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556|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资源] 肝脏弥漫性疾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 肝硬化
总述:肝硬化为慢性弥漫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的后期阶段,主要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再生及实质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肝脏结构紊乱为基本病变。
病因有多种,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酒精中毒,胆道梗阻所致胆汁淤滞、心血管疾病、药物及化学性中毒、营养不良、代谢障碍及先天梅毒等。我国主要以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及血吸虫性肝硬化最多见。
病理变化主要为肝细胞变性、小灶性坏死、肝细胞再生、结构改建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假小叶。肝表面弥漫分布细小或大小不等之再生结节,小者1~2mm,大者可达1~2cm,结节之间为纤维结缔组织。肝体积缩小、变硬,尤以肝右叶为显著。尾状叶相对增大。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肝细胞再生结节压迫,引起肝内静脉小分支阻塞,使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高压,产生侧支循环及静脉曲张
正常情况下,门静脉属支与体循环属支间存在着交通支,但门静脉血流都流入肝脏。门静脉高压时,因血流受阻,门静脉内血流则经这些交通支逆流至体循环系统,主要有以下途径:①经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到曲张的胃底静脉、食管静脉流至奇静脉、半奇静脉,汇入上腔静脉。②经肠系膜下静脉,到曲张的痔静脉流至髂静脉,汇入下腔静脉。③经肠系膜上静脉,到曲张的腹壁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另外,还可产生胚胎静脉侧支循环,一些胚胎时期存在,但生后闭塞的门静脉系与体循环系交通支,可在门静脉高压时重新开放,产生曲张。主要有脐静脉、脐旁静脉侧支循环及胃肾、脾肾及脾腹膜后静脉侧支循环。
临床表现可有:①慢性肝病症状,早期可无明显病症;晚期肝功能不良,黄疽,发烧,腹水,昏迷等。②脾大,脾功能亢进症状。③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静脉曲张症状。④合并症症状,如静脉曲张破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等。
CT
表现:肝硬化的CT表现可归纳为:①肝脏大小的变化;肝硬化时,肝各叶大小的比例关系失常。肝左叶外侧段及尾状叶增大较为常见。Harbiny认为,尾状叶的增大是肝硬化的特征性所见,尾状叶与肝右叶的横径比在0 .65以上时,可认为是肝硬化征象,晚期时,也可普遍萎缩。②肝脏形态及密度变化:肝表面明显凹凸不整,边缘变钝;肝实质密度一般与正常肝无明显改变。有部分脂肪变性时,肝密度不均一。肝硬化再生结节显示为相对高密度,CT动态扫描可见明显增强染色征象。动态观察无增大趋势。③门静脉高压表现:脾大、脾静脉及门静脉曲张,扩张,侧支循环形成;胃短静脉、胃冠状静脉及食管静脉曲张。平扫时呈现一堆小球形或扭曲的条虫形软组织影,增强可证实为血管影像。还可显示其他侧支循环径路;腹水形成。


2# 沙发
发表于 2014-12-22 11:02 | 只看该作者
2 脂肪肝
总述:脂肪为肝脏脂类代谢功能异常,导致肝内脂类聚积,脂肪比重增加。其中主要为甘酰甘油及脂肪酸的聚积。主要病因有:①肥胖症肝内脂肪浸润。②糖尿病。③囊性纤维性变,Gibson等报告178例囊性纤维性变中,脂肪肝占4%。④酒精中毒:酒精影响脂肪代谢的许多方面,诱发脂肪肝,并导致酒精性脂肪肝。⑤肝代谢性疾病,如糖原累积症及糖原合成酶缺乏症中部分患者存在脂肪肝。⑥营养不良类疾病。⑦肝炎肝硬化。⑧药物引起:文献报告,静脉注射四环素每日超过2克及激素治疗数周后,可导致脂肪肝。⑨库欣综合症患者可有中、重度脂肪肝存在。镜下见肝细胞胞浆有大量脂肪堆积,使肝细胞呈亲泡状胀大。肝脏因脂肪聚集程度不同而呈不同程度肿大。临床表现有肝大,血胆固醇升高。还可有原发病之临床症状。
3# 板凳
发表于 2014-12-22 11:02 | 只看该作者
CT表现:脂肪比正常肝实质CT值明显低,肝细胞脂肪变性后,肝实质CT值减低,因而,CT检查可明确脂肪肝之诊断。
