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2563|回复: 20

[推拿] 腰腿疼痛的诊断思路(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30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分清种类
    按照软组织外科学理论,人体疼痛疾病大多是由腰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所致。这两类损害可以单独或混合存在,临床依据病史特点、物理学检查、影像学特征及肌电图表现能作出区分。这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 病史特点
1. 静息痛与运动痛。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由于肌痉挛、肌挛缩变性粘连的病理性改变,若人体长期处于某种**,尤其是静卧状态,势必加重缺血性损害,最终导致病损处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加剧。这种情况下,躯体只要进行适当的活动或行走,使腰部软组织的血供获得改善,疼痛可以逐渐缓解。而腰椎管内硬膜囊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结缔组织的炎症反应,只有采取制动的卧姿下(脊柱无纵向压力)才能使炎症得到控制或消退。任何直立状态下的活动只能使神经鞘膜外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加剧,因为突出的间盘或增厚的黄韧带都是硬膜囊和神经根的**物。越是运动越会加剧疼痛,有时表现为运动之后突发疼痛,仅在静卧时才能缓解这种病理性**。西安唐城医院脊柱外科鄢云峰

2. 腹压增高对疼痛的影响。椎管内病变由于脑脊液压力的增高而对神经根或硬脊膜产生直接加压作用,当神经处于激惹状态时,自然会因用力排便、咳嗽、喷嚏等加剧疼痛。此时如果佩戴腰围减轻腰脊柱轴向压力则会抵消部分增高的腹压,从而缓解由此引起的疼痛。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所致的疼痛则少有受到腹压变化的影响。

3. 一日疼痛的变化。晨起腰腿痛明显,甚至凌晨时刻因痛醒而不能平卧,须起身活动后方能缓解疼痛,白昼一般工作与活动无妨碍。这是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特点。而腰椎管内病变患者在一日之中晨起乃是腰腿感觉最佳时刻,无痛或轻微疼痛,如下床活动则以下午或晚上疼痛最为明显,坐位姿势也使疼痛更快加重。

4. 下肢疼痛的性质。下肢疼痛(广义的坐骨神经痛)不论是牵涉痛抑或是放射痛均可由椎管内椎窦神经所支配的硬脊膜、后纵韧带、黄韧带区域受**引起牵涉痛,神经根受累导致的放射痛,或椎管外肌肉、韧带损害所致神经干枝的**引起放射痛及其本身损害区域引起牵涉痛。但对其下肢放射痛而言,椎管力收缩,可使椎体静脉丛内静脉压极度升高,此时可以增加受累的硬脊膜与神经根的压力而加剧腰背痛和下肢痛。相当多的病例在主诉中均叙述因腰负重而使疼痛发作,而且不易自行缓解。椎管外软组织损害虽然也难以持重,但影响程度要小,一般经休息制动后疼痛可自然消失。

6. 病程演变特点。椎管外组织损害性疼痛可以突然发作,但一般在短期内即可缓解,且间歇期(缓解症状)长,自限性明显,勿需特殊处理。椎管内病变引起腰腿痛突发频繁,间歇期随发作次数增多而逐渐变短,发作期长,一般须2-6周经专门治疗方能缓解。腰腿痛症状如果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甚至也无明显的诱因,发作频度愈来愈高,间歇期缩短。发作由开始自行缓解转而不能缓解,应考虑腰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所致。提示两类不同损害导致腰脊柱的稳定性破坏,也是病情严重性的表现。

7. 马尾神经损害是椎管内病变的特点。腰椎管狭窄症,椎间盘巨大突出或椎管内肿瘤均可导致马尾神经压迫性损害。发病初起为缺血性局限性蛛网膜炎,功能性损害,临床表现为非典型的下肢麻刺感或沉胀痛,几乎所有病人出现间歇性跛行,一旦行走时间过长或刚下地行走即有下肢疼痛,患者自行蹲下休息或平卧后疼痛即刻缓解,如此症状循环出现。马尾损害严重时,迈台阶或上下阶梯时出现扳足。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由排尿无力、便秘,继而发展为大小便失禁,患者会**与肛周的感觉减退或消失。

