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853|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执业中药师] 2015年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点精析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 1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1.还原试验

  (1)盐酸-镁粉(或锌粉)反应:是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

  (2)四氢硼钠(钾)反应:在黄酮类化合物中,NaBH4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可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反应产生红至紫色。其他黄酮类化合物均不显色,可与之区别。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0.1ml含有样品的乙醇液,再加等量2%NaBH4的甲醇液,1分钟后,加浓盐酸或***数滴,生成紫至紫红色。

  2.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

  (1)铝盐:常用试剂为1%三氯化铝或硝酸铝溶液。生成的络合物多为黄色,并有荧光,可用于定性及定量分析。

  (2)铅盐:黄酮类化合物与铅盐生成沉淀的色泽,可因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而异。例如,乙酸铅只能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或兼有3-羟基、4-酮基或5-羟基、4-酮基结构的化合物反应生成沉淀,但碱式乙酸铅的沉淀能力要大得多。

  (3)锆盐:多用2%二氯氧锆甲醇溶液。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有游离的3-或5-羟基存在时,均可与该试剂反应生成黄色的锆络合物。但两种锆络合物对酸的稳定性不同。3-羟基,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比5-羟基,4-酮基络合物的稳定性强(但二氢黄酮醇除外)。故当反应液中加入枸橼酸后,5-羟基黄酮的黄色溶液显著褪色,而3-羟基黄酮溶液仍呈鲜黄色(锆-枸橼酸反应)。

  (4)镁盐:常用乙酸镁甲醇溶液为显色剂,本反应可在纸上进行。试验时在滤纸上滴加一滴供试液,喷以乙酸镁的甲醇溶液,加热干燥,在紫外光灯下观察。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类可显天蓝色荧光,若具有C5-OH,色泽更为明显。而黄酮、黄酮醇及异黄酮类等则显黄至橙黄至褐色。

  (5)氯化锶(SrCl2):在氨性甲醇溶液中,氯化锶可与分子中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生成绿色~棕色乃至黑色沉淀。

  (6)三氯化铁:水溶液或醇溶液为常用的酚类显色剂。

  3.硼酸显色反应:一般在草酸存在下显黄色并具有绿色荧光,但在枸橼酸-丙酮存在的条件下,则只显黄色而无荧光。

  4,碱性试剂显色反应:在日光及紫外光下,通过纸斑反应,观察样品用碱性试剂处理后的颜色变化情况,对于鉴别黄酮类化合物有一定意义。


2# 沙发
发表于 2015-10-1 19:51 | 只看该作者
生物碱的定义

  生物碱是指来源于生物界(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大多数生物碱分子结构中具有复杂的环状结构,且氮原子多位于环内;多具有碱性,可与酸成盐;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需注意的是,有些生物碱并不符合上述生物碱的含义,如秋水仙碱的氮原子不在环内,且几乎不呈碱性。一般来说,除氨基酸、氨基糖、肽类、蛋白质、核酸、核苷酸以及含氮维生素等动、植物体必需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外,其他含氮有机化合物均可视为生物碱。

黄芪

  1主要成分:在膜荚黄芪中有乙酰黄芪苷Ⅰ、黄芪苷Ⅰ-Ⅷ,异黄芪苷Ⅰ、Ⅱ,黄芪皂苷甲、乙、丙,环黄芪醇和大豆皂苷Ⅰ;

  蒙古黄芪中有黄芪苷Ⅰ、Ⅱ、Ⅲ和大豆皂苷Ⅰ。

  2《中国药典》:以黄芪甲苷为黄芪和炙黄芪的质量控制成分之一,同时将另一主要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也作为两种药材质量控制成分,以保障药材的质量。

  :2结构:四环三萜及五环三萜苷类。

  3性状:黄芪苷Ⅳ(astragalosideⅣ):又名黄芪甲苷。分子式C41H68 014,分子量784,mp295~296℃。

  4生物活性:黄芪皂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中黄芪甲苷是黄芪中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降压、镇痛、镇静作用,并能促进再生肝脏DNA合成和调节机体免疫力的功能。

