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4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医学基础] 面对不典型的矛盾病机——高热寒战1个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0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老叶(浙.玉坡下人)(2083931156)  7:15:32
高热寒战
1个月面对不典型的矛盾病机——高热寒战1个月

诊断现场男患,39岁,1992年 11月 15日初诊。
患者素体强壮,极少生病。发病前半月,情怀不畅,以洒遣忧,眠食渐差,精神不振。—日,感觉渐渐恶寒,周身酸懒,体温
38.5℃,入夜即高热寒战,体温升至 39.5℃。一医谓客寒包热,予柴葛解肌汤 2剂,服后大汗淋漓,体温降至 38℃,但数小时后又反
弹上升。更医谓发汗不解,舌苔黄厚腻,当属湿温,予甘露消毒丹加青蒿、佩兰,连服 4剂,黄厚腻苔不退,体温 39—39.5℃,且畏寒、汗出、心慌。三更医,诊为阳虚感寒,投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红参,仅服 1剂,畏寒、汗出、心慌即止,体温降至 38℃。但次日高热寒战又起,体温升达 40℃。四更医,因其胃脘满闷、压痛,舌苔灰黄腐腻,诊为邪伏募原,投达原饮加味 2剂,诸症不减。如是卧床不起 12天,因血象大幅度上升,恐有不测,乃收住入院用西药治疗。
B超示:肝左叶有 5.5cm9.5cm炎变区。西医诊断:肝脓肿。西药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灭滴灵等静脉滴注 7天,配服清热解毒泻肝通络、豁痰利水中药 7剂,体温不降;乃加用氢考,体温陡然降至 37℃以下,但停用氢考几天后又波动在 38.5—39.5℃之间,血象仍居高不下。西医认为已经化脓,欲行肝脏穿刺抽取脓液,患者惧而不从,要求中医会诊。刻诊:体温 39℃,面色苍白而晦暗,瘦骨嶙峋,体重已减轻 7kg,精神萎顿;上午渐渐恶寒,下午、夜间潮热多汗,心下痞满闷胀、拒按,口中有腐秽味,纳呆,大便稀,小便黄
少,舌质黯淡,左侧有瘀斑,苔灰黄厚腐腻,脉濡数。
    辨证论治[学生乙]西医的肝脓肿,又称肝脓疡,相似于中医的“肝痈”。本例到底是不是肝痈呢?《简明中医辞典》解释肝痈:“多由肝郁化火,气滞血瘀,聚而成痈;或由积湿生痰蕴蒸而成。初起期门穴处隐痛,渐右胁胀痛,拒按,不能右侧卧,常恶寒发热,脉象弦数;继则局部胀痛增剧,胁肋胀满,身热不退;如迁延失治,则脓肿破溃,可咳吐或下利脓血……”观本例除了高热寒战之外,其他症征均与肝痈大相径庭,所以袭用清热解毒、泻肝通络、豁痰利水等治疗肝痈的套方套药了无寸功。老师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并经常告诫“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千万不要对号入座”,这又是很典型的 1例。本例既不像中医的肝痈,也不像西医的肝脓肿,西医的诊断是否有误?
[老师]无误。西医诊断是依据B超来的,而 B超对肝脓肿相当敏感。大家知道,肝脓肿发病率较低,而误诊率较高(特别是初期)。在
B超未投入临床使用时,误诊率更高。过去有的病例是在死亡之后,经尸体解剖才发现为肝脓肿的。据临床所见,肝脓肿的病变部位一般是在肝的右叶,其临床症征与中医的肝痈很相似。而本例肝脓肿却发生在肝的左叶,其具体病位是在剑突之下,即中医所称的“心下”。所以患者心下痞满闷胀、拒按。如果单就这一症状讲,倒颇相似于《伤寒论》的小结胸,“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学生甲] 为什么不试投小陷胸汤呢?
[老师]局部症征颇相似于小陷胸汤证,即痰热结胸证,从整体上看却不是患者高热寒战迁延 1个月,汗之不解,仍淅淅恶寒,潮热多汗,口有腐秽味,大便稀,小便黄少,苔灰黄厚腐腻,脉濡数,显然是湿温证。但屡用宣通、芳化、淡渗等法乏效,必有隐藏于深层的病机。其面色苍白晦暗,舌质黯淡有瘀斑,络脉瘀阻可知;而曾用大辛大热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红参,不仅未加重病情,体温反而有所下降,则提示其暗寓有阳虚这一体质病因。由此可见,该病乃是阳虚湿温证。
[学生乙]温病学教材上没有“阳虚湿温证”,古代文献上是否有记载?
[老师]病名似未见到,但有类似此证的医案记录。而当今临床上,此证并不罕见,本案便是。考虑为阳虚气滞,湿热蕴结,胃络瘀阻之证。


