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69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资源] 氨溴特罗口服液改善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症状临床疗效观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6-25 2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摘 要  目的 评估氨溴特罗口服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患儿的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哮鸣音等临床表现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117例8个月至10.5岁患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伴喘息儿童, 随机分为治疗组( 氨溴特罗口服液)和对照组( 盐酸氨溴索糖浆)。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3、5d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哮鸣音评分及综合评分变化。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哮鸣音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P < 0.05); 治疗组治疗1、3、5d后缓解咳嗽症状、排痰困难症状、哮鸣音的有效率及缩短上述表现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P < 0.05) ; 在减少痰量与痰液黏稠持续时间上的疗效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 治疗组治疗5d后呼吸道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结论 氨溴特罗口服液对于改善支气管炎患儿的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喘息等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关键词] 氨溴特罗口服液; 支气管炎; 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A
    氨溴特罗口服液其有效成分为盐酸氨溴索和盐酸克仑特罗, 盐酸氨溴索是一种化痰、止咳药, 而盐酸克仑特罗则是一种支气管弛张剂, 两种成分在药代动力学上无相互影响, 在药效学上可相互协同。本研究于2004年6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单盲( S ing le-blind)研究方法, 研究其对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伴喘息患儿在缓解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喘息等症状方面的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 1 病例选择 入选标准: 年龄6 个月至14 岁, 男女不限, 具有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伴喘息等引起的咳嗽、痰液黏稠、排痰困难、哮鸣音等。所有患者自愿作为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年龄不符合要求; 同时使用其它化痰止咳药物, 其它B2-受体激动剂或茶碱类药物, 但可以同时应用抗生素; 使用糖皮质激素者; 甲亢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肝肾功能不全; 30d内曾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
    诊断标准: 参照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一般资料: 120例患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伴喘息儿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以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儿科哮喘专科门诊, 其中3 例( 治疗组2例, 对照组1例)因记录资料不完全被剔除。年龄8个月至10. 5岁, 病程1--30d, 用SAS统计软件产生随机号, 分为两组, 具体资料见表1, 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P > 0. 05)。

2# 沙发
发表于 2014-6-25 2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aogao001 于 2014-6-25 21:08 编辑

1. 2 方法
    (1)临床用药: 治疗组采用氨溴特罗口服液,对照组采用盐酸氨溴索糖浆治疗, 疗程均为5d。两组患儿根据病情可给予除糖皮质激素、B2受体激动剂等支气管弛张剂以外的临床治疗。
    (2)临床观察内容和评价指标: 呼吸道症状评分: 患儿或患儿家长将治疗1、3、5d后的呼吸道症状记录在设计好的表格上。评分标准见表2。
3# 板凳
发表于 2014-6-25 21:10 | 只看该作者
1. 3 疗效评估标准
   (1)单个症状疗效评估: 临床控制:症状轻度或消失; 显效: 症状由3分转为1分或由2分转为0分; 好转: 症状由2分转为1分或由1分转为0分; 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有效率= ( 临床控制例数+ 显效例数)÷总病例数× 100%。
   (2)单个症状持续时间: 症状评分由3、2、1分转为0分所持续的时间, 并作为完全数据处理; 若治疗5d后症状评分仍不为0, 则症状持续时间为5d, 并作为截尾数据处理。
   (3)症状总积分改善百分率: 临床症状综合改善率=(治疗前各单项分值总和-治疗后各单项分值总和) A治疗前各单项分值总和× 100%。痊愈: 服药后症状总积分改善百分率≥ 75%; 显效: 服药后症状总积分改善百分率≥50%、< 75%; 好转: 服药后症状总积分改善百分率≥ 25%、< 50%; 无效: 服药后症状总积分改善百分率< 25%。

