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45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执业药师] 2014爱爱医执业药师复习每日一帖-----药理学(48)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第三十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第一节利尿药

  利尿药是一类直接作用于肾脏,影响尿的生成过程,促进电解质和水的排出,增加尿量,消除水肿的药物。

  一、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尿液的生成: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管的重吸收及分泌。
  利尿药通过作用于肾单位的不同部位、不同环节而产生利尿作用。
  (一)肾小球的滤过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低分子物质和水经肾小球滤过,形成原尿,原尿中99%的水和钠在肾小管被重吸收,仅1%左右成为终尿,被排出体外。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对终尿的形成影响小,基本无利尿作用。
  肾滤过严重降低的患者,应用强心苷、氨茶碱、多巴胺等,通过加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也能利尿。
  (二)肾小管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1.近曲小管
  原尿中60%-70%的Na+在近曲小管重吸收。
  机制:
  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酐酶催化→碳酸→水解→H+。通过管腔侧Na+-H+交换、基膜侧Na+,K+-ATP酶(Na+泵)转运。
  碳酸酐酶抑制药:减少H+生成而利尿,但较弱。
  2.髓袢升支粗段
  原尿中约1/3的Na+在此段被重吸收。
  机制:氯化钠的重吸收,依赖于管腔膜上的Na+-K+-2C1-同向转运机制,将管腔内的Na+、K+和2Cl-同向转运至细胞内,Na+再吸收入血,K+返回管腔内。
  此过程无水的重吸收,造成尿液稀释,肾髓质高渗的现象。
  当低渗尿流经高渗髓质中的[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管时,在抗利尿激素的影响下,水被重吸收,使尿液浓缩。
  袢利尿药,如**等:抑制Na+-K+-2Cl-同向转运机制,产生强效利尿作用。
  3.远曲小管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管
  此段有5%~10%的Na+被重吸收。
  机制:
  通过Na+-Cl-同向转运机制,将Na+、Cl-同向转运至细胞内,转运速率较粗段为慢。
  存在H+-Na+交换、K+-Na+交换。
  醛固酮促进的Na+重吸收和K+的分泌。
  噻嗪类:抑制Na+-C1-同向转运系统,发挥利尿作用。

  二、利尿药的分类
  常用利尿药按它们的作用强度和部位分为三类:
  1.强效利尿药
  主要作用于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干扰Na+-K+-2C1-同向转运系统,利尿作用强大,也称袢利尿药,如**、依他尼酸、利尿酸及布美他尼等。
  2.中效利尿药
  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的Na+-C1-同向转运系统,利尿作用中等,如噻嗪类、氯噻酮等。
  3.低效利尿药
  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管,利尿作用弱于上述两类。主要有钠通道阻滞药,如氨苯喋啶、阿米洛利,醛固酮受体抑制药,螺内酯。
  作用于近曲小管,碳酸酐酶抑制药,乙酰唑胺等。

