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572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资源] 四大常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2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四大常规检验
血、尿、粪及痰液检验,在历史上曾称之为四大常规检验。随着检验内容的扩展和深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所谓常规检验已被系列化检验所替代。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机械化自动化也会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和制抑,尤其是在野战条件下有时难以进行。所以,在战时,简便快速的检验显得十分必要。
血常规检验
内容: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1、血红蛋白(Hb)测定(氰化高铁法—HiCN)
(1)原理:血液经HiCN试剂稀释作用后,血红蛋白衍生物被转化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在分光光度计540处比色读取吸光度,根据标准液的吸光度,可计算出浓度,有条件的单位也可根据其摩尔消光系数计算出含量。
(2)试剂:***50mg,高铁***200mg,无水磷酸二氢钾140mg,Triton X-100 1.0ml,加水到1000 ml。
(3)方法: 5ml试剂中加入20μl全血,混匀后5分钟,用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处,光径1.000cm,以试剂校正零点,测定吸光度(A)。
(4)计算:
血红蛋白(g/L)=测定管吸光度×64458/44000×251
=测定管吸光度×367.7
式中:64458为血红蛋白平均分子量,44000为血红蛋白摩尔吸光度。
如为一般的分光光度计,仍以HiCN标准参考液绘制标准曲线的方法为妥,即以系列(5、100、150、200 g/L)血红蛋白标准参考液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实际使用也较方便。
(5)正常参考值:男120~160 g/L,女110~150 g/L,新生儿170~200 g/L。
(6)临床意义: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所含的红{BANNED}素,由蛋白质链和含铁的分子构成。其功能是将氧携带到全身的组织细胞。血红蛋白测定就是检查被测试者有否贫血?贫血的轻重程度。
判断贫血的标准;WHO:成年男性Hb<130 g/L,成年女性Hb <120 g/L,孕妇Hb<110 g/L;国内:成年男性Hb120 g/L,成年女性Hb,110 g/L,孕妇Hb<100 g/L。
贫血的轻重标准:Hb<30 g/L为极重度, Hb30-60 g/L为重度, Hb60-90 g/L为中度, Hb90-120 g/L为轻度。附:沙利氏比色法:1%盐酸溶液0.4 ml,加被测血液20μl,混匀10分钟后,在比色柱内徐徐加入蒸馏水稀释,直至与两侧标准黄褐色玻璃色泽完全相同为止,读取液面刻度即可。
2、白细胞计数
(1)原理:血液经稀酸稀释后,红细胞被破坏溶解而保留了白细胞,通过血细胞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
(2)试剂:冰乙酸2ml,蒸馏水98ml。
(3)方法:小试管1支,加入白细胞稀释液0.38ml,用校正合格的微量吸管准确吸入20μl全血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充池,静止2~3分钟,用低倍镜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
(4)计算;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4×10×20×106=白细胞数/L(即: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50×106=白细胞数×109/L)。