    1. 4 统计学分析 所有的资料采用SAS6. 12软件包分析。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呼吸道症状评分分析( 团体t检验) 两组治疗前呼吸道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见表3。
4
发表于 2014-6-25 21:11 | 只看该作者
2. 2 两组治疗前后呼吸道症状评分分析(配对t检验)两组治疗5d后咳嗽、痰量、咳痰难易程度、哮鸣音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P < 0.001。
    2. 3 两组治疗第1、3、5天后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1、3、5d后对咳嗽症状的有效率分别为47.2%、70.9%、81. 8%,对照组0、14.0%、51. 8%, P < 0.05; 治疗组减轻咳痰难易程度的有效率分别为5.45%、52. 7%、83. 6%, 对照组0、33. 3%、63. 2%, P < 0.05; 治疗组减少哮鸣音的有效率分别为9. 0%、27. 3%、41. 8%, 对照组0、0、7. 3%, P < 0.05。在减少痰量的有效率上两组无显著差异, P > 0.05。见表4。
5
发表于 2014-6-25 21:12 | 只看该作者
2. 4 呼吸道症状持续时间分析( log-rank检验) 治疗组治疗后咳嗽持续时间( 按天)、咳痰难易程度持续时间、哮鸣音持续时间分别为3. 5±0.1、3.1 ± 0.1、3.0 ± 0. 2, 对照组4. 6 ± 0. 1、3.5 ± 0. 1、4. 0 ± 0, P < 0.05。两组在咳痰持续时间上无显著差异, P > 0.05。见表5。
6
发表于 2014-6-25 21:13 | 只看该作者

    2. 5 呼吸道症状总分分析(卡方检验)结果表明, 治疗组治疗后5d呼吸道症状总有效率为92. 7%, 对照组75. 4%,P < 0.01。
    2. 6 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脱落率分析( Fisher s'确切概率分析)的结果为治疗组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脱落率分别为3.4%、5. 2%, 与对照组的1.7%、3. 4%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治疗组用药后有2例腹泻, 对照组治疗后有1例腹泻、1例呕吐, 继续用药, 上述症状消失, 考虑与药物可能无关。

    3 讨论
    呼吸道疾病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其中咳嗽、咳痰、排痰困难、哮鸣音是呼吸道疾病的常见表现, 由于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在呼吸道出现炎症时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易造成气道狭窄, 因而在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咳痰、排痰困难、哮鸣音时应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尤为重要。
    氨溴特罗口服液是盐酸氨溴索和盐酸克仑特罗的复合制剂, 其中盐酸克仑特罗是天然儿茶酚胺类的合成衍生物, 为选择性很强的B2-受体激动剂, 对支气管平滑肌B2-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激动作用, 能有效地解除支气管痉挛, 其作用为舒喘灵的100 倍, 其特点是起效快, 维持时间长, 毒副反应轻。盐酸克仑特罗还有较强的抗过敏和明显增强支气管纤毛活动的作用, 并作用于溶酶体, 能促进黏液溶解, 有利于痰液的排出。而盐酸氨溴索是一种较新的黏液溶解剂, 可作用于气道分泌细胞, 调节浆液和黏液分泌, 增加溶胶层厚度, 使纤毛活动空间增加; 同时, 盐酸氨溴索可加强纤毛摆动的强度和频率, 最终使黏液纤毛装置运输能力提高, 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另外还具有抗氧化、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如组织胺、白三烯、IL-4、IL-13、TNF-A、IL-2 及干扰素等)、松弛气道平滑肌、促进肺表面物质的合成等诸多作用, 因而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防和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蛋白沉积症、**S、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中耳炎及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这两种用药除各自作用外还有协同作用, Pa iret等报道同时使用盐酸氨溴索和盐酸克仑特罗可以明显增强盐酸克仑特罗的支气管解痉作用。本研究表明使用氨溴特罗口服液可明显缓解咳嗽、咳痰及排痰困难、减少哮鸣音等呼吸道临床表现, 证实了氨溴特罗口服液具有缓解咳嗽、化痰、平喘的作用, 另外, 本研究发现, 由于在氨溴特罗口服液中加用了支气管弛张剂盐酸克仑特罗后, 使它的缓解咳嗽、平喘、缓解排痰困难的效果明显优于盐酸氨溴索糖浆。
    氨溴特罗口服液适用于儿童, 口味好, 容易为儿童接受, 服药依从性好, 服药期间脱落3 例(治疗第3 天脱随访), 脱落率为5. 2%, 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临床研究期间治疗组有2例患儿出现轻微腹泻, 继续用药后症状消失, 考虑与用药可能无关, 未见有皮疹等其他过敏反应。总之, 氨溴特罗口服液作为化痰、缓解咳嗽、平喘的一种新剂型, 疗效可靠、安全性好、依从性高, 值得儿科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略)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年1月第21卷第1期

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 李云珠1, 陆 权3, 张灵恩4, 王立波4, 李 臻2, 邵 洁1, 钟文伟1, 陆 敏3, 任慈芳4, 俞善昌1

作者单位: 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儿科, 上海200025; 2.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3.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4.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4 14:3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