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2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健康教育与促进] 乙型肝炎系列科普知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lsg111 于 2015-10-16 18:50 编辑

一张图读懂乙肝的七个真相



本文转自丁香医生


恐惧和歧视常来源于未知。一张图让你读懂关于乙肝的七个真相。点击图片可以放大观看。



2# 沙发
发表于 2015-10-16 1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sg111 于 2015-10-16 19:04 编辑

肝炎传染性的五个误解

本文转自丁香医生,作者闫杰

中国是乙肝大国,而且慢性肝炎尚难治愈,有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因此,公众谈「肝炎」色变,常对肝炎患者、肝炎病毒携带者心生歧视。
产生恐惧和歧视,是因为大众对肝炎了解太少或有错误的认识。
本文将就公众对肝炎传染性方面的常见认识误区做以总结,希望能够让大家真正认识和了解肝炎。

误解一:所有肝炎都有传染性
肝炎的常见病因中,除了病毒性肝炎以外,还有多种非传染性肝炎,比如酒精性肝炎由于长期大量饮酒造成;单纯性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用药;自身免疫性肝病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一样属于结缔组织病范畴。
以上这些肝病,并没有传染性。

另外,由于各种肝炎常导致肝功异常(以转氨酶和/或胆红素的升高最为常见),所以大众常常会觉得「肝功异常」或「黄疸」本身就有传染性。实际上,这些症状只是肝炎的结果,是没有传染性的。

误解二:肝炎病人都需要「隔离」
在常见病毒性肝炎中,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传染病,需要进行分餐、粪便消毒等隔离手段。

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餐具等,可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流行。如1988 年,上海市民由于食用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引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甲肝流行,在 4 个月内共发生 31 万例。

食物在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也是甲型肝炎传播的原因。如三明治、橙汁、沙拉和肉类成品食物被甲肝病毒污染,是发达国家甲肝流行的主要原因。

戊型肝炎也曾出现过水源污染引起的大流行,但目前较为多见的还是食物污染所致的散发病例

预防这两种消化道传染的肝炎,应注意做到:
勤洗手
幼儿园和学校集体生活的儿童,是甲肝接触传播的高危人群,更应通过教育,让他们养成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注意用餐卫生
对一些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等,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误解三:日常接触会传染乙肝、丙肝
日常接触并不会传播乙肝或丙肝。
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或丙肝。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也没有发现这两种肝炎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这两种肝炎,均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

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严格的乙肝和丙肝病毒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乙肝、丙肝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等。其它如修脚、纹身、扎耳洞、共用剃刀牙刷,以及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等也可传播。

乙肝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随着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感染丙肝的母亲也可以在分娩时传染新生儿,建议患有丙肝的女性应在治愈后生育。
与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可能会受到感染。若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被感染的危险性更高。

误解四:得了乙肝一定会发展成慢性
感染乙肝病毒 6 个月后仍未被清除,称为慢性乙肝感染

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感染者,慢性化的风险高达 90%,而婴幼儿时期(0~5 岁)的慢性化率则降至 50%,而成人感染者中仅仅 5%~10% 发展为慢性感染。

因此,做好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做好针对婴幼儿的乙肝疫苗接种,慢性乙肝是可以控制的。自从 2000 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免费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后,婴幼儿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2006 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 5 岁以下儿童的慢性乙肝发生率仅为 1%,已达到欧美国家水平。

误解五:乙肝是母亲遗传给孩子的
乙肝具有家庭聚集现象,常表现为母亲与孩子或兄弟姐妹间同时存在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很多乙肝病人误以为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甚至不敢结婚生育。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而传染病则是一个本来健康的个体,被有传染性的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显然,乙肝并不是因为患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差错,而是因为感染了乙肝病毒所致。

新生儿在产程中会接触大量母血,这是母婴传播乙肝的原因。另外怀孕时,母亲子宫面的血管有破损,如胎盘剥离等情况,母血渗漏至胎儿血循环也有可能发生宫内感染。

由此可见,不论哪种原因的母婴传播实际上是母亲通过体内途径将乙肝病毒传染给了下一代。所以乙肝是传染病而不是遗传病,是可以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来阻断的。

肝炎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的无知和恐惧。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肝炎的传播。
3# 板凳
发表于 2015-10-16 19:14 | 只看该作者
母乳是最棒的,乙肝妈妈也不例外

本文转自丁香医生,作者欧茜

经常遇到朋友问,乙肝妈妈能否母乳喂养、是否会传染小孩。其实,乙肝妈妈并无太多特殊,在做一些医学措施之后,与一般的妈妈并无区别。以下是常见问题及回答汇总。

1. 乙肝妈妈可以母乳喂养吗?