治宜温阳导滞,清热利湿,祛瘀通络。予干姜附子汤合平胃散、三仁汤加减:熟附子 30g(先煎半小时),干姜 15g,苍术 15g,厚朴 20g陈皮 15g,杏仁 15g,苡仁 30g,桔梗 30g,法夏 20g,小血通 15g,王不留行 15g,甲珠粉 5g(吞服),三七粉 5g(吞服)。3剂,西药治疗同前。
二诊:体温降至 37.5—38.5℃之间,恶寒、潮热、心下痞闷减轻;仍多汗,纳差,大便
不成形,黄厚腐腻苔稍退。上方合参附汤、芪附汤,即加红参 15g(另炖),黄芪 30g,再加仙鹤草 60g,3剂,西药治疗同前。
三诊:血象已降至正常范围,体温降至 37,2—37,6℃之间,畏寒、潮热、心下痞闷基本消失,出汗明显减少(惟在喝水、进食时全身烘热出汗而已),纳开,大便基本成形,小便清利,舌质淡红,舌左侧瘀斑消失,腐腻苔消退过半。改予香砂六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党参 15g,白术 15g,茯苓 30g,甘草 5g,法夏 15g,陈皮 10g,砂仁 5g,广木香 10g,桂枝 10g,黄芪 30g,三七粉 5g(吞服),桔梗 15g,小血通 15g,除维生素外,停用其他西药。
效果:上方 1日 1剂,服至 12剂,一切症状消失。 B超复查:肝左叶有 1.5cm1cm液化区。随即出院调养。
善后方:①三七 100g,用鸡油炸 2分钟,冷却后轧细,每日早晚各取 5g,冲入 2个鸡蛋花内,调以适量白糖,顿服;②附子理中丸、补中益气丸交替服用 1个月。半年后随访,已经康复如初。
思辩解惑
[学生甲]我理解“阳虚湿温”,阳虚指体质,湿温指病邪。这样,阳虚湿温证这一病名是否有悖于中医传统理论呢?
[学员乙]我也有同感。中医外感热病学揭示了病邪“从化”的客观规律,即从阴化寒,从阳化热。如《医宗金鉴》说,“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说明阳虚体质感受外邪,只能从阴而化为阳虚寒湿证,而不会化为阳虚湿温证。老师以为然否?
[老师]病邪从阴化寒,从阳化热的一般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然则疾病千端,证型万变,很难拘于—一格。一般只能大致地包括个别,而不能穷尽一切个别。由于个体的差异,临床上不仅可见阳虚湿温证,亦可见阴虚寒湿证,甚至还可以见到更为复杂的证侯——看似互不相关甚至互相矛盾的病机同时并存于一个病人的身上。若照常规思路治之,很难做到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其疗效可想而知。此时就应当冲破樊篱,另辟蹊径,大胆起用大方复治法。已故当代名医裘沛然先生对此体会尤深。他曾治过数例痢疾危症,在各种治疗无效的情
况下,为处党参、熟地、当归、白术、黄连、车前子、泽泻、黄芩、干姜、附子、芒硝、大黄、黄芪、防风、羌活、乌梅、诃子等一张大方复治之方,只服 2天,其病即愈。而他治疗慢性肾炎中的顽证,有时竟然 7种方法结合运用:清热解毒、温补肾阳、培益脾气、滋阴补血、祛湿利尿、辛温解表、收涩下焦,常常是补血又祛瘀,补气又散结,培补又攻下,温阳又清热,收涩又通利,集众法于一方。

裘老深有所感而言曰,“我自己也深知药昧之庞杂,治法之凌乱,然而危疾大症,却往往收到桴鼓之效”。
[学生甲]本例高热寒战羁留缠绵 1个月,西医诊断为肝脓肿,使用抗生素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泻肝通络、豁痰利水,疗效不好。老师接诊后突破思维定势,以重剂温阳导滞为主,辅以清热利湿,祛瘀通络,竟然渐入佳境,有些出人意料。这种以温热药物为主治疗肝脓肿的经验,迄今似未见到临床报道,值得认真总结。
[老师]问题的关键是准确辨证,而不是具体用什么药物。当辨清“阳虚湿温”之证后,我才大胆使用大方复治法,以重剂干姜附子汤合平胃散温阳导滞为主,配合三仁汤宣畅三焦,清热利湿,再加穿山甲、三七、王不留行祛瘀通络。
[学生丙]我附带提一个问题:关于内脏之痈,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了肺痈和肠痈的证治,据说详而完备,按法治之多验。世称仲景之书,原为扶危救颠而设,观肝痈的危重程度,绝不亚于膈痈和肠痈,为什么仲景之书竟不记载呢?
[老师]仲景书中无肝痈,历代医书提到肝痈的也不多,清代《马培之外科医案》倡用舒肝涤痰汤治疗肝痈,迄今未见单独使用之而治愈的报道。我想,古代文献记载肝痈殊少,是否与医家们缺乏行之有效的经验有关呢?至于现代及当代医家中,则不乏单独使用中药治疗肝痈而终告失败,不得已转西医治疗,甚至转外科手术者。本例乃肝脓肿之炎变期,尚未**成脓,我亦不敢贸然独用中药,而是中西药物配合治之。因此,摆在当代中医面前的临床课题是,如何大幅度地提高中医药治疗肝痈的疗效,以期有朝—日可以单独使用中药来治疗肝痈危重症,而本例以高热寒战为主症的治验,则提醒我们临证时高度注意不典型的肝痈或肝痈的变证。


3# 板凳
发表于 2014-10-10 15:26 | 只看该作者
老余的资料呀,打过了,很实用,没几个像他这样讲的!
4
发表于 2014-10-10 16:52 | 只看该作者
发病前半月,情怀不畅,以洒遣忧,眠食渐差,精神不振。情绪不好,睡眠不好,伤肝啊。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患者素体强壮,极少生病。这样的一般不得病,得病就躺下起不来。11月初诊。
辨证:郁气不疏,而化热。外感相引而发。柴胡白虎汤加四君子汤合方。(一味麻黄汤,煎)。 (瞎分析的,大家看乐就行!)
—日,感觉渐渐恶寒,周身酸懒,体温38.5℃,入夜即高热寒战,体温升至 39.5℃。
一医汗之,次医汗之,三医汗之,早变症了吧!
百家讲坛:大国医,朱丹溪,第二集,老师(罗知悌)用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8 22:2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