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9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讲座与征文] 郭士魁治心律失常经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6-24 1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郭士魁治心律失常经验
     2006-12-31 14:07:49 中国中医药报     关键词:郭士魁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脉结代”的范畴,胸痹、心痛病人,脉律的变化多见,其形成的基本原因与《金匮要略》所述的胸痹、心痛的病因“阳微,阴弦”是分不开的,即心(胸)阳虚或若干脏器的阳虚,以及在阳虚基础上所形成的气滞、寒凝、血瘀、浊阻等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脉络阻滞、心失所养而发生脉结代。尤其真心痛的病人,心痛甚,大汗淋漓,手足青至节,心阳衰微,脉象可呈虚数无力或三**调或结代等各种紊乱心律。
    辨证施治
    阴虚阳亢  心悸气短、头痛头晕,心烦易怒;口干目涩,手足心热,舌红,苔白或薄黄,脉弦滑数或有促象。治疗宜育阴潜阳、宁心复脉之剂。可用天麻钩藤饮合补心丹化裁。
    气阴两虚  见心悸气短,口干乏力,失眠多梦,舌红或胖大,苔白润,面色黄白或暗滞少华,脉细无力兼促或结代。治宜益气育阴,宁心复脉。可用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阴虚  口渴,盗汗,心悸,五心烦热,头晕腰酸,舌质红,苔白,脉数或促,结代。治宜育阴清热,宁心复脉之剂。用补心丹合一贯煎化裁。
    阳虚  心慌气短,肢冷腹胀、浮肿,舌体胖质暗,苔白,脉细数无力或促结代。治宜益气活血,温阳利水,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另:气虚或心脾肾阳虚:见头晕气短,畏寒肢冷,或腹胀腰酸,重者有昏厥,舌胖质淡、暗,有齿痕,脉迟结代。心电图为Ⅱ或Ⅲ传导阻滞。证属气虚或心脾肾阳虚,并兼有气滞血瘀,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20g,生黄芪20g,川芎12g,赤芍15g,鸡血藤15g,柴胡10g,升麻6g,红花10g,桂枝10g,柏子仁10g,仙灵脾12g,补骨脂12g。
气滞  
(1)气虚合并气滞血瘀(多见冠心病):见胸闷痛,心悸气短,倦怠乏力,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结代。治宜益气活血,宽胸理气,方用生脉散、柴胡舒肝散、四逆散、四七汤等加减。
    (2)肝肾虚、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见头晕心悸,心烦易怒,两胁痛,月经失调,舌胖质淡苔白,脉弦细数。治宜舒肝降逆,益肾宁心,方用旋覆代赭汤合五子衍宗、二仙汤等加减。
    气虚血瘀  见心悸气短乏力,心痛甚,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涩、促、结代。治宜益气活血,宁心复脉,方用冠心Ⅱ号、失笑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
    痰浊瘀阻  见胸闷痞满,心悸恶心,苔白滑或黄腻,脉结代而滑。治疗宜重用利湿化痰或清热化痰之剂:二陈汤、温胆汤、导痰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小陷胸汤等加减:方①:栝楼20g,薤白12g,半夏12g,陈皮10g,泽泻12g,南星6g,郁金12g,菖蒲10g,川芎15g,枳壳10g,党参20g,生龙骨30g。方②(热痰):栝楼20g,黄连6g,半夏12g,郁金12g,银花藤12g,黄芩10g,当归10g,红花12g,生龙骨20g,珍珠母30g。
    温邪伤营,心阴虚损  见身热乏力,口于咽痛,心悸怔忡,舌红苔白或薄黄,咽赤,脉滑数,或促结代。治宜养阴清热解毒,方用补心丹、一贯煎加减。
    临诊体会
    心律失常一般多与心、肝、肾三脏关系密切,如心阴虚、心阳虚、心脉瘀阻、肝郁不疏、肝气郁滞,或肝郁化火,致使心火偏旺、心肾阳衰等均可出现脉促、脉结代。
    临床常见心痛心痹脉结代者,多为气虚或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或为阳虚寒凝脉迟等。心肌炎之脉结代,多为外感热邪损耗心阴,或久病气阴两虚,脉数结代。
    治疗时,益气药常用:太子参、党参、黄芪;养阴药常用: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百合等。活血常用: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丹参、鸡血藤;温阳常用:附片、细辛、干姜、桂枝;疏肝理气常用:柴胡、郁金、香附、陈皮;芳香温通常用:良姜、荜拔、降香、沉香;平肝降逆常用:旋覆花、代赭石;养心安神常用:柏子仁、枣仁、生龙牡、珍珠母等;清热常用:双花、大青叶、板蓝根、黄芩、莲子心等。
