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90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火神派运用附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6-30 1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火神派运用附子
火神派运用附子之我见

一、缘起
近年来,在中医领域里,火神派声誉鹊起,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迅速烧遍了大江南北。李可、卢崇汉、刘力红等火神派领军人物的名字与身影也频繁出现于各地中医讲坛与***上。相当多的中医师开始在临床上大剂量地使用附子。
火神派的理论是阳主阴从,认为人体阳气的作用是最主要的,人之所以生病主要是因为阳气不足,因此,治病的方法是以扶阳为主,用药的方法是重用辛热药附子。曾经有人问李可:阳虚与阴虚之证各占多少,李可回答说: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让火神派一反中医传统阴阳平衡的理论,重阳轻阴,见不到阴虚证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就是因为火神派在临床上广泛地运用了辛热药附子,并且取得了良好疗效的事实。有了这个事实基础,火神派才有理由提出几乎是百人皆阳虚,百病皆寒症的医学观点。
在火神派中,附子被视为圣药。如郑钦安《医理真传》中说:“古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而卢崇汉《扶阳讲记》提到:“附子温通阳,暖命门,温坎水,破阴凝。附子可以说是扶阳第一要药。”。
根据《扶阳讲记》中述,卢崇汉使用附子的习惯为:制附片占了全年处方的96.8%;制附片的用量,最轻的是60克,最重的是一剂250克。另如在《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中,范氏使用的附子量普遍在一剂30克到120克之间,除此以外有一次15克,两次20克,有三次达到了250克,更有一次是用了一剂500克。而在《吴佩衡医案》中,附子的用量大部分是一剂15克到160克,曾有一次用上一剂400克。《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附子的用量也在一剂30克至300克之间。可见火神派几乎是百病重用附子,换句话说,就是火神派能够用重附子治百病。
既然附子是火神派的圣药,没有附子,也就没有火神派。因此,笔者认为要弄懂火神派,关键是在认清附子的作用机理,从而掌握附子的运用规律。也只有真正认清了附子的作用机理,才能掌握附子的运用规律,才能取得火神派的临床疗效,才能真正将火神派融入到中医的大家庭中。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对火神派的研究,尚停留在思考的阶段。另外,笔者对附子的推论是以承认火神派的临床资料为前提的,包括火神派对附子的使用频率、剂量、配伍、煎服法以及临床疗效等,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那么,笔者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再存在。

二、附子的作用机理
《中药大辞典》载:附子性热,味辛甘;入心脾肾经;功能回阳补火、散寒除湿。 《常用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载:附子强心;抗心肌缺氧;抗心律失常;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炎;镇痛;调节免疫;解痉平喘;调节内分泌。这是目前中西医对有关附子作用机理的一般解释。但是显然,这些都不能解释附子治百病的机理。
笔者认为,附子能够治百病,唯一的解释就是附子能够快速地激发人体的主动抗病机能。