8. 椎管内的极端情况。倘若腰痛或腰腿痛持续发展,进行性加重,任何非手术治疗也无济于事,且出现下肢无力、沉重或萎缩现象,则要高度怀疑椎管内肿瘤的存在,不允姑息。若在病程中突发全身或下肢抽搐,甚至意识丧失、颈强、腰背部剧痛等,则应考虑腰椎管内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腰腿痛病中的一种危象,应进一步排除硬膜内髓外血管肿瘤或变异。
9. 牵涉性腰背痛。原发性腹腔或盆腔脏器的病变,伴发腰背部或腰骶部一处或几处浅表疼痛,同时又存在阶段性腰部反射性肌肉痉挛,故病人还能感到深在的疼痛。所谓的牵涉性腰背痛患者,常常被当成原发性腰背痛而误诊误治,应引起警觉。这种病人其损害并非在疼痛部位的组织,也并不是沿着这些组织支配的传入纤维,而是在另外一些其神经支配与腰骶部组织阶段性相关的内脏器官组织中,即内脏伤害感受产生疼痛可被觉察于皮区。临床实证中,妇科疾病(如痛经、卵巢病变、子宫脱垂、宫颈癌等)、上泌尿道病变(如肾盂肾炎、肾结石等)、后位阑尾炎、前列腺炎症均能涉及下腰背痛或骶尾痛。
(二)理学检查。由宣蛰人提出并推荐的“腰脊柱三项临床试验”对腰椎管内病变具有鲜明的特异性,可以精确地同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作出鉴别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神经根与硬膜囊外炎性组织反应,神经肿瘤等均可出现三项试验共同阳性体征。该检查临床上既具特异性,又有敏感性,检出率颇高。
1. 胸、腹部垫枕试验临床意义
(1) 胸部垫枕试验阳性,提示腰椎管内病变。
(2) 腹部垫枕试验阳性,可考虑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
2. 腰脊柱侧弯试验临床意义
(1) ①脊柱弯向患侧引发腰骶部深层疼痛或并发臀部和下肢放射痛或酸麻感者,则为阳性体征,可判断有椎管内发病因素。
     ②脊柱弯向健侧达到极度时,使原患侧侧弯试验引出的腰骶部深层痛与下肢征象完全消失,也示为本试验阳性。
(2) 若脊柱弯向健侧而出现患侧腰部疼痛者,可判为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
(3) 若无论是脊柱向患侧或健侧弯曲时,均引出腰部或腰骶部疼痛者,则判断为腰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引起的腰腿痛。
3. 胫神经弹拨试验临床意义
    凡检查时弹拨胫神经干出现局部疼痛或小腿传导性酸麻者均属本试验阳性。若手指重按神经干或膝关节后部关节囊,则可引出假阳性体征。
(三)影像学特征
1、X线平片。以下改变作为参考。
(1)间盘变化。
(2)正侧位椎体间序列/曲线改变。腰椎管内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发生腰脊柱侧凸与腰脊柱后凸,在腰部或臀部软组织严重损害的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发生,临床上往往表现为严重的腰椎管内外混合性病变。
2、 CT扫描或MRI检查。对椎管的大小测定,即有无狭窄(中央椎管、侧椎管、椎间孔)及内容物的结构形态变化可作为提示。对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大小、部位、阶段范围及与硬膜囊,神经根的关系可较明确地作出诊断。对椎管肿瘤的检出率也很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肌电图检查。可区分为神经源性损害与肌源性损害,均表明来自椎管内病。
1. 神经根受累。如胫前肌(L.4、5)、腓骨长肌(L.5、S.1)发现大量纤颤电位和正相电位,同时动作电位减少,而波幅、波宽无明显改变,则表明L.5、脊神经可能受累。若再在L.5所支配的骶棘肌中也查得失神经支配电位,则可确定L.5神经根阶段受累。如在L.5支配的骶棘肌未发现异常电位,应考虑是周围性病变。大部分肢体神经根性疼痛的定位可以据此来确定。如在萎缩肌群中查得大量失神经自发电位,同时又有运动单位减少,而传导速度正常,动作电位幅度高、宽度大,表明脊髓病变的可能。
2. 肌源性损害。动作电位亦无减少且波幅较低,宽度较窄、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则多属于肌病。单纯的动作电位平均时限缩短表明肌肉组织因神经根无菌性炎症**反应的影响而出现功能失调。
二、确定部位
(一) 腰椎管内病变
1. 腰椎前屈后伸功能活动。腰部的前屈活动首先由髋关节屈曲来完成50%,其次才真正由腰椎脊柱本身来完成50%。腰部前屈活动中约75%主要依赖L.5-S.1之间的功能(其余的25%功能由L2-5完成)。当L.5-S.1椎间盘突出或腰骶部、骶棘肌损害时将会明显限制前屈活动。而腰部后伸活动时,主要由腰椎2-5阶段完成后伸活动。以上情况使L.5-S.1阶段影响较小,因而腰部后伸活动受限并产生神经症状,应考虑L.3-4/L.4-5阶段的病变。同理,影响坐姿工作的运动阶段应该是L.5-S.1部位。
2. 腰脊柱棘突旁或正中部位压痛,可以提示椎管内阶段性损害。棘突间压痛同时具有棘突旁椎板间压痛及下肢放射痛表示椎间盘中央偏侧型突出;如仅有棘突间压痛或棘突旁椎板间压痛及下肢放射痛则应考虑为椎间盘中央型或侧旁型突出。当然,压痛部位对区分脊柱的不同阶段损害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棘突叩击痛对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检出很有意义,可以作为CT扫描/MRI检查前的筛选方法。
3. 神经定位体征。具很高的诊断价值,但临床表现较晚。
(1)感觉减退或消失 。腰背部感觉神经分布,主要为脊神经后支支配;椎管内感觉纤维分布是尤其后支发出的椎窦神经支配,肢体则以脊神经前支所组成的神经丛发出的感觉支支配。所以受累神经根支配相应的皮区感觉障碍可以作为腰椎管内病变的诊断及其定位参考。但是前提是首先在分清椎管内外两种病变之后。因为坐骨神经干及其分支受到腰臀部病变软组织的痉挛或变性挛缩的压迫时,也会产生与腰部神经根本身受压一样的所支配的皮感区域感觉减退或消失。临床所见的坐骨神经痛与小腿外侧的痛觉过敏或减退,是椎管内外损害两者共同所有的体征。
①大腿外侧皮区。来自腰丛(L.2、3)神经分支。
②小腿前内侧皮区。来自腰丛(L.4)神经分支。
③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皮区、足外踝、足背及内侧三个足趾皮区。来自骶丛(L.5-S.1)神经分支。
④大腿后侧、小腿后侧、足底或足外侧缘及外侧二个足趾皮区。来自骶丛(L.5-S.1、2)神经分支。
(2)肌力减弱。不同部位肌力减弱反应受累神经阶段。如股四头肌肌力减弱反应L.2、3、4阶段性受累(伸膝↓);胫前肌肌力减弱反应L.4阶段受累(足背伸↓);伸拇长肌肌力减弱反应L.5阶段受累(拇背伸↓);足跖屈与屈趾肌肌力减弱反应S.1阶段受累(足趾跖屈↓);但须注意肌力减弱或萎缩也是椎管内外病变所共有的体征。临床上单足支撑躯体动作(锦鸡站立)可提示S.1神经阶段受累与否。
(3)反射障碍。下肢的腱反射具较准确的定位意义。在椎管内病变中能确定受累的神经阶段。膝腱反射降低或消失反应L.3、4阶段的病变。跟腱反射降低或消失反应S.1阶段的病变。若出现巴彬斯基征等病理反射则要将椎管内病变考虑到颈胸椎部位的椎体束征象,多为脊髓损害性病变所致。
4. 俯卧位屈膝伸髋试验。L.4-5椎间盘突出**压迫L.5神经根,此项试验可以阳性。但是,如L.5-S.1椎间盘突出**压迫S.1神经根,此项试验不会引出下肢放射痛,所以能鉴别出L.4-5阶段与L.5-S1阶段神经损害。
(二) 腰椎管外软组织损害
1、 压痛点与牵涉痛
(1)腰臀部压痛点。臀上皮神经压痛点;坐骨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处压痛点;臀上神经梨状肌上出口压痛点;臀下神经梨状肌下出口压痛点;胫神经掴窝处压痛点;膑下脂肪垫压痛点;内踝下方压痛点(胫后肌腱及腱鞘);外踝下方压痛点(腓骨长、短肌腱及腱鞘)。
(2)牵涉痛。椎窦神经或脊神经后支分布支配区域的软组织损害可产生相似于脊神经根受累的下肢放散痛。通常放散痛的径路较模糊,且不一定很远,少数情况可以抵达肢体末端。
2、 功能检查。可以对压痛点进行确认,有助于疼痛的定位。
(1) 直腿抬高试验:坐骨神经紧张;(2)屈膝屈髋分腿试验:内收肌群;
(3)髋外展试验:臀中小肌;(4)髂胫束紧张试验;(5)髋内旋试验:梨状肌;(6)骶髂关节试验:“4”字试验、冈司林试验、爱利试验;(7)膑下脂肪垫挤压征;(8)麦氏试验:半月板;(9)抽屉试验:膝关节交叉韧带;
(10)股神经紧张试验。
三、区别性质。依据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诊断可以明确病变性质。
(一)椎管内疾患
1、 肿瘤或特异病变
(1)肿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神经根囊肿、皮样囊肿、室管膜瘤、转移癌(肝、肾、前列腺、卵巢)、脊髓胶质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动静脉瘤等。
(2) 畸形(骶化、腰化、脊柱裂)。
(3) 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
2、 常见疾患。
(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侧旁型、外侧型、极外侧型、前方型)。
(2) 胸腰椎管狭窄症(先天性、发育性、退变性、外伤性、医源性、混合性)。
(3) 腰椎滑移症(导致继发性椎管狭窄)。
(4) 软组织损害(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脂肪结缔组织变性挛缩等)。
(二)椎管外病变。
1、 肿瘤或特异病变
(1) 脊柱肿瘤、结核、嗜酸性肉芽肿。
(2) 脊柱损伤后遗症:挤压性骨折、劈裂性骨折、骨折脱位。
2、 风湿类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李特氏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性关节炎、皮肌炎及反应性关节炎、骶髂关节疾患、股骨头缺血坏死等。
3、 脏器疾患和系统性疾患。肝胆消化系、泌尿生殖系疾患、妇科疾患、内分泌疾患(甲状腺机能减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
4、 血管疾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深静脉炎、髂总动脉或髂外动脉血栓。
5、软组织损害(含肌筋膜痛综合征、纤维肌痛综合征)。大致分为腰部肌群、臀部肌群、股内收肌群、腹侧肌群、掴绳肌群、腓肠肌内外侧头、膑下脂肪垫、腓骨长短肌、胫后肌群、跗骨窦软组织及跖腱膜等部位的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反应。
6、 感染性。带状疱疹、淋巴管炎。