目前医学界的共识是,无论母亲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只要新生儿在出生后 12 小时内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的注射,就能获得很高的保护率,被传染上乙肝的可能性很小,因此提倡母乳喂养。

2. 联合免疫阻断的保护率怎么样?

联合免疫就是对新生儿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这样做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高达 9397%,成功的例子随处都是。相反,如果不对新生儿进行联合免疫阻断,90% 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最终将传染上乙肝。

3 准妈妈注射 HBIG 能否保护宝宝?

我国曾有妇产科医生研究后认为,乙肝母亲怀孕 28 周后注射 HBIG 可以降低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危险。但这些研究尚未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而且乙肝母亲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仍存在一些健康风险。所以 WHO 及我国卫计委也都没有建议采用该方法预防 HBV 的母婴传播。

4. 联合免疫后宝宝还会感染吗?

疫苗注射完成后大约一个月,家长有必要带孩子去医院验血,检查乙肝病毒抗体含量。假如抗体浓度低,需要再加强接种一针疫苗。这次检查,可以在大约 7 个月到 1 周岁内完成。

5. 剖宫产能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吗?

只要新生儿接受规范的联合免疫,剖宫产与顺产相比所出生的婴儿传染乙肝风险是一样的。目前,国际上大部分产科指南并不推荐应用剖宫产来预防围产期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该顺就顺,该剖就剖吧,不必纠结传染问题。

6. 哪些情况下宝宝更容易感染?

研究发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母亲体内的病毒含量过高,即专业上所说的高病毒载量(>108 拷贝/ml)。所以病毒含量高的患者如果计划怀孕,建议与医生商议并制定好周密的治疗方案,待时机成熟后再怀孕。

4
发表于 2015-10-16 19:20 | 只看该作者
能不能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

本文转自丁香医生,作者史涛涛

前几天,和朋友们聚餐,其中一位,两年前得过乙肝,大家说说笑笑,表面上若无其事,然而他们的眼神却有意无意地瞄着得过乙肝的朋友的「筷子兄弟」,生怕吃到它们夹过的饭菜。

中国的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有一亿多,这相当于每十人中就有一个,你几乎无法避免和他们一起进餐。

乙肝如何入侵你的身体?
人能感染上乙肝,罪魁祸首是乙肝病毒,病毒会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肝脏。

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也就是说它喜欢肝脏细胞。我们在谍战片里经常看到,秘密组织接头时都会对答一些暗号,对上暗号的才能互相接纳。乙肝病毒跟肝细胞的识别很像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对暗号的行为。

它们对暗号的方式可能是通过一种叫「乙肝病毒受体」的东西来实现的,正是肝细胞表面受体跟病毒的「暗号」相对合,才使得乙肝病毒顺利进入到肝细胞当中,进而利用肝细胞的营养生长繁殖。

乙肝,真的不会从口入

人的口腔、食道、胃肠道的细胞,对乙肝病毒没有上面说到的那种「暗号」,也就是说,表面没有特异性的乙肝病毒受体,不能把乙肝病毒导入细胞内,也就缺乏了乙肝病毒寄生的前提条件。

另外,完整的消化道表面拥有自己强大的免疫系统,像配备了生化***的军事防线一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乙肝病毒从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