众所周知,疾病作用于人体而成为病人,疾病脱离人体便不成为疾病。疾病是与人体相互作用而表现的,不同的病因作用于人体形成多种类型的疾病。但无论何种病因作用于人体,人体总是利用自身的各种功能消除疾病,人体的这种功能就是人体主动抗病机能。因此,致病因素和人体主动抗病机能是始终贯穿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化过程中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因此,治疗疾病的方法也就分为两个主要的方法,其一是直接消除致病因素的方法,即被动疗法,我们平常称为祛邪法,也即对因治疗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何种病因就用何种药物,否则就无效;其二是激发人体抗病能力的方法,即主动疗法,我们平常称为扶正法,也即体质调理法,这种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以一种方法处百病,如中医的针灸推拿气功等都是主动疗法。但主动疗法有快速与慢速的区别,有临时与长效的区别。病因明显时,以被动疗法为主,如果兼用主动疗法,疗效可以明显提高。病因不明时,只能采用主动疗法。但能够快速起作用的主动疗法并不多见,火神派用附子是其典型方法之一。而民间或有挟一法、挟一方、甚至挟一药而治多病者,莫不如此。比如有人将***经过特殊加工后治疗许多疑难病症,有人用催吐或导泻的方法治疗多种疑难病症等。其实,这些方法所起的作用应该同火神派重用附子是一样的,都是快速激发人体的主动抗病机能。
因此,笔者认为,附子是快速扶正药,而不单纯是回阳补火药。附子能治寒证,也能治热证,只不过这种热证我们平常称之为真寒假热证;附子能治阳虚,也能治阴虚,只不过这种阴虚我们平常称之为阴阳两虚。
无论附子的成分可以分成多少类,笔者认为其中必然有一类具备快速激发人体主动抗病机能的作用。就是因为这类成分的存在,使得附子具备治百病的功能。
当然,在病因明确时,重用附子的同时,如能结合辨证论治,将主动疗法与被动疗法结合,疗效就会更好。正因如此,中医名家中才不乏将附子与石膏或黄连黄芩黄柏相配的典范。观火神派诸人医案,也并非单用附子取效,而是将附子与其他药同用,足以说明火神派也是辨证论治的,只不过将主动疗法运用得更好而已。

三、附子的运用规律
虽然重用附子能够治百病,但我们还是不能放心的运用,其原因就是附子辛热、有毒,弄不好救命不成反杀人。因此临床如何运用附子,才能够减毒增效,不但成为火神派的主要经验,也成为所有中医临床人员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笔者认为,附子的有效成分与有毒成分应该是附子中两类不同的成分,因为附子经过久煎后毒性大大降低而疗效不减,说明久煎只是破坏了附子的有毒成分而对附子的有效成分无影响。
附子中还有一类成分,这类成分能够提高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而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导致人体出现类似于阴虚阳亢的现象。加石膏或黄连黄芩黄柏等清热降火药能够拮抗这种现象的出现而不降低疗效,表明这种成分不同于附子的有效成分。加石膏或黄连黄芩黄柏等药如果不久煎也不能降低附子毒性,表明这种成分也不同于附子中的有毒成分,这是附子中的致热成分。
另外,有些附子在加工过程中,还残留胆巴成分,其中含有氯化镁、氯化钠和金属离子等,这种附子尝起来有苦涩的味道,而正常情况下附子是淡而无味的。胆巴对胃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使人体器官的蛋白质凝固,而且镁离子被吸收后能抑制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对人具有毒性。因此有些人服用附子,久煎后仍然中毒,这种中毒不是附子中毒,而是胆巴中毒。对于有胆巴残留的附子,我们绝对不要使用,如果不慎使用,有人认为可以喝豆浆减毒。
据此,笔者认为,附子中至少存在三类对临床运用具有相当意义的成分,即有效成分、有毒成分和致热成分。有的附子中还存在第四类附加成分,即残留胆巴成分。
这样,我们就初步找出了运用附子的基本规律。
1、用制附子,不用生附子。
2、对药房的附子亲口尝一尝,有苦涩味道的附子不要用,这样可以免遭胆巴中毒。
3、凡用附子一剂超过10克者,需附子先煎一小时,以后每超过10克,增加煎药时间一刻钟。
4、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配伍,比如:
对病因不明又具有阳虚体质的患者只需配伍减毒药物如干姜、甘草、远志、防风、莱菔子等。
对病因不明但并非是阳虚体质的患者,除了配伍减毒药物外,还要配伍石膏三黄等清热降火药物。
对病因明确又具有阳虚体质的患者,除了配伍减毒药外,还要根据病因配伍对因治疗药物。
对于病因明确,但具有阴虚体质的患者来说,最好是不用附子。但如果具有阴虚体质的患者,虽然病因明确,却没有有效的对治药物,也可以运用附子,但除了配伍减毒药物外,还要同时配伍生地知母等滋阴降火药物。
5、掌握附子的用量。
一般患者制附子的常用量是3至10克。急症,危症,重症,寒症,身体强壮者,阳虚体质者,可以超过一剂10克,用到20至30克。当常用量疗效不明显时,还可以加大用量,但应分次每10克逐步加量,当出现咽口灼热,或有口舌麻感时,应当立刻停止加量,并退回到上次用量。如果患者服用附子后,出现唇舌发麻、恶心、呕吐、头晕、眼花等症状,应立即用炙甘草50克、绿豆50克、莱菔子50克,水煎服,每天3次,如不能缓解,应立即到医院急诊。抢救及时,一般能够恢复。
