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80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读往来] 2014年《爱爱医》第1期“我最喜欢的文章”(5)《从临证读经典——久喘不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22: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这是2014年《爱爱医》杂志第1期“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从临证读经典——久喘不愈》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爱爱医》杂志真诚的邀请本篇作者道少斋主人以及相关编辑老师和热心爱友积极参加此的赏析活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参与方式:邀请作者谈谈自己创作的动机、背景、心得及体会;邀请广大爱友们跟帖,说出对这篇文章的点评;请编委跟帖说明选稿原因。
        奖励办法:a、只要言之有物,即可获得鲜花2朵。b、优秀评刊者,可以获得贡献积分1分。c、参与评刊最多,获得积分最多的前五名爱友,可以获得爱爱医纸质杂志合订本奖励。
        为方便本文作者和爱友们交流和相互学习,本篇精品文章赏析贴将长期开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小爱
                                                                                                                                         2014.02.18
2# 沙发
发表于 2014-2-18 22:44 | 只看该作者
《从临证读经典——久喘不愈》
作者:道少斋主人
原帖链接:https://bbs.iiyi.com/thread-2400830-1.html
脉案实录:
患儿男,8 岁6 个月,衡东县人。2013 年7 月10 日初诊。
患儿2 个月前因感冒引起发热、喘息、咳嗽、流涕等症状。经当地医院抗炎治疗
后,热退,咳减,但喘息未平。反复使用抗炎、支气管解痉等药后喘息不能缓解。
刻诊:形体消瘦,喘息咳嗽,痰少色白,纳少,大便溏泻,畏风,舌质淡红,苔
薄白,脉沉细。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
中医诊断:喘病。
西医诊断:喘息性支气管炎。
辨证:肺脾气虚,痰阻气道。
治法:培土生金,化痰平喘。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白参5g、云苓10g、白芍10g、白术10g、扁豆15g、
陈皮10g、黄芪15g、防风6g、桔梗10g、僵蚕10g、地龙10g、炙甘草10g。
2013 年7 月17 日二诊:
咳喘平,纳增,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
效不更方,上方去白芍再进。
白参5g、云苓10g、白术10g、扁豆15g、陈皮10g、黄芪15g、防风6g、桔梗
10g、僵蚕10g、地龙10g、炙甘草10g,15 剂。日1 剂,水煎,早晚分服。
重温典籍名言:
《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以入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素问·咳论》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杂病源流犀烛•咳哮喘源流》曰:“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
《证治汇补•咳嗽》曰:“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
病案诠解:
《素问》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但若脾病不能散精归肺;及脾失健运,气不化水,
则湿聚成痰,上贮于肺,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临床每见咳喘咳痰等
之土不生金之病证。李东垣所说:“脾胃虚则肺最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肺
病日久不愈,求治于脾。正如《石室秘录》谓“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
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医宗必读》有关“虽喘嗽不宁,但以补脾为急……脾有生
肺之能……土旺而金生”的论述。故治宜培补脾土之本,以治肺虚之标,即“培土生
金”。代表方首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参苓白术散。
该方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肺脾气虚夹痰湿之证。方中人参甘温入脾,擅补
脾胃之气;白术甘温而性燥,既益气补虚,又健脾燥湿;茯苓甘淡,为利水渗湿,健
脾助运之要药。参、术相合,益气补脾益著:苓、术为伍,除湿运脾效彰。山药甘平,
为平补脾胃之品;莲子肉甘平而涩,长于补脾厚肠胃,涩肠止泻,二药助参、术以健
脾益气,兼厚肠止泻;扁豆甘平补中,健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微寒,健脾利湿,二药
助术、苓以健脾助运,渗湿止泻,四药共为臣药。砂仁辛温芳香,化湿醒脾,桔梗宣
开肺气,并载诸药上行以益肺气,而成培土生金之功,与砂仁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
和中,调和诸药为使。大枣煎汤调药,更增补益脾胃之效。诸药配伍,补中焦之虚,
助脾气之运,渗停聚之湿,行气机之滞,恢复脾胃受纳之健运之职,则肺虚咳痰诸症
自除。全方重点不在治肺,而重在补脾以保肺,此即“培土生金”之意。
该患者形体消瘦,喘息咳嗽,痰少,色白,纳少,大便溏泻,畏风,舌质淡红,
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肺气虚无疑,故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兼有喘息,故加地龙以
平喘。脾土虚易为木承,故佐白芍以柔肝。有畏寒,乃肺卫之气靠虚,伍玉屏风散益
卫气固表。
延伸阅读:辰时咳嗽案[毛以林:《疑难危重症辨证论治24 讲》(人民军医出版
社)]
周某,女,68 岁。初诊日期:2010 年11 月10 日。
患者就诊前6 个月以来,于每日上午8、9 时(辰时)左右喉痒、胸闷、必咳出
两块白色粘痰,其症方解。其他时间不咳,胸亦无不适。经治半年,病无改善。平素
胃脘不适、畏冷、受凉则腹部不适。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肺胃阳虚,痰浊内阻。
治则:温补肺胃,化痰止咳。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
附子10g、党参10g、干姜6g、白术10g、茯苓15g、五味子10g、细辛3g、炙
甘草10g,5 剂。
服首剂后,泻水样便两次,胃部不适缓解,感腹中舒畅;三剂而咳止;后予前方
五剂巩固之。
按:患者胃脘不适,感冷受凉则腹部不适,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
细,证属脾胃虚寒。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中
焦之虚寒每循经上凌犯肺,损伤肺阳,阳不化津而为痰,辰时为经气流注胃经之时,
故病位定于肺胃。结合脉舌,断为肺胃虚寒,《素问•咳论》有云:“其寒饮食入胃,
从肺脉上至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咳之,则为肺咳。”故方以附子理中丸温
散中焦之虚寒,以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一剂胃阳得振,逐阴外出,故见服泻且
感舒适,药中病机,故其效也著。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信不诬矣。
重点学习经典条文:
《灵枢•经脉》:“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咳
之,则为肺咳。”
3# 板凳
发表于 2014-2-19 21:49 | 只看该作者
虽然不懂中医,但是一直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感到神圣不已,中医门外汉拜读帖子学习一翻。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4
发表于 2015-4-21 07:27 | 只看该作者
一直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感到神圣不已

6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6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16:2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