  5提取与分离:

  黄芪中黄芪皂苷的提取分离,可利用黄芪根粉,经石油醚回流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石油醚-丙酮洗脱制得。

  5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黄芪临床上主要用于心悸、黄疸等症,有报道黄芪注射液致过敏休克、发热,引起药物疹等,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临床应用上应注意。
3# 板凳
发表于 2015-10-1 19:51 | 只看该作者
甘草

  1主要成分:三萜皂苷以甘草皂苷含量最高。甘草皂苷又称甘草酸,为甘草中的甜味成分。

  2《中国药典》:将甘草和炙甘草的质量控制成分定为甘草皂苷(甘草酸),对照品采用甘草酸铵,同时将甘草苷也列入质量控制成分之一,对照品采用甘草苷。

  3性状:

  1)无色柱状结晶,mp 220℃(分解), +46.2°。

  2)甘草皂苷易溶于稀热乙醇,几乎不溶于无水乙醇或**,但极易溶于稀氨水中,通常利用该性质提取甘草皂苷。甘草皂苷水溶液有微弱的起泡性和溶血性;甘草皂苷可以形成钾盐或钙盐形式,并存在于甘草中;甘草皂苷与5%的稀硫酸在加压、110~120℃条件下水解,可生成一分子的甘草皂苷元(甘草次酸)和两分子的葡萄糖醛酸

  4生物活性:甘草皂苷和甘草次酸都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的生物活性,临床上作为抗炎药使用,并用于治疗胃溃疡,但只有18-βH的甘草次酸才具有ACTH样的作用,18-αH型则没有此种生物活性。

  5提取方法

  1)甘草酸铵盐制备 :由于甘草酸皂苷分子中含羧基,可以使用碱溶酸沉法进行提取与分离。

  2)甘草酸单钾盐的制备: 甘草酸不易精制,一般需制成钾盐才能进一步精制成纯品。

  3)甘草次酸的制备: 甘草次酸可以通过将甘草酸单钾盐进行部分水解制取,得到的甘草次酸粗品经乙醇重结晶得到甘草次酸晶体。

  6甘草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甘草毒性甚低,有潴钠排钾作用,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过量服用可发生浮肿、气喘、头痛,伴以高血压肺水肿,对老年患者可引发心脏性气喘等;甘草次酸可抑制豚鼠甲状腺功能,有降低基础代谢的趋势。临床应用应注意。

甾体皂苷元的IR光谱特征

  1C-25的立体异构的区别:

  1)25D甾体皂苷有860cm-1、900cm-1、920cm-1及980cm-1四条谱带,其中900cm-1处的吸收较920cm-1处的强2倍,

  2)25L甾体皂苷在860cm-1、900cm-1、920cm-1及980cm-1处也有吸收,其中920cm-1处的吸收较900cm-1处强3~4倍。

  2羰基C-11或C-12位是否形成共轭体系:

  1)甾体皂苷元的C-11或C-12位有羰基(非共轭体系):则只在1705~1715 cm-1处有一个吸收峰,且C-11位羰基比C-12位羰基频率稍高。

  2)C-12位羰基成α,β-不饱和酮的体系(有双键成共轭体系):则在1600~1605 cm-1(双键)及1673~1679 cm-1(羰基)处各有一个吸收峰。

  3)有双键的甾体皂苷:在1580~1680 cm-1有红外吸收,在3070~3085 cm-1和680~980cm-1处可见较弱的吸收峰。
4
发表于 2015-10-1 19:52 | 只看该作者
榼藤化学成分

  【生境分布】生长于灌木丛、山坡。分布广东、广西、**、云南及喜马拉雅山东部等地。

  【化学成分】树皮含皂甙。茎含氨基酸、黄酮类、酚类。

  【榼藤功能主治】

  ①《广西药植名录》:通经,消疮肿,治风湿腰痛

  ②《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风湿腰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

