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0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例讨论] 巨大气管肿瘤伴甲状腺肿块一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2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病历摘要

  患者女,62岁,因“活动后气急2年余,加重1个月”入院。


  患者1个月前气急加重伴呼吸困难,夜间难以入睡。当地医院考虑为“支气管哮喘”予解痉、平喘治疗后气急仍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CT示:气管上段有新生物,气管狭窄合并甲状腺多发占位。患者有“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多年。

  
检查


  患者痛苦面容,呈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三凹征明显。颈软,甲状腺I度肿大。双肺闻及哮鸣音,心脏、腹部(-),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WBC 13.9×109/L,N 79.9%,Hb 105 g/L,二便常规、凝血各指标正常,肝肾功能、血生化、电解质正常,血甲状腺功能各指标正常。肺功能基本正常。


  颈部增强CT示:气管占位,阻塞气管腔90%(图1),食管可能被侵犯,考虑为恶性肿瘤。甲状腺多发结节。


  治疗经过


  胸外科、麻醉科、耳鼻喉-头颈外科联合会诊,一致认为患者受气管肿瘤和甲状腺肿块双重压迫,随时可因气管痉挛、痰液阻塞导致窒息,须及早手术解除患者的气管阻塞;但手术麻醉时气管插管风险大,且极易损伤喉返神经,同时手术难度高。患者于全麻下接受甲状腺全切+气管袖状切除术。术中见右侧甲状腺肿物约7 cm×5 cm×5 cm,左侧约5 cm×3 cm×3 cm;气管肿瘤约3 cm×2 cm×2 cm。

  
诊断  

       结节性甲状腺肿、气管腺样囊性癌,肿瘤已浸润气管软骨。


       病理检查:甲状腺肿块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气管肿块为腺样囊性癌,肿瘤已浸润气管软骨。


  术后复查颈部CT:气道通畅,未见肿大淋巴结(图2)。纤维喉镜显示:喉返神经未受损伤。


  患者已痊愈出院。

分析讨论


  原发性气管肿瘤临床较为少见,占支气管起源肿瘤的1%,多为恶性,且诊断困难。气管腺样囊性癌为少见的低度恶性气管肿瘤,占原发性气管肿瘤的30%。该肿瘤起源于气管黏液腺上皮,好发于气管、主支气管,淋巴转移率低 , 血行转移晚。本病例肿瘤阻塞90%气管腔,极为罕见,巨大气管肿瘤合并甲状腺多发结节压迫病例尚无文献报告。


  原发性气管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有以下特点。


  误诊率高


  文献报告原发性气管肿瘤误诊率高达65.9%。肿瘤占据气管腔超过75%时才出现阻塞症状,但症状无特异性。咳嗽、咳痰、间歇痰中带血可能是最初表现,中晚期表现为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憋喘,喘鸣,可见吸气三凹征。本病易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目前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气管肿瘤的重要手段,对可疑病例应及早行支气管镜检查。颈部增强CT可发现较大肿瘤。


  麻醉难度大


  本例患者因气管腔肿瘤阻塞达90%,气管插管难度高、风险大,随时可因肿瘤破裂出血、气管痉挛等导致窒息死亡。麻醉科建议如下方案:① 喉罩通气;② 气管插管至肿瘤上方;③ 气管导丝引导下插入较细气管内套管通过狭窄部;④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手术操作要点


  手术操作需注意以下几点:① 谨防喉返神经损伤,文献报告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2%,在合并气管肿瘤切除术中发生率更高;② 气管切除长度一般不超过5 cm,否则难以端端吻合;③ 尽可能切除肿瘤以减少复发,肿瘤一旦复发由于气管长度有限往往难以再次切除;④ 术中需严密监测循环状态;⑤ 前屈下颌与前胸壁固定,以减轻吻合口张力。


  新进展――体外循环在气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已不仅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在单纯胸外科无法切除的气管肿瘤手术中也得到应用。通常采用经胸骨正中切口常温部分体外循环。但气管严重狭窄者常因极度缺氧而强迫半坐位,无法行常规方法体外循环,只能于局麻下经左股动脉插供血管并经股静脉、大隐静脉或颈内静脉插静脉引流管建立体外循环。


小结


       避免误诊的关键是医师能够想到此病,颈部增强CT和纤支镜有助于诊断。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的治疗手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5 03:0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