另外,现在不同进药批次的附子都有可能质量不同,因此对不同批次进药的附子都要从小剂量开始用起,逐步加大用量。

四、结论
笔者从火神派重用附子有效地治疗多种疾病的事实出发,推断出附子的作用机理是快速激发人体的主动抗病机能,从而认为附子不是单纯的回阳补火药,如果配伍恰当,即可用于寒证也可用于热证,即可用于阳虚证,也可用于阴虚证。特别对于病因不明的患者,重用附子常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对于重用附子必须注意久煎、配伍以及用量等环节。


附子为百药之长——附子用法述略



    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明·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火神派医家祝味菊则称附子“为百药之长”,一语道尽附子重要性。但附子大热,药性峻烈,而且有毒,应用起来不无顾忌,本文拟对附子的应用作一探讨。
一,应用指征:
    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其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强调了脉、神两点,此为附子应用纲领,后世演绎出的一切用药指征概未离此。
    此外,仲景还强调了“小便色白”亦是少阴病特点,《伤寒论》:“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吴又可释曰:“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南京中医学院黄煌先生长期研究《伤寒论》,总结出“附子证”和“附子脉”,颇感切当:1.精神萎靡,嗜卧欲寐。2.畏寒,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3.附子脉——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细弱(脉细如丝,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笔者以“微”(脉微细) 、“萎”(精神萎靡)、“畏”(畏寒)三字概括之。
    当代伤寒名家陈慎吾(1897一1972)先生认为,肾阳虚以尺脉微为鉴定要点。
    临床实际并非如此简单,绝非都是单纯的“阴象”“阴色”,而可能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真假难辨。这就需要鉴别真假寒热,阴证阳证,此乃应用附子的看门功夫,“火神派首领”郑钦安所谓“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一语道尽其义。他在《医理真传》之“钦安用药金针”中说:“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同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云南吴佩衡总结了阴阳辨证十六字诀,颇切实用:阴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其中“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与“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亦十分重要,吴氏有时即是根据“渴喜热饮”或“口气不蒸手”之症而断为阴证,投用附子而起大症,切切不可小瞧。
上海徐小圃先生亦善用附子,其用附子指征是:神疲,面色白光白,肢清,脉软,尿清,便溏。临床只需抓住一二主证,即可放手使用。尤其小便清长者,常重用附子,如小便量少者,则改用肉桂。他指出:阳虚证端倪既露,变幻最速,如疑惧附子辛热举棋不定,必待少阴证悉具而后用,往往贻噬脐莫及之悔。笔者认为,这一点提示十分重要,值得玩味。
    四川范中林先生尤其重视舌象,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或四逆汤的使用指征,不失为一大特色。
    黄煌先生提出临床难以辨认附子证时,考察一下病人体质是有价值的。据此,笔者从神色形态及平素感觉入手归纳了判断阴寒体质与阳热体质的纲领:
    阴寒体质: 神——精神萎靡,目光无神,面带倦容。色——面色晦暗或暗黄,无光泽。形——形体偏胖,肌肉偏松,或有浮肿。态——喜静厌动,容易疲倦,但欲寐。平素表现——畏寒喜温,四肢发凉,或腰以下凉冷。大便偏溏,小便清长。口和或喜热饮。
