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71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知识] 什么是冲脉?一篇好文章。第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2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冲脉论》
第一部分
1,冲脉不是衝脉
作为经脉名称,冲脉与衝脉,一字之差,谬之千里,所以首先要辨认清楚。
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把冲脉当作衝脉的,所以他们也不大可能理解冲脉的本质,因为这属于望文生义。
“衝”字从行,故与行路有关,其本义为交通干线,《说文》:“衝,通道也”,这与经脉在人体的作用形式比较吻合,如果是望文生义地简单理解,就很容易把冲脉想象成一条具有贯通性质的经脉。比如唐人杨玄操于《难经注》云:“衝者,通也,言此脉下至于足,上至于头,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故曰衝焉。”又比如明人李时珍于《奇经八脉考》云:“衝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衝于上,为诸脉之衝要,故曰十二经之海。”
然而,人身所有的经脉其实都有通行血气的作用,而且都是上下串通的,若从贯通的意义上看,实在说不上哪条经脉属于主要交通干线,哪条经脉属于次要交通干线,我们总不能据此推断每一条经脉都属于衝脉吧。可见这种理解非常之荒诞,它和“冲脉为十二经之海”的经典定义风马牛不相干。总之,按照交通干线或者交通枢纽的意义来理解冲脉,肯定是一场误会,那绝对不是古人的本意。实际上,古人之所以对经脉命名,意在标明该经脉的核心实质,突显其最主要的生理特性,因此,冲脉只能按照“冲”的本义来理解。
2,“冲”字的本义
《说文》没有“冲”字,只有“盅”,其谓:“盅,器虚也。从皿,中声。老子曰:道盅而用之。”
然而通观今版《老子》,皆作“道冲而用之”,可知今字之“冲”,在古代本来是写为“盅”的,盖古今字也。
再参考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其甲本有“大盈若〈上沖下皿〉”,其乙本则写作“大盈如沖”。
由此可见,“盅”乃冲之本字,而今日之冲字实乃由盅、〈上沖下皿〉、沖的形式传写演变而来。若结合《老子》的文义来看,显然是“虚”的意思,与《说文》之定义恰好吻合。另外,由此还可以得知,早在西汉之初,人们就已经有改“盅”为“沖”的写法了,只是由于许慎以古文字擅长,故只从“道盅……”。
3,道与冲的统一
在古代道家,“虚”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术语,概指万物之本,即相当于“道”或者“太一”的概念。《论六家要指》:“道家无为,其术以虚无为本。”《汉书·艺文志》:“虚者,道之常也。” 故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也可以用具有空虚意义的“冲”来形容。
《老子·四章》的原文是:“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就是说道的形式是空空荡荡的,里边什么都没有,而且无论如何都填不满它,就如同无底的深渊一样,然而它又是天地万物的祖宗。
由此可见,在老子,“冲”是作为“道”的化身而提出来的,因为道的本质是虚,冲的意义是虚。所以,在古代道家,“冲”与“道”一样,也具有宇宙本原的涵义。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一段话,其实是老子在描述宇宙从发生到终结的整个过程。
“和”在道家也是一哲学术语,义如“统一”,其实也就是消除对立合二为一的意思。如《文子·上仁》:“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对于宇宙万物而言,如果从矛盾对立的角度而言,是谓之“负阴而抱阳”,如果从矛盾统一的角度而言,则谓之“冲气以为和”。故按照老子的意见,宇宙肇始于道之无,终结于冲之虚,始总是以虚无为本。因此,所谓“冲气以为和”,其实就是阴阳二气最终和合为**一气的意思,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复归于虚无的意思。
《列子·天瑞》:“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人生在天地之间,那是感天地之精气而成,故人可以看作是天地阴阳之气汇聚中和的产物。《前汉书·律历志》:“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意思是太一未分化之时,天地人三者混为一体,就是一个混沌。则一旦分化为三,人就居于天地之中,那正是天地阴阳之气和合的表现,仍可代表**太一之气,故谓之“冲和气者为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古代道家所谓“冲”,其实就是“**太一”或者“宇宙本质”的意思。
4,太冲
《庄子·应帝王》中有一则寓言:说郑国有一个叫季咸的巫师,善于相面**,知人死生,于是列子请他给自己的老师壶子相面。第一天,壶子示之以“地文”,季咸断其旬日内死。第二天,壶子示之以“天壤”,季咸就断其“有生”。第三天,壶子示之以“太冲”,季咸曰:“吾无得而相焉。”
此乃说明,“太冲”是比“地文”、“天壤”更为精深博大的一个层次,也就是由天地二气和合而成的混沌之气,因为在这个层次上已经显示不出事物的阴阳属性,季咸便无法窥探壶子的命运特征,故“无得而相焉”,就是承认自己什么也看不出来了。
《淮南子·诠言训》:“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为神,谓之太冲。”这里以“神”谓之“太冲”,则太冲亦即神的别名。然而这个“神”是与“形”对待而言,其实是指生命的本原或者本质。《论六家要旨》:“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故所谓“反诸神谓之太冲”,其实就是把生命的本原或者本质当作“太冲”了。我们要知道,这个意义上的“太冲”正是古人创立冲脉理论的具体依据。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女人有没有生育能力,也就是能不能肇造出新的生命,完全取决于“太冲”的盛衰,则“太冲”实为生命的本原,不亦明乎!何以独言女子之太冲?盖因小孩子固产于女子,而男子无能与焉。
《动输》:“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
《痿论》:“冲脉者,经脉之海也。”
之所以把冲脉形容为“海”,是因为古人常把十二经脉比喻为江河。然而所谓十二经脉,其实就是手足三阴三阳脉,三阴三阳之脉气皆汇集于冲脉,则冲脉实即阴阳二气汇聚和合而成的“冲和之气”,也就是把阴阳两仪**为一体,即太一元气也。则冲脉实为生命之本质,不亦明乎!