典型病例     
仇某,男,54岁,工人。
    患者于1977年7月因生气后,发现心悸不适,去北京某医院治疗,作心电图为频发性室性早搏,用西药治疗,症状减轻,早搏明显减少。3个月后心悸复发,曾服西药效果不明显。1978年3月来西苑医院门诊治疗,心律不齐,时多时少。近一个月来早搏仍频繁,自觉心悸,轻度胸闷。于1979年9月11日住院治疗。
    10月5日郭老看病人,患者自觉心悸、胸闷、头晕,无心绞痛及其他不适,舌胖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心律74次/分,心律不整;早搏34次/2分,血压140/90mmHg。脉细结代。证属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宽胸复脉。方用:党参20g,丹参30g,麦冬15g,生地15g,桂枝12g,五味子12g,红花10g,郁金20g,薤白15g,栝楼20g,柏子仁10g,良姜10g,珍珠母30g,炙甘草6g。
    方中以党参、麦冬、五味子(生脉散)益气育阴。栝楼、薤白、郁金宽胸理气。桂枝、良姜温阳通脉。红花、丹参活血化瘀。柏子仁、生地、珍珠母、炙甘草养血复脉。本方服三剂后,早搏明显减少,10月11日至10月17日一周未发早搏。
1979年11月3日郭老再看病人,胸闷、心悸明显减轻,食纳、睡眠好,心律68次/分,示波2分钟只发现室性早搏1次。血压120/80mmHg,舌胖质淡苔白,脉弦细。治宜养阴疏肝,活血复脉。方用生脉散合一贯煎加减:党参30g,麦冬12g,五味子10g,川楝子12g,炒枣仁15g,当归12g,生地12g,首乌藤30g,丹参30g,柏子仁15g,苦参15g,柴胡12g,郁金12g,姜黄12g。本方加减服用,早搏为偶发0~1次/分,自11月21日始,早搏消失,观察三周均未发生过心律不齐,自觉症状已完全消失,一般情况好。患者于12月11日带方出院。
按  此例患者有心慌,胸闷,舌胖质淡,边有齿痕,脉结代等表现,证属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而以气虚气滞较为明显。心主血脉,心之合脉也。气血充足则血脉流通,心得血养。气血虚则易发生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又易发生血瘀,脉行不利而发生心律失常。因此治疗应以益气养阴为本,活血宽胸复脉为标,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加温通活血宁心之剂,而脉渐复。
    陈某,男,60岁,干部。
    1977年5月19日初诊:患者于1952年发现有心律不齐,检查为房性早搏。1968年加重,曾在某医院住院,诊为冠心病,用过多种西药。1976年早搏增多,心悸胸闷,心电图示室性早搏,且经常有二联律、三联律,服过心得宁、心得安等,稍有减轻,服Propafenon可消失,但停药后又复发而来诊治。既往有高血压,血压波动在140~190/80~110mmHg,目前服心得宁,仍有心悸、胸闷、乏力,脉代,舌质暗,苔白,血压190/100mmHg,听诊三联律。中医诊断:胸痹、心悸,证属气滞血瘀,气阴两虚。西医诊断: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治以育阴益气,活血宁神。方用:党参18g,丹参25g,北沙参15g,当归15g,麦冬15g,五味子12g,柏子仁10g,菖蒲15g,桂枝10g,生地18g,玉竹15g,红花10g,炙甘草12g,紫石英30g。
    5月26日二诊:药后早搏减少(上午九时以后就减少),脉弦数偶结,舌暗红苔薄,早搏5次/2分,血压148/88mmHg。前方继服。
    6月2日三诊:早搏很少,偶尔有,症状减轻,心得安已停服,脉沉弦,舌质暗,心律76次/分,未闻期前收缩,血压146/86mmHg。  前方紫石英减为25g。
    6月21日四诊:症状渐轻,十天来心律不齐基本消失,别无不适,血压140/80mmHg。舌质暗红,少津白苔,脉弦细,心律齐,心律78次/分。为巩固疗效,继服丸药:柏子仁60g,玉竹120g,生地90g,肉桂10g,红人参15g,红花60g,菖蒲90g,炙甘草90g,紫石英30g。共研细末,水丸,每次10g,每日2次服。
   按  本例原有高血压病、冠心病,自觉心悸、胸闷、乏力,舌质暗,苔白,脉结代。证属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治疗以益气育阴、活血宁心复脉之剂。方中党参益气,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丹参、当归、红花活血养血,柏子仁、五味子、菖蒲、紫石英宁心复脉。(翁维良  于英奇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03:5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