腰腿疼痛的诊断腰腿痛是一类病症的总称,泛指可引起腰腿疼痛的多种伤病,由于痛是由不同损伤所引起,故痛也各有其特点和规律。分析这些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对腰腿痛作出正确的鉴别和诊断。

    对腰腿痛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广泛使用骨质增生解释临床症状:实践中常见到,当我们用手法对腰椎病变部位整复松解后,病人症状多可立时缓解或疼痛消除,但影像学检查见增生依旧。难道增生会一下子被消除?这些现象恰好说明疼痛并非与增生有关。既然疼痛不是增生所引起,再将主要精力放在医治增生,消除骨刺上还有多少实际意义?

    对坐骨神经的概念不清:对于坐骨神经痛,患者只要有下肢疼痛或抬腿受限时,就草率地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我们在对很多坐骨神经痛的病例进行复检、分析和治疗时,发现其误诊率竟达54.1%,而被误诊的病例中,与髂胫束有关者占 93.9%。二者病源的位置、症状表现、疼痛的位置及范围等均有明显差别,只要略作比较是不难鉴别的。

    习惯用风湿解释腰腿疼:某些医生既不管疼痛的位置,也不分析疼痛的特点和规律,便给患者带上风湿的“帽子”。要知道,西医与中医所指的风湿,其概念是不一样的。西医所指的风湿,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根本无法代表这些腰腿痛的疾患。中医所指的风湿是指由风寒冷湿等气候因素的变化所诱发的疾病。如一些慢性损伤,劳损等虽有此特点,从中医的角度尚可称之为风湿,但如前所述,中医对腰痛的分类也不称风湿,腰腿痛也远不止这些病,故不能以“风湿”掩盖之。