弥漫性脂肪肝:正常情况下,实质密度高于脾,高于肝内血管密度。脂肪肝时,肝实质密度减低。严重者,肝实质密度比血液还低。平扫时,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等在肝实质低密度背景的衬托下,呈现高密度影像。同时,脾脏密度也高于肝脏。即正常下肝实质与肝内血管密度差以及肝与脾之密度差,此时呈现倒置关系。轻度者,可通过肝、脾CT值测量,比较肝、脾CT值测量,比较肝、脾密度变化来确诊。同样,肝脏密度高于脾之正常关系发生变化,呈现等密度或相反密度差。
局限性脂肪肝:CT平扫表现为境界不鲜明的低密度区域,如地图状。少数呈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易误认为肿瘤或其他病变。于增强扫描后,病变范围及形态不变,无显著增强效果。CT值可轻度升高,但密度均匀一致,无占位效应。也无门静脉、肝静脉等阻塞、移位征象。可作为鉴别诊断依据还可参考超声波检查特点。
局限性脂肪肝与弥漫性脂肪肝中残存的局限性正常肝组织之鉴别,如上所述,局限性脂肪肝在CT平扫时,呈边界不鲜明的低密度改变。增强后,病变范围及形态不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增强变化相比,仍属低密度;脂肪中残存正常局限性肝组织则与此相反。平扫时,与周围脂肪肝相比,它表现为高密度。增强后,因是正常肝组织比周围脂肪肝有更明显的增强效果,仍表现为高密度,可以鉴别。
4
发表于 2014-12-22 11:03 | 只看该作者
3、肝包虫病
总述:肝包虫病即为肝棘球蚴病。为细粒棘球蚴所致肝寄生虫病。细粒棘球蚴病较多见,称为囊性肝包虫病;多房棘球蚴病比较少见,称为泡型肝包虫病。后者多数由微小囊泡群组成,由于囊蚴为外殖芽生,呈瘤样浸润扩展,并可经血行、淋巴转移,而有恶性包虫病之称。它们所引起的病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细粒棘球蚴病于肝内形成囊状体,单发或多发。内壁由生长层及角皮质构成,称为内囊。外壁由宿主的反应性结缔组织形成,称为外囊。外囊中新生的纤维组织中富于血管。
内囊的生发层长出多个生发囊,内含有头节,生发囊脱落形成子囊。子囊可向外生长脱离母囊,移植到其他组织。囊肿可以破裂,其内的头节及子囊移植到其他组织,也有的因囊内容物排出而自愈,囊壁及内容物逐渐钙化。
多房棘球蚴病一般自0.2~2mm大小之囊泡,角皮质发育不完整,生发层以外殖性芽生为主,向四周呈癌样浸润性扩展。同时伴有组织坏死及组织反应,组织反应区又不断被新的芽胞所侵犯。因此,病灶为无数微囊泡及其周围排列零乱的坏死区和组织反应带构成,无包膜。坏死灶可以钙化,也可相互融合成大的坏死腔,内含胶冻状物质。
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变类型,部位、生长方向、有无破裂与继发感染以及破入不同脏器而不同。早期,囊型发病缓慢,可长期无症状;泡型症状出现早,主要为过敏反应性症状。进展期,可出现压迫性症状,因病部位不同而异。此外,包虫破裂,破入不同脏器、组织而临床表现不同。常破入胸、腹腔。血嗜酸细胞增高,凯松皮肤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多为阳性反应。
5
发表于 2014-12-22 11:04 | 只看该作者
CT表现:囊性包虫病的CT所见为:
平扫时,肝内可见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病变。边缘光滑、锐利,境界清楚。大小不一。单房或多房性,具有囊壁,厚度不同,密度与肝实质不易区分。内容物为液体样密度,有的很均匀,与肝囊肿不易区别。但其特征性表现为囊内密度不均匀,囊内有子囊,或囊内有分隔而呈多房性,或囊内有软组织团块。增强扫描,囊内液体成分不增强,囊壁及囊内分隔有增强效应。
囊内子囊征象:可有各种表现:①子囊囊液密度比母囊低,而于母囊内可见多个小圆形更低密度影或环状边缘。子囊少时,靠近母囊内壁排列;子囊多时,于母囊内呈葡萄状小囊结构。②若子囊大又多,而填满母囊,此时,众多子囊互相紧靠,则由球形挤压为方形或菱形,CT横断面呈蜂房状分隔。这些都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
此外,还可见环状、半环状之囊壁钙化,索条状之内容物钙化,子囊钙化以及团块状整个包囊钙化。
6
发表于 2014-12-22 11:04 | 只看该作者
泡状型包虫病的CT所见为:①大囊肿性病变:平扫呈类圆形低密度病变,周边密度略高,但仍比正常肝组织低。增强后内部无增强效果为液化坏死区。边缘轻度增强,为炎性肉芽组织。有时,可于边缘部分有呈环状排列的细颗粒状多节状或块状钙化灶。②表现为实质性病变:伴有钙化的低密度病变,于病变内有散在分布之结节状、颗粒状钙化;伴有坏死的实质性病变,坏死部分无增强效果;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病变[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体,边缘有轻微增强效果。
此外,泡状型包虫病对脉管系,如对门静脉、下腔静脉及总胆管有侵犯征象,需注意观察。
7
发表于 2014-12-22 11:05 | 只看该作者