  二、常用利尿药
  (一)强效利尿药
  **
  【体内过程】
  **(呋喃苯氨酸,速尿),口服吸收快,约0.5h生效,1~2h达高峰,持续6~8h;静脉注射后5~10min起效。
  约98%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大部分以原形形式从尿中排出。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的Na+-K+-2C1-同向转运系统→减少氯化钠的重吸收→尿液稀释减少、髓质间液渗透压降低→浓缩能力下降,当尿液流经[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管时,水的重吸收减少。
  作用迅速、强大而短暂。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用药应做到剂量个体化。
  不受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的影响。
  利尿时Na+、K+、C1-的排出显著增加;抑制Ca2+、Mg 2+的重吸收,促进Ca2+、Mg 2+的排出。
  利尿时易引起低血钾、低盐综合征及低氯性碱中毒。产生低镁血症,Ca2+流经远曲小管时被重吸收,较少产生低钙血症。
  使尿酸排出减少。
  2.扩血管作用
  直接扩张小动脉,减轻心脏负荷,减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
  机制:抑制前列腺素分解酶,增加前列腺素E2含量有关,与利尿作用无关。
  【临床应用】
  1.严重水肿
  对心、肝、肾性水肿等各类水肿均有效。主要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顽固性水肿、严重水肿。
  利尿作用强大,易引起电解质紊乱,一般不作常规使用。
  2.急性肺水肿脑水肿
  静脉注射→迅速扩张血管、利尿、降低血容量→回心血量减少,减轻心脏负荷→消除左心衰竭引起的急性肺水肿。是急性肺水肿的迅速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利尿→血液浓缩,血浆渗透压增高→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对脑水肿合并心衰者尤为适用。
  3.急慢性肾衰
  增加肾血流量→缺血区肾血流增加更明显,对急性肾衰早期的少尿、肾缺血有明显改善作用;
  利尿→冲洗肾小管,防止肾小管的萎缩和坏死,不延缓肾衰的进程。
  大剂量**可以治疗慢性肾衰,增加尿量,其他药物无效时,仍然能产生作用。用于急性肾衰早期的防止,
  禁用于无尿的肾衰患者。
  4.加速某些毒物的排泄
  应用本类药物,结合输液,使尿量增加,在一天内达到5L以上。
  主要用于某些经肾排泄的药物中毒的抢救,如长效**类、水杨酸类、溴化物、氟化物和碘化物等中毒。
  5.高钙血症
  抑制Ca2+的重吸收,降低血钙。
  通过联合静脉输入生理盐水,大大增加Ca2+的排泄。迅速控制高钙血症。
  【不良反应】
  1.水与电解质紊乱
  由于强烈的利尿作用使电解质和水的排出增加,可引起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氯性碱血症、低血压,长期应用还可引起低血镁。
  应注意及时补充钾盐、或加服留钾利尿药,以避免或减少低血钾症的发生。
  低氯性碱血症是由于**增加盐、水的排泄,加强[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管K +和H+的分泌所致。
  长期应用还可引起高尿酸血症,诱发或加重痛风
  2.耳毒性
  表现为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或暂时性耳聋,呈剂量依赖性。
  机制:可能与药物引起内耳淋巴液电解质成分改变,耳蜗基底膜细胞损伤有关。
  肾功能不全、或同时使用其他耳毒性药物,如合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较易发生耳毒性,应避免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
  3.其他
  可有恶心、呕吐,停药后消失,重者可出现胃肠出血。
  偶致皮疹、嗜酸细胞增多、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过敏反应和骨髓抑制等。
  严重肝功能不全、糖尿病、痛风及小儿慎用。高氮质血症及孕妇忌用。
  血浆蛋白结合率极高,与其他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华法林等合用,可使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升高,引起不良反应或中毒。
  本类药物还有依他尼酸(利尿酸)、布美他尼(丁氧苯酸),其作用机制、用途、不良反应、禁忌等与**相似。
  (二)中效利尿药
  噻嗪类
  噻嗪类,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差别在部分取代基上。
  利尿作用基本相似,作用强度、起效速度和维持时间不同。包括:
  ●氢**,是本类药物的典型代表。
  ●**
  ●苄氟噻嗪
  ●环戊噻嗪
  ●氯噻酮(氯酞酮)
  ●吲达帕胺等。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利尿作用中等。
  机制: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 +-C1-同向转运系统,抑制氯化钠重吸收,肾小管管腔渗透压增高,水重吸收减少而利尿。
  转运至远曲小管的Na +增加,促进了K+-Na +交换。尿中除排出Na +、C1-外,K +的排泄也增多,长期服用可引起低血钾。
  轻度抑制碳酸酐酶,抑制H+-Na+交换而利尿。H+-Na+交换受抑制,K +-Na +交换增加,可导致低血钾。
  可减少尿酸排泄,促进Ca2+重吸收、促进Mg 2+的排出。
  2.降压作用
  常用的降压药。
  用药早期:通过利尿、血容量减少而降压;
  长期用药:通过排钠较多,血管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血管扩张而产生降压作用。
  3.抗利尿作用
  噻嗪类利尿药能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口渴症状。
  机制:排钠→血浆渗透压降低→减轻口渴感。
  【临床应用】
  1.水肿
  轻、中度心源性水肿的首选药物,也是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
  肾性水肿,疗效与肾功能损害程度有关,受损较轻者效果较好。可能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故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肝性水肿,与螺内酯合用效果虽好,但易致血氨升高,有加重肝性脑病的危险,应慎用。
  2.高血压
  治疗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多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可减少后者的剂量,减少副作用。
  3.尿崩症
  可用于轻型尿崩症、加压素无效的垂体性尿崩症。
  【不良反应】
  1.电解质紊乱
  长期应用可引起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等,其中低血钾较常见,与丢钾性药物如强心苷、氢化可的松合用尤易发生,应及时补钾或合用留钾利尿药。
  抑制碳酸酐酶,减少H+分泌,使氨排出减少,可引起血氨升高,故肝功能不全、肝硬化患者慎用,以防引起肝性脑病。
  2高尿酸血症
  噻嗪类与尿酸竞争同一分泌机制,减少尿酸排出,引起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慎用。
  3.代谢变化
  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减少组织利用葡萄糖,可导致高血糖;增加血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慎用。
  4.其他
  偶致过敏性皮疹、皮炎(包括光敏性皮炎)、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严重的可见溶血性贫血、坏死性胰腺炎等。
  (三)低效利尿药
  氨苯蝶啶和阿米洛利
  氨苯喋啶(三氨蝶呤),在肝脏代谢,其活性形式及代谢物从肾脏排泄。
  阿米洛利(氨氯吡眯)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氨苯喋啶消除途径广泛,t1/2比阿米洛利短,前者为4.2h,后者为6~9h,氨苯喋啶需频繁用药。
  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管,直接阻止管腔钠通道,减少Na+的重吸收,使Na +的排出增加而利尿;同时抑制Na +-K +交换,伴有血钾升高。
  在临床上常与排钾利尿药合用,治疗顽固性水肿。单用疗效较差,常与噻嗪类合用。
  不良反应:
  高血钾和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等。
  氨苯喋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引起叶酸缺乏,肝硬化病人服用此药,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螺内酯
  螺内酯(安体舒通),作用部位在远曲小管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管,对肾小管其他各段无作用,故利尿作用较弱。
  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竞争性与胞浆中的醛固酮受体结合,拮抗醛固酮的排钾保钠作用,是保钾利尿药。利尿作用与醛固酮水平有关。
  作用弱而缓慢,服药后1天起效,2~4天达最大效应,长期使用效果可能减弱。
  主要用于治疗与醛固酮升高有关的顽固性水肿,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肾病综合征。作用弱,常与其他利尿药合用。
  不良反应较轻,少数患者可引起头痛、困倦、精神紊乱等。但久用可引起高血钾,肾功能不良尤易发生,故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此外,还有性激素样副作用,可引起男子**女性化和性功能障碍、妇女多毛症等,停药后可迅速恢复。
  本药还可致消化道功能紊乱,甚至出血,溃疡病人禁用。
  乙酰唑胺(醋唑磺胺),主要通过抑制近曲小管碳酸酐酶的活性,抑制HCO3-的重吸收,使尿中HCO3-、K+和水的排出增多,而产生利尿作用。目前临床一般不作利尿药用。
  抑制眼睫状体向房水中分泌HCO3-,减少房水的生成,降低眼内压,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青光眼
第二节脱水药

