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20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脊柱] 关于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一些认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05-3-24 2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认识已有很久远的历史了,可直到现在,其病因、诊断标准、最佳治疗方法等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探讨。一直认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病因包括:先天性、炎症、神经性、视觉性、听觉性、精神性、医源性,创伤性等等。确切机制仍不能阐明。所以出现了好多名称,自发性充血性脱位,寰枢椎旋转/旋转脱位,伸展性脱臼,鼻咽性斜颈(Grisel综合征),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和寰枢关节旋转性固定。临床特点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颈根部疼痛,颈椎旋转受限,斜颈等,并伴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X线张口位,侧位片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但受颈椎旋转的影响,假阳性过多。CT平扫及三维重建提高了诊断的水平,同样原因受到限制。动态照片和动态CT各家报道不一。有报道动态CT在观察者间及同一观察者不同时间的结果间存在很大变异(Alanay A,et al. 2002)。寰枢关节半脱位的治疗千差万别。从手法,围领,牵引,支具到手术,均间报道,效果国内与国外有异。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以供讨论: 1.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方法与标准。 2. 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是否要手术,手术指征和时机。 3. 脑外伤患者同时在X线或CT上存在齿状突与两侧块不等距(无颈部症状或无法查体),是否诊断成立及相应处理。 4. 脑外伤合并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发病率。 5. 不自主神经症状能否成为寰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表现。


小儿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 ??小儿寰枢关节旋转性半脱位  一. 病因:和炎症或创伤引起的翼状肌和横肌松弛有关  二. Tielding 和Hawrins分类   I型:单纯性旋转脱位,无C1前移,最常见   II型:伴C1前移3-5mm    III型:伴C1前移>5mm    IV型:伴C1后移位  三. 治疗:Phillips和Hensinger治疗计划   X线见无前脱位不稳   <1周,颈围制动,卧床休息1周不动自行复位,住院牵引   1周-1月,住院四头带牵引,复位后颈拖4-6周   >1月,骨牵引,复位后颈拖4-6周   Fielding手术治疗指征:  (1) 神经受累  (2) 向前移位  (3) 畸形3月以上而后获得并维持复位  (4) 试行颈6周制动的保守治疗后畸形复位  可C1、C2后融洽  
2# 沙发
发表于 2005-3-24 22:32 | 只看该作者
寰齿侧间隙不对称不能作为诊断寰枢关节脱位的依据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王超 --------------------------------------------------------------------------------

寰枢关节脱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枕部受到向前的暴力造成寰椎横韧带断裂,或齿突骨折导致寰椎向前移位;另一种是头部受到轴向旋转暴力,损伤了翼状韧带和寰枢侧块关节囊韧带,使寰枢关节过度旋转。后一种情况称为寰枢关节旋转脱位。这两种病理状态均依赖于影像检查才能确诊。当颈椎屈曲姿势的侧位X线平片见到寰齿前间隙大于3 mm(儿童大于5 mm)提示寰椎横韧带断裂。如果有齿状突骨折,在颈椎侧位片及开口位片上可以见到骨折线或骨折移位的影像。横截面的CT可以观察到寰椎横韧带的起止点是否有撕脱骨折。如果横截面CT影像见寰枢关节旋转角度超过47度,即可诊断寰枢关节旋转性脱位(见图)。

我们常见到一些转诊来的患者被外院诊断为“寰枢关节脱位”。这些患者并没有经受很大的暴力伤,有些甚至没有外伤史,只是因为颈痛就诊摄了开口位X线片,见到齿状突与两侧寰椎侧块不等距。有些病例CT横截面上也见到两侧寰齿侧间隙不等距。这些病例都经过了牵引及支具治疗,均未能纠正“脱位”,个别病例甚至因此而做了寰枢关节融合术。我们认为,对这些病例作出“寰枢关节脱位”的诊断是不恰当的。从解剖学角度看,如果没有暴力外伤史,寰椎横韧带、翼状韧带、关节囊韧带和齿状突均完整,就不可能出现寰枢关节脱位。寰齿侧间隙不对称可能是正常解剖现象,没有临床意义。Sutherland曾做过尸体的正常寰枢关节寰齿侧的研究,发现在中立位时,两侧寰齿侧间隙是有差距的,两侧差值可以达到2.1 mm。作者认为这是正常的解剖学变异。