    阳热体质:神——亢奋、易烦躁,焦虑,失眠多梦。色——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眵,唇红。形——偏瘦,体格较强健。态——亢奋、好动。平素感觉——口干口苦,喜凉恶热,喜冷饮。皮肤常有疮疖。便干,小便短赤。
    恽铁樵先生对伤寒理论有许多独特见解,尤对少阴寒化证运用附子积累了很多经验。他认为少阴寒化证急用附子的关键在于掌握辨证要点和时机,对附子的应用提出了三条辨证依据。     
    l、辨脉:以“脉硬有汗”为特征。少阴寒化证是心肾阳虚,寒邪偏盛,通常以“脉徽细”或“脉沉而微细”为主要脉象。而“脉硬”是指脉紧,与太阳病寒邪在表,脉紧无汗相反,脉紧有汗,多伴有恶寒、蜷卧、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等症。仲景云:“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因此"脉硬有汗"是少阴亡阳危证,较"脉微细"为甚,应急用附子回阳救逆。
    2、辨舌:以"舌色干枯"为特征。少阴寒化证津液不伤,表现为"口中和"。舌色干枯如荔枝壳,色紫棕如劫津状,是肾阳虚衰,津不上承所致。正如《伤寒本旨》所云:“(舌)干燥者,阳虚不能化津上润也。”而非阳证热盛,津液受劫的舌色干绛,故可用附子温阳化津。
    3、辨汗:以"肌肤津润"为特征,少阴寒化证,肌肤津润汗出,是阴盛阳衰,虚阳外越之象。若大汗淋漓,发润肤凉是阳气将脱之危候,不易挽回。只有在汗出津润而头发不湿的情况下,急下附子同阳固脱,方有生机。    .
    恽氏认为少阴证,附子固然可以挽回,然限于脉不乱、面不肿、气不急、汗不润发之际。四症见其一者,即属难治,有其二则预后不良。他将亡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腕背与手背先冷,此为亡阳之征兆;第二、手腕肤凉,全手皆凉,此为亡阳之证,用附子最有效;第三、四肢逆冷,冷过肘膝,此为亡阳危侯,急进附子,犹可转机;第四,体温外散,肌肤冷,涣汗出,此时阳气已绝,再用附子难以挽'回。笔者认为,这些经验十分宝贵。以上各家各有见地,综合一下,笔者觉得还是从神色形态口嗜二便舌脉等方面归纳更有条理。
    二、剂量:
    张仲景用附子,生者用于回阳救逆,炮者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考仲景附子用量,一般用一枚,中等量二枚,最多则用三枚。按一枚20~25克计算,也不过80克左右。
    四川王渭川先生认为:“熟附片必用至6O克方有疗效。”
    火神派诸家用附子多为大剂量,祝味菊用附子少则12~15g,多则30g。吴佩衡、范中林、刘民叔、陆铸之等一般都在30克以上,尤以吴佩衡、范中林用量更是惊人,多至100g、200g、300g,最多用至450g,笔者先前作过介绍。其附子用量,确有过人胆识,至今在云南等地仍有一定影响,据云南楚雄州中医院王慕尼先生介绍:“目前云南习用附子往往是大剂量(100~250克),且煎煮时间达四、五小时。” 但王慕尼本人却“与此相反”,行医迄今近五十年,每用附子都基本上是小剂量(10—20克),冷水快速煨,临床证明有省药、省时间、高效、速效、安全之诸多好处。其理由是考仲景运用附子,最大剂量是"附子三枚",按一枚20~25克计算,也不过80克左右;中等量二枚;一般量是一枚 (《长江医话》) 。
    三.常用配伍:
    四逆汤是以附子为主的代表方剂,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其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减低。此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又称"仲景附子配伍法"。考火神派诸家如吴佩衡、范中林等用附子时,最常见的配方就是四逆汤,吴佩衡更经常加入肉桂,称为“回阳饮” 。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
宋代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的参附汤,为回阳固脱的代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还有魏岘《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被后世立为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的主方。近年来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以附子为主的新制剂就有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参附青注射液(红参、附子、青皮)、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四逆汤注射液(附子、干姜、炙甘草)等。