故古人所谓“太冲脉”者,其本意在于强调冲脉乃生命之“太一”。所以说,如果要追本溯源,探寻生命的本原或者本质,那就只能是“太冲”。同时,如果要追本溯源,探寻中医理论的源头,那就只能是奇经八脉,而奇经八脉的源头,其实就是“太冲”。故对于“太冲”(或太冲脉、或冲脉)的准确理解,实乃掌握中医理论的门径和要领。毋庸讳言,现在完全可以断定,后世那些把冲脉当作“衝脉”,理解为交通干线或者交通枢纽的人,肯定是犯了想当然的毛病。
(本人重申: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凡学术问题,无分智愚,宜百家争鸣,用畅所欲言,盖非此不足以明是非、祛昏惑。余本愚钝,况孤陋寡闻,自知缺误不免,唯望各路大侠顾念一片赤诚,不吝赐教,谢谢了先。)

第二部分
5,冲脉的具体所指
前文已说过,具体到人体而言,所谓生命的太一,其实就是精髓。也就是说,精髓既为生命体的本原,也是生命体的本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古人,精与髓属于同一类物质,生殖之精与骨髓、脊髓、脑髓是一回事,故古人所谓的冲脉,其实包括了生殖之精以及所有的骨髓。
《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
“起于胞中”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发源于生殖器官的意思,生殖器官里有什么东西呢?只能是生殖之精。故所谓“上循脊里”者,其实就是由生殖之精转化为脊髓和脑髓的意思。这里虽然冲脉、任脉并提,毕竟是以冲脉为主,再看“经络之海”的描述,与他篇论冲脉相互吻合,可知“上循脊里”者实乃冲脉。这里所谓“脊里”,应该切实理解为“脊椎骨之里”,则即脊髓也。
《岁露论》:“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
古人不知脑脊髓与骨髓的区别,凡是骨内之髓,都属于精之类,因此也都属于冲脉。因为骨髓总是深深地潜伏于骨腔之内,所以古人又称之为“伏冲”。这里所谓“脊内”,也就是“脊里”的意思,因此应该切实理解为“脊椎骨之内”,则即脊髓也。
《经脉》:“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这里所谓“少阴”,显然不是十二经脉中的足少阴,因为同一篇《经脉》中已经说过:“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而所谓“分肉”,乃肉之中分线的意思,谓皮下结缔组织与肌组织之交界,有薄膜分隔其间,即谓之“分肉”,这才是十二经脉的确切位置。如是,则“伏行而濡骨髓”的“少阴脉”,实指冲脉也。
请看《逆顺肥瘦》:“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歧伯曰: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下者……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
由此可见,当时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一般的医生(象“黄帝”这样既懂一些又不是很精通的医生)经常把冲脉误作为少阴脉。这是因为,足少阴本乃肾经,而肾脏有藏精的功能(肾主藏精),肾所藏之精与骨腔之髓又属于同类物质,所以有一些不很严谨的人就很容易把冲脉与少阴脉混淆。因此,这里的“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云云,应该切实理解为冲脉存在于从大腿根部至于足底的整个下肢的骨腔之内,则即骨髓也。
《五音五味》:“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此所谓“宗筋”,即男性外生殖器也。切除男性外生殖器,就会伤及冲脉,所以然者,即断绝了生殖之精的缘故。其下文云,另有“天宦”者,由于先天缺陷,不能产生足够的生殖之精,所以也使“任冲不盛”。由此可见,生殖之精确实是冲脉的主要来源和重要组成。
根据以上零散的记述,已经能够缕出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那就是:古人所谓的冲脉,其实就是精髓。
6,精与髓的统一性
在古人,生殖之精(秦汉时代属于最典型的男性社会,所以他们所谓的精主要是指男子之**)属于一种极为神秘的物质,一点点**就能够孕育出一个新生命,则**当中必然蕴涵着生命的本原。同时,骨腔与脑腔之中的髓也属于一种极为神秘的物质,虽然古人对它们的具体生理作用并不知晓,但是由于它们深深地潜伏在骨腔之中,受到坚硬骨骼的严密保护,所以认为它们一定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物质,乃生命的本质所在。又由于**与骨髓、脑脊髓有物理形状上的相似,都是浅色、粘稠的液态,同时生命的本原与生命的本质在古人本来就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就很自然地把精与髓作为统一的物质来看待。
因此,在古人看来,骨腔当中的髓与生殖之精属于同一种物质。也就是说,**灌注于骨腔之中,即可转化为髓液,髓液流注于“胞中”,即可转化为**,髓液与**只是储存部位不同,而性质相同。盖古人所谓“胞”,即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生殖系统这个概念,其实也就是内外生殖器的统称。生殖器位于人体整个骨架的正当中,故“胞中”的生殖之精能够均匀地灌注于周身的骨腔之中,以形成骨髓、脊髓和脑髓。这也就是冲脉之所以起于胞中,上行“循于脊里”,下行“伏于骭骨之内”的原理。
很显然,按照这种观点,生殖之精又是骨髓、脊髓和脑髓的本原,而髓又是生命的本质之所在,故出于健康长寿的目的,古代的养生家都特别强调爱精重施、啬精***。《金匱真言论》所谓“精者身之本也”,就是强调生殖之精非但蕃衍新生命之根本,还是维系自身生命之根本。