    不管疼痛与病变所在是否相符,便草率诊断。某些医生认为下肢外侧疼痛者可诊为坐骨神经痛,此论谈者不敢苟同。因下肢的外侧应包括大小腿的外侧,而坐骨神经是经大腿后正中达小腿并支配小腿,而不经大腿外侧,大腿外侧的痛又如何能算到坐骨神经上去呢?大腿外侧疼痛多见的是髂胫束损伤所致。正如前面所述对坐骨神经痛误诊率之高,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在诊断时应注意解剖关系,不要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大腿不同方位疼痛的意义 根据解剖的规律,对大腿不同方位的疼痛,作出判断是有据可依的: 大腿后侧疼痛的诊断:大腿后侧的肌群有靠外侧的股二头肌和靠内侧的半腱半膜肌,它们由坐骨神经支配。因此,大腿后侧疼痛时,首先要检查股屈肌群是否正常?屈肌群有无拉伤或其他损伤史,以明确有无股肌群损伤。股肌群的损伤位置多在肌与肌腹的交界处,内、外两侧股屈肌的分叉处及附着区等;肌腹拉伤时有发生,其痛点多在中段,且常有明显肿胀或血肿,触诊有硬块、压痛等,肌肉主、被动收缩或抗阻收缩时疼痛加剧。如痛为神经所引起,则应先考虑坐骨神经或臀上皮神经的损伤。二者的损伤均可表现出腰、臀、大腿后侧疼痛,抬腿可有不同程度受限,但臀上皮神经损伤的痛较放散,位置常似是而非,隐约不定,仅达大腿后侧而不及小腿。坐骨神经损伤则沿坐骨神经放射,其痛不仅表现在腰、臀、大腿后侧、且整个小腿,特别是小腿外侧的麻痛,较为常见,抬腿及伸腰受限,有牵拉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见肌肉萎缩。坐骨神经痛可分为根性和干性两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多分为腰椎间盘突出或变性所致,多见于 L4/5或 L5/S1。干性坐骨神经痛虽可发生于神经干的全程,但多见于梨状肌,臀大、中、小肌,臀筋膜慢性损害时,故寻找坐骨神经痛的根源主要在下腰段和梨状肌处。臀上皮神经则应在上腰段挖根源。大腿前侧疼痛的鉴别:大腿前面下、中段疼痛时,应注意股四头肌损伤,在中段多为肌腹拉伤,常可触及到硬块,此为肌肉拉伤后的肌痉挛、血肿块等,有压痛:如压痛在下段、髌骨上方时,要注意股四头肌的肌腹及肌腱交接处的拉伤,甚至是断裂伤。于是,股四头肌收缩或抗阻伸膝时,疼痛加剧,如有断裂者,膝上方可出现空陷横断沟,且股四头肌明显上缩成团块状。若疼痛点出现在腿根部,如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触及时,需考虑髂腰肌损伤,因为它附着于股骨小结节,故可于此处摸到压痛点,抗阻抬腿时该点疼痛加剧;若压痛点出现于髂前上棘时,除考虑阔筋膜张肌附着点损伤外,应注意此处也是缝匠肌的附着点,此肌由髂前上棘经股前,斜向内下,止于胫骨内侧髁。故检查此肌两端附着点及肌的行经有无压痛,屈膝并外旋大腿,或抗阻完成此动作时有无压痛。若有阳性反应,需考虑缝匠肌损伤,若髂前下棘压痛,考虑为股直肌头附着区有损伤。上述两肌均为股神经支配,若已排除肌肉本身病变,若考虑股神经导致时,应检查上腰段(L2-4),排除腰部病变。大腿内侧疼痛的意义:大腿内侧肌群称内收肌,其功用主要是使大腿内收,故双腿如果较长时间叉开站立强力牵拉内收肌,可引起大腿内侧疼痛,抗阻内收时大腿内侧疼痛,此为内收肌过度疲劳或损伤引起的疼痛;作抗阻内收检查时,如疼痛的位置在耻骨部,且耻骨支有压痛甚至其表面有粗糙不平者,应注意可能是由于内收肌慢性损伤所引起的耻骨骨炎。由于耻骨肌受股神经、大收肌受坐骨神经双重支配,故此二肌有疼痛时,尚需注意股神经及坐骨神经有无病变之外,所有内收肌者则受闭孔神经支配,应注意检查腰椎中段(L3-4),排除腰部病变。大腿外侧疼痛的意义:大腿外侧无具体肌群,主要是髂胫束在此,起支持下肢挺立之功。如髂胫束损伤时其疼痛主要在臀部,但可沿大腿外侧影响至小腿外侧,且大腿外侧下、中 1/3交界处是其压痛的敏感点,故大腿外侧的疼痛基本为髂胫束损伤所致。虽然下、中 1/3交界的压痛有时可能是股四头肌外侧头损伤引起,只要有此概念,从二者所影响的方向、范围、功能等作比较,也不难鉴别。股外侧皮神经炎时,虽然也可以有大腿外侧疼痛,但更主要是在大腿外侧上、中部有感觉异常、麻木、皮感下降等。要提请注意的是,大腿外侧无运动神经支配,坐骨神经只沿大腿后侧下行,并不经大腿外侧,故大腿外侧疼痛时,不应该不假思索地就认定是坐骨神经痛。遗憾的是在临床上常发生这一基本常识的误诊。只要熟悉一下解剖,有识于此,从位置上是很容易将其区分的。大腿后外侧胀痛的意义:有时,大腿酸胀痛的位置并非正好在侧方或正后方,而是位于后外侧方,即为股二头肌的胀痛和压痛,半腱半膜肌不受影响,这不能用坐骨神经或用髂胫束损伤来解释。这现象多为股方肌损伤所致,一般检查**难以查到痛点,应以健侧卧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屈髋屈膝,腿内收,膝抵床,使髋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尽量拉开,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及其稍上方处,便是股方肌之所在,可查得明显压痛。在此**下,对股方肌及股二头肌进行手法治疗,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此患者多可查到第五腰椎有疾患或该侧骶棘肌损伤痉挛,若同时对此进行处理,则效果更快且稳定。其中的关系可能是股方肌受骶丛肌支所支配,股二头肌受坐骨神经支配,骶部的损伤,可影响**这些神经,并通过这些神经影响此二肌出现症状。