(5)正常参考值: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
(6)注意事项:如在手指采血不能用力挤压;计数时压线细胞应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进行;充池后细胞分布基本均匀,即2次计数误差不得超过10%;如于严重贫血患者出现相当数量有核红细胞时,应按下法校正除去。
校正公式:校正后白细胞数=校正前细胞数×100÷(100+分类时计数100个白细胞所见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7)临床意义: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维持一定的数量,在病理情况下常发生显著的变化,不但数量上甚至在质量上也发生改变,因此白细胞计数对于疾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3、白细胞分类计数
(1)原理:将血液制成薄膜涂片,用复合染液染色,由于各类白细胞所带电荷不同,即带阳性电荷的颗粒嗜酸细胞(含精蛋白、组蛋白)与带阴性离子的酸性伊红结合而染成红色,而带阴性电荷的颗粒嗜碱细胞(含酸性物质)与带阳性离子的碱性美兰结合而染成兰色,中性颗粒同时可结合两种染料,故染成淡红色,根据以上细胞受色特征,在显微镜下可将它们分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2)试剂
瑞氏-姬姆萨染液;瑞氏染料1克,姬姆萨染料0.3克,置研钵内,用500 ml甲醇(分析纯) 分数次反复研磨,每次将上液收集到棕色玻瓶内,直至将研钵内染料洗净为止,放置室温每天早、晚各振摇数分钟,一周后即可应用。
磷酸盐缓冲液(pH6.4~6.8);无水磷酸二氢钾0.3克,无水磷酸氢二钠0.2克,加水至100ml(也可用自来水替代)。
(3)方法:取约5μl血液置于载玻片一端,用推片使其与载玻片约成45度角,匀速向前推成薄片,使成约2㎝×3~4㎝大小,能区分头、体、尾的血膜。干后在血膜上滴加瑞氏-姬姆萨染液3滴,使其覆盖整张血膜,约1分钟时加上磷酸盐缓冲液5~10滴,吹匀后染色约10分钟,用流水充分冲洗。在体、尾交界染色良好的区域,用油镜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计算出百分率。
(4)正常参考值:
成年人:中性杆状及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嗜碱性粒细胞0~0.01,淋巴细胞0.20~0.40,单核细胞0.03~0.08(婴幼儿及儿童淋巴细胞比例会更高一些)。
(5)注意事项:染色时要根据室内温度、每批染液特性和所加缓冲液比例来决定染色时间;分类时要先从低倍镜—高倍镜—油镜顺序进行,选择染色好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进行;白细胞总数高时分类总数应增加到200个;在分类的同时要注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及有无血液寄生虫。
(6)临床意义:
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手术后、烧伤等;嗜碱性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中毒等;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百日咳、**、慢淋、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化疗、粒细胞缺乏症、再障、极重度感染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二、尿常规检验
内容:物理学检验(尿量、颜色、透明度、酸碱反应、比重);化学检验(蛋白定性试验、葡萄糖定性试验);尿沉渣显微镜检验。
尿物理学检验