《吕氏春秋·情欲》:“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
“论”通“伦”,谓人伦也。是说父子辈分的转换犹如车轮之旋转,一个做儿子的小男孩长大以后就能转化为做父亲,在此即指子嗣的意思。所谓“伦早定”者,是说趁着年轻,**漫溢的时候生育子嗣。而既得子嗣之后,则精的生殖使命已经完成,那就应该停止纵欲了,此即谓之“早啬”,于是人的**就可以全部地用来补益骨髓、脊髓和脑髓,同时**也永远不会枯竭。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并且能够如此养生者,就是“得道”之人。“啬”,《说文》:“爱瀒也。”即珍爱的意思。
《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膏即**,看“和合”可知)者,内渗注于骨空(空通孔,骨空即骨腔),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下肢骨腔),阴阳不和(“不”字衍,“阴阳和”乃谓男女交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指**过程使**溢泻),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脊椎骨)疼而胫(下肢骨)痠。”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在后天环境之下,只能依赖饮食物的摄取才能生存,而饮食物中最为精粹膏润的成分,被消化吸收系统提取出来,那就是**。这种**汇聚于“胞中”,就可以满足生殖后代之需要,同时也能够灌注于骨腔之内,转化为髓液,以满足维持生命之所需。那么,如果{BANNED}过于频繁,**必然过度消耗,就将使髓液的来源减少而导致精髓枯竭之病,这种病的名称即谓之“虚”,其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就是“腰背疼而胫痠”。由此可见,在古代道家看来,对一般人而言,由于{BANNED}而导致失精,乃为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他们主张寡欲。
综合上述,所谓冲脉,其实是指两种最基本的生理机能。一种是维持自身生存的机能,一种是繁衍新生命的机能。从维持自身生存的角度,它作为“髓”而叫做“伏冲”,从繁衍新生命的角度,它作为“精”而叫做“太冲”。然而若严格说来,冲脉既不单纯是髓,也不单纯是精,而是综合了精与髓的统一体,也是综合了这两种生理机能的统一体,所以,它的正规名称是“冲”,而不是“太冲”或“伏冲”。
7,先天太一与后天太一的统一
如果追本溯源的话,既然冲脉就是所有的精髓,既然髓都是由生殖之精转化而成,那么精也有一个源头的问题。即:最初的精如何产生?
对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而言,毫无疑问,他的生殖之精肯定来源于饮食,必须通过不断地摄入食物,再通过肠胃的消化吸收,才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胞中”的生殖之精,而后再由**转化为髓液,除此以外,并无其它的途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饮食和消化吸收系统也是生命的本原。俗话所说“人是铁、饭是钢”,后人所谓“胃为后天之本”,概谓此也。
《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玉版》:“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在这里,“水谷”即指饮食,“胃”即指消化吸收系统,“海”乃谓总根本。由此可见,“胃”也可以视为“五脏六腑之海”,似乎与冲脉同等了。然而,一个人身上,不可能有两个“五脏六腑之海”,也就是不可能有两个本原、两个根本,那就明显地不合逻辑了。因此,这种表述的真正意义,乃在于强调饮食对生命的极端重要性,人体内包括生殖之精在内的一切活性物质都只能来源于饮食物和消化吸收系统。
然而对一个刚才呱呱坠地的婴孩来说,毫无疑问,他还没有饮食,因此也没有自身的生殖之精,然而已经有了脑髓、脊髓和骨髓,那么,他的髓肯定不是来源于自身的消化吸收系统,而只能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这就是说,子代最初的髓虽然也是来源于精,然而却是父母的生殖之精。换言之,在父代的太冲,在子代就转化为伏冲了,而子代的伏冲,经过生长发育,又能够转化为太冲,传递给子代的子代。那么,所谓生命的世代延续过程,其实只是在冲脉之中延续进行。因此,包括消化吸收系统在内的整个躯体以及所有精髓的产生,又都是起源于先天之精最初形成的脑髓(的中央一点)。
由此可见,所谓“冲脉起于胞中”的说法,其实只是从后天角度而言的,是说饮食物的精华,经消化吸收系统萃取出来,提炼为**,汇集于“胞中”,是为全身骨髓的后天源泉。故“胞中”之精,实乃后天之太一。然而若从先天角度来看,脑髓(中央的一点)才是全身骨髓最初始的起源,故脑中之精,实乃先天之太一。我们知道,对生命体而言,先天后天其实是不可分离的,二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能构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而冲脉下起于胞中,上起于脑中,实乃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综合体。所以,说冲脉是生命的本原或者本质,当然是名副其实的。不过,如果严格地较真,就先天、后天两者相较,则先天因素更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作用,属于生命赖以存在的内在因素,所以,归根结底,脑中之精才是冲脉的真正起源,也是人体唯一无二的太一。故古人关于生育能力取决于“太冲脉盛衰”以及“冲脉起于胞中”的说法,只是为了表明冲脉在生育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8,第二性征