九眼独活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

  从食用土当归的干燥根中分离出芳香化合物:正己醛(n-hex**),α-蒎烯(α-pinene),3-侧柏烯-2-醇(3-thujen- 2-ol),β-蒎烯(β-pin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柠檬烯(limonene)、1-(1,4-二甲基-3-环己烯-1- 基)-乙酮[1-(1,4-dimethyl-3-cyclohexen-1-yl)-ethanone],α-樟脑烯醛(α-camphole- nal)。

  【药理作用】食用土当归所含的对映贝壳杉烯酸(KA)和对映海松二烯酸(PA)有镇痛作用。口服KA300mg/kg和PA500mg/kg有镇痛、降温、延长**麻醉期作用,且能抑制****所增强的运动性。
5
发表于 2015-10-1 19:52 | 只看该作者
见血清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含脉羊耳兰碱(nervosine)。

  【药理作用】止血作用:用活性炭处理过的水煎剂(1:1),敷于局部,对切断狗、猴股动脉或截断麻醉狗后肢引起的出血,有止血作用。动物下台后,活动、食欲正常,48小时内无继发出血。对兔肝、脾切口,4分钟止血,4-12天后无继发出血,切口上有一层薄膜覆盖,药物已被吸收,基本上无粘连。体外试验,能使人和兔抗凝血液的红细胞凝集。缩短全血凝时间。

海松子化学成分

  【海松子化学成分】

  种于含脂肪油74%,主要为油酸酯、亚油酸酯。另尚含掌叶防己碱、蛋白质、挥发油等

  在红松的油树脂中含有α-蒎烯及β-蒎烯、莰烯、蒈烯-3、香桧烯、月桂烯、二戊烯、β-水芹烯、γ-松油烯、对-聚伞花素、瑟模环烯、异瑟模环烯醇、4-表异瑟模环烯醇、贝壳杉二醇、兰伯松脂酸、兰伯松脂酸甲酯、3,5-二甲氧芪、顺式新冷杉烯醇、18-降脱氢松香-4α-醇、19-降脱氢松香 -4(18)-烯脱氢-15-羟松香-18-酸甲酯、衣兰烯、长叶烯、红松烯。

  叶中分离出两个生物碱:4-α-哌可啉和松里汀。

  【功能主治】

  养液,熄风,润肺,滑肠,治风痹,头眩,燥咳,吐血,便秘

  ①《海药本草》:主诸风,温肠胃。

  ②《日华子本草》:逐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润皮肤,肥五脏。

  ③《开宝本草》:主骨节风,头眩,去死肌,变白,散水气,润五脏,不饥。

  ④《本草衍义》:与柏子仁同治虚秘。

  ⑤《纲目》:润肺,治燥结咳嗽。

  ⑥《本草通玄》:益肺止嗽,补气养血,润肠止渴,温中搜风。

  ⑦《本草再新》:润肺健脾,敛咳嗽,止吐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膏、丸。
6
发表于 2015-10-1 19:52 | 只看该作者
皂苷的结构测定

  (1)MS、13C-NMR谱在三萜皂苷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1质谱(MS)

  1)甾体皂苷:甾体皂苷元的质谱中均出现一个很强的m/z139的基峰和中等强度的m/z115碎片峰以及一个很弱的m/z126的辅助离子峰。

  2)三萜皂苷:对于具有△12的三萜皂苷,分子中因具有环乙烯结构,容易发生RDA裂解,根据生成的碎片离子峰可以确定A、B环及D、E环上的取代基性质、数目和位置等。

  2NMR谱

  1)螺甾烷醇类皂苷元的C-22信号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δ109.5±0.1处,这是一个特征标志。

  2)五环三萜齐墩果烷型(β-香树脂醇型)13C-NMR谱中有6个季碳信号,乌索烷型(α-香树脂醇型)13C-NMR谱中有5个季碳信号。羽扇豆烷型13C-NMR谱中有异丙基信号。

阔叶麦冬化学成分

  【性状】块根呈矩圆形,两端钝圆,长1~3cm,直径6~12mm.表面棕竭色,有宽皱折,凹凸不平。质硬,断面土黄色,角质样,中柱明显,不易折断。气微,味微甜。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或山谷潮湿处。主产华东、华中。