(1)尿量:健康成人一般为1.0~1.5L/24小时,即1ml/h/㎏体重;小儿按㎏体重计算尿量较成人多3~4倍。每日尿量多于2.5L视为多尿(可由于生理性摄入水量过多,精神神经性疾病如精神性多饮多尿、脑肿瘤,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巨人症,肾脏疾病如低钾性肾病、高钙性肾病等,溶质性利尿或水肿吸收如静注甘露醇、山梨醇及水肿恢复期等)。少于0.4L/日或少于17 ml/ h视为少尿(生理性可见于摄入水量过少或出汗过多等,病理性少尿常见于),尿量少于100ml/24 h或12小时完全无尿为无尿或尿闭。
(2)尿色:正常人尿中因含有尿黄素、尿红素、尿胆原、卟啉等,而呈现为淡黄色或黄色。大量饮水尿量增多时尿色淡或无色,相反,尿浓缩时尿色呈深黄或浓茶色。尿色与饮食、服用药物等因素还有关。除以上因素外特别要注意以下颜色:深黄色或黄绿色可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红色或标红色可见于血尿、血红蛋白尿、卟林尿。乳白色(乳糜尿)可见于丝虫病、脂肪尿可见于骨折糖尿病。
(3)透明度:正常新鲜尿为清晰透明,当尿液浓缩或室温低时,尿内含大量磷酸盐、尿酸盐或碳酸盐时可呈现混浊。泌尿系统化脓性感染,尿中含有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时也显混浊。
(4)酸碱反应:酸碱反应用广泛pH试纸(含石蕊指示剂)测试,正常新鲜尿液呈现酸性(5.0~7.0)。大量进食肉类及蛋白质时可呈现弱酸性,大量进食植物性食物时可呈现碱性反应。病理性酸性尿可见于尿路结核、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痛风等。病理性碱性尿可见于剧烈呕吐、碱中毒、输血后、脓尿、肾小管性酸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5)尿比重:是指尿液与纯水的重量在相同体积与同一温度下之比,可用尿比重计测得。尿比重与尿中含固体成份多少有关。正常人任意尿液比重约1.003~1.030,晨尿大于1.020,新生儿1.002~1.004。尿比重增高可见于急性肾炎、高热、脱水、周围循环衰竭伴尿量减少、糖尿病伴尿量增多、使用造影剂等。尿比重减低可见于尿崩症、慢性肾病、使用利尿剂等。
2.尿化学检验
尿蛋白质定性试验(1、加热乙酸法)
①原理:加热可使蛋白质变性凝固,加酸可使蛋白质接近等电点,促使蛋白质沉淀。此外,加酸还可溶解碱性盐类沉淀。
②试剂(5%乙酸液):冰醋酸5 ml加水至100 ml。
③方法:取被检尿液约10 ml于试管内,将试管斜置在火焰上使上部尿液加热至沸,滴加5%乙酸液3~4滴,再煮沸后立即观察结果,如有浑浊或沉淀提示尿内含有蛋白质。
④结果判断:阴性—不显浑浊,微量(±)—黑色背景下呈轻微浑浊,弱阳性(+)—呈明显白雾状,含蛋白质量约0.1~0.5 g/L,
阳性(2+)—呈浑浊,有明显颗粒,含蛋白质量约0.5~2.0 g/L,强阳性(3+)—大量絮片状沉淀浑浊,含蛋白质量约2.0~5.0 g/L,最强阳性(4+)—出现凝块并有大量絮片状沉淀,蛋类白含量>5.0 g/L。
⑤注意事项:加酸应适量,过多远离蛋白质等电点,可造成假阴性;无盐或低盐饮食患者因尿内电解质含量减少,试验前在尿中加入1~2滴饱和氯化钠液,以避出现假阴性;本法
⑥干扰因素少,检出灵敏度为0.15 g/L。
⑦临床意义:正常人尿中含蛋白质微,上述方法呈阴性反应。尿中出现蛋白质可见于功能性、**性、病理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附:尿蛋白质定性试验(2、磺基水杨酸法)
①原理:磺基水杨酸为生物碱试剂,在酸性环境下其阴离子可与带阳电荷的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而淀。
②试剂(100 g/L):取磺基水杨酸20 g,加水至100ml,再加100ml的95%乙醇或甲醇混合即可。
③方法:在试管内加入尿液3~5ml,滴加100 g/L液3~4滴,如尿液浑浊,表示有蛋白质存在,浑浊深浅表含量多少。
④结果判断:与加热加酸法相似。
⑤注意事项:本法灵敏度为0.05~0.1g/L,可作筛选方法;如尿液浑浊可先离心或过滤后进行;强碱性尿可出现假避孕药性,应加稀酸数滴后实验;有机碘造影剂、大剂量青霉素、高浓度尿酸或尿酸盐时均可出现假阳性。
(2)尿葡萄糖定性试验(1、班氏法)
①原理:葡萄糖含有醛基,在热及碱性溶液中,能将溶液中蓝色的硫酸铜(二价)还原为氧化亚铜(一价),出现黄至砖红色沉淀物。
②试剂:分别将硫酸铜(CuSO4•5H2O)10 g、枸椽酸钠42.5 g、无水碳酸钠25 g溶于适量水,把无水碳酸钠液加入枸椽酸钠液中,然后将硫酸铜液加入,最后以水加至1000 ml。 此试剂以0.5%葡萄糖液试验应呈阳性反应。
