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78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3-1 1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据报道,全世界
肝炎
带毒者中75%为中国人,国内目前肝炎病毒携带人数仍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其中每年因肝炎发展成
肝硬化
或肝癌而致死亡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肝炎病毒感染对人类健康造成较大威胁。在艾滋病毒感染方面,全球正以每天1.6万人,每分钟11人的感染速度向我们袭来。

由于口腔治疗操作大多数都是在病人口腔内进行的,在操作中牙科器械与病人的血液、唾液、口腔组织接触频繁,都可以通过粘有唾液、血液的牙科器械传播,造成医源性感染。因此,加强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管理,控制口腔治疗中的医源性感染,保证口腔器械临床使用的安全,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健康,已成当今口腔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口腔治疗所致的医源性感染途

在口腔疾病治疗过程中,发生交叉感染的主要途径有:医疗器械的传播、医患之间的传播和环境污染造成的交叉感染。

1.器械传播:口腔疾病治疗中会使用许多设备和器械,如洁牙机、牙科手机、拔髓针等,这些设备和器械密切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如果所用器械消毒不彻底,有可能通过器械将病毒和细菌传播给下一个患者,导致交叉感染。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2.医患之间的传播:在治疗过程中,口腔医师的手要直接接触患者,很容易被患者的血液、唾液、分泌物等污染,如果不认真洗手,不更换手套就会引起交叉感染,患者和医师都有可能被感染。

3.环境污染造成交叉感染:高速牙科手机、洁牙机等治疗时的水雾,会飞溅到口腔以外造成对周边的器械、设备环境污染,在治疗过程中医师根据治疗角度变化调整灯和治疗盘、牙椅位置等,接触过患者的手再去触摸这些设备,也会造成污染,被污染的环境如不及时进行隔离、清洗、消毒,也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二、现状与忧患

1.医疗机构领导不重视,制度不健全,卫生行政管理不到位,虽然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与《消毒技术规范》中,已明确地把其列入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行列,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很多医疗机构中,口腔科是个“小科”,口腔科门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仍然未能得到正确的对待。

2.口腔医务人员对口腔门诊医疗的交叉感染问题不够重视。传统的观点认为:口腔血液循环丰富,不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口腔是一个有菌的环境,不可能也没必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相当一部分口腔科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消毒隔离意识淡漠,于诊治病人前后未严格洗手或只流于形式地洗手,有的甚至有接触血液可能时也不戴口罩、帽子及手套,均为职业感染很大的隐患。还有一些防护观念差牙医,只懂保护自己,不保护病人,一副手套从上班戴到下班。

3.牙科手机的消毒的误区:牙科手机的消毒是口腔科门诊器械消毒灭菌的重点和难点,大多数基层口腔医疗机构对牙科手机造成的交叉感染缺乏足够的重视,对牙科手机的消毒方法不了解。牙科手机构造复杂、精密度极高、价格昂贵。钻完牙齿后会产生一种回吸力,吸入病人的唾液、血液。手机内部存在着复杂的腔隙和难以探入的管道,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机身的表面消毒,难以达到灭菌效果。牙科手机的消毒经历从不消毒→机身表面消毒→高温蒸汽压力灭菌三个阶段。目前部分口腔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口腔科已实行或准备实行牙科手机“一人一机”,但还有相当多的口腔医疗单位是多人共用一支手机,只采用简单的消毒液或酒精擦拭方法消毒。个体口腔诊所卫生消毒状况更加堪忧,部分个体诊所和社会办医,连最基本的消毒隔离条件都不具备,当一名患者结束治疗后,立即将未消毒的牙钻直接放入另一患者口中为其治疗,极易造成患者交叉感染传播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

4.消毒设施不完善:一些医疗机构口腔科没有配备合乎要求的消毒设施,采用蒸气压力灭菌法进行牙科手机消毒,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及美国牙医协会(ADA)要求达到的标准,是最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具有安全可靠、灭菌迅速、操作方便、无残毒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但是,医护人员对蒸汽压力灭菌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牙科手机回吸所造成的交叉感染认识不足;已经费不足,不能购置蒸气压力灭菌器为借口;担心蒸气压力灭菌会损坏手机,影响手机寿命。

三、对策

1.应以《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为蓝本,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教育,增强意识。

2.从事口腔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接受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有关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持证上岗。

3.布局及流程合理,诊疗区与清洗消毒区,办公区域分开,严格遵守操作流程。

4.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选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并遵循以下原则:

1)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2)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3)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4)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5)控制X光室拍片过程的交叉污染,夹片器应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后备用。

6)棉球、敷料等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超过24h,抽出的药液(如麻醉剂)不得超过2h,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7)口腔检查用的器械如镊子、口镜、弯盘、探针等最好采用一次性的,不能采用一次性的,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去污染后再清洗、消毒、灭菌。

8)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9)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口罩、帽子、防水围裙等)

10)医务人员在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均应认真的进行卫生学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手套一人一换,可能出现的血液、体液喷溅时需配戴护目镜。

四、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工作要点

1.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当及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其方式应当采用手工刷洗或者使用机械清洗设备进行清洗。

2.有条件的医院应当使用加酶洗液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赶紧;对结构复杂、缝隙多的器械,应当采用超声清洗。

3.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或者采用机械设备烘干。

4.对不耐湿热、能够充分暴露在消毒液中的器械可以选用化学方法进行浸泡消毒或者灭菌。在器械使用前,应当用无菌水将残留的消毒液冲洗赶紧。

5.每次治疗开始前和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减少回吸污染;有条件可配备管腔防回吸装置或使用防回吸牙科手机。

6.口腔诊疗器械清洗后应当对口腔器械进行维护和保养,对牙科手机和特殊的口腔器械注入适量专用润滑剂,并检查器械的使用性能。

7.根据采用的消毒与灭菌的不同方式对口腔器械进行包装,并在包装外注明消毒日期、有效期。

8.采用快速卡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械,可不封袋包装,**灭菌存放于无菌容器中备用;注:不得堆叠放置。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小时。

口腔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流程。

五、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1.医疗机构应当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合格。

2.灭菌效果监测采用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包括灭菌物品、洗涤、包装质量合格;灭菌物品放置灭菌器的方法合格;灭菌器的仪表运行正常;灭菌器的运行程序正常。

3.新灭菌设备和维修后的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应当确定设备灭菌操作程序、灭菌物品包装形式和灭菌物品重量,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在设备灭菌操作程序、灭菌物品包装形式和灭菌重量发生改变时,应当进行灭菌效果确认性生物监测。

5.灭菌设备常规使用条件下,至少每月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6.采用包装方式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环氧乙烷灭菌的,应当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采用**方式进行压力蒸汽灭菌的,应当对每次灭菌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按要求定期进行生物学监测。

7.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应当定期进行浓度和微生物污染监测。

8.浓度监测:对于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当每日监测浓度,对较稳定的消毒剂如2%戊二醛应当每日监测浓度。

9.微生物污染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每季度监测一次,使用中的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

六、医疗废物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执行。

总之,为了预防医院感染,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防范医疗**,将“外科无菌术”观念引入口腔治疗中,在口腔科学发展史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沙发
发表于 2014-3-1 22:53 | 只看该作者
现状确实很难改变,条件也令人担忧。
3# 板凳
发表于 2014-3-6 18:24 | 只看该作者
太棒了,现在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感染的风险有多大,都在掩耳盗铃,或者根本不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7 07:5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