再者就是,乙肝病毒的生长繁殖还需要很多物质的帮助,这些在肝脏中有,而在消化道是没有的。

因此,就算你不幸吃到了乙肝病毒,也不必惊慌:病毒要么在你的肠道内**掉了,要么就被排到厕所里了。

日美乙肝携带者可从事餐饮行业
朋友们吃饭的那个场景,是一直以来的误解。

病毒性肝炎有五种,分别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通过饮食传播的肝炎确实有,但那是甲肝和戊肝——经过治疗,数月就会痊愈,而且基本不会转为慢性,而其它类型的肝炎是不会通过饮食传播的。

早期,中国公共卫生机构对病毒性肝炎没有严格的区分,这也导致了对乙肝的歧视和误解。

实际上,无论是急性乙肝感染、慢性乙肝携带者,或是「大三阳」「小三阳」——乙肝病毒均不会从口传播。要知道,在美国和日本,即使从事餐饮行业的人也无需做检查的。

乙肝不从口入,从哪儿入?

直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因为共餐或接吻导致乙肝传染的真实报道。虽然我们常说病从口入,但乙肝真的不会从口入。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交谈、握手、拥抱、接吻等行为,也都不会传染乙肝。

血液和体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是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一些会损伤皮肤或黏膜的行为,例如共用剃须刀、牙刷,使用了被乙肝病毒污染了的针具(如针灸针、穿耳针、纹身针),还有性生活等是可能传染乙肝病毒的。如果你是要和乙肝患者共同生活,记得去正规医院或防疫站打乙肝疫苗,并定期验血检查自己体内是否有对抗乙肝病毒的抗体。

5
发表于 2015-10-16 19:39 | 只看该作者
乙肝的共识和误区(上)

本文转自丁香医生,作者:疫苗与科学

中国被称为「乙肝大国」。几乎每 10 个中国人中就有 1 个乙肝携带者,每年因为乙肝导致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导致的健康损害和社会经济负担都是惊人的,我国没有哪一种传染病的危害性超过乙肝。在临床上没有良方可以彻底治愈乙肝的情况下,预防乙肝感染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从上世纪 80 年{MOD}始在部分地区尝试接种人血源乙肝疫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人血源乙肝疫苗来源于乙肝携带者,存在产量不足和潜在致病性的重大缺点。90 年代初,默克公司以 1 元钱的象征性价格将其啤酒酵母乙肝疫苗生产线转让给我国,我国就此解决了乙肝疫苗的产量和安全性问题,90 年代末期,啤酒酵母乙肝疫苗完全取代了人血源乙肝疫苗。进入 21 世纪后,乙肝疫苗的生产工艺又有新突破,汉逊酵母比啤酒酵母表达的乙肝疫苗产量更高、有效成分的比例也更高。目前,啤酒酵母和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在我国的乙肝疫苗市场中占主流,另外还有一种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培养的乙肝疫苗也有一定的使用,俗称 CHO 乙肝疫苗。

从上世纪 80 年代到2010 年,我国应用乙肝疫苗已经接近 30 年,对于不同工艺的乙肝疫苗、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不同的接种程序、不同人群的接种效果、免疫失败的机制和再免疫等有了较为透彻的研究。

由于乙肝疫苗的预防效果非常显著,中国的乙肝控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接种策略。
共识①:乙肝是一种体液传播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相同,很多国家将乙肝归类为性传播疾病。我国由于乙肝携带者基数庞大,乙肝的母婴传播是主要问题,因此没有将乙肝归类为性传播疾病。

误区:由于经常在外就餐,要求接种乙肝疫苗。

误区解释:就餐可能罹患的是肠道传染病,不会是乙肝。
共识②感染乙肝后并非所有人都会变成携带者。青少年和成人感染乙肝后多呈隐形感染,变成携带者的比例只有 5%~10%;婴幼儿则相反,变成携带者的比例可高达 90%。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分界线大约在 6 岁。因此,乙肝疫苗主要的针对人群是婴幼儿,特别是母亲是乙肝携带者的新生儿。

误区:与乙肝携带者接触后,担心自己得乙肝,由此引起心理问题。

误区解释:其实普通接触感染可能性很小,作为成年人即使感染也有 9 成以上把握可以自愈。为了预防而接种乙肝疫苗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过于担心