③方法:取班氏试剂1 ml于试管内,加热煮沸应不变色,加入被检尿液0.1 ml,再加热煮沸1分钟,冷却看结果。
④结果判断:阴性—试剂不变色,如含大量磷酸盐可呈蓝色
浑浊;微量(±)—呈绿色无沉淀(含糖量<5.5mmol/L);+ —呈黄绿色浑浊,管底有少量黄色沉淀(含糖量5.5~27.8mmol/L);2+ —煮沸1分钟时即呈黄绿色浑浊(含糖量27.8~55.0mmol/L);3+ —煮沸15秒钟时即呈土黄色沉淀(含糖量55.0~111.1mmol/L);4+ —煮沸时即呈现大量砖红色沉淀,上液呈无色(含糖量>111.1mmol/L)。
⑤正常参考值:正常尿液本法示阴性;当血糖>8.88 mmol/L(160mg/dl)超过肾糖阈时,可出现尿糖。
⑥注意事项:煮沸时间不得少于1分钟;应使其自然冷却;尿中含大量尿酸盐时应先冷却除去,否则会有微弱还原作用;链霉素、维生素C、水合氯醛等还原性药物及中草药中的大黄、黄连、黄岑可呈假阳性反应。
⑦临床意义:尿糖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服、注射大剂量葡萄糖及精神激动等也可能导致阳性反应。
附:尿葡萄糖定性试验(2、试剂带法)
①原理:试剂带中之葡萄糖氧化酶与尿中存在的葡萄糖作用,使葡萄糖失去两个氢离子而成为葡萄糖酸内酯,经水化后形成过氧化氢,在过氧化酶的存在下过氧化氢使色素原(邻联甲苯胺、碘化钾等)氧化而呈色。
②作操:将试剂带浸入尿中5秒钟取出,1分钟时在自然光线或日光灯下与标准板比较而得出结果。本法较班氏法更灵敏(为5.5 mmol/L)。
③注意事项:尿液要新鲜;试剂带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及阳光下,在有效期内使用;操作应按要求进行;尿中含大量维生素C或汞利尿剂后可呈假阴性。
3、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1)半定量沉渣镜检
①操作:在刻度试管内加入被检新鲜尿液5 ml,1500转/分,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留下0.2沉渣,轻摇混匀,取约0.02置载玻片上,加盖片后镜检。
②结果判断:先以10×10低倍镜观察全涂片,再用10×40高倍鉴定细胞、结晶成分和估计数量,应以10个视野平均量报告,管型则以低倍镜为单位报告。
判断标准:细胞数10个以内:按最低值~最高值/HP报之;
+:细胞数10数个/HP;2+:细胞数数10个/HP;3+:细胞数平布视野/HP;4+:细胞数充满视野/HP。
(2)定量沉渣镜检
取早晨新鲜混合尿直接滴入血细胞计数池内,计数5大方格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及管型,结果×2,得出每微升内的数。
正常值:正常人新鲜尿中红、白细胞及小园上皮细胞为0~2个/微升,超过2~5个/微升为可疑,10个/微升为阳性。
注意事项:一般以第1次晨尿作为标本进行检验;尿杯应赶紧、干燥,女性患者要避免**分泌物污染;留取标本后要在1小时内送检。
临床意义:细胞:尿内白细胞增加,表示泌尿系有化脓性炎症;红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球炎、泌尿系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各种上皮细胞;管型:透明管型偶见于浓缩尿、轻度功能性改变,肾实质性病变如肾小球肾炎时,可见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可见于肾小球肾炎,脂肪管型可见于慢性肾炎肾病及类脂性肾病,蜡样管型可见于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病变时(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淀粉样变);结晶:常可见尿酸结晶、胆红素结晶、磺胺类等药物结晶;寄生虫卵、滴虫、霉菌。
(3)尿沉渣中常见的成分分析