正常的成年男女都有第二性征,比如男子长胡须、多体毛、喉结突出、肌肉发达、嗓音低沉,女子有月经、少体毛、嗓音尖细、皮肤细腻、**肥大等等。第二性征的出现表示性成熟,说明具备了生殖能力,其实也是性别的标志,而一个人的性别特征,恰恰正是其生命本质的集中体现。
《五音五味》:“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
又:“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写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又:“其有天宦者……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此虽然只讲胡须与月经,但是应该理解为全部的第二性征,都是在冲脉的掌握控制之中。
我们知道,根据现代的生理学,人的第二性征受性腺激素的调控,而性腺激素的分泌又受脑垂体分泌的促激素所调控,故第二性征的出现或者正常与否,主要取决于脑垂体。然而按照古人的理论,既然脑垂体恰好位于头颅的中央,那其实也正是脑髓的中央,即冲脉的源点。
我们还知道,根据现代的胚胎学,人的性别取决于卵子受精以后的合子。然而按照古人的理论,胚胎学中的合子其实就相当于新生命的先天之精,而先天之精只能存留于脑髓的中央一点,则即脑垂体也。由此可见,古代医学与现代医学虽然研究方法截然迥异,却有殊途同归的通性。
9,冲脉理论的科学性
古代的冲脉理论与现代医学的殊途同归不仅体现在性别和第二性征方面。冲脉既然是精与髓的综合体,也就是繁育新生命与维持自身生命的综合体,而性别与第二性征只是属于精在生育方面的内容,髓才是维持自身生命的根本。
按照现代医学,髓其实是分为骨髓与脑脊髓两类物质的,其中骨髓属于造血器官,脑脊髓则构成神经中枢和内分泌调控中枢。然而按照古人的理论,其谓“冲脉为经络之海”,其实也就是全身的血气皆从冲脉发生的意思,此即相当于骨髓的造血机能。其谓“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其实也就是所有脏器的生理活动统统纳入冲脉的掌控之中的意思,此即相当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脑垂体对于全身脏器的调节和掌控。由此可见,古人所谓的“冲脉”,不但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骨髓和脑脊髓这些重要器官,而且与这些器官所具有的生理机能也正相吻合。此不但证明古人的冲脉理论具有极高的科学性,由此也可以证明,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具有极高的科学性。
反过来说,如果古人仅仅借助宏观推理,根据他们的宇宙发生观,就能够在人的生理机能方面得出大体上正确的结论,那么,今天的我们,既掌握现代医学关于细节的知识,再掌握了古人的方**,也就更有信心了。

第三部分
10,精髓与血气的对立统一
精髓作为生命的太一,它又是深邃的、混沌的、窈窈冥冥、恬静无为的。《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其实这也正是精髓的写照。因此,实际上,在维持自身生命方面,精髓并没有现实性品格,它不能直接参与任何具体的生理过程。凡具体的过程,只能表现为两仪的对立,而太一只是一个混沌,是两仪的统一体。因此,正如太一的意义,只在于太一与两仪的对立和统一,精髓的意义,其实只在于由精髓化生为血气,展现出生动的活力,这就是精髓与血气的对立和统一。
《老子·三十七章》:“道恒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恒无为”,是说道本身是沉静寂寞的,它没有具体的表现形式,人们无法把握它,也无法体察它的存在。所谓“无不为”,则是说道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任何事物的任何具体表现形式其实都是道的作用形式。这其实就是指事物的对立统一性。
《老子·三十五章》:“道之出言,淡兮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既”,毕也,尽也。古意,人就食为即,食毕为既,遂引申为终结。《说文》:“用,可施行也。”是指事物内部蕴涵着并且能够发挥出的功能。
“道”是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非直觉所能感受,故曰“淡兮其无味,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然而“道”的内涵以及所发挥的功能却是不可穷尽的。
由此看来,即便在老子,宇宙的本原或本质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以某种具体的运动形式体现出来,才有自身的意义。否则的话,在一个纯粹的混沌之中,一切具体的事物和具体的过程都不存在,那也就无所谓什么本原或者本质了。
《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
《淮南子·原道训》:“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其全也,纯兮若朴;其散也,混兮若浊。浊而徐清,冲而徐盈。”