共识:乙肝疫苗的免疫力有两种机制,一种是体液免疫,即通常可以检测的抗体;另一种是细胞免疫,通常无法检测。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即使抗体检查不到,但多数人仍能对乙肝病毒免疫。也就是说,抗体阴性,不代表没有免疫力。目前公认的看法是,接种乙肝疫苗后一般不需要再接种。

误区:接种过乙肝疫苗,检查发现抗体转阴了,就要求再接种,甚至每隔 3-5 年接种 1 次。

误区解释:不能以抗体的阴性或阳性来衡量乙肝免疫力的有无。
共识④:通过预防接种可以阻断大部分乙肝母婴传播,但仍有 5% 左右的新生儿在子宫中已感染乙肝,这属于目前医学无法解决的难题。

误区:给乙肝携带者母亲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中和母体内的乙肝病毒,有助于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误区解释:理论上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中和乙肝病毒,但必须考虑剂量是否足够。如果体内的乙肝病毒量是 100 个,常规用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只能中和其中的 1-2 个乙肝病毒,根本无法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靠给妈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降低乙肝传播风险很不靠谱。

共识⑤:有极少数人反复接种乙肝疫苗亦无法产生免疫力,这些人仍然可以感染乙肝,平时应该注意避免高危行为。

误区:接种过多次乙肝疫苗后检查不出抗体,要求继续接种,直到检查出抗体为止。

误区解释:一般认为,按标准程序接种过 3 剂乙肝疫苗后没有抗体,可以再按标准程序接种 3 剂(如果第 1 次用低剂量,第 2 次建议用高剂量),如果还是没有抗体,则没有必要再接种。

6
发表于 2015-10-16 19: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sg111 于 2015-10-16 19:48 编辑

乙肝的共识和误区(下)

本文转自丁香医生,作者:疫苗与科学
二、如何减少乙肝携带者数量
要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必须降低人群乙肝携带率。在假定人口基数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乙肝携带率取决于分子部分——乙肝携带者数量。

要减少乙肝携带者数量,有 4个途径:

A. 减少新生儿人群中新发乙肝携带者数量;

B. 减少其他人群中新发乙肝携带者数量;

C. 治愈现存乙肝携带者;

D. 乙肝携带者自然死亡。

上述 4 个途径中,C 途径目前看来没有可能,D 途径是自然规律,也无法干预。只有 A B 途径可以通过预防接种来实现。

A 途径只能通过严格执行新生儿接种策略来完成。新生儿接种策略也是性能价格比最高的乙肝控制手段,应该成为公共卫生政策重点关注的项目。当前,我国还有不少地区存在非住院分娩的情况,这种情况降低了新生儿 24 小时内乙肝疫苗接种率。即使住院分娩的新生儿,也可能由于禁忌症掌握过严而错过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良机。还有大部分地区免费提供新生儿接种的是 5ug 乙肝疫苗,其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不及 10ug 乙肝疫苗。上述三个问题均影响A 途径,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B 途径主要通过第-接种策略实现。但由于第 点和第 点共识,靠第 - 接种策略减少的乙肝携带者数量有限,其对于个体预防乙肝的意义大于公共卫生意义。

三、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策略

以下所说的接种乙肝疫苗,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均指 016 程序 供接种 3 剂,即:
程序「0当前接种 1 剂;
程序「1 1 个月接种第 2 剂;
程序「6 6 个月接种第 3 剂。

1. 新生儿接种

我国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乙肝携带者母亲传给新生儿,因此 新生儿出生后 24 小时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已经成为共识。目前略有争议的是疫苗剂量的选择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如何使用。

疫苗剂量选择建议:
目前国内供婴幼儿接种的酵母乙肝疫苗剂量有 5ug 10ug。如果可能,应该选择 10ug 剂量疫苗,效果更好。CHO 乙肝疫苗剂量有 10ug 20ug,选择 10ug 即可。