① 红细胞:尿沉渣中见到的红细胞形态,可因尿渗透压、HP、留尿后放置时间长短及红细胞经过肾单位或离心时的损伤,因而,可有较大变化。根据患者病因,结合红细胞形态,大体可将血尿区分为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一般而言肾小球性血尿,尿中红细胞<8000/ml,尿沉渣中红细胞大部分(>70%)呈多形性改变(环形、古钱样、棘形或瘤形、颗粒状、大小不等、碎片);而非肾小球性血尿,尿中红细胞>8000/ml,尿沉渣中红细胞主要为正常形态或单一型变形红细胞,而且变形红细胞为数甚少。
②白细胞:尿中所见之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在新鲜尿中白细胞外形完整、园形、直径10~14,浆内颗粒清晰,胞核清楚,常分散存在。由于,尿液的渗透压、HP、放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胞体可以增大或缩小、变形或结构模糊。
正常人尿中可见到少量白细胞,离心沉淀法0~5/HP。大量出现表示泌尿系统患有炎症其意义如下:
白细胞伴小园上皮细胞增多,提示肾盂肾炎;白细胞伴尾形上皮细胞增多,提示肾盂炎;白细胞伴园形(或大园形)上皮细胞增多,提示膀胱炎;白细胞伴扁平上皮细胞增多,提示尿道炎或混入白带;白细胞增多伴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肾单位)炎症。
③上皮细胞:在生理和病理代谢过程中,泌尿生殖道的上皮细胞可随时脱落并混入尿中排出。尿中上皮细胞有来自肾小管的立方上皮;有来自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和部分尿道的移行上皮;有来自尿道中段的假复层柱状上皮;还有来自尿道口和**的复层鳞状上皮。
④管型:管型是在远端肾小管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管内形成的蛋白质和细胞、颗粒等成份的管状凝聚物。其种类、数量对肾脏实质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⑤  结晶:常可见尿酸结晶、胆红素结晶、磺胺类等药物结晶。
⑥寄生虫类:尿液中有时还可见到蛲虫卵、蛔虫卵等(尤其是小孩),大人尿中也可见到滴虫,如**滴虫。
尿分析仪法:
操作按分析仪说明书进行。
注意事项:
①试剂带要按要求保存和使用;
②试剂带浸入尿中的时间要按规定严格控制;
③要充分认识尿分析仪法各试剂块的特性,正确解释实验结果:如尿蛋白主要针对白蛋白而对球蛋白不敏感;尿胆红素灵敏度很低(比哈里森氏法低30倍);尿酮体也比手工法低1个量级;而尿隐血灵敏度比手工法高1~2个量级。
三、粪便常规检验
内容:一般性状检查(颜色、性状、病理物)、显微镜检查。
1、颜色:正常粪便因含粪胆素而呈棕黄色。可因食物、药物或病理原因而改变。灰白色见于钡餐后、服用矽酸铝、胆道阻塞或胆汁缺乏;绿色见于食用含叶绿素的蔬菜;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米泔水样见于霍乱
2、性状:可报告为软、硬、糊、稀、泡沫样、水样、血样、粘液脓样等。
3、病理物:肉眼可见的病理物有;血液、粘液、蛔虫、蛲虫、绦虫节片等。
4、显微镜检查:
⑴操作:洁净玻璃片上置生理盐水1~2滴,挑取不同部位或病理部位粪便少许,涂成簿片,上盖毛玻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以序检查。
⑵可见到的病理成份:
①  细胞:红细胞、白细胞或脓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等。
②寄生虫:虫卵:可见到蛔虫卵、鞭虫卵、钩虫卵、蛲虫子卵;肝吸虫卵、血吸虫卵、肺吸虫卵、姜片虫卵;绦虫卵。鞭毛虫(梨形鞭毛虫滋养体及包囊、人肠滴虫、肠内滴虫、中华内滴虫滋养体及包囊)及纤毛虫(结肠小袋纤毛虫滋养体及包囊)。滋养体或包囊(痢疾、结肠、微小)。
②  其他:夏科-雷登结晶、血晶、脂肪、霉菌。
(3)临床意义:
①细胞:红细胞可见于肠道中、下部出血及阿米巴、细菌性痢疾;白细胞或脓细胞可见于肠道炎症及细菌性痢疾;上皮细胞多来自肠壁粘膜;吞噬细胞常见于急性菌痢;夏科-雷登结晶及血晶可见于胃、肠道出血。粪便中出现大量脂肪是由于脂肪消化吸收不良,见于胆道阻塞、胰腺功能不全或肠吸收不良综合症,特发性脂肪泻、幼儿乳糜泻等。人体酵母菌易于包囊相混,但迂蒸馏水即破裂可区别之。