古代医学源于古代的自然哲学,故在古代医家看来,冲脉既为生命的太一,它必然是“寂寞”的、“无为”的,也就是说,冲脉并不能直接用以维持生理活动,我们也无法直接觉察到冲脉的存在。所以,冲脉的生理意义只在于转化为血气,并且也只有通过血气(即阴阳两仪)的形式得到体现。我们知道,惟有血气,能够直接作用于所有的脏腑组织器官,在维持生理活动的过程中具有现实性品格,那么,冲脉通过血气的形式参与生理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正是“恒无为”之中又蕴涵着“无不为”的生动体现,也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既然如此,从逻辑发展的联系上推理,也就必然有一个由冲脉发生血气的过程,这也正是“太一生两仪”这个宇宙发生律在生命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11,原始血气的发生
《五音五味》:“黄帝曰: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歧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脊”或作“背”,字误。详《素问·骨空论》王注引《针经》文以及《甲乙经》皆作“脊”,盖形近而误)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合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这一段文字,涵义非常丰富,今择其主要者概括如下:
(1),皮肤的充实与温暖和血气的盛虚有关,看“血气盛则充肤热肉”可知。然而胡须和体毛却只是由血所生,而与气无关,看“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以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可知。
(2),生成男人胡须的血和妇人月经的血都是从冲脉发生出来的,看“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故须不生”以及妇人“数脱血,冲任之脉,不荣口唇”可知。
(3),冲脉起于胞中之后,除了“上循脊里”的部分,还有“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的部分。所谓“浮而外者”,乃相对于“循脊内”、“伏行骭骨内”者而言,谓浮浅而外向也。所谓“腹右”,在这里是指腹壁的上层,也就是表层。盖古人有尚右的理念,一概以右为上、为表,此避重复,故云“循腹右上行”。
(4),冲脉的这个“浮而外、循腹右上行”的部分,能够发生血气,而且这种血气还不是一般的血气,而是带有生命本原性、能够反应人的性别标志并且能够决定其性别的血气。
须知男子之有胡须,女子之有月经,是性成熟的标志,从此以后,男子就成为标准的男子、女子就成为标准的女子了。然而人的性别差异原本于阴阳二气的差异,也就是血气多少的差异,对一个人而言,性别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理现象,也是生命本质的体现,那么应该是带有先天本原性质的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这自然只能是刚刚从太一之中(即精髓之中)发生出来的阴阳二气。此节特从经脉循行的角度而言,谓冲脉从胞中发出的血气(即原始的阴阳二气),循腹右上行,至于咽喉,环绕唇口,而分别入于督脉与任脉之中(督任相交于上齿之龈交),然后再由督脉任脉分散至三阴三阳的经脉之中,以维持正常之生理活动。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表现在人体的经脉方面,率当如此。那么,为了与循行于三阴三阳经脉之中的正常血气相区别,我们就把由冲脉发出的血气称之为“原始血气”,也就是具有本原或本质意义的阴阳二气。总之,冲脉的这个“浮而外、循腹右上行”的部分,就意味着,精髓与血气之间建立起了对立统一的联系,从此,太一便分化为两仪,并且以两仪的形式,直接参与到人体的生理活动之中。具体地说,那就是冲脉源源不断地发生出新鲜的血气,以弥补人身血气的日常消耗,为生命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四部分
12,冲脉之并少阴与并阳明的统一
《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难经·二十八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很明显,这两段文字都是在描述冲脉之“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的具体状况,然而却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分歧,那就是“并少阴”与“并阳明”的不同。后世医家不知道冲脉的本义,自然也闹不清冲脉为什么要“并少阴”或者“并阳明”,于是这个分歧也就成了千古之迷。
首先要明确的是,所谓“並少阴”、“並阳明”,不是並行,而是合並的意思。也就是说,在腹壁表层的肚脐之两侧,根本就没有一条***的冲脉,而是或者与少阴脉合並为一经,或者与阳明脉合並为一经,循腹右上行。关于这一点,可以从《灵枢·脉度》以及《难经·二十三难》的论述中得到证明。在这两篇文字中,详细列举了人体所有经脉的标准长度,其中只有手足三阴三阳、督任、蹻脉,而没有冲脉在内。这就说明,人体之上,根本就没有一条已经脉形式(具有运行血气功能)而存在的冲脉。因此,《内经》所谓“冲脉並少阴之经”,就是说冲脉发生的原始血气,汇入了足少阴经,与足少阴合并为一经;《难经》所谓“冲脉並足阳明之经”,就是说冲脉发生的原始血气,汇入了足阳明经,与足阳明合并为一经。
从纯生理角度来看,冲脉之所以一定要发生原始血气,那只是因为生命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地新陈代谢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持续地消耗血气的过程,如果没有新鲜血气的源源补充,则新陈代谢就不能维持,自身的生命势必不能延续。