  【化学成分】含甙元为鲁斯可皂甙元ruscogenin和薯蓣皂甙元的多种阔叶山麦冬皂甙(阔叶山麦冬皂甙A、B、C、D、E、F、G、H)。
7
发表于 2015-10-1 19:53 | 只看该作者
 海金沙草化学成分

  【海金沙草化学成分】叶含二脂酰甘油基三甲基高丝氨酸。从藤叶中分得利胆有效成分反式-对-香豆酸以及咖啡酸。

  【归经】小肠;膀胱;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活血通络。主治热淋;石淋;血淋;小便不利;水肿;白浊;带下;肝炎;泄泻;痢疾;感冒发热;咳喘;咽喉肿痛;口疮;目赤肿痛;痄腮;乳痈;丹毒;带状疱疹;水火烫伤;皮肤瘙痒;跌打伤肿;风湿痹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9-30g,鲜品30-90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

  鸡桑根化学成分

  【性味】甘;辛;性寒。

  【鸡桑根化学成分】根皮含挥发油约0.07%,以及胡萝卜甙(daucosterol),树脂鞣酚(resinotannol),α及β-香树脂醇(α and β-amyrin),谷甾醇(sitoterol),硬脂酸和软脂酸。

  【功能主治】清肺;凉血;利湿。主治肺热咳嗽;鼻衄;水肿;腹泻;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8
发表于 2015-10-1 19:53 | 只看该作者
  六棱麻化学成分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六棱麻化学成分】全草含细锥香茶菜乙素、丙素、丁素(rabdo-coetsinB、C、D)[2],瘿花香茶菜甲素(rabdocoetsin A)[3].

  【六棱麻功能主治】发表散风;和中化湿;止血。主风寒感冒;呕吐;泄露泻;风湿麻痛;湿疹瘙痒;脚气湿烂;刀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注意】孕妇忌服。

  龙眼叶化学成分

  【性味】

  甘淡、平。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香甜,性温。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淡,平。

  【龙眼叶化学成分】叶含谷甾醇、豆甾醇、豆甾醇葡萄糖甙,表无羁萜醇、16-卅一烷醇、槲皮素、槲皮甙。

  【龙眼叶功能主治】治感冒,疟疾,疔肿,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疳疔,杀虫,作茶饮明目,嫩薳蒸水,加冰片搽眼眩烂。

  ②《本草求原》:洗疔、痔、疳疮、烂脚。

  【附方】

  ①防止流感,感冒:龙眼叶三至五钱,煎水代茶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②治疟疾:龙眼叶七叶,芝麻一酒盏。清水二杯,煎-杯,在疟疾发作前二小时内服。(《泉州本草》)

  ③治孕妇胎动腹痛:龙眼叶十多叶,生米一盏,食盐少许。煎汤,内服。(《泉州本草》)
9
发表于 2015-10-1 19:54 | 只看该作者
环烯醚萜显色反应

  ①环烯醚萜苷易被水解,颜色变深。地黄及玄参等中药在炮制及放置过程中变成黑色的原因。

  (环烯醚萜苷水解生成的苷元为半缩醛结构,其化学性质活泼,容易进一步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难以得到结晶性苷元,同时使颜色变深。)

  ②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和氨基酸等都能变色。

  氨基酸反应:环烯醚萜和氨基酸加热,产生蓝色沉淀。

  乙酸-铜离子反应:环烯醚萜的冰醋酸溶液,遇Cu2+加热,产生蓝色。

  (七)皂苷显色反应

  1.Liebermann反应:

  样品溶于乙酐中,加入一滴***,呈黄→红→蓝→紫→绿等颜色变化,最后褪色。

  2.醋酐-***(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将样品溶于醋酐中,加入***-醋酐(1:20)数滴,呈色同上。此反应可以区分三萜皂苷呈红或紫色,甾体皂苷最终呈蓝绿色。