    张景岳依"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旨,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枸杞、山萸肉等相伍,被推为调节阴阳的代表方剂。明、陶节庵《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肉桂,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还有麝香,增强了温通开窍作用。
王清任所创的急救回阳汤,将附子、干姜与桃仁、红花配伍,诚为回阳救逆法与活血化瘀法组方的典范,为治疗心衰、挽救生命开拓了一条新路。
    高手能把附子驯服得俯首听命,用它的退阴回阳之功,起死回生之力,追复散失之元阳,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后世如祝味菊深得附子配伍之妙,他说:“我用附子可任我指使,要它走哪条经就走哪条经,要它归哪一脏即归哪一脏。奥秘就在于药物的配伍与监制,引经与佐使。”其常见配伍如附子加磁石,温阳加潜镇,是其最常见配伍,十有七八,既具强壮之功,又能抑制虚性兴奋;附子加枣仁,兴奋加镇静,辛通加酸收,能调节心血管系统植物神经之紊乱,治心动过速、早搏有效;附子加知母,辛热加甘寒,有温润作用,可治热性病心阳不振而兼口渴欲饮者。更奇者,他还把石膏与附子同时使用,一以清热,一以扶阳,使其各行其道。对湿温伤寒(肠伤寒)症见高热、神昏,舌黑唇黑,也用附子,但与地黄配伍。很显然,这些配伍都是仲景从未用过的,颇有创见。
    现代姜春华先生亦善用附子,认为许多慢性疑难杂病,尤其是慢性炎症用常法清热解毒不效,原因在于久病体虚而湿热火毒不解。他从仲景乌梅丸、苡附败酱散诸方寒温并用得到启发,打破常规,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体病同治,亦为善用附子大家。
    当代何绍奇先生用附子时,多加生姜30克,蜂蜜1两,可以减低毒性。
    半夏、附子同用的机会很多,但历来有不同意见。近代习惯及当今教材,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盖其源起于乌头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芨、白蔹之说,为古代“十八反”之一。但并没说半夏、栝楼等反附子。川乌系附子的母头,但这是两味药,说附子也反半夏、栝楼等,便是“株连”了。何况乌头半夏同用,在医圣张仲景已开先例。《金匮》治虚寒腹痛的附子粳米汤,由附子、半夏、粳米、甘草、大枣组成。当代名家叶橘泉教授评附子粳米汤,谓半夏“去胃之积水”,该方之妙就在“附子半夏相伍”,“二者缺一,效即不佳”。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如《千金方》之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之小半夏汤;《张氏医通》之附子散等等,均是半、附同用。当代名医姜春华、朱良春、颜德磬诸先生都曾郑重地撰文驳斥过半夏反附子之说。另据陈馥馨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了。
    四.附子煎法:
    吴佩衡用附子必久煎3小时后先尝,半小时后不麻口,才与它药同煎服之。他用附子特点有三:一是用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个小时以上)。
    四川龚志贤:“附子重在煮透,煮至入口不麻,就无毒性反映了。余用制附片30克以上者,必须先先煮一小时,用量在60克者必须先煮2小时,以上以入口不麻为度。”
    刘民叔:“炮用附子,先煎一时;生用附子,先煎三时,必依时煎足,否则发麻,令人不安。”在强调运用    附子治痿的同时,提出绝不容有阴凝寒凉之药掺杂其间,认为“已成痿壁?者,再以清凉为治,即可碍阳明运化之机,致生气日促,痿疾难愈矣。”
    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这已经成为多数医家共识。实验证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见吕兰薰等《常用中药药理》)