  脱水药,又称渗透性利尿药,
  特点:
  ①静脉注射后,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可以提高血浆渗透压,
产生组织脱水作用
  ②易经肾小球滤过,不被肾小管再吸收,。增加水和部分离子的排出,
产生渗透性利尿作用
  甘露醇
  甘露醇,口服不吸收,主要用20%的高渗溶液静脉注射、静脉点滴。
  药理作用:
  静脉注射→不易从毛细血管渗入组织→提高血浆渗透压→组织间液向血浆转移→组织脱水→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
  →血容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提高→在肾小球滤过后不易被重吸收→使Na +和水在近曲小管和髓袢升支的重吸收减少,降低髓质高渗区的渗透压→利尿。
  静脉注射一般在10min产生利尿作用,2~3h达高峰,持续6~8h。
  临床应用:
  ①脑水肿、青光眼:静脉注射后其脱水作用,可迅速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
是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安全面有效的首选药物,也用于青光眼急性发作及手术前降眼压。
  ②急性肾衰竭:急性肾衰早期及时应用甘露醇,可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尿量,从而防止肾小管萎缩、坏死,改善肾缺血。
  不良反应少见,注射过快时可引起一过性头痛、眩晕、视力模糊和心悸等。
  慢性心功能不全、尿闭及活动性颅内出血者禁用。
  山梨醇和50%的高渗葡萄糖,也作渗透性利尿药使用,临床上主要用于脑水肿和急性肺水肿,效果不如甘露醇。
 
2# 沙发
发表于 2014-5-12 12:37 | 只看该作者
本章习题:

  A型题
  1.高血钾的水肿患者,禁用下列哪种利尿药
  A.呋哺苯胺酸
  B.利尿酸
  C.螺内酯
  D.山梨醇
  E.氢**
   答案:C
  B型题
  A.呋喃苯胺酸
  B.乙酰唑胺
  C.安体舒通
  D.氨苯喋啶
  E.甘露醇
  1.脱水和渗透利尿作用较强的药物
  2.可与醛固酮竞争醛固酮受体的药物
  3可直接抑制钠离子选择性通道的药物
  4.可抑制碳酸酐酶、抑制H+﹣Na+交换的药物
  5.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的Na+﹣K+﹣2C1-耦联转运系统的药物
    答案:ECDBA
  A.**
  B.乙酰唑胺
  C.氢**
  D.螺内酯
  E.氨苯喋啶
  6.预防急性肾衰
  7.治疗轻度尿崩症
  8.拮抗醛固酮
  9.治疗青光眼可选用
  10.直接选择性抑制钠通道
    答案:ACDBE
  X型题
  1.氨苯喋啶的作用包括
  A.利尿同时可能引起高血钾
  B.利尿作用较强
  C.作用于远曲小管和[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管
  D.促进K+﹣Na+交换
  E.常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
    答案:ACE
  2.**临床用于
  A.脑水肿
  B.急性肺水肿
  C.预防急性肾衰竭
  D.苯**中毒
  E.尿崩症
    答案:**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8 12:2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