  3.三***(Rosen-Heimer)反应:

  将含皂苷样品的**溶液滴在滤纸上,加三***试液一滴,加热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在同样条件下,甾体皂苷加热至60 ℃显色,三萜皂苷必须加热至100℃才能显色,也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可用于纸层析。

  4.**-***反应:

  样品溶于**后加入***,在**层呈现红色或蓝色,硫酸层有绿色的荧光。

  5.***反应:

  将皂苷样品溶于**或醇后,点于滤纸上,喷以20%***的**溶液(不应含乙醇和水),干燥后60~70℃加热,显蓝色、灰蓝色或灰紫色斑点。

  6.芳香醛-硫酸或高氯酸反应:

  在使用芳香醛为显色剂的反应中,以香草醛最为普遍,其显色灵敏,常作为甾体皂苷的显色剂。除香草醛外,尚可应用的还有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10
发表于 2015-10-1 19:54 | 只看该作者
糖的鉴定

  苷类水解所得到的各种单糖和低聚糖的结构大多数是已知的,只要与各种已知糖的标准品对照就可加以鉴定。但由于糖的水溶性很大,不易获得结晶,有些物理常数无法测定,给印证工作带来困难。以前多用化学方法制成衍生物,再作分离鉴定,步骤多,工作量大。而现在各种色谱技术的应用,给糖类的鉴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一)纸色谱

  (二)薄层色谱

  (三)气相色谱

  (四)离子交换色谱

  (五)液相色谱

糖链的结构测定

  要测定糖链的结构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单糖的组成、糖与糖的连接位置和顺序、苷键的构型。

  (一)分子量的测定

  苷的分子量测定目前大多采用质谱法。但由于其极性大导致热挥发性差,电子轰击法(EI)和化学电离(CI)常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一般采用场解吸(FD)、快原子轰击(FAB)、电喷雾(ESI)等方法获得[M+H]+、[M+Na]+等准分子离子峰。

  (二)单糖的鉴定

  首先要了解苷中糖链由哪些单糖所组成,各种单糖之间的比例如何。一般是将苷键全部酸水解,然后用纸色谱检出单糖的种类。经显色后用薄层扫描仪求得各种糖的分子比。单糖的定性定量也可以通过苷全甲基化并水解后得到的甲基化单糖的气相色谱测定,但需要各种各样的甲基化单糖作标准品。

  (三)单糖之问连接位置的确定

  将苷全甲基化,然后水解苷键,鉴定所有获得的甲基化单糖,其中游离的一OH的部位就是连接位置。水解要尽可能温和,否则会发生去甲基化反应和降解反应。

  (四)糖链连接顺序的确定

  (五)苷键构型的决定
11
发表于 2015-10-1 19:54 | 只看该作者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1.结晶及重结晶法

  利用不同温度可引起物质溶解度改变的性质来分离物质。选择结晶溶剂的原则是:对要结晶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另外要求结晶溶剂不与待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沸点较低、易挥发;无毒或毒性很小。

  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

  (1)晶型均一,色泽均匀。

  (2)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熔距应在2度以内。

  (3)TLC或PC分别用三种以上溶剂系统检识,同单一圆整斑点。

  (4)HPLC或GC检查呈现单峰。

  2.沉淀法

  (1)在溶液中回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如:水提醇沉法(除去多糖或蛋白质);醇提水沉法(除去树脂或叶绿素);醇提**沉淀或丙酮沉淀法(使皂苷沉淀析出)

  (2)pH法: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常可通过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值,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溶解度而实现分离。

  酸提碱沉法(使生物碱类成分沉淀)。碱提酸沉法(使黄酮、蒽醌等沉淀);等电点法(使蛋白质沉淀)

  (3)盐类沉淀法: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生成水不溶性的类沉淀。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1.分配系数K

  K=Cu/CL

  K:表示分配系数;Cu:表示溶质在上相溶剂中的浓度;CL:表示溶质在下相溶剂中的浓度。K越大越容易分离。

  2.分离因子β

  分离因子β可定义为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

  β=KA/KB

  β越大越容易分离。

  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若100>β>10,则须萃取10~12次;β≧2时,要想实现分离,须做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β≈1时,则KA≈KB,意味着两者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3.分配比与pH