那么,冲脉(精髓)发生的原始血气一旦汇入了少阴经,则少阴经的血气数量就骤然增加了许多,于是便可以补充到循环系统之中,以弥补正常的血气消耗。故所谓“並少阴之经”,其实就是说少阴经在十二经脉当中具有血气本原的意义。当然,原始血气一旦汇入了阳明经,则阳明经的血气数量就骤然增加了许多,于也可以补充到循环系统之中,以弥补正常的血气消耗。故所谓“並足阳明之经”,其实就是说足阳明经在十二经脉当中具有血气本原的意义。
按照《内经》作者的观点,血气在人体的循环周流,是以肺为起始点的。然而之所以如此,又是肺首先接受了最初的原始血气的缘故。所谓“冲脉……至胸中而散”,就是冲脉发生的原始血气最先抵达于肺,然后从肺加入到正常的血气大循环系统的意思。有人把“至胸中而散”理解为“入于心”,那就不合逻辑了。须知“散”是散开、散布的意思,若“入于心”则只可谓之“入”,而不可能谓之“散”。
《内经》说冲脉“并少阴之经”,是从先天角度而言的。盖少阴本属于肾经,肾脏有藏精之功能,后人所谓“主骨、生髓、通于脑”者,概谓此也。而肾主藏精的意义,主要并不在于繁殖后代,而是为了发生自身的血气。
《平人气象论》:“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五脏之中,肾在最下,就象海之善居下而又为百川之王;肺在最上,就象太空寥廓,以行云雨。《玉版》:“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是说海的意义不仅在于容纳百川,而且还要蒸腾云气于太空,转而化为雨露,又为百川之上源。《本输》:“肾上连肺。”就是指肾中之精,用以发生原始血气,进而布散于肺中。这就相当于自然界之水天交融,先由海水蒸腾,云气弥漫于天空,然后天雨下降,再沿溪流江河复归于大海,如此循环往复,无有休止。故《骨空论》所谓“冲脉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的意义,就在于由先天之精发生原始血气,以补充正常血气的消耗。
《难经》说冲脉“并足阳明之经”,是从后天角度而言的。盖足阳明本属于胃经,胃是消化吸收系统的根本,自然也是后天后天血气的发生本原。《经脉》:“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由此可见,作为正常血气循环起始点的手太阴,又必须以胃(消化吸收系统)为本原。那么,由胃中发生出来的血气,上交于肺,也属于原始血气的发生过程。故《二十八难》所谓“冲脉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的意义,就在于后天之精发生原始血气,以补充正常血气的消耗。
前文已说过,实际上冲脉是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综合体,对一个正常人来说,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也是无从区分的,因此,冲脉发生原始血气的过程,实乃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共同作用的过程。
其实,西医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就血液的具体组成而言,其细胞成分就来源于骨髓,其血浆成分则来源于消化吸收系统,二者不可分离。故“并少阴”和“并阳明”的说法只是着眼点不同而已,精神实质却是相通,都是为了说明冲脉具有发生原始血气的功能,而“并少阴”和“并阳明”这两条途径其实也是同时存在的,如果非要计较个孰是孰非,反倒画蛇添足,没有意义了。
“起于气街”与“起于气冲”是同一个意思,是说冲脉发生原始血气,其具体的起源点,乃在于腹股沟内。为什么不是起源于胞中而是起源于腹股沟呢?这是从血气发生的本质而言。因为冲脉这个概念虽然包括了精与髓两类器官组织及其机能,但是其发生原始血气的具体过程,并不是由生殖之精直接发生的,而只能由冲脉中的骨髓来发生,也就是说,所谓冲脉发生原始血气的功能,就其本质而言,仅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骨髓造血的功能。然而古人也知道,骨髓本来是深深地潜伏在密闭的骨腔之中的,同时骨质又是非常坚硬而致密的,那么在他们看来,骨髓与血气之间的沟通渠道,或者由骨髓发生血气的正常途径,就只能借助于骨关节的缝隙来进行。《九针十二原》:“节者,神气之所[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出入也”,此所谓“神气”,就是由精髓最初发生的血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带有生命的本原性,其实也就是原始血气。那么,由于腹股沟实乃髋关节之所在,髋关节实乃人体最大的关节,而最大的关节必然具有最大的缝隙,因此必然能够发生出最大量的原始血气,所以,在古人看来,原始血气的发生源泉,实乃腹股沟也。这就是“冲脉起于气街(或气冲)”的道理。
13,少阴与阳明就是奇经
按照定义,所谓奇经,就是由太一剖分为两仪的经脉,即一分为二、奇偶相生之经,具体地说,就是由精髓发生出原始血气因此具有血气本原意义的经脉。那么,既然冲脉是太一,由冲脉发生的原始血气从源头上(腹股沟)就已经汇入了少阴经与阳明经,则少阴与阳明也就是奇偶相生之经,即奇经也。再具体地说,就是冲脉发生的原始之阳气,汇入了足阳明,冲脉发生的原始之阴血,汇入了足少阴。既然如此,少阴与阳明就分别具有了阴阳血气本原的意义,此所以属于奇经也。