乙肝免疫球蛋白使用建议:
只有母亲是乙肝携带者的新生儿才需要考虑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作为一种人血制品,存在潜在安全风险,如果不是受益大过风险,应尽量避免使用。
母亲是乙肝携带者的新生儿如果只能选择接种 5ug 乙肝疫苗,应该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单独接种 5ug 乙肝疫苗,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在 85%-90% 左右,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将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率提高 5-10 个百分点,1 个月后接种第 2 剂乙肝疫苗时可以不再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如果可以选择接种 10ug 乙肝疫苗,则可以不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因为有新的证据表明单独接种10ug 乙肝疫苗比单独接种 5ug 乙肝疫苗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更高,但接种 10ug 乙肝疫苗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没能再进一步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没有证据表明对作为乙肝携带者的孕妇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降低乙肝母婴传播的风险,但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增加了病人的经费负担,且有潜在的安全性风险。

2. 高危人群接种

2.1 高危人群

《慢性乙型肝炎防止指南》中圈定的高危人群有:
1.(B 等级) 医务人员
2.(C 等级) 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
3.(C 等级) 托幼机构工作人员
4.(C 等级) 器官移植患者
5.(A 等级) 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
6.(C 等级) 免疫功能低下者
7.(C 等级) 易发生外伤者
8.(B 等级) 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员
9.(A 等级) 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
10.(A 等级) 和静脉内注射***者 A 等。
( 其中的 ABC 是我做的标记。)
我基本认可这个高危人群的划分,但其中的危险级别还是可以再细分一下,免得有人对号入座后感到害怕。上述人群中标识 A 者有高度风险、标识 B 者有中度风险、标识 C 者有较低风险。对于 A 者,我是强烈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对于 B 者,我是建议接种乙肝疫苗;对于 C 者,我认为可以不考虑接种乙肝疫苗。请注意,我做出上述建议的依据主要是共识中提到的第 点和第 点。

2.2 接种前先检查乙肝两对半

在接种前,强烈建议高危人群先检测乙肝两对半,了解自己的乙肝感染指标。乙肝两对半一共有 5 个指标,每个指标有阴性或阳性的结果,5 个指标排列组合的话会有不下10 种情况,临床解读起来也颇为费事。在此仅对是否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做一个判断,就可以将复杂的情况简化为两种情况:
情况一:5 个指标全部阴性;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情况二:5 个指标中任一指标或多个指标阳性。不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其中第二种情况其实是两种可能:
可能 1:是感染过乙肝病毒,已经恢复并产生了保护性抗体(这种情况属于没有必要接种乙肝疫苗);
可能 2:已经是乙肝携带者或乙肝病人(这种情况接种乙肝疫苗也没有用)。

检测乙肝两对半并非接种乙肝疫苗所必须,只是为了避免发生误会和浪费。比如:接种后仍然得乙肝,就可能认为接种无效,甚至认为是接种乙肝疫苗导致自己得乙肝(其实 TA 本来就是乙肝携带者)。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是 5 个指标中任一指标或多个指标阳性,接种乙肝疫苗也不会有安全性问题,只是浪费而已。

2.3 接种剂量

建议两对半 5 个指标全部阴性的高危人群接种 10ug 20ug 的乙肝疫苗。
a. 高危人群一般都是成人,10ug 或更高剂量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优于 5ug 疫苗。
b. 即使是儿童,也建议用 10ug 乙肝疫苗替代 5ug 乙肝疫苗。
c. 3 剂接种后满 1 个月,检测两对半指标:
如果乙肝表面抗原抗体转为阳性(HBsAb),则证明已产生乙肝免疫力,则今后不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即使未来发现抗体转阴);
如果 HBsAb 没有转阳,则可以再接种 3 剂乙肝疫苗后再检测两对半,转阳则此后无需接种,仍为阴性则放弃再接种,平时应注意避免高危行为(参见共识第 点)。

3. 普通人群接种

鉴于第 点和第 点共识,普通人成为乙肝携带者的可能性很低,可视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如果普通人群转化为高危人群,则按高危人群接种策略执行。

4. 有接种史者接种

如果从没检测过 HBsAb,不知道 HBsAb 是否阳性的,不建议再接种。
有过 HBsAb 阳性的记录,则今后不再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包括以前阳性后来转阴的)。
没有 HBsAb 阳性的记录,只在有明确乙肝感染风险的情况下可视需要再接种,如果无乙肝感染风险,也不需要再接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 02:1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