    臀部不同区域疼痛的判断臀部肌肉较多,但在腰腿痛临床中,并非全有同等重要性,现择其意义较大者进行探索。为探讨方便,我们可用十字座标,从中间将臀部分成4个区域,即上内、上外、下内及下外4区。臀部下半区疼痛的判断:臀下部的疼痛,若其位置在下外区较靠座标的交叉,垂直座标稍外侧处,首先要考虑坐骨神经痛的可能性,先沿大腿后侧,坐骨神经行径检查有无压痛,注意其疼痛应是在大腿后侧(不应该出现在大腿的内侧或外侧),且下肢的其他症状也与之相符时,初步可作坐骨神经损伤来诊断,若要诊断成立,还应进一步寻其根源,判断是根性还是干性,根源在腰椎还是在梨状肌。若疼痛的位置稍靠外下方,在大转子之内侧时,需注意是否为股方肌损伤(检查及鉴别方法可参考前面有关股方肌损伤部分)。有时其痛点在股方肌上方,则可能为深部小肌的损伤,临床少见。若疼痛的位置在髋关节,特别是在大转子处时,若是慢性疼痛,需注意髋有无慢性损伤或炎症,若关节活动时还有响声者,要注意弹响髋;若为急性损伤所引起的疼痛,则应注意排除股骨胫骨折或髋关节脱位,二者均是伤后起病,大转子上移,活动障碍,前者局部尚可触得骨擦音,铁钻试验阳性等,X线照片可鉴别、确诊。若疼痛的位置在臀的下内侧区,接近于臀皱折处应查其与坐骨结节的关系。若疼痛在坐骨结节,要注意有否坐骨结节囊肿、股屈肌群附着区损伤,甚至坐骨结节撕脱性骨折(多见于少年、儿童)等。臀部上方疼痛的常见损伤:疼痛在臀上部较近垂直座标时,要注意有无臀上皮神经损伤。此神经损伤时,其腰腿疼痛的特点是比较隐约放散的酸痛或钝痛,坐下至快达椅面时常突然出现失控无力支撑,跌坐椅上,从椅上起立时,无力直接站起,需手扶按在腿远端或膝部,俯身抬臀然后才能直起身来。检查可于髂嵴中点下方的髂外窝处(约髂嵴下 2-5厘米处),作横向推摸,检查有无垂直向下的、约如火柴梗大小的索条状物,有的可于皮下触及,推拨之可左右摆动,有的虽可触及,但较深在脂肪层中,推之不能摆动。二者虽深浅不同,有同样以酸胀痛为主的压痛,有此症状和体征者诊断应无疑。若在臀上皮神经稍下方查得约手指粗细,由内上区斜向外下,指向大转子方向的肌束,较僵硬、压痛,此为痉挛的臀中肌。损伤的臀中肌、阔筋膜张肌与髂胫束损伤同是引起大腿外侧痛的主因。阔筋膜张肌位于臀部最外侧,可于髂前上棘下方触及,损伤时,也可触及僵硬的痉挛肌束,较臀中肌略小。常有人将臀中肌损伤与臀上皮神经损伤相混,其实只要注意到二者各有损伤的可能性,临床上只要略加比较,鉴别并不困难。从位置来说,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下方约 2-5厘米处,而臀中肌则在臀上皮神经的下方;从纤维的方向,臀上皮神经从髂嵴缘垂直向下,而臀中肌则从内上斜向外下。若论纤维的大小,臀上皮神经只有火柴梗般大小,臀中肌则有指头粗细;数量上皮神经有 2-3条不等,臀中肌仅有一条而已;,臀上皮神经放射性,隐约不定地影响到腰、臀部及大腿后侧(不过膝),而臀中肌的痉挛是髂胫束损伤的主因,其痛除臀的外上部分之外,主要是大腿的外侧,甚至到小腿外侧也有牵拉性疼痛。按上述情况比较,鉴别不难,由于二者的治疗手法也不同,故应将其辩明,避免误诊误治,影响疗效。臀部上内方肌内侧缘疼痛有可能损伤的是臀中肌和梨状肌:臀中肌由内上斜向下,其内侧端在臀部上内区,有的患者表现为肌腹痛者,则其检查所得如前所述;有的患者主要是附着区损伤者,其疼痛的位置在臀的上内区中部,故在此查到压痛点时,要注意到臀中肌损伤的可能。若痛在臀中肌下方,坐标交叉稍内侧处,必须注意到梨状肌损伤的可能。梨状肌起于 2-4骶椎前面,肌束穿坐骨大孔而出,斜向外下达股骨大转子,它的损伤是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原因。由于此肌被臀大肌所覆盖,准确的体表定位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准确治疗。对其体表定位有不同方法:有人主张由髂骨后上棘与大转子作一连线来表示梨状肌的位置,实践认为此线仅为梨状肌的上缘;有人主张先由髂后上棘与尾骨尖作一连线,在此线髂后上棘 2厘米处取点,再由此点与大转子作一连线,此线即为梨状肌中心线的体表投影线。 若将此线分为三等分,则内 1/3为梨状肌在盆腔内的起始段,中 1/3为穿出坐骨大孔之后的肌腹部分,外 1/3约为肌腱部分。因此,内、中 1/3交接处是梨状肌的出口点,中 1/3是检查梨状肌伤病变化,进行手法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的部位。要注意的是在此处的臀大肌常有痉挛肌束,易于梨状肌相混淆,虽说二者有异,但靠深浅有时也难以分清,最好是在其内、中 1/3交界处进行触摸,触得肌束后顺肌束向内侧摸。可触到一骨环,此为坐骨大孔的内侧缘,若为梨状肌,其肌束将潜于此环之下而消失若肌束跨此环而过,在环的内侧尚可触及的话,则为臀大肌的痉挛肌束。另外,若为梨状肌损伤时除自身有压痛外,常累及坐骨神经,可出现一系列的有关症状,在髂后上棘的上外方若触及一些大小不一,或成串,或散在性的滑动小结节,这是局部脂肪小叶疝入浅筋膜后发生肿胀,形成结节状的脂肪球,称之为骶髂部脂肪疝,有局部胀痛,牵扯痛和压痛,严重者可影响至别处。临床常可见到臀髋部的慢性软组织损害可以引起膝关节痛,其主要是闭孔神经受到**或激惹通过隐神经支配膝关节,对主诉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要注意检查同侧臀髋部是否有病,以防误诊。疼痛若在臀部内侧缘,则需注意臀大肌附着缘的损伤。这种损伤,除局部压痛外,常可触及小纤维索等改变。除臀大肌附着缘损伤外,还需注意有无骶髂关节半脱位。可通过检查髂后上棘是否对称,“4”字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等加以鉴别,必要时 X线照片检查,加以确诊。总之,腰腿痛虽然较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腰的疾患可引起腰腿痛,而臀或腿不同部位的疼痛,也可给我们提供腰病的线索。通过对臀及大腿解剖的复习,将有助于我们对腰腿痛的防止。