我们建议,对于怀疑寰枢关节有损伤的患者,如果左右旋转动作对称、自如,屈颈侧位X线平片见寰齿前间隙在正常范围,就可以除外寰枢关节脱位,避免因寰齿侧间隙不对称而做出无意义的诊断和治疗。

点评 C1-2旋转固定性半脱位是一种病理状态,与功能性寰椎旋转移位不容易鉴别。临床上误诊、误治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提出此问题可供参考。 党耕町  对寰、枢(C1—2)椎脱位或不稳定的一些认识

  C1—2脱位或不稳定并非***的临床疾病。必然有某种病损破坏C1—2间稳定结构。诊断与治疗必须兼顾两方面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C1-2脱位或不稳定常常有下列一些原因引起。

  1.寰/枢椎先天性畸形

  寰/枢椎先天性畸形有不同术语表述。“枕大孔区”畸形,“颅椎区”畸形等术语在不同的论文或专业书籍中有时常被使用。从先天性或遗传性发育异常或发育生长畸形的角度而言,这些不同的术语所指的内容是相同的。它指枕大孔、后颅凹、寰椎等骨结构及韧带结构形态异常,也包括小扁桃体下疝、脊髓空洞等神经结构异常,甚至常常合并存在颈椎、脊柱的其他阶段,乃至其他内脏的畸形。从C1-2脱位或不稳定的角度讲,常常指那些与之关系密切的畸形,它包括寰椎先天性融合,寰枢椎及其韧带的先天性异常。实际上决定治疗时,不能只顾C1-2脱位或不稳定,而必须考虑与畸形相关的各种病理因素。

  C1、C2先天性畸形在C1-2脱位或不稳定的各种原因中占首位,其次为创伤,再次为寰枢椎其他疾病。根据本院392例住院治疗的C1-2脱位或不稳定的病例分析,其中寰枢根先天性畸形262例,占66.8%;C2齿突或C1创伤性骨折75例,占19.1%;肿瘤19例,占7.4%;另有一例破坏性病变性质未定;一些炎性病变,包括结核、类风湿等11例,2.8%;C1-2侧块关节退变2例;余有11例C1-2脱位因齿突不连所致,是陈旧骨折不连还是发育异常未能鉴别。

  在C1、C2先天性畸形中C2齿突畸形最常见;其次寰枕先天性融合也是寰、枢脱位的原因。这些畸形常常合并颅底凹陷,使治疗变得复杂。根据本院的住院病例分析,在C1、C2先天性畸形的病例有明确、肯定的影像资料支持的227例,其中齿突畸形122例,53.7%,包括齿夹不连94例,齿突小骨(OS)18例,齿突缺如8例,巨大齿突和异位齿突各1例。另外尚有24例先天性齿突畸形合并颅底凹陷,枕寰融合等其它畸形。

  先天寰枕融合90例,占227例的39.6%。其中31例次合并C2-3先天性融合,31例次合并颅凹陷,合并齿突畸形17例,此外,少数病例合并C2—4或C2-5先天性融合,或C1后弓缺如。从C1-2脱位或不稳定诊断治疗的角度分析,在Cl、C2先天性畸形的病变中,齿突畸形与寰枕融合是C1-2脱位与不稳定的常见原因。然而这一区域的畸形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骨结构畸形并存,146例(122十24例)齿突畸形中24例合并颅底凹陷或寰枕融合,相对而言,齿突畸形单独出现的机会较多。而先天性寰枕融合合并其它骨结构畸形的机会较多。颅底凹陷常常合并存在,这不仅使诊断,也使治疗更为复杂。