②虫卵:人体粪便中最小的虫卵是肝吸虫卵(25~ 35μm ),最大的是姜片虫卵( 80~ 130 μm );蛲虫卵采用透明胶带**粘取法可提高阳性率,钩虫卵、蛔虫卵及鞭虫卵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可提高阳性率。粪便中的肺吸虫卵一般是由于吞入痰液所致。阿米巴又称变形虫,人粪便内主要有:痢疾(溶组织)阿米巴、结肠阿米巴、微小阿米巴、嗜碘阿米巴等。其中痢疾阿米巴具有致病
梨形鞭毛虫即兰氏贾第鞭毛虫,寄生于人小肠上端,可引起胆囊炎或肠炎。肠滴虫寄生要人大肠,一般不致病,滋养体常见于腹泻患者粪便。
结肠小袋纤毛虫,60× 80μm ,周身有纤毛,能前后运动,一般寄生于猪的肠道,但也可传染给人,造成腹泻。
四、痰液常规检验
痰液是肺泡、支气管或气管的分泌物。正常人分泌量很少,当呼吸道粘膜受**时,痰液分泌量增多。痰液检验对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肺吸虫病等肺部疾病和肺部肿瘤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1、常规检查内容:肉眼检查(色泽、、气味、病理物),显微镜检查。
⑶  气味:新鲜未分解的痰液常无嗅味,如在体内或体外分解后可产生各种臭味,常见的有:
①***嗅:可见于肺坏死、***性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晚期肺癌等。
②甘嗅: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的痰,未经细菌分解时略带甜嗅味。
④  粪嗅:见于膈下脓肿与肺沟通时的痰。
(4)病理物:
①支气管管型:可见于大叶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纤维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痰中。
①  狄特立氏痰栓;为黄色或暗灰色酪样组织,米粒大小,带有恶嗅。偶见于支气管性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性坏疽的痰内。
3、  显微镜检查
⑴ 痰液标本常规显微镜检查一般采用生理盐水涂片,低倍镜、高倍镜进行。方法:玻片上置生理盐水2滴,用竹签挑取痰液少许,涂成簿片,盖上毛玻片后镜检。
⑵痰液常规镜检时可见到的病理成份:
①白细胞:数量少时一般无临床意义。呼吸道炎症时增多,在支气管哮喘、过敏性支气管炎、肺吸虫病及热带性嗜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痰中嗜酸性白细胞比例增高(必要时涂片染色后油镜分类)。
②红细胞:脓性或粘液脓性痰中均可见到个别红细胞。
③上皮细胞:常可见到口腔扁平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杯状上皮细胞。
④心力衰竭细胞:为圆形成堆的黄色或褐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单核细胞或肺泡上皮细胞。常见于肺部长期郁血和心脏代偿机能不良患者痰液内,偶见于肺炎、肺气肿、肺栓塞和肺出血病人。
⑤含碳细胞:为大单核细胞或肺上皮细胞,浆内吞噬有黑色或棕黑色的炭粒。见于过量吸烟或生活在富有烟尘环境中的健康人痰内。
⑥肿瘤细胞:形态变化大,常呈脂肪样和空泡样变性,大小不一,核大浆少,染色后可见核仁,常成堆出现,应根据临床综合考虑。
⑦其他有关可能见到的成分:夏科-雷登结晶(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或肺吸虫病患者偶可见)、胆固醇结晶(肺脓疡、肺结核时偶可见)、胆红素结晶(偶见肺脓疡病人);肺吸虫卵、钩虫卵、蛔虫卵及阿米巴滋养体等。
⑶痰液常规检查注意事项:常规检查痰液标本应采集清晨从呼吸系统咳出的第一口或上午新鲜咳出的痰为好;涂片时要选取浓厚痰液标本、涂片厚度要适中;涂片上盖上毛玻片以防沾染显微镜。
2# 沙发
发表于 2014-5-24 09:54 | 只看该作者
四大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必查项目,感谢楼主分享,学习中
3# 板凳
发表于 2014-6-7 17:08 | 只看该作者
过来学习一下,希望能学到有用的新知识,谢谢慷慨的分享,甚是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13:26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