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5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药师] 药物代谢动力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9-11 1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第一节  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TOP]
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一)滤过(filtration)
(二)简单扩散(simplediffusion)
绝大多数药物按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
(三)载体转运 (carrier-mediatedtransport)
载体转运的特点是对转运物质有选择性(specificity);因药物必须与数量有限的载体结合才能通过细胞膜,故具有饱和性(saturation);结构相似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可竞争同一载体而具有竞争性(competition),并可发生竞争性抑制(competitiveinhibition)。
载体转运主要有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
1.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二、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TOP]
一、吸收
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absorption)。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
(三)局部用药
(四)舌下给药
(五)注射给药
二、分布
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distribution)。
(一)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bounddrug),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free drug)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s6#30340;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二)器官血流量
(三)组织细胞结合
药物与组织细胞结合是由于药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成份具有特殊的亲合力,使这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高于血浆游离药物浓度,使药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四)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由于弱酸性药物在较碱性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因而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液,升高血液pH值可使弱酸性药物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降低血液pH则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内转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五)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2.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3.血眼屏障(blood-eye barrier)
三、代谢
(一)药物代谢的作用
(二)药物代谢部位
体内各种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代谢药物的能力,但肝脏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此外,胃肠道、肺、皮肤、肾也可产生有意义的药物代谢作用。
(三)药物代谢步骤
大多数药物代谢发生在吸收进入血液后肾脏排泄之前,也有少数药物代谢发生在肠腔和肠壁细胞内。药物代谢通常涉及Ⅰ相(phase I)和Ⅱ相(phase II)反应。
(四)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
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P450或CYP450, 简称CYP)为一类亚铁血红素-硫醇盐蛋白(heme-thiolateproteins)的超家族,它参与内源性物质和包括药物、环境化合物在内的外源性物质的代谢。
(四)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酶诱导可引起合用的底物药物代谢速率加快,因而药理作用和毒性反应增强或减弱。
有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体酶的活性,导致同时应用的一些药物代谢减慢。这类抑制物和药物代谢酶结合,竞争性抑制其他底物的代谢。
四、排泄
(一)肾脏排泄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分泌  近曲小管细胞能以主动方式将药物自血浆分泌入肾小管内。
3.肾小管重吸收  当尿液酸性增高时,碱性药物解离程度随之增高,重吸收减少,酸性药物则相反。而尿液碱性增高时,酸性药物解离程度随之增高,重吸收减少,碱性药物相反。
肾功能受损时,以肾脏排泄作为主要消除途径的药物消除速度减慢,因此,给药量应相应减少,以避免蓄积作用。不以肾脏排泄作为主要消除途径的药物则无需减量。
(二)消化道排泄
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较大药量反复进行肠肝循环可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和作用维持时间。若中断其肝肠循环,半衰期和作用时间均可缩短。强心苷(cardiacglycoside)中毒后,口服考来烯胺(cholestyamine)可在肠内和强心苷形成络合物,中断其肠肝循环,加快从粪便中排泄,为急救措施之一。
(三)其他途径的排泄
药物也可经汗液、唾液和泪液排泄,但量很少,不甚重要。
药物经乳汁排泄的特点与上述相同。
药物也可经头发和皮肤排泄,但量很少,以高度敏感的方法测定这些组织内的有毒金属具有法医学意义。
第三节  房室模型[TOP]
房室概念是将机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房室,房室被视为一个假设空间,它的划分与解剖学部位或生理学功能无关,只要体内某些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均视为同一室。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TOP]
一、一级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二、零级消除动力学
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elim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第五节  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TOP]
一、一次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
静脉注射形成的曲线由急速下降的以分布为主的分布相和缓慢下降的以消除(包括代谢和排泄)为主的消除相两部分组成,而口服给药形成的曲线则是由迅速上升的以吸收为主的吸收相和缓慢下降的以消除为主的消除相两部分组成。
二、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
多次给药后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仅决定于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一般来说,药物在剂量和给药间隔时间不变时,约经4~5个半衰期可分别达到稳态浓度的94%和97%。提高给药频率或增加给药剂量均不能使稳态浓度提前达到,而只能改变体内药物总量(即提高稳态浓度水平)或峰浓度(peakconcentration,Css.max)与谷浓度(troughconcentration, Css.min)之差。
第六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TOP]
一、消除半衰期
药物消除半衰期half life, 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应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的t1/2计算: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的t1/2计算: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
二、清除率
清除率(c1earance, 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三、表观分布容积
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四、生物利用度
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第七节 药物剂量的设计和优化[TOP]
一、维持量
在大多数情况下,临床多采用多次间歇给药或是持续滴注,以使稳态血浆药物浓度维持在一个治疗浓度范围。因此,要计算药物维持剂量(maintenancedose)。为了维持选定的稳态浓度或靶浓度,需调整给药速度以使进入体内的药物速度等于体内消除药物的速度。
二、负荷量
因维持量给药通常需要4~5个t1/2才能达到稳态治疗浓度,增加剂量或者缩短给药间隔时间均不能提前达到稳态,只能提高药物浓度,因此如果病人急需达到稳态治疗浓度以迅速控制病情时,可用负荷量(loadingdose)给药法。负荷量是首次剂量加大,然后再给予维持剂量,使稳态治疗浓度(即事先为该病人设定的靶浓度)提前产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4 19:2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