明确指出:软组织损害性疼痛应按解剖分型,可分为椎管内、椎管外和椎管内外混合型三种类型的诊断。三者的疼痛均山机体的软组织(也就是椎管外骨骼肌、筋膜、韧带等骨骼附着处以及椎管内黄韧带或退变性骨赘或髓核与神经根鞘膜和硬膜之间的脂肪组织)无菌性炎症病变的化学性**,作用于神经末梢所引起。单纯的急性机械性压迫作用于正常神经组织只会引起麻木、麻刺或麻痹;单纯的慢性机械性压迫作用于正常神经组织由于后者具有强大的抗压作用,多不会引起任何征象。所以传统的神经根受压致痛的理论因不符合客观实际已被抛弃。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除外脊髓型)”所有传统的诊断标准,实际上均属椎管内或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病变所共有的征象和体征;决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所固有。以往采用这种阴差阳错的诊断标准当做“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的治疗依据,就导致治疗效果的不理想或完全无效。因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颈椎病”的传统诊断标准须作重新认识,这是刻不容缓的要事。这方面笔者早于1981年在《中华医学杂志》(第61卷,第2期,第114页)发表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诊断标准的重新认识”一文中作了报道;现在又通过18年时间不断的临床实践,更加深了这个认识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但是必须指出,单纯的腰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即“腰狭症”、“腰狭突症”等)累及神经根者,会出现主诉严重的腰骶痛、臀痛或臀横纹与胭窝之间的传导痛,有时合并小腿后侧或后外侧吊筋感、酸麻痛或向足底、足趾传导的麻刺感,即所谓不典型的下肢传导痛(即传统概念现称“干性痛”或“丛性痛”),仅有少数仍残留沿大腿后外侧和小腿外侧典型的“坐骨神经放射痛”(即传统概念现称“根性痛”);而单纯性腰部、臀部或腰臀部(合并大腿根部软组织损害的疼痛均局限于椎管外软组织病变区,而不在椎管内,它不但会并发不典型下肢传导痛,还会并发典型的“坐骨神经放射痛”,且这种“放射痛”的发生率远远超过上述的腰椎管内病变。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下肢传导痛的分类中有“放射性坐骨神经痛”、“反射性坐骨神经痛”和“牵涉痛”三种。但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模糊不清,因此对明确腰腿痛诊断方面的帮助不大。现在有人又用“根性痛”、“干性痛”和“丛性痛”来取代上述的三种分类,其优点仅在于简化和压缩了旧的名词,由于没有丝毫的质变,与旧名词一样,仍无助于诊断标准的创新。因此,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努力探索本病的诊断标准,来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实属当务之急。笔者认为:

  1.在区分腰椎管内外病变时,采用脊柱侧弯试验、俯卧腰脊柱伸屈位加压试验(简称胸部腹部垫枕试验)和胫神经弹拨试验(三者简称腰脊柱“三种试验”检查),由于三者的共同阳性体征属腰椎管内软组织损害性病变(神经根受累者)的特异性体征,故在鉴别诊断上具有决定性作用。笔者对腰腿痛新的诊断标准叙述如下:

  (1)凡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诊断标准伴有典型“坐骨神经放射痛”(包括不典型下肢传导痛在内),腓总神经按压试验阳性,腰部、臀部及大腿根部出现一系列有规律的高度敏感压痛点,而腰脊柱“三种试验”检查阴性者,就可明确单纯性腰部、臀部或腰臀部软组织损害的诊断。这类病例临床中最为多见。所述的典型的“坐骨神经放射痛”、腓总神经按压试验阳性和规律性压痛点均是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多见的征象和体征。 

  (2)具备上述的征象和体征但腰脊柱“三种试验”检查阳性者,则应该诊断为椎管内外混合型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这类被传统概念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和腰臀部软组织损害的混合体,在腰椎管内病变中占有很高的发病率,但在腰腿痛总发病率中却远远低于早纯性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 

  (3)临床检查中仅有腰骶痛(有的涉及臀部)或并发不典型下肢传导痛,除腰骶部深压痛高度敏感外,腰臀的其他部位的压痛点并不敏感,但腰脊柱“三种试验”检查阳性者,应该诊断为单纯的腰椎管内软组织损害。但这种初发的早期病例中很难及时见到。因为此症为时稍久就继发椎管外软组织损害而成为混合型腰腿痛,而被传统概念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

  对这种椎管内外混合型软组织损害的腿痛究竟来自椎管内腰神经根周围脂肪的无菌性炎症病变,还是来自椎管外腰臀部和大腿根部软组织附着处的无菌性炎症病变,临床检查中是无法分清的。只能在混合型病例中先行定型的腰臀部和大腿根部等软组织松解手术消除了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的下肢传导痛,才能把椎管内软组织损害固有的征象和传导痛筛选出来而认识其本质。这些客观事物过去从未被人们所认识。 

  应用上述的新标准来诊断椎管内、椎管外和椎管内外混合型软组织损害性腰腿痛,在临床检查中常有决定性意义。

  2.在区分颈椎管内外病变时,可采用颈脊柱“六种活动功能结合压痛点强**推拿”检查。 

  (1)在头颈背肩部一系列有规律的压痛点上施行强**推拿,而使“椎动脉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或混合型等四类颈椎病”的征象和体征完全消失或显著改善者,就可明确为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头颈背肩臂手痛,而完全排除“颈椎病”传统标准的诊断。这种推拿疗法是笔者门诊中最常用的首选的治疗手段,对急性发作或病变较轻的病例常具有立竿见影的疗效;对顽固性病例采用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疗法,以及对多种非手术疗法医治无效而征象严重的病例采用定型的颈背肩部结合锁骨上窝的软组织松解手术,多有意想不到的满意疗效。在198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软组织疼痛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的”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征象相同的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94例病例中,取得治愈65例(69.15%)、显效22例(23.40%)、有效4例(4.26%)、无效3例(3.19%);在上述《论文汇编》的另文“软组织松解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征象相同的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26例病例中,取得治愈22例(84.62%)、显效2例(7.69%)、有效2例(7.69%),无无效病例。前者的平均观察时间为10.88年,后者为9.68年,近远期疗效满意。两文中的无效病例的病因和有效病例的残留征象,通过病例分析均非颈椎管内退变性骨赘所引起。所以从上述手术疗法的治疗效果来看,所治的四类“颈椎病”全是椎管外头颈背肩部及锁骨上窝软组织 损害导致的疼痛。

  (2)压痛点强**推拿后对这四类“颈椎病”的征象和体征未改善者,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病例中要多考虑脑动脉硬化症等内科疾病;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中应多考虑侧索硬化症、“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疾病。前文3例混合型无效病例的最后诊断就是这三种疾病。鉴于颈椎退变性骨赘对神经组织的慢性机械性压迫的**既不可能引起疼痛,也不易引起严重的神经压迫征象;以及笔者在研究头颈背肩臂手痛20余年的临床中还未遇到1例因颈椎退变性骨赘致痛需行颈椎减压手术的病例。因此,对单纯性颈椎管内病变或颈椎管内外混合型病变缺乏应有的认识,故在本书中不敢主观臆断,妄下诊断标准的结论。
  