  对酸性、碱性及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都具有游离型和解离型,二者可互相转化,故在两相中的分配比不同。

  一般而言,pH<3时,酸性物质多呈非解离状态(HA)、碱性物质呈解离状态(BH+)存在,PH>12时,则酸性物质呈解离状态(A-)、碱性物质呈非解离状态(B)存在。

  4.纸色谱

  纸色谱属于分配色谱,原理与液-液萃取法基本相同。

  5.分配柱色谱

  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流动相一般选择极性相对较小的有机溶剂,称为正相分配色谱;反相分配色谱。

  (三)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

  1.物理吸附基本规律 — 相似者易于及附

  硅胶、氧化铝是极性吸附剂,遵循“相似者易于吸附”的经验规律。活性炭为是非极性吸附剂,与硅胶、氧化铝相反。

  为避免发生化学吸附,酸性物质宜用硅胶,碱性物质则宜用氧化铝进行分离。

  2.极性及其强弱判断

  化合物的极性由分子中所官能团决定

  3.吸附色谱法应用

  4.聚酰胺

  聚酰胺吸附属于氢键吸附,酰胺羰基与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酚羟基,或酰胺键上的游离氨基与醌类、脂肪羧酸上的羰基形成氢键缔合而产生吸附。吸附强弱则取决于各种化合物与之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

  聚酰胺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化合物。

  (1)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吸附能力越强。

  (2)成键位置对吸附力也有影响。易形成分于内氢键者,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相对减弱。

  (3)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者,则吸附性增强;反之则减弱。

  一般情况下,各种溶剂在聚酸胺术上的洗脱能力由弱至强,可大致排列成下列顺序:

  水→甲醇→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5.大孔吸附树脂

  (1)吸附原理

  大孔吸附树脂是吸附性和分子筛性原理相结合的分子材料。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的结果,分子筛性是由于其本身多孔性结构所决定的。

  (2)影响吸附的因素

  大孔吸附树脂本身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化合物的性质是影响吸附的3个重要因素。

  (3)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

  (4)洗脱液的选择

  洗脱液可使用甲醇、乙醇、丙醇、乙酸乙酯等。

  (四)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

  物质分子大小不同的化合物可用透析法、凝胶过滤法、超滤法、超速离心法等分离。

  1.凝胶过滤法

  凝胶过滤法也叫凝胶渗透色谱、分子筛过滤、排阻色谱,系利用分子筛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有葡聚糖凝胶(Sepadex-G)以及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Sephadex G只适于在水中应用。Sephadex LH-20既可在水中应用,又可在由极性与非极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应用。

  2.膜过滤法

  膜过滤法主要包括渗透、反渗透、超滤、电渗析、透析、液膜技术等。透析法多用于水溶性的大分子和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如蛋白质、酶、多糖分离过程中的脱盐。按照孔径大小,可将透析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反渗透膜、纳米膜。
12
发表于 2015-10-1 19:54 | 只看该作者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一)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1.结晶及重结晶法

  利用不同温度可引起物质溶解度改变的性质来分离物质。选择结晶溶剂的原则是:对要结晶的成分热时溶解度大,冷时溶解度小,对杂质冷热都不溶或冷热都易溶。另外要求结晶溶剂不与待结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沸点较低、易挥发;无毒或毒性很小。

  判断结晶纯度的方法。

  (1)晶型均一,色泽均匀。

  (2)有一定的熔点和较小的熔距,熔距应在2度以内。

  (3)TLC或PC分别用三种以上溶剂系统检识,同单一圆整斑点。

  (4)HPLC或GC检查呈现单峰。

  2.沉淀法

  (1)在溶液中回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如:水提醇沉法(除去多糖或蛋白质);醇提水沉法(除去树脂或叶绿素);醇提**沉淀或丙酮沉淀法(使皂苷沉淀析出)