    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四川万县地区杨德全称:历代本草都认为附子有毒,内服需制后久煎,否则容易中毒。余遵前贤所言,凡用附子,必先煎一小时以上,“但所获效果极差”,如曾治一少阴阴盛阳衰证,急投四逆汤,症情依然如故。余苦苦暝思,《伤寒论》四逆汤方后注云:“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仲景明示水由三升熬至一升二合,表明时间不长,并末先煎。遂以原方2剂,诸药同煎半小时,药后效如桴鼓。因此,使用制附子小剂量(15—20克),不需先煎久煎,与它药同煎3O分钟即可,经过临床应用,“未发现中毒现象,而且疗效较好。” 当然大剂量使用时,仍以先煎久煎为好 (《中医杂志》87年12期)。
云南楚雄州中医院王慕尼先生也认为:附子煎法仲景虽未明训,但联系整个《伤寒杂病论》262方,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配合他药同时水煎。凡是大剂量用附子者都是垂危至极的病人,在这紧急情况下,再煮四、五小时又怎能救急?王氏经验是,附子的剂量以年龄分四个等级,2~5岁用5克,6~9岁用10克,1 0~15岁(及60岁以上)用15克,16岁以上成人用20克。凡用附子的方剂,附子均与其他药同时下锅,加冷水用中火煎煮15~20分钟后,即可服第一次,以后二、三、四次的煎服法依然同上,为了急救方便,可先服粉剂,继服汤剂加粉剂。具体步骤:将附片用细砂炒炮,研细粉备用。凡遇身凉脉绝的垂危病人,急将附片粉5克开水冲服,与此同时另用复方煎剂回阳固脱,益气救急,这是治疗急证的有效方法 (《长江医话》“附子煎药方法谈”) 。
    五.注意事项:
    研究已知,附子含有***、次***等六种生物碱。这些物质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但其毒性甚大,其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中毒时间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长者1~2小时左右。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不齐,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突然死亡。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生用、过量及饮用附子(包括乌头)酒制剂等。
    怎样避免附子中毒?有人提出:1.必须用炮制过的附子,禁用生品;2.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随意使用含有附子的单验方(特别是含有乌头的中成药);3.严防超量用药。张仲景用附子约分三等用量。取附子温经散寒止痛时,用18~27g;温补脾肾阳气时,用9~18g;用于寒热夹杂、虫积寒聚时,用6~9g。4.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水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实验证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见吕兰薰等《常用中药药理》,陕西科技出版社1979年12月版)。
    使用附子的“五禁”和药后“三问”:由潘青海先生提出,以便准确掌握附子的使用。五禁——面赤;舌红苔黄燥;谵狂心烦乱;尿短赤;脉数实。这5种临床表现为阳热实证,绝对不能用附子。但临证要与假热证区别,如面红如妆,语言重复而低微,脉浮大无根等,这些是虚阳上越证,亦称戴阳症,可以用附子引火归原。三问是:服后睡眠、小便、动静三方面的变化,如三症亢进,则附子减量或停用。即病人服用附子后,睡眠安然,尿量增多,活动自如而无躁动不安状,为正常反应。反之,则应考虑为附子的禁用病证。这“五禁”和药后“三问”确实具有指导价值。
    附子中毒解救方法:1.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2.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之;3.电击转复;4.相应对症治疗;5.中药解救方为:金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g,必要时可服至500g。





2# 沙发
发表于 2015-6-30 16:4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主,辛苦了,读后很受启发