  (3)对椎动脉造影和脑血流图检查“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估价。上述两种检查方法是现今被公认为明确本病最为可靠的诊断手段。但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对椎动脉造影来讲,只有双侧椎动脉受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紊乱,才会引起眩晕等颅脑征象。单侧椎动脉受压或阻塞,只要对侧血管正常,颅后窝会形成足够的侧支循环,是不会引起征象的‘如果有人不作这样的科学性椎动脉造影检查来明确椎动脉的内在性或外在性发病原因,单独地根据cT扫描或核磁共振成像的阳性结果,而贸然进行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由于这类先进仪器只能显示椎管内骨赘或椎间盘突出物对血管或神经组织的机械性压迫,但不可能提示这些慢性压迫物是否足可产生血管的完全堵塞或神经组织已引起功能障碍以及压迫物与神经鞘膜之间的脂肪有无无菌性炎症病变的阳性依据等问题。所以其诊断仍属不明确,导致了这种手术出现盲目性;对死亡率颇高的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手术而言将是治疗上的最大冒险。所以在“颈椎病”病历施行上述手术的,常规地做好椎动脉造影检查,可以说这是对病人负责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笔者认为,必须获得左右两侧血管致病的客观依据后,方能成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传统诊断,这是科学性的。目前在椎动脉造影方面,由于经股动脉或其分支逆行插管的操作复杂和成功率不高,故偏爱经椎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直接穿刺法或通过肱动脉逆行插管,特别是后者被有些学者列为椎动脉减压手术前的常规检查。但是后两种造影检查只能显示单侧的椎动脉,不能显示对侧的椎动脉。即使单侧椎动脉出现受压、阻塞的客观依据,由于不明了对侧血管有无致病情况,仍不能确立本病的诊断。所以这种单侧椎动脉造影的术前常规检查无助于提高诊疗质量,而全是多余的。以此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手术指征的客观依据,岂不是自欺欺人的错误认识吗?