  先天C1、C2畸形意味着C1-2间稳定结构病损,并不一定出现C1-2脱位。C1-2脱位之后并不一定立刻出现神经系统损伤。北大三院238例分析表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平均年龄27.6岁,而入院治疗的平均年龄32岁。说明,在儿童时期如何早期发现C1及C2区域骨结构异常,怎样预防发生脊髓压迫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才治疗不够及时。

  2.创伤

  C1、C2区域的创伤为C1-2脱位或不稳定的第二位原冈。据北大三院392例分析,创伤性脱位75例,占19.1%。齿突骨折最常见,共次为C1横韧带损伤及其它骨折。75例中入院时为新鲜骨折脱位26例,横韧带损伤6例,陈旧性骨折脱位35例,横韧带损伤脱位8例。新鲜创伤性脱位中仅11.5%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而陈旧性创伤脱位中71.4%。

  3.C1-2脱位的其它原因还包括累及C1-2骨与关节的类风湿关节炎、结核、肿瘤等一些病变。

  二、C1-2脱位及不稳定的治疗原则

  复位,建立C1-2间稳定及解除神经压迫应为治疗的主要目标。对于先天性C1、C2畸形而导致的脱位与不稳定治疗比较复杂,困难也比较多。正如前面所说,儿童时期已经发现C1-2骨结构异常,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稳定或脱位,但尚未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是否实行C1-2融合或枕颈融合术?对这一问题尚没有明确的因答。C1及C2区域的先天性畸形,例如齿突缺陷,或寰枕融合,常常因为轻微的外伤导致脱位及脊髓损伤。即使不发生这种情况,随着年龄增长,反复承载,不稳定或脱位会越来越重,神经系统损害迟早会出现。儿童期骨髂正处发育生长时期,实行C1-2融合或枕颈融合术后,必然影响发育生长。所以采取积极的预防性融合术,还是保守的观察,很难确定。当然,已经造成神经损伤的病例则必须采取手术融合。当骨髂系统发育成熟已进入成年起,C1、C2畸形的治疗仍然存在同样的争论。先天性寰枕融合尚未脱位时,有些作者主张作预防性的枕颈融合术,然而多数人反对这种意见。对于已经发生脱位与不稳定的患者则应当实行C1—2或枕颈融合术。因为这种情况下有脊髓损伤,危及生命的危险;并且C1、C2畸形一旦出现不稳定或脱位,迟早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有些报告指出先天性寰枕融合者大多数在30—40岁出现神经损伤。北大三院的统计表明出现症状的平均年龄为27.4岁。齿突骨折一般很少引起脊髓损伤。尽管,AndersonII性骨折不容易愈合,但是II型与III型骨折仍应首选保守治疗。保守治愈不仅避免手术之苦,而且能够保留寰枕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保守治疗强调尽早复位及可*固定。伤后3周以内尚不能复位,或复位不及2/3,或固定不牢可使II型骨折愈合率显著降低。横韧带损伤不容易愈合。即使愈合也会松弛,出现C1-2不稳定。因此应积极手术治疗。

  创伤性C1—2脱位应早期治疗。一旦保守治疗不能获得稳定,就应及早手术治疗。据北大三院统计,住院治疗的创伤性C1-2脱位75例,其中只有26例为新鲜骨折,其余均陈旧性脱位,大多数陈旧性损伤在伤后1年以上就诊,其中71.4%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见对创伤性脱位患者,一旦确立不能用保守方法获得稳定之后,应及早手术治疗。拖延时间越长治疗越困难,出现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就越大。

  C1-2脱位及不稳定造成的脊髓压迫多数是骨性压迫。长期脱位与不稳定可能引起该部位的软组织增生,肥厚也可能构成压迫因素。单纯颅底凹陷可能因齿突上移,从腹侧压迫延髓,而枕大孔后缘及后C1弓从后方压迫脊髓。