  (2)pH法: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常可通过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值,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溶解度而实现分离。

  酸提碱沉法(使生物碱类成分沉淀)。碱提酸沉法(使黄酮、蒽醌等沉淀);医学全.在线提供等电点法(使蛋白质沉淀)

  (3)盐类沉淀法: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生成水不溶性的类沉淀。

  (二)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

  1.分配系数K

  K=Cu/CL

  K:表示分配系数;Cu:表示溶质在上相溶剂中的浓度;CL:表示溶质在下相溶剂中的浓度。K越大越容

  易分离。

  2.分离因子β

  分离因子β可定义为A、B两种溶质在同一溶剂系统中分配系数的比值。

  β=KA/KB

  β越大越容易分离。

  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分离;若100>β>10,则须萃取10~12次;β≧2时,要想实现分离,须做100次以上萃取才能完成;β≈1时,则KA≈KB,意味着两者极其相近,即使作任意次分

  配也无法实现分离。

  3.分配比与pH

  对酸性、碱性及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都具有游离型和解离型,二者可互相转化,故在两相中的分配比不同。

  一般而言,pH<3时,酸性物质多呈非解离状态(HA)、碱性物质呈解离状态(BH+)存在,PH>12时,则酸性物质呈解离状态(A)、碱性物质呈非解离状态(B)存在。

  4.纸色谱

  纸色谱属于分配色谱,原理与液-液萃取法基本相同。

  5.分配柱色谱

  分离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成分时,固定相多采用强极性溶剂,如水、缓冲溶液等,流动相一般选择极性相对较小的有机溶剂,称为正相分配色谱;反相分配色谱。
13
发表于 2015-10-1 19:55 | 只看该作者
生物碱在动、植物界的分布和存在情况

  生物碱主要分布于植物界,在动物界中少有发现。其广泛分布于各种中药中,是许多中药的主要有效成分。

  生物碱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已知有50多个科的120多个属中存在生物碱。与中药有关的典型的科有毛茛科(黄连属黄连,乌头属乌头、附子)、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罂粟科(罂粟、延胡索)、茄科(曼陀罗属洋金花、颠茄属颠茄、莨菪属莨菪)、马钱科(马钱子)、小檗科(三棵针)、豆科 (苦参属苦参、槐属苦豆子)等。单子叶植物也有少数科属存在生物碱,如石蒜科、百合科(贝母属的川贝母、浙贝母)、兰科等。少数裸子植物如麻黄科、红豆杉科、三尖杉科和松柏科也存在生物碱。低等植物中仅发现极个别的存在生物碱,如烟碱存在于蕨类植物中,麦角生物碱存在于菌类植物中。地衣、苔藓类植物中仅发现少数简单的吲哚类生物碱。藻类、水生类植物中未发现生物碱。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多数集中分布于某一器官或某一部位,如金鸡纳生物碱主要分布在金鸡纳树皮中;麻黄生物碱在麻黄髓部含量高;黄柏生物碱主要集中在黄柏树皮中;三棵针生物碱主要集中在根部,尤以根皮中含量最高。

  生物碱在不同的植物中含量差别也很大,高者可达百分之十几,低者仅含百万分之几,甚至千万分之几。如黄连根茎中含生物碱7%以上,金鸡纳树皮中生物碱含量为1.5%,长春花中长春新碱的含量为百万分之一,而抗癌成分美登素在卵叶美登木中仅为千万分**。

  同科同属的植物常含有相同结构类型的生物碱。通常,在同一植物中结构相似的多种生物碱共存,其中常以一种或两种含量较高。生物碱极少与萜类和挥发油共存于同一植物中。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除了以酰胺形式存在外,仅少数碱性极弱的生物碱以游离形式存在,如那可丁(narcotine)。绝大多数生物碱是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如柠檬酸盐、草酸盐、酒石酸盐、琥珀酸盐等。少数以无机酸盐形式存在,如盐酸小檗碱、硫酸**等。尚有极少数以Ⅳ一氧化物、生物碱苷等形式存在。
14
发表于 2015-10-1 19:55 | 只看该作者
皂苷元的提取

