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9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染病] 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的早期预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因为儿童正在不断发育,以及潜在的成年后结局,识别和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抑郁显得尤为重要。据估计青少年抑郁患者被诊断并接受恰当治疗的比例仅占20%,而且约1/2的终身精神疾病开始于14岁时。20%的青少年抑郁患者会发展为顽固的慢性抑郁,而难以治疗。因此对表现抑郁症状的个体,我们不仅需要早发现,也需要早介入预防。以儿童及青少年为对象的预防措施或有助于防止终身疾病的发生。
    危险因素与保护因素
    精神病理学发展的危险及保护性因素
    精神病理的发展与许多风险因素有关。而保护因素可帮助降低这些风险。儿童暴露于多种风险因素,同时又缺乏保护因素时,较易发生心理疾病。介入预防主要通过抵消风险因素影响,帮助增加或提高保护因素的作用,来达到效果。
    预防性介入
    主要有三种形式:
    普遍性干预(Universal Intervention):普遍性干预将人群视为一个整体。这种干预不考虑个体的风险状态,因参与者对其偏见较小而很容易被接受。基于学校的干预计划注重强化保护因素,比如提高认知,问题解决以及社会技能的水平。其他还包括促进健康的计划,还有减少虐待儿童/忽视和欺凌行为的计划。
    选择性干预(Selective Interventions):选择性干预主要针对发生精神疾病风险高于平均水平的个体,例如:对有品行问题儿童的父母开展行为型育儿策略教育;教育儿童积极应对重大生活事件(离婚或亲人离世)等等。
    定向干预(Indicated Interventions):定向干预的目标人群为:存在心理障碍前驱迹象或症状,但不符合诊断标准的个体。对抑郁症状的青少年开展认知行为预防计划,还有循证的焦虑预防计划都被证明有效。
    普遍性干预:小学中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课程中常常会融入预防心理障碍的普遍性干预。有证据表明如果小学期间的健康教育面向多种风险因素,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不过,与积极干预相比,普遍性干预的效果没有统计显著性。
    目前的干预计划有很多种。密歇根健康模型(The Michigan Model for Health)是一种综合的预防课程。学生在4至5年级间接受有关社会和情绪健康,酒精,烟草,安全,营养和体育活动的25项课程。有研究发现参加过密歇根健康模型课程的学生,社会和情绪技能,社交技能,[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的能力都更强。学校是开展普遍性干预的理想场所,这些效果只见于小型研究中,还有待日常设置的大型试验进行验证。
    选择性干预:家庭因素
    选择性干预与定向干预比普遍性干预效果好。Horowitz及其同事对30种介入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选择性干预对减轻抑郁症状有小至中等的效应量。研究人员为单亲家庭的儿童提供为期8周的包括:怎样正确认识父母离婚,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鼓励情绪表达等的教育。最终发现这些干预措施表现出较大的介入后效应量,但6个月随访时不再产生效应。
    约1/5的美国人在有生之年会发生抑郁。因此,许多儿童与抑郁状态的父母生活,其中61%的儿童会在青春期发生精神障碍。Beardslee等人针对父母抑郁的非抑郁儿童(8-15岁)开展了一项基于家庭的干预策略。此干预策略分课程教育和临床干预。两组父母的亲子行为和态度都得到改善,但临床干预组的改善幅度更高。而且这些改善可在干预后持续2.5年。因此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方式可以减轻抑郁症状。
    定向干预:认知——行为预防方案
    Stice等人对32种干预方案进行Meta分析(包括普遍性干预,选择性干预与定向干预)。其中41%的干预方案可显著减轻抑郁症状(效应量较小),13%可显著降低重性抑郁的未来发作风险。其中的一项重要发现是,定向干预更可能防止未来重性抑郁发作。例如,一项研究试图解释是否认知行为小组干预方案可预防青少年的抑郁发作。此项研究中的青少年普遍存在亚综合征抑郁,重性抑郁史或两者兼具。并且,他们都至少有一名监护人有重性抑郁发作史。干预方案包括:为期8周的90分钟小组会议,随后是每月一次的小组会议持续六个月或只进行常规护理。研究发现认知行为干预组的抑郁发作率低11%.另一项研究以父母存在亚综合征抑郁或抑郁的儿童为目标,评价简化认知治疗方案的疗效。15个月(平均)随访发现,累计重性抑郁发生率,认知治疗组为9.3%,常规护理组为18.8%.
    总 结
    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干预方法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研究主要以高风险个体为对象,研究持续时间较短,包括家庭计划,由专业人员进行,并且样本中女性和年龄稍大的青少年较多。女性抑郁发生率较高,随年龄增长,青少年抑郁风险也增加。另外多数研究以抑郁症状的减轻程度为评价,而不是抑郁发生率的降低。多数的干预方案减轻抑郁症状的效应量都较小。
    此外,干预方案应该考虑成本效益、可**性和应用性。对多种风险因素的儿童与青少年,选择性干预与定向干预更有效。抑郁是种衰竭性疾病,通过关注存在风险因素的儿童与青少年,许多个体的终身疾病都可以预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4 20:0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