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44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知识] 小议“孟河医派重启"中医办学" 最小仅11岁”中的中医学习方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9 1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医脉传承    常州开展一系列抢救性传承工作,“师带徒”培养丁门后学
    孟河医派传承学会成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抢救性传承工作。
    2009年,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与常州市新北区卫生局联合开展了首批“师带徒”的传承活动,选派了新北区所辖各卫生院21名年轻的优秀中医师跟随6位老中医抄方临症学习,经过三年,他们已经都成为各医院的中医骨干。
    2010年,孟河医派传承学会又和新北区卫生局合作成立“常州新北孟河中医门诊部”,开展临症医疗和带教传承工作。
    此外,还发动孟河医派丁氏第四代嫡传**整理和编辑第三代嫡传**方宝华、席德治等老先生的医案和临症治疗经验。
    从2009年“师带徒”传承活动开始,三井医院副院长杜康每周末都会前往上海,跟随丁甘仁的第三代嫡传**黄吉赓抄方临症。在整个新北区,三井医院中医科的中医资源可以说是比较丰富的,科室加上中药房的医生,约有20人左右的队伍。“其中有几个老中医是外聘的,可以说,在我们院,老中青三代中医的结构比较完善。”而从黄老那学习到的精髓,杜康也会应用到具体的临床中。
    除了看病问诊,三井医院也承担着培训年轻中医的重任。如今不仅是他,他所在的三井医院中医科在整个新北区也有不小的名气。前去看病的,不仅仅是本地居民,许多外市、外省的病患也慕名前来。“相比之前,业务量上升了70~80%。”
发扬光大
    整理传承谱系,并开办孟河书院,面向社会招募“门生”
    在一边开展传承工作的同时,顾书华还出资,采用传统的江南建筑技艺,复建了孟河医派四大家之一的丁甘仁先生的故居,成为孟河医派传承人纪念、学习孟河医派的家园,并开启了筹备孟河书院的序幕。
    顾书华说,筹备过程中,丁甘仁的后裔、后生以及热爱孟河医派的有志之士踊跃捐出珍藏的孟河医派文物、医学古籍、老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教材,他本人也花了20多年收集的散落在民间的医古籍和孟河医派资料,其中有100多册孟河医派四大家以及他们传人的珍贵手卷。“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主要开展孟河医派四大家中最后一位丁甘仁先生的传承谱系和学术思想的研究并进行抢救性的继承工作,由此寻找孟河医派发展的脉络。”
    而在这过程中,如何传承是关键。经研究,学会还是准备再启丁甘仁的中医教育模式,开班授徒。
    这次活动中,举行了孟河医派传承书院开班仪式和拜师仪式,21个**年纪最大的已经69岁了,最小的才11岁。
   11岁的顾川秀是顾书华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觉得中医很神奇。”上周五,老师给她开了背诵书单,两三天里,小姑娘已经会背了《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中医口诀,在背到《秦艽鳖甲散》第二句“地骨柴胡及青蒿”时,小姑娘还说起了“屠呦呦”。
    在传承书院开班的同时,顾书华说,他们也面向社会招募传承人。孟河书院传承班,将动员南京、上海等地德高望重的孟河医派丁氏学派名家**及他们的**来常边坐诊边无偿带学生,也免费为外地来常求学的学生提供吃住,为将来恢复丁甘仁先生的边办学校、边办医院的医疗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只要是对中医有兴趣,有一定的学医基础,都可以申请报名。”顾书华说,“全职”的传承人,由学会提供工资。
=========================
上面是本地一则新闻中的片段。感谢有关人员为中医所做的一些事。

加红的这段话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医人学习中医的方式:死记硬背。就事论事的来简短说说这个吧。