泡状型包虫病的CT所见为:①大囊肿性病变:平扫呈类圆形低密度病变,周边密度略高,但仍比正常肝组织低。增强后内部无增强效果为液化坏死区。边缘轻度增强,为炎性肉芽组织。有时,可于边缘部分有呈环状排列的细颗粒状多节状或块状钙化灶。②表现为实质性病变:伴有钙化的低密度病变,于病变内有散在分布之结节状、颗粒状钙化;伴有坏死的实质性病变,坏死部分无增强效果;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病变[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体,边缘有轻微增强效果。
此外,泡状型包虫病对脉管系,如对门静脉、下腔静脉及总胆管有侵犯征象,需注意观察。
8
发表于 2014-12-22 11:06 | 只看该作者
4、 肝血吸虫病
总述:肝血吸虫病即血吸虫寄居在门静脉系统,虫卵则随血流沉积于肝内,引起门静脉小分支阻塞,虫卵主要栓塞在汇管区,引起炎症、肉芽肿及纤维组织增生,以及汇管区扩大,破坏肝组织,造成肝组织营养不良,最终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硬化病理特点为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其肝表面呈颗粒状或结节状,结节大小不一,直径为1~10mm左右。被较宽的结缔组织束隔开。镜下可见汇管区增宽,有明显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彼此相互连接,包围多个肝小叶,并伸向肝小叶,将之不完全分隔。
临床早期表现主要为虫卵及虫体引起的组织反应及过敏反应,有发烧、肝区疼、末梢血嗜酸性细胞增多等;晚期表现主要为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症状。
CT表现:CT检查,无论平扫,还是增强扫描均可见高密度线条状及条索状结构,为纤维组织增生所形成的间壁,并可形成钙化。晚期,可同时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之CT改变。
9
发表于 2014-12-22 11:06 | 只看该作者
肝脏外伤
1 总述:肝损伤是腹部创伤中比较多见而又急需处理的致命损伤,据统计,在腹部损伤中,脾损伤居首位,肝损伤次于脾、肾和小肠,居第4位。也有报告,肝损伤仅次于脾或小肠损伤居第2位。
病因:肝损伤于平时、战时均可发生。分为:①开放性损伤:也称为贯穿性损伤,因锐性暴力,如***、弹片、利刃等贯穿胸、腹壁直接损伤。②闭合性损伤:也称为钝性损伤,因直接或间接暴力而损伤,如踢伤、拳击、外力撞击。钝物打击、挤压伤、高处坠落。车祸撞击等原因。常合并其他损伤,如肋骨骨折等。肝脏存在原发病变情况下,如肝细胞癌、血管瘤、包虫病等,因脏器本身脆弱,轻微外伤即会引起破裂,甚至还可能产生自发性破裂。
病理变化:因受力大小、方向、作用速度、受伤时**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损伤。可分为:①被膜下破裂:肝被膜完整、被膜下表浅组织损伤,产生被膜下血肿。若血肿继续增大,被膜可破裂。②中央破裂:肝被膜完整,深部组织发生破裂,形成血肿,肝脏肿大。若血肿大,还会压迫周围组织,并可破入胆道,引起胆道大出血。③完全性破裂:最为常见,肝实质及被膜都发生破裂,合并严重的腹腔出血。出血量大而不易自行停止,常混有胆汁,受损之肝组织易产生坏死及继发感染
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出血及休克。因损伤方式与程度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
10
发表于 2014-12-22 11:06 | 只看该作者
CT表现
应注意强调,严重损伤要以抢救为主,当病情允许以及症状不典型需要鉴别,需要估计损伤程度及范围,进行紧急介入性治疗以及后期并发症观察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可靠而又可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CT是诊断肝损伤的重要手段,能准确地判断肝裂伤、肝内及被膜下血肿。
被膜下血肿呈月牙形或半月形低密度区域,边缘光滑锐利。相邻肝实质受压变平坦或呈凹陷状。血肿CT值随时间推移而渐减低。肝内血肝表现为肝内境界模糊的圆形或椭圆形影像。血肿密度,新鲜血肿时显示为稍高于肝之密度,以后随时间的推移,如经数日或数周后,血肿密度逐渐减低,显示为与肝等同以至于低于肝之密度。边界从模糊变得清楚,类似囊肿。肝裂伤表现为境界模糊、形状不规则之裂隙或缺口。
动态CT扫描可显示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征象:CT检查对肝损伤之经过行追踪观察是很有价值的。
11
发表于 2017-8-30 10:33 | 只看该作者
好细致的学习资源,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25 15:1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