然而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悖论:实际上,冲脉反倒不能算做“奇经”。因为,作为太一,冲脉就是精髓,而精髓本身并不是“经脉”,按照《五脏别论》的观点,它只能算作“奇恒之府”。虽然冲脉能够发生血气,但是血气一经发生,就分别汇入了少阴经和阳明经,则作为两仪(奇经)形式的冲脉,其实并不存在。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人还不能科学地定义一个概念,亦不能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在概念的命名方面就显得不很严谨,因此使得后人也不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名称所函盖的内容,这也是古代的学术著作显得晦涩玄奥,而后人往往陷入困惑迷茫的原因。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古代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孔子论“仁”的语录,多达百余条,时而云“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时而云“仁者爱人”(《颜渊》),时而云“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时而云“刚毅木讷近仁”(《子路》),时而云“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时而云“苟至于仁矣,无恶也”(《里仁》)。似乎马牛其风,毫无关联,甚至相互抵触,究竟什么是“仁”?很难准确认定。我以为,孔子的意思大概是要把人性方面的诸种美德,统归于“仁”,可是却始终未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由此可见,作为大学问家的孔子都不能严谨地定义一个重要的概念,更何况《内经》作者只是一些普通的老百姓,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
《内经》中屡次把冲脉称为“十二经之海”,其实也就是确认了冲脉具有“**太一”的地位,那么,它必然不是一般的经脉,亦必然不能象普通的经脉那样运行血气,那么,腹壁之上必不存在一条“冲脉”,亦可昭然。后人惑于“冲脉者起于气街……至胸中而散”的记叙,遂以为冲脉唯在于腹部夹脐、直冲而上,反不去深究“十二经之海”到底为何物,所以也就无法理解冲脉的真正意义。这正是古人不讲究严谨的形式逻辑,而后人又往往拘泥名谓、以辞害意,以至于执其言而失其旨了。
因此,冲脉这个概念的确切内涵,应该是精髓(即奇恒之府)。由精髓发生原始血气所并入的少阴经和阳明经,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奇经。

第五部分
14,阳明与少阴在阴阳血气方面的本原性
之所以说冲脉的“并少阴”和“并阳明”这两条途径同时存在,或者说少阴与阳明分别具有血气本原的意义,其实是综合了《内经》的所有相关论述归纳出来的。也就是说,虽然《骨空论》仅仅提到了冲脉“并少阴之经”,似乎是排除了冲脉通过阳明发生原始血气这一途径,但是从《内经》的相关论述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冲脉与阳明的密切关系,冲脉发生原始之气的过程必然要通过阳明这一途径。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对冲脉的生理机能和病理机制的全面理解。
《逆顺肥瘦》:“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
《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通过这三段话,应该不难看出,冲脉、胃、肾三者,其实都有五脏六腑之海(即总归属)的意义,然而仔细地比较一下,它们之间的层次差别也是很明显的。
冲脉作为五脏六腑之海,那是生命体的本质,具体地说,也就是全部阴血阳气的发生本原,故谓之“五脏六腑皆禀焉”。而胃作为五脏六腑之海,其实只是其中阳气的本原,故谓之“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肾作为五脏六腑之海,其实只是其中的阴血的本原,故谓之“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注意:这个“精”不可简直认作生殖之精,因为除了肾,其它的脏腑并没有生殖之精,故应该理解为“受五脏六腑之阴血而藏之”,而肾中的生殖之精又是由阴血炼化而成,故后人才可以把“精血”并称。
这就清楚地表明,作为精髓的冲脉比胃与肾高出了一个层次,它是胃与肾的上级机构,而胃与肾则分别是所有血气的上级机构。因此,阳明在人体的本原性,就体现在冲脉通过阳明发生全身的阳气,而少阴在人体的本原性,则体现在冲脉通过少阴发生全身的阴血。那么,我们当然也可以这样认为:阳明就是人身阳气的根本,少阴就是人身阴血的根本。于是可以知道,“太一生两仪”这个宇宙发生律,其在人身的具体体现,其实就是由冲脉发生阳气至阳明与发生阴血至少阴。
15,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阳气在人体是极端重要的,没有阳气,人就得死亡,关于这一点,我恐怕没有人不同意。但是,阳气在人体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它的具体所指是什么?为什么人没有阳气就得死亡?我恐怕很多人就不明白了。
《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天上有什么?空气而已。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体的阳气,就是我们日常呼吸的空气。《阴阳应象大论》所谓“积阳为天”,其实就是空气积累多了就形成天的意思;所谓“阳气出上窍”,其实就是把呼吸的空气当作阳气的意思。谁都知道,人不呼吸就得死亡,其中的缘故在于,一旦停止了呼吸,那就等于断绝了阳气的{MOD},所以《生气通天论》才会进一步得出“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结论。
