVP或PCWP,尤其对心脏疾病病人具有重要意义。

2. 坐位  麻醉期间取坐位姿势,心脏前负荷可显著降低,导致心输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和脑血流减少。因心脏前负荷降低,空气容易通过开放的静脉破口进入循环,增加静脉空气栓塞的危险。在坐位下观察到正常右房压到肺动脉闭合压(PAOP)存在逆转,这将增加卵园孔未闭病人发生反常空气栓塞的危险性。为预防空气栓塞,通常在坐位前先经静脉输入500ml晶体液或250ml胶体液,同时采取下肢弹力绷带加压和缓慢变为坐位等措施,可减少心血管不稳定性和防止静脉空气栓塞,并阻止右PAOP梯度的逆转。临床实际情况是,病人由仰卧位改变为坐位时,即使给予试验性液体负荷量,也未必能减轻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性。

3. 水代谢紊乱疾病

(1)抗利尿激分泌亢进综合症(Syndrome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头部创伤和其他颅内疾患时,抗素利尿激(ADH)分泌增多,由此可引起SIADH,表现尿钠升高(>20 mmol/L),血钠下降和体内游离水总量相对增多。血钠急剧骤降至小于120mmol/L时会产生精神错乱、共济失调、癫痫发作、反射增强或减弱、昏迷和不可逆性脑损伤。SIADH之初应限制输液量;如果低血钠严重(<110mmol/L),应使用高渗含盐溶液(3.5%);同时应用呋喃苯胺酸10~20mg静脉注射以诱导游离水的负向平衡;也可选用6%碳酸氢钠溶液,按2mL/kg使用,1~2min后血钠浓度可增加6mmol/L。一旦神经症状稳定后,酌情调整用药,含钠溶液每小时不超过100ml;血钠升高不超过2mmol/(L·h)时,在心血管监测下使用高渗含盐溶液,以避免血钠纠正过快,否则会影响中枢脑桥髓鞘质,或可能造成肺水肿和颅内出血,应引起高度重视。

(2)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DI):尿崩症多发生于鞍区垂体手术及颅咽管瘤手术,其它颅内疾患特别是头外伤也可发生。其根本病因是ADH分泌降低或缺乏,导致多尿和脱水,尿液比重低和渗透压低,血浆呈高渗和高钠。DI在术中发生较少,一般都在术后逐渐发生多尿,待数天后可自行缓解而自愈。一旦确诊DI,施行体液治疗的目标是维持血管内容量及正常电解质水平,计算方法为每小时液体生理维持量+ 前一小时排尿量的3/4。另一计算方法公式是:液体缺失量(I)=正常体液总量-实际体液量;实际体液量=预计血钠÷ 实测血钠′ 正常体液总量;正常体液总量=60%体重(kg)。

液体的选择取决于病人电解质状态。因DI时丢失的是低渗的游离水,所以常用正常量盐水的50%或25%。不提倡使用D5W,因输注大量D5W会导致高血糖。如果尿量大于300ml/h并持续2小时,则应给予ADH类似物以施行药物配合液体治疗。可短期使用水溶型血管加压药,剂量为5~10IU/4h皮下注射;长效油剂型鞣酸加压素可经皮下或肌肉注射,剂量5IU/24~36h。合成的类似物DDAVP(desmopressin)已逐渐被采用,剂量为10~20mg经鼻滴入,或1~2mg/8~24h静脉注射。

(3)脑钠消耗性综合症: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表现低血钠、脱水及高尿钠(>50mmol/L)三联征,可能与心房利钠因子释放增加有关。本综合征与SIADH的电解质表现相似,需要鉴别诊断。SIADH属血管内容量增多和稀释性低血钠状态,治疗以限制容量为目标;而本综合症属低血容量和低血钠状态,治疗目标是输入等渗含钠溶液,以重建正常血容量。


2# 沙发
发表于 2016-4-13 06: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你的分享

--------------------
此消息发自iPhone版诊疗助手
3# 板凳
发表于 2016-4-13 06:58 | 只看该作者
3H疗法现在用的少了、都怕出问题,外伤性所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现在越来越多,伴或不伴有持续性低钠,而皮质醇激素水平一切正常,专家共识中讲三到六个月可能自行恢复!但往往临床上并不乐观!

--------------------
此消息发自iPhone版诊疗助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11:1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