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8623|回复: 7

[腹盆] 脾脏病变的病理和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脾脏病变的病理和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李子平 许达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一、脾脏病变的病理分类
(
)非肿瘤性病变
1
.脾外伤或切除后:破裂、出血、种植
2
.先天性异常:副脾、无脾(多脾)
3
.囊肿:假性囊肿、表皮样囊肿
4
.炎症:反应性滤泡增生、结核、脓肿
5
.脾功能亢进:贫血、充血性脾大
6
.其他:梗死、淀粉样变、结节病


发表于 2015-4-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肿瘤性病
1.血液淋巴组织肿瘤:非霍奇金、霍奇金、白血病
2.原发性肿瘤:
良性:血管瘤、淋巴管瘤、错构瘤
恶性:血管肉瘤
3.继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
发表于 2015-4-25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脾脏病变的CT表现
1.脾外伤或切除后:破裂、出血、种植
脾内血肿CT平扫表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影;而包膜下血肿则为脾外缘新月形高密度影;外伤破
裂为条状或不规则小片状低密度影伴小点状高密度出血灶。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变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上述
病灶无强化。
2.先天性异常:副脾、无脾(多脾)
副脾多发生在脾门区,类圆形,呈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不等。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与正常脾脏一
致,容易确诊。
多脾症属于心脾综合症的范畴。多脾是指上腹沿着胃大弯分布的多个小脾块。常并有多种异常表现,
如对称性的左侧结构。大约50%病例可见对称、水平肝;大约65%的病例可见奇静脉代替下腔静脉(下腔静
脉中断,奇静脉延续);胸部的异常,如双侧左肺形态合并心脏异常,一般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还有较少
见的异常包括:胆道闭锁,胆囊缺乏和中肠旋转不良,短胰腺等。该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CT增强扫描有利于明确器官的大小,定位和功能。多脾症可见多发的小脾块。另外,可以通过增强扫
描了解是否存在有功能的脾组织。
发表于 2015-4-2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3.囊肿:先天性囊肿、假性囊肿、上皮性(表皮样或原发性)囊肿
先天性真性囊肿,内衬内皮细胞。表现为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不等的圆形水样密度影,边界锐利,增强
无强化。
假性囊肿是外伤血肿吸收后所致或属于胰腺炎性假囊肿。囊壁由致密纤维组织组成。CT表现囊壁稍
不规则,可稍厚。
上皮性囊肿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年,大体病理见内壁光滑伴有明显的小梁状结构。内可见皮脂或钙化。
CT表现囊性水样密度无强化灶为主,囊内可见高密度钙化影。
4.炎症:反应性滤泡增生、结核、脓肿
脾结核好发于20~50岁,其病理及CT表现表现为以下几型。(1)粟粒性脾结核:结核通过血行播散,
最初产生渗出性病变,病灶广泛即形成“粟粒性脾结核”,由于病灶多在2mm内,病灶太小,CT不能分辩,或
仅表现为脾脏的轻中度肿大,密度稍低或不均。(2)结节型脾结核:渗出性病灶如不吸收,可发展成结核性
肉芽肿,并发生干酪样坏死,直径多在5~20mm大小,形成“干型脾结核”。CT平扫表现为脾内多发性类圆
形稍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增强后病灶多无强化,边界变清楚。少数周边的肉芽组织呈环状强化,内部的干酪
样坏死无强化,该型CT显示率较高。(3)脓肿型脾结核:当结节性病灶相互融合或孤立性病灶发展增大,
并液化形成“结核性脾脓肿”。CT表现为平扫脾内单发或多发较大圆形或椭圆形水样低密度灶,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增强后见病灶边缘强化而内部无强化。(4)脾结核钙化:钙化灶大多在干酪性病灶的愈合过程中
产生。钙化表现与脾结核的时期有关,多表现为脾内1~5mm大小斑点状高密度影,结节型脾结核愈合钙
化可表现为花冠状钙化。可同时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钙化及肝脏、胰腺等多个器官的钙化。
脾脓肿患者有全身感染症状,病灶大小不一,多为多发,少数单发。CT表现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不
清,增强后壁强化,脓腔不强化。典型者病灶内见气体影。 .
发表于 2015-4-2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5.脾功能亢进贫血、充血性脾大
脾功能亢进是用于一组脾清除造血成分增加到病理程度的病变的术语。CT表现为脾脏增大。
6.非肿瘤性病变:梗死、结节病、淀粉样变
脾梗死是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所致的脾脏贫血性梗死。CT表现为脾边缘部三角形的低密度不强 脾门。
节病的一部。无特征性CT表现,平扫为类圆形低密度团块,增强扫描略有强
巴瘤、白血病
块或多发结节状,边界清。可并肝脏病灶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CT表现特
门双期轻度强化,密度也较均匀。
脾白血病多表现为结构均匀的脾脏肿大,也可见小灶性不规则低密度区,边界不清。
发表于 2015-4-2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8.原发性肿瘤
良性:血管瘤、错构瘤、淋巴管瘤
脾血管瘤可为海绵状或毛细血管瘤。CT平扫与密度接近主动脉。动、门双期增强扫描整瘤明显强化,
囊度高于周围正常脾。病灶内可见点状无强.化区,也可密度均匀。延时扫描见病灶强化部分均呈等密度,点
缴无强化区仍然低密度,对照病理无强化区为瘤内血栓。
j 错构瘤病理上有扭曲的血管腔不规则排列而成,内衬脾窦内皮,浆细胞较多。脾错构瘤动态扫描表现与
i叠I管瘤类似。
毒淋巴管瘤可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后者多见,有时伴有其他器官的淋巴
阶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呈单发巨大,平扫略低密度,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轻度强化,
;蠢时期强化接近等密度。囊状淋巴管瘤,类似囊肿,为类圆形水样密度,少数可有囊壁小点状钙化,增强后无
j强化。
恶性:血管肉瘤
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CT表现为肿大的脾脏内见不均匀低密度区和不规则更低密度坏死区,其内可
有出血;增强扫描可有较明显强化。
发表于 2015-4-25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9.继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
脾脏转移性肿瘤多为血行播散或淋巴转移而来,原发瘤多见于肺部、生殖器官和消化道的恶性肿瘤。
CT表现为实性多发或单发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的强化;原发囊性恶性肿瘤转移,则可表现为
巨大分叶状,动、门双期仅见内部分隔状轻度强化的病灶。脾转移瘤常并肝脏、腹膜后淋巴结或腹腔内转移
性肿瘤。
发表于 2015-4-25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脾脏病变的CT鉴别诊断
(一)是否脾脏病变
1.是否有杯口样压迹
2.病变的内部性质
a.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b.胰腺类癌
c.胃间质瘤
(二)是什么病变
1.平扫水样密度:囊肿、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
2.增强后:
a.无强化:出血、囊肿、淋巴管瘤、结核、脓肿、梗死
b.轻中度强化:淀粉样变、结节病淋巴瘤、血管肉瘤、转移瘤
c.明显强化:种植脾、副脾、血管瘤、错构瘤
3.特殊形态:脾梗死、原发性囊肿
4.周围情况:结核、淋巴瘤、转移瘤、血液淋巴组织肿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17:0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