3# 板凳
发表于 2015-6-30 19: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qping 于 2015-6-30 19:44 编辑

呵呵,此为转贴,非原创。
头像被屏蔽
4
发表于 2015-6-30 19:5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发表于 2015-7-3 13:31 | 只看该作者
此贴为收集资料整理的,最近看到商洛医院孙鹏军大夫运用火神派理论治疗很多顽疾,我收集资料学习一下。
6
发表于 2015-7-4 18:41 | 只看该作者
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1824~1911)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7
发表于 2015-7-5 12:46 | 只看该作者
。。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发表于 2015-7-6 18:18 | 只看该作者
《本草纲目》:治三阴经证,及阴毒伤寒,阴阳易病。真是說的太好了!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9
发表于 2016-3-6 18:27 | 只看该作者
  糊涂大爷斗病记之四逆汤亲试
                    (草稿)
一.病情:
主要症状:双腿冷痛5载,八次住院不愈;下肢萎软无力、便溏、2型糖尿病、腰椎间盘膨出、左侧头痛牵着左眼痛、出虚汗、遗精等(2013年前喜睡少食现基本正常) 舌:白  脉:沉
病症判断:主症少阴(寒化)太阴合症 、虚劳--脾肾阳虚症  兼阳明症
法治:主症四逆汤加味 、兼症吴茱萸汤
中医师:北京火神派高人(略姓名)
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其症状是: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宜四逆汤。参考书籍:少阴证太阴证阳明证资料、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选、 吴佩衡医案精选等。
  二.四逆汤介绍:
伤寒论》四逆汤【处方】:甘草6克(炙) 干姜4.5克  附子10克(生用)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现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
【备注】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阳,祛寒救逆为君;干姜辛热,温里祛寒,以加强附子回阳之效为臣;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并缓解附、姜燥烈之性为佐、使。三味配合,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三.基于什么原因亲试四逆汤:
    四逆汤中之附子,据记载有毒,生用5克可致人死亡,制附子15克可致人休克。那我为什么还要大剂量煨服呢?说到底,是无奈与信心。
1.是基于对前期治疗效果的无奈。自2011年6月患病,门诊若干,住院八次,而双腿冷痛不愈。不治疗,病情越来越重,不死即废。冒险医治,或还有一线转机。《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又说"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但咱只有双腿冷痛,双手不冷,个人乐观理解,应该在可治的范畴。
2.是基于对自身身体的了解。多年来,先后不下于10次检查血糖血压血脂三项基本指标,除餐后血糖稍高外,血压血脂完全正常。其他的都按医生的检查了,除2型糖尿病及椎间盘膨出外,其他什么风湿甲亢啊统统的没有。
3.是基于对家族长寿基因的乐观预期。本人祖父95岁,祖母98岁,父母80高龄身体健康,兄弟姐妹身体健康,无家族病史。
4.是基于对祖国中医的无限信任。
四.亲试四逆汤的过程:
    2015年10月后,遍地寻医,经介绍得遇北京一退休火神派中医,经其诊断,开方治疗调理。
一诊.2016年1月23日方剂,10服,九芝堂购买,价格150元:附子15克(先煎1小时)  干姜6克   炙甘草6克  白术12克   人参6克   肉桂6克(后下)
效果:好像喝红茶,一点反应都没有。
