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2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普外科] 胃癌早期筛查流程---消化病公益科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6-2-17 1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新发胃癌在中国,相比韩国和日本我们的早期胃癌的比率非常低,大部分病人发现时已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韩国日本也属于胃癌高发国,但是他们的治愈率却比我国高的多,是因为国外医生手术做得比中国医生好吗?并不是,而是因为韩国、日本胃癌筛查得当,胃镜检查较为普及,新发现的胃癌有很多都是早期胃癌,因此总体胃癌的治愈高、死亡率低。
    且目前尚无筛查胃癌简便、有效的诊断方法进行全体人群普查。内镜检查等诊断方法用于胃癌普查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由于其是侵入性检查,很多无症状、低胃癌发病风险的患者难以接受,即使日本、韩国等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发达国家亦无法对全体人群进行胃癌普查。因此,需要针对胃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才是可能行之有效的方法。
哪些人更应该做筛查?
    胃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低。多数亚洲国家设定40~45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临界年龄,在胃癌高发地区,如日本、韩国等将胃癌筛查年龄提前至40岁。
    我国40岁以上人群胃癌发生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以40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年龄。约半数患者可无报警症状(消化道出血、呕吐、消瘦、上腹部不适、上腹部肿块等),45岁以下患者发生报警症状的比例更低,因此不应因无报警症状而排除筛查对象。约10%的胃癌表现为家族聚集性,胃癌患者亲属的胃癌发病率较无胃癌家族史者高4倍。
根据我国国情和胃癌流行病学,符合第1条+第2~6条中任一条者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1)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
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如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上海、福建、浙江等。
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4)“老胃病”: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5)家族史: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6)长期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饮食习惯
下图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拟定的胃癌早期发现的筛查建议图




注:
PG: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
PGⅠ浓度和(或)PGⅠ/PGⅡ比值下降对于萎缩性胃炎具有提示作用。根据血清PG检测和Hp抗体检测结果可有效对患者的胃癌患病风险进行分层,并决定进一步检查策略。
G-17:胃泌素17检测
血清G-17检测可反应胃窦部黏膜萎缩情况。血清G-17水平取决于胃内酸度和胃窦部G细胞数量。因此,高胃酸以及胃窦部萎缩患者的空腹血清G-17浓度较低。与血清PG检测相结合,血清G-17浓度检测可诊断胃窦(G-17水平降低)或仅局限于胃体(G-17水平升高)的萎缩性胃炎。因此,建议联合检测血清G-17、PGⅠ、PGⅠ/PGⅡ比值和Hp抗体,以增加评估胃黏膜萎缩范围和程度的准确性。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日本自1960年起应用X线钡餐检查行胃癌筛查。最初检查应用8组小X线片,如有异常再行更详细的11组X线片检查。如X线钡餐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如胃腔直径减小、狭窄、变形、僵硬、压迹、龛影、充盈缺损、黏膜褶皱变化等则行进一步内镜检查。然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检查已基本取代X线钡餐检查,成为最常用的胃癌检查手段。在我国,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可酌情考虑使用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进行胃癌筛查。
内镜筛查
内镜及其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尤其是对平坦型和非溃疡性胃癌的检出率高于X线钡餐等方法。然而内镜检查依赖设备和内镜医师资源,且内镜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痛苦,患者接受程度较差,即使对于日本等发达国家而言,尚未采用内镜行大规模胃癌筛查。因此,采用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筛选出胃癌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有目的内镜下精查是较为可行的诊断策略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33-448.DOI:10.3760/cma.j.issn.0254-1432.2014.07.0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9 18:5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