  脱位C1-2以C1向前脱位为多见。C1两侧块在C2侧块上向前滑移,两侧向前滑移的程度往往并不相等。因此前脱位往往合并C1旋转(以前移较少的一侧块为轴),所以头颅一侧偏斜脊髓在椎管内向前往某一侧移位。前脱位常常脊髓前部受压,并往往偏于一侧。致压物可能为齿突或C2椎体上部。在这种情况下,后方减压难以奏效。

  减压的最合理的方法是复位,恢复C1与C2骨结构的正常排列,多数情况下可以解除脊髓受压。

  新鲜的创伤性脱位,或结核、肿瘤等疾病使骨结构破损而导致的脱位比较容易复位。然而,长期的陈旧性脱位,尤其侧块关节骨结构变形,前部软组织挛缩时,复位就比较困难。以往对这种情况,常常采取手术减压,并在脱位的状态下手术融合,或者术中施以外力求得某种程度的复位之后再作融合。这种治疗方法并非上策。近几年国内一些报告表明,术前采取颅骨牵引,或施行某些软组织松解,用牵引的办法逐渐达到复位或大部分复位,然后再作融合与固定。这样可以回避了减压术。效果比较好。作者认为这是治疗方法与技术上的明显进步。

  在某些情况下,减压术是不可避免的。脊髓腹侧减压最常遇到。经口腔、咽后壁切开的径路,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途径。它适用于切除C1前弓、齿突、或C2椎体以达到脊髓,延髓腹侧的减压。手术技术,手术器械有待改进。脊髓后方压迫常常在颅底凹陷,或合并先天性寰枕融合,或C1后弓发育狭小时出现。此时采取后正中途径,切除C1后弓、枕大孔后方开大以实现减压。后外侧,或侧方途径,实现脊髓腹侧偏一侧的压迫也是有用的手术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后经验积累。减压术必然需要固定与融合术相伴随,经口腔减压术尚不能采用统一手术途径完成固定与融合术。C1与C2间的或枕颈间的固定与融合术是治疗C1-2脱位与不稳定最常用的手术技术。复位或减压之后都要固定与融合,单纯不稳定也需要固定与融合。

  头颈胸石膏仍不失为一种外固定的有用技术。虽然患者感到沉重,不方便,但比较经济。如果石膏技术运用不当,容易出现固定不牢。

  Halo—Vest是目前比较好的外固定技术。据测试报告,它对颅椎区的固定效果有效。它比石膏稍贵,但比内固定花费要低得多。病人的痛苦也比石膏要少。C1-2后弓融合术已有多年历史。在Gaillie技术的基础上有多种改良技术,其Brooks技术为常用。这类技术的主要步骤是把植骨块置于C1—2后弓之间,两丝通过椎管绕过Cl与C2后弓将植骨块与两后弓绑在一起,钢丝经椎管绕过椎操作上有一定难度与风险。同时术中向后提拉C1后弓求得尽可能的复位必有一险。其次这种内固定抗旋转强度不够。术后需要外固定。有关Gaillie,Brooks的临床报告,其骨性融合高低不同。这可能与病例选择、技术运用得当与否有一定关系。创伤性脱位,或比较容易复位而侧块骨性畸形不明显的患者,采用这类技术比较合适。

  经侧块关节螺钉固定是一种经后路,C2侧块背侧进针,固定C1-2侧块关节的技术。固定强度比Brooks技术好,不要求C1后弓完整。但器械与技术要求较高。

  齿突骨折前路螺钉固定技术适用横断的I或II型齿突骨折。据少数报告融合率93%左右。它保留了C1-2间侧块关节的活动。但器械设备与技术要求较高。

  本院骨科应用Halo-vest外固定,C1-2后弓表面颗粒状松质骨移植,实行C1-2固定与融合,也是一种改进技术(可称为北三C1-2后弓融合术)。它适用于可复位或基本复位的C1-2脱位及不稳定。临床应用证明骨性融合率为93.4%。本项技术与Brooks技术相比,采用术前牵引复位取代术中复位,用外固定取代术中钢丝固定,用颗粒状松质骨骨行后弓表面植骨。这样手术显露范围减少,手术操作步骤减少,尤其省略穿钢丝的危险步骤。所以手术变得简单,容易而且安全,有效。