二诊.2016年2月1日方剂,10服,九芝堂购买,价格约200元(***遗失):附子15克(先煎1小时)  干姜10克   炙甘草10克    吴茱萸10克    白术10克    党参10克   黄芪10克   肉桂10克(后下)
效果:吴茱萸太苦,没法喝,随将吴茱萸拿出煨服,又像喝红茶了,没啥反应,没啥效果。
三诊.2016年2月13日方剂,10服,九芝堂购买,价格246.3元:附子30克(先煎1小时) 干姜20克  炙甘草20克  白术15克   党参15克   黄芪15克    茯苓15克     仙茅15克      肉桂15克(后下)   砂仁15(后下)
效果:像喝红茶,没啥反应,没啥效果。
21日将用量翻倍,出现三大反应:一是出汗一天,汗如雨下,头部不离纸巾,后背不离毛巾,效果大。二是后背左侧一条经脉绞着痛,好像搞通了,舒服。时间是下午1点至晚上8点(是否为伤寒论记载的项背强几几,因老医生年纪大了,不便打搅,第二天去中医院问几个专业医生,如同问着门板。)三是一天到晚吐口水。一口接着一口,不停,搞了好几天。
至此,开始相信北京的高人方剂,相信四逆汤。
四诊.2016年2月24日方剂,3服,九芝堂购买,价格124元:附子60克(先煎1小时)  干姜60克   炙甘草30克    白术30克   党参15克   黄芪30克    茯苓30克     仙茅15克    肉桂30克(后下)    砂仁30(后下)
效果:继续煨服,未见啥反应。
苦于医药费没法解决(高人说要煨服5个月),26日上午,拿着火神派的方剂,去医院,吓死了半医院**。从院长--医务科--药剂科--等等科室,没有一个敢用的。呵呵。
     他们反复问:哪里搞的方子?我说:北京火神派高人。从上午10点协调到12点,冇得结果。他们反复说:这么大的量,超出国家规定10倍,出事了,医生是要丢饭碗的。
     最后,实在冇得法,我说:这样搞可不可以?----1.恭请各位**,看看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选。2.明天我带一个罐罐来,当着你们煨,出事了不要你们负责,可以不。最后还是没商量出结果。
五诊.2016年2月27日方剂,3服,九芝堂购买,价格248元:黑附子120克(先煎1小时)  干姜120克   炙甘草60克   炒白术60克     茯苓60克      仙茅60克     公丁香30克    肉桂30克(后下)   砂仁30(后下)
效果:又出现一大反应,左脚发热(左上四分之一处,即小趾4趾下面一点如铜钱大一块)--循左腿经脉上行---至左耳下垂处(如铜钱大一块)发热。
至此,彻底相信:北京的高人及高人的方剂,相信四逆汤,相信火神派!双腿冷痛5载,门诊若干,八次住院,从来没有哪一个医生将本人的双腿,搞的如此发热。不相信不行啊。
2016年3月1日----4日,又两次前往县中医院,联系实施常规治疗。因为我是老病号,大家比较熟,几位**又反复问:真的没得事?我说:您看,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五.煨服四逆汤须特别注意事项:
    1.对症是前提。伤寒论记载四逆汤的主要作用是回阳救逆,适合寒症如少阴太阴症,热症不得服用。
    2.附子久煎是关键。附子是大毒中药,据记载生附子5克可致人死亡,制附子15克可致人休克。故国家标准是:一次用量5--15克。超过这个标准医院医生不用的,怕丢饭碗呢。但大医名医如李可老最多一天给病人用500克,倒是治好了大病。经验就是两条:久煎(1-2小时);加入炙甘草煨。
     3.肉桂砂仁后下是药效保证。肉桂砂仁易挥发,久煎失去药效。我的经验是后下煨10--15分钟。
     4.服用剂量千万不能超量。个人经验一般200克内(四两)。少则无效,多则麻木。
    六.几点感想:
    1.上工治未病。读“扁鹊见齐桓公”,读医圣张仲景之[伤寒沦]及[金匮要略],感觉到处处贯穿“上工治未病”这-思想。如果等到成为癌症,神仙也不能救了。切记。
2.要保持良好心态。俗话说:吃五谷生百病。如果真有病了,不要怕,其实怕也没用。要早治疗,快治疗,如果是大病重病,一定要请大医名医治疗,不要为庸医俗医所误。相信自己,相信大医名医,相信不是癌症不死人。呵呵。
    这次,如果治好了,至明年此时,不复发,打算写一篇文章:糊涂大爷斗病记之四逆汤亲试。以鼓励哪些有同类病症而仍然相信祖国中医的病人,同时消除哪些仍然对火神派对四逆汤持有疑惑医生的顾虑,让他们救治更多的同类病人,让他们成长为祖国中医的佼佼者。
我佛大慈大悲!火神派大慈大悲!   
                        
                          糊涂大爷
                   二〇一六年三月五日星期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13:2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