这样的方式,在我看来,不太好,费时费力而且事倍功半。

何出此言呢?因为背诵的东西太多,而且某些知识不是本源,只是一些方法和结论。
不明本源,所以难出明医(明白医理,非名医),不少老中医也是稀里糊涂一辈子,乃至叫嚣取消五行学说,也造就了中医衰落的局面。
不明本源,焉能精准使用?比如本草书上记载的药物的功效就是实践后的一些现象,具体机理,里面没说,很多中医也没去探究个为什么,于是乎某些人就会针对某疾病来开一堆有相同功效的药物,广撒网寄希望于某一两味药物发挥作用。这个问题,古已有之。
中医本来是实战性很强的,结果这样学习下来,实战性就明显的受影响了。尤其是那些中医科班出身的孩子们,辛辛苦苦几年下来了,很多人在面对疾病时还是两眼一抹黑。咋就鲜有人反思下原因,以便另寻出路呢?很多人还是跟着大部队掏笨劲来学医。中医不是这么玩的。
那该怎么玩中医呢?
我的个人看法是好好的学习本源的理论知识和以自然为师的思维方式,这样可以居高临下的观察分析问题。
中国文化的一个特色起源是古天文和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大学之道,以自然为师),这诞生了阴阳、五行、八卦、五运六气(天干地支)等理论(目前会用五运六气八卦的人极少),而这些理论都在围绕能量信息而展开。中医本质上来说是一门术数,是对于上述理论的一个运用。能学通上述理论,中医的运用也就远不止保健治病这么小范围了,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学习偏科的原因、擅长什么工作、适合什么服饰等等。这是大中医。
以自然为师,可以巧妙的指导自己分析解决某些问题。比如鸡眼。以自然为师,自然界中,大地的表面往往在冬季因为气候寒冷而结块,人体的皮肤犹如这个地表,那在体表形成的鸡眼不就是结块吗?也就是寒气所致。那么方法就出来了,比如葱白和唾液(具体分析就涉及中医理论了,这里省略喽)。
中医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不宜死盯仪器检测出的指标,这些只是表象和结果。如果为其所困,那么水平别指望高了。
大道至简,简而能全。学好了本源理论和思维方式,很多问题都会有法子解决的。医贵明理,明理之后,法无定法,可以气功、推拿**、针灸刮痧、洗浴贴敷、借助花草树木的气场、调整服饰风水、食疗用药。。。这才是真正好玩的中医,不枯燥而且不玄不虚,实战性很强(易学易用,不用那么辛苦的背诵啊)。也因此,我此前说过,中医远非世人了解的那么简单。但凡认为中医是古人的经验总结以及慢郎中者,都说明其对中医的认识比较肤浅。
除了学习本源和思维,如果加上内证功夫,那就如虎添翼,水平会更高了。
中医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方面比如五运六气,地理比如风水,人事方面就比较多了,比如现代人的饮食观念医疗观念生活方式。目前的人事是比此前复杂的。这也说明想水平高,光学习书本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所以也有人说“汝欲学医,功夫在医外。”
如果想真正的实现“中医治本”,那么很多中医人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耐心的给患者找出生活细节里的原因,比如服饰、饮食用药、起居、工作、情绪、运动。。。不止书本里“病因学说”所提到的那些啊。切脉开方其实还是停留在治标阶段的,所以有人的疾病会反复或者久治不愈等。当然这个治标,比现代物质医学的治标更高明些。世人习惯做加法,比如到处打听吃什么会好起来,而面对疾病时,更需要做减法、要会做减法:减去那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
这里还要提到的一点是修言。既包括在跟患者聊天时筛选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以及引导他们讲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包括讲话时要多用正面积极性的词语以调动患者的正能量,比如不说这个问题挺严重,可以说只要怎么怎么做就会很有效。之所以强调这点儿,因为我发现某些专家吓唬人的本事挺高,治病水平倒是一般般。那这样的人带给患者的恐怕更多的是负能量吧。
想做一名中医高手,需要很多努力的。其他方面就不说了。
中医是一门非常好的术数。想学好用好中医,既需要天赋、机缘,也需要用心和很强的***思考能力,才能不去盲从某些标签(比如名老中医、国医**)或者全盘接收某些固有说法,去伪存真发现根本。当然,这么做,在某些人眼里,不是好学生的。希望中医人能打破知见障执守碍,取得更多进步,自己强大才是根本嘛。

希望更多人成为中医的实战派,而不是纸上谈兵的写书派。 这样中医自然复兴。

2# 沙发
发表于 2016-10-13 22:23 | 只看该作者
11岁的顾川秀是顾书华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觉得中医很神奇。”上周五,老师给她开了背诵书单,两三天里,小姑娘已经会背了《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中医口诀,在背到《秦艽鳖甲散》第二句“地骨柴胡及青蒿”时,小姑娘还说起了“屠呦呦”。
   
3# 板凳
发表于 2016-10-13 22:2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能不计报酬的发展这种模式就好了
4
发表于 2016-10-13 22:24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了中医人的希望
5
发表于 2016-10-14 08:07 | 只看该作者
希望是真的,而不是忽悠,鸡眼应该是血淤造成局部皮肤不受气血,气血不至则不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7 02:4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