  前路C1-2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也是一种有用的内固定技术。它适用于长期的C1-2脱位,严重的鹅颈畸形的患者。这类病例多因脱位时间长久,前方软组织挛缩,或侧块关节变形。复位后,C1具有再脱位的前部屈曲拉力,或复位后枕部遮盖C1、C2后弓,后路显露困难。前方入路,显露C2-C3间隙。自C2椎前下缘分别向上、外、后方向经C1-2侧块关节各穿一枚螺钉。然后再经后路或前路行C1-2融合。术后无须外固定,本技术的固定效果良好,有待进一步观察与改进。

  枕颈融合术,只在C1后弓切除,而又不能采取其它们C1-2固定与融合的情况下才使用。它一般指枕与C2椎弓间的植骨融合。它要求有效的内固定或外固定。虽然植骨方法有许多改进,但是枕颈之间的固定不牢,则容易失败。

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进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党耕町

--------------------------------------------------------------------------------

寰枢椎(C1-2)脱位并不是***的临床疾病,而是某些疾病或损伤的一种病理形态。一旦发生C1-2脱位,很容易引起高位颈脊髓损伤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四肢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多数病例需要外科治疗,并把解除脊髓压迫,矫正脱位,稳定C1-2作为手术治疗的目标。

从外科治疗的角度看,可将C1-2脱位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可复性C1-2脱位,相对比较容易复位,或经颅骨牵引可达到复位;二为不可复性C1-2脱位,多数为C1向前脱位,或伴有一定程度的旋转移位,因为病史较长,达数月以至数年之久,C1-2间腹侧软组织挛缩、瘢痕增生,甚至侧块骨结构变形,颅骨牵引不能达到复位目的。

可复性C1-2脱位

对可复性C1-2脱位,外科治疗的原则即复位、固定(内固定或外固定)并植骨融合。这一原则已经历了半个世纪,并没有太多变化。然而,近二十多年来,内固定方法与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内固定方法种类繁多,安全性与内固定生物力学合理性也有显著进步。

19世纪40年代,Gallie C1-2融合术受到重视。该技术从后方显露C1与C2后弓,在后弓之间放入植骨块,用钢丝经椎管绕过C1、C2后弓与植骨块,并将其固定,称为C1-2后弓钢丝固定融合术,此后经Brooks-Genkins等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19世纪80年代以前被广泛采用。文献报告表明,该方法融合率在50%~90%左右。力学测试表明,该方法固定强度较差,尤其抗旋转强度更低,加之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容易引发脊髓损伤。

19世纪80年代以后,先后出现Halifax椎板夹与Apofix等内固定方法。此类技术用金属钩,分别由C1椎弓上缘与C2椎板下缘置钩,其间用金属杆连接,达到固定目的。该方法用金属钩取替了以往钢丝固定,手术操作简便,损伤脊髓的危险性也降低了,然而固定强度并没有得到改善。

19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先后出现了多种新型的内固定方法与技术,其中包括: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即Magerl手术),后路侧块螺钉钢板固定术,前路经枢椎体侧块螺钉固定术以及经C1-2钢板螺钉固定术。这些新技术有各自适应证与优缺点,它们的固定强度显著优于以往的方法。

不可复性C1-2脱位

不可复性C1-2脱位造成高位脊髓腹侧受压与上颈椎后凸畸形,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为经口咽减压,经后路枕颈固定与植骨。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使多数病例的脊髓功能得到改善,颈枕获得稳定,但是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较多,而且不能改善上颈椎畸形。

经口腔松解,牵引复位,后路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或颈枕钢板螺钉固定,近几年开始用于临床。这种方法通过复位达到脊髓腹侧减压与纠正上颈椎后凸畸形。初步临床报告表明,该方法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并获得满意效果。与传统方法相比,应当说,该方法在治疗概念上都有突破。有人报告,对复位困难的病例,采用双向牵引达到复位,然后施以固定与融合,也属于相同的治疗概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03:0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