  1、一般采用加酸加热将粗皂苷水解,再用与水不相混溶的弱极性有机溶剂,如苯、***等从水解液中将皂苷元提取出来,或者直接用酸水加热水解中药原料中的皂苷,滤除不溶物,水洗,干燥,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皂苷元。

  2、在加酸加热水解提取皂苷元时,应注意在剧烈条件下苷元结构发生脱水、环合、双键位移等变化。

  3、分离含有羰基的甾体皂苷元,常用吉拉尔T或吉拉尔P试剂。

紫杉

  1、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主要含有二萜类成分。分子活性中心为含C-4、C-5和C-20位的环氧丙烷结构,且具有C-13位酯基侧链的紫杉烷型化合物具抗癌活性。其中紫杉活性最强。

  2、紫杉醇的理化性质:

  1)紫杉醇可溶于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难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

  2)紫杉醇分子中含有N原子,可以视为一种生物碱,但因处于酰胺状态,不显碱性。故紫杉醇为中性化合物。

  3)紫杉醇在pH4~8范围内比较稳定,碱性条件下很快分解,对酸相对较稳定。可与二氧化锰试剂发生氧化反应,且不易还原。

  3、紫杉醇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紫杉中有效成分紫杉醇不良反应涉及过敏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心血管毒性、肝脏毒性、脱发等诸多方面。
15
发表于 2015-10-1 19:55 | 只看该作者
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

  1、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如黄酮苷类)为无定形粉末。

  2、游离的苷元(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及黄烷醇、二氢异黄酮除外)无旋光性。

  3、黄酮苷类(结构中引入了糖分子)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4、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有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0H、-0CH3等)的种类、数目、取代位置有关。

  1)黄酮的色原酮部分原本是无色的,但在2位上引入苯环后,即形成了交叉共轭体系,使共轭链延长,因而显现出颜色。

  ①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类多显灰黄至黄色。

  ②查耳酮为黄至橙黄色。

  2)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因不具有交叉共轭体系或共轭链较短,故不显色。

  ①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无色。

  ②异黄酮显浅黄色。

  3)黄酮、黄酮醇分子中,尤其是在7位及4’位引入-0H及-0CH3等助色团后,因有促进电子移位、重排作用,而使化合物的颜色加深。

  4)花色素及其苷元的颜色随pH不同而改变,一般显红、紫、蓝颜色。
16
发表于 2015-10-1 19:55 | 只看该作者
黄酮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现在,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A与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的碳架为C6-C3-C6。

  2、苷元的结构与分类: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等特点,可将中药中主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分类:

  1.黄酮: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且3位无含氧基团取代。

  2.黄酮醇 :母核3位连有羟基或其他含氧基团。

  3.二氢黄酮: 母核2,3位双键被氢化。

  4.二氢黄酮醇 :黄酮醇2,3位双键被氢化。

  5.异黄酮 :母核为3-苯基色原酮,即B环连接在C环的3位。

  6.查耳酮 :三碳链不构成环,为二氢黄酮C环的1、2位键断裂生成的开链衍生物。

  7.橙酮: 母核C环为含氧五元环。

  8.花色素: 母核C环无羰基,1位氧原子以 盐形式存在。

  9.黄烷醇: 花色素的1,2位和3,4位双键被氢化,分为黄烷-3-醇类和黄烷-3,4-二醇类。

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1、木脂素多数为无色或白色结晶,但新木脂素不易结晶。

  2、木脂素多数不挥发,少数如去甲二氢愈创酸能升华。

  3、游离木脂素偏亲脂性,难溶于水,能溶于苯、***、**、乙醇等。

  4、与糖结合成苷者水溶性增大,并易被酶或酸水解。

  5、木脂素分子中常有醇羟基、酚羟基、甲氧基、亚甲二氧基、羧基和内酯环等官能团,因此它也具有这些官能团所具有的化学性质。如Labet反应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4 21:3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