因此,阳气在人体最主要、最根本的作用,其实就是保障呼吸的持续进行。《邪客》:“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此所谓“宗气”,其实是指由冲脉发生的原始阳气,因为它是全身阳气的原宗,故谓之“宗气”。于是我们才能看到:呼吸在,阳气存,则生命亦在;呼吸停,阳气亡,则生命亦不复存在。这就是阳气的重要作用。
16,呼吸在古代医学中的意义
按照现代医学,呼吸通过肺脏来进行,其具体作用就是吐故纳新,为肌体提供新陈代谢所必须的氧气,变右心的静脉血为左心的动脉血。古人虽然也知道呼吸通过肺脏来进行,但是其具体的功用却不是这样。
《阴阳应象大论》:“阴静阳躁。”这就是说,阴血的存在形式是静止,阳气的存在形式是运动,这也正是“阴主静、阳主动”的意思。因此,就如同太阳的具体作用是为了推动天体星辰的运行(古人认为大地静止不动),故谓之“天运当以日光明”,推动脉气在体内周流运行也正是呼吸之气在人体的具体作用。我们知道,古人把天体星辰的运行与人体经脉的运行视为同一规律下的同一种机制。《五十营》:“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由此可见,在古人,呼吸之气在人体的具体作用,并不在于吐故纳新,而是在于推动脉气的运行。因此,所谓“阳气者,若天与日”,其完整的意思应该是:人体的阳气来源于天上的空气,相当于天上的太阳,推动着脉气,按照天体星辰的运行规律,按部就班、无休无止地运行。其实这就是由阳气推动血液循环的意思。
在古人看来,有形的血液属于阴性物质,而阴性的物质又必须是静止的,所以,如果没有阳气的推动,血液就不可能沿循着二十八脉无休止地运行,那么生命过程就将无法持续,这也正是人从出生到死亡不可须臾停止呼吸的原因。
17,呼吸与脉搏的关系
古人怎么会知道体内的血液无休无止地循环运行呢?此无它,盖脉搏跳动无有休止也。故《营气》所谓“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云云,其实是从脉搏的持续跳动来逆测呼吸之气的推动作用。这就是说,在古人看来,呼吸之气的具体作用就在于鼓动经脉,产生脉搏,正是因为有了节律性的呼吸,所以才产生了节律性的脉搏,而脉搏的每一次起伏鼓动的过程,那就是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邪客》所谓“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云云,也是说呼吸的意义唯在于贯通心脉,而“贯心脉“的实质意义就在于血液能够运行于经脉之中。因此,动脉的搏动就是宗气的体现和象征。由此可见,古人是把呼吸与脉搏作为统一的机制,当作阳气在人体的集中表现来看待的。也就是说,人体最根本的阳气,集中表现为心与肺这两个脏器的功能(贯心脉、行呼吸),这也正是心与肺在五脏之中又偏于阳性的原因。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必须要明白,古人并不知道心脏的泵功能,他们所理解的心跳,并不是心脏在跳动,而是阳气在胸中不停地鼓动。当然,这种阳气并非一般的阳气,而是刚刚从冲脉发生出来,具有本原性质的阳气,也就是在《素问》当中,经常被称之为“胃气”的那种阳气。
《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本作“衣”,传写误也,盖下文有“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是指心搏亢进的情况下,胸前的上衣亦随之颤动,而正常人之心脏跳动,只宜“应手”,故据《甲乙经》改),脉宗气也。”
此所谓“虚里”者,其实是伏冲(脊髓)的别名,盖冲即“虚”,伏即“里”也。所谓“大络”者,乃谓冲脉发生的原始之气至贵至大也(所以又称“大气”)。所谓“胃”者,即阳明也。冲脉通过阳明发生出原始阳气,则阳明实为虚里之大络,然而若从阳气皆发自于阳明,而阳气实乃生命之主宰的角度,也可以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这两种表述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表明左乳下的搏动乃为人身阳气最为集中的所在,也就是全身动脉搏动的起源点的意思。所谓“脉宗气”,其实就是脉气之宗主,或者脉气之本原,或者脉气之源泉的意思。这句话的本意是,左乳下的搏动动力来源于“胃中”的阳气,这个阳气是全身阳气的根本,能够推动脉气的运行。
《动输》:“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歧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这就是说,所有动脉搏动的原动力,都起源于阳明。因此,作为“五脏六腑之海”的胃,它的全部生理意义,集中到一点,就在于它能够为全身所有的动脉搏动提供动力。
综合上述,结论是:阳气之本在于冲脉,而出自于阳明,阳气之在人体,其实质就是维持呼吸,其表现就是动脉的搏动,其作用就是推动脉气(血液)的运行,如此而已。

2# 沙发
发表于 2015-3-11 17:15 | 只看该作者
我来顶一下!!!
3# 板凳
发表于 2015-3-19 13:43 | 只看该作者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4
发表于 2015-3-20 12:48 | 只看该作者
真一篇好文,谢谢分享。
5
发表于 2015-3-20 20:38 | 只看该作者
冲字指人在河水中收到水流的推挤。在经络和穴位命名中指有两条感传线经过的区域。
冲脉是十二经脉体系之外的医学流派对肾经前线一部分的命名。
6
发表于 2015-3-20 20:43 | 只看该作者
衝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衝于上,为诸脉之衝要,故曰十二经之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4 13:5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