  对脑血流图检查讲,眩晕病人脑血流图检查只能提示椎—基底动脉有无供血紊 乱的数据,但它不能决定这种供血紊乱是骨性因素还是肌性因素致病的诊断。笔者曾对40例既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相同的临床表现,又有典型的颈椎骨性退变,按传统标准确诊为“颈椎病”和推拿治疗必然无效的病例,压痛点强**推拿却完全解除其征象。压痛点强**推拿后脑血流图复查,有67.50%异常脑血流图恢复正常,25.00%改善和7.50%紊乱如旧。其次,笔者还抽查了10年前椎管外软组织松解手术冶愈颅脑征象的15例“颈椎病”病例作对照,他们术后长期正常工作无征象复发史,而脑血流图检查结果仍有60%病例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紊乱。由此可知:①不处理颈椎退变性、骨赘,仅作头颈背肩部压痛点强**推拿可以治愈“颈椎病(除外脊髓型)”,说明这种颅脑征象与骨赘增生无关,其真正的病因属于椎管外头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②颅脑征象的消失并不等于脑血流图变化恢复正常,两者间无必然的因果关系(详见上述《论文汇编》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和诊断标准的临床研究”)。目前有不少学科,特别是内科、物理诊断科等,往往把椎管外颈背肩部软组织损害并发严重颅脑征象的病人,多当做“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来诊断。这样的诊断与.亡述两点数据作比较,是否仍属正确,有待有关同道作深入研讨、重新认识其本质并自我变革地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诊断,应该说是一迫不及待的重要大事。腰痛发病率高,其中以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多见。单纯的腰3横突综合征诊断及治疗并不困难。但随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出现一些与腰3横突综合征无关的现象。更为困难的是,腰3横突尖部的压痛,作为诊断此病的最可靠依据,目前已被部分学者所否认。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观察,结合腰部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发现腰3横突综合症与其同根神经反射现象有密切关连。同根神经反射现象的存在,不但为腰3横突综合征的许多伴随症状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指导了临床治疗。所谓同根神经反射现象即一子神经长期受到某种**后,可通过母神经影响到另一子神经,出现相应的神经**现象。
1 机理和应用解剖
1,1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发病机理腰椎位于活动度很小的胸廓和固定于骨盆的骶骨之间,呈生理性前凸,腰。椎体是腰椎前凸的顶部,躯体活动的枢纽。腰椎的活动均是以第三腰椎为中心,在周围肌肉协同下完成。第三腰椎横突它不同于第一、二腰椎和第四、五腰椎横突有肋骨和髂骨保护,且在第三腰椎横突的尖部有许多与躯干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肌肉和筋膜附着。在术中若用指端扪触附丽于腰3横突尖部的筋膜和肌纤维,会感到纤维如接紧的弓弦。另外,刘氏通过对其本院4年内5O位腰椎横突骨拆的x线片观察统计,第三腰椎横突处骨折者有42例占总数的84% 。其原因多因腰部外伤时止于横突上的软组织强烈收缩而引起。因此,止于横突上的肌纤维筋膜等被如此强的拉应力拉断撕脱的机会更多。以上特点则是导致腰3横突综合征有如此高发病率的主要因素。正常情况下,腰椎两侧横突所附丽的肌肉和筋膜在相互拮抗或协同的作用下,维持着人体重心相对的稳定,完成腰部一切活动。若有一侧腰背筋膜或肌肉紧张收缩,在肌力牵引的作用与反作用下,使同侧或对侧止于横突尖部的肌筋膜撕裂而受损伤。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局部组织渗出、出血、出现无菌性炎症,引起横突周围肌肉筋膜粘连、增厚、肌腱挛缩等病理变化,使穿过肌筋膜的神经血管受到炎性**和机械性挤压而产生腰3横突综合症和一系列临床症状。
1.2 腰部脊神经的应用解剖每对脊神经根在分为前、后支之前,分出一支与主干反向走行,经椎间管进入椎管的脊膜支。(叉称窦椎神经)在椎管内,窦椎神经分升、降两支.井与相邻的升降支相互吻合。形成脊膜前、后丛。遍布于脊膜全长。主要分布于脊膜、椎骨、椎骨的韧带及脊髓血管的外膜等交感干神经节在脊神经前支起始部借交通支与脊神经前支相连。腰部交感神经有4-5对神经节。排列在腰椎体的侧面。各神经节发出灰交通支连接相应的脊神经,末梢支节后纤维加入腹主动脉丛,下至直两侧。分布于盆腔脏器,如直肠丛、膀胱丛、输精管丛、前列腺丛、子宫**丛和**海绵体丛口]。腰1—4脊神经前支是组成腰丛的主要成分,其中股神经为腰丛的最大分支,由腰2、3、4神经前支后股组成。在腰大肌中下行,经肌腔隙至股都。主要支配髂肌、腰大肌、耻骨肌及股前部肌群及皮肤。闭孔神经纤维来自腰2、3、4神经前支的前股。以腰3神经的纤维最多,神经在腰大肌实质中形成,位于该肌内缘。进入小骨盆,下行经闭膜管至股部。主要支配内收肌群及大腿内侧皮肤,同时分关节支达髋关节及膝关节。腰1.4脊神经后支从脊神经发出,经脊神经后支骨纤维管后,至横突间肌内侧缘,分为后内侧支和后外侧支。后内侧支经后支分出后斜向后内下,通过乳副沟骨纤维管至椎板后面转向下。约跨1-3个椎骨重叠分布于椎间关节连线内侧的关节囊、韧带及肌肉。后外侧支经下位椎骨横突的背面,斜向下外入骶棘肌,在骶棘肌筋膜内处下行至髂嵴,穿过骶棘肌腱和背阔肌腱之间,经上覆横行的纤维与髂嵴共同围成的骨纤维管至浅筋膜,分支穿过浅筋膜至皮肤,更名臀上皮神经。
2 讨论
腰1、2、3脊神经后外侧支自椎管外分出后,以4 的斜角向外下走行于腰1-3横突背面。其中腰2脊神经后外侧支正好紧贴第三腰椎横突尖部下行。当第三腰椎横突尖部软组织由于应力过大而被撕裂,局部组织则渗出、充血、出现无菌性炎症,**周围组织的血管、神经。若病变继续发展,横突尖部的肌肉及筋膜则增厚、筋膜挛缩。病变组织向周围扩展,机械性的压迫**脊神经后外侧支及伴行的血管。患者可表现为腰部不适,腰三横突尖部压痛。若两侧同时发病,可有束腰感,久行、久立、久坐腰部困胀、乏力等。这种机械性的压迫**同时可影响到脊神经后外侧支在髂嵴穿出骨纤维管处。出现臀上皮神经的**症,表现为腰1-3脊神经后外侧支在骶髂角处的压痛。同时由于支配臀肌筋膜的臀上皮神经受到**.则出现臀肌筋膜的挛缩,影响臀大、臀中肌的血供。特别是臀中肌,除自身的解剖及力学特点外,其肌筋膜较其它肌肉筋膜厚,影响则更大。臀部胀痛非常明显。由于脊神经后外侧支受到横突周围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则反射性的引起同根脊神经的其它分支的**症
2、1 腰三横突综合征同根反射现象在脊神经前支的表现同根腰1—4脊神经后外侧支的前支主要发出股神经和闭孔神经两大肌支。当其同根脊神经的后外侧支长期受到腰3横突尖部无菌性炎症的**后,则会反射性的引起同根前支闭孔神经和股神经的**症。患者表现为股前区弥漫疼痛、内收肌群紧张、“4”字试验阳性、大腿根部明显压痛。病史久者可出现大腿前面部分皮肤的麻痹现象。作者在临床治疗中有这种现象出现:一是部分患者表现为腰三横突综合征伴大腿前面及大腿根部疼痛、压痛,内收肌群紧张。通过对腰三横突尖部软组织的松解治疗后,第二天患者感觉大腿前面及内收肌群的症状明显好转。另一现象是确诊为腰三横突综合征,患者无大腿前群及内收肌群的症状。经本文进行橙解腰三横突尖部治疗后,第二天患者自感大腿前面及内收肌出现大面积疼痛及压痛。经作者采用腰大肌间隙神经阻滞股神经、闭孔神经治疗后,患者症状则立即消失。这两种现象即是同根反射现象的具体表现。在腰三横突综合症中,同样,股外侧皮神经,生殖股神经、等腰丛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相应支配区的神经**症。
2.2 腰3横突综合征同根反射现象在脊神经后内侧支的表现后内侧支经后支分出后,斜向后内下,经骨纤维管后至椎板后面转向下,约跨1-3个椎骨重叠分布于椎间关节连线内侧根据解剖特点,同根腰1-3脊神经后外侧支的内侧支则主要支配腰骶部关节以内的肌内和皮肤。本文在观察上百倒的腰三突综合征患者中,主诉有腰骶部疼痛的患者达65% ,在治疗上,早期,由于对同根反射现象认识不足,采用局部组织的松解治疗,效果不理想后因认为这种表现系同根神经反射现象引起的后内侧支的**症,故局部不做任何处理。采取腰三横突尖部软组织的松解配合腰2脊神经后支穿出骨纤维管处的神经阻滞,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这一点与陈仲廉有共同认识。
2.3 腰三横突综合征同根反射现象在交感神经方面的表现交感干神经节借交通支与脊神经前支相连,腰部的交感神经节与骶部交感神经节共同组成盆丛,分布于盆腔脏器。宣氏在8o年代初对31位患有下腰痛、月经痛、{BANNED}痛及外阴**痛的病人通过内收肌群和臀部软组织松解治疗后,其显效率达100 %,治愈率达9O% ,无一例无效。证明这些症状与腰臀部及内收肌群的病变有关。一方面在陶氏刘氏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宣氏所采用的大面积松解术主要是针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另一方面从宣氏所描述的患者症状中除以上表现外,基本与第三腰椎横综合征相符。那么,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如何引起这些临床表现的?是否与同根反射现象有关?本文在临床上曾发现有两倒女性患者,除腰3症的表现外,同时伴有尿频、尿急及下腹下垂感(在排除其它疾病以外),经腰3横突尖部软组织松解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同样说明这些症状与腰3横突综合症有关在脊神经分为前、后支之前,有一细小的返神经即窦椎神经进入椎管内,支配脊膜及周围组织及血管,那么,同根神经反射现象是否也会影响窦椎神经,使前纵韧带松弛引起椎间盘的一系列变化。目前尚无法考证,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分 +1 收起 理由
袖里乾坤 + 1 您的发言非常精彩,请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2朵
发表于 2013-8-30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腰腿疼痛的诊断思路(转)

好得很,学习了·
发表于 2013-8-31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腰腿疼痛的诊断思路(转)

楼主辛苦了,东东不错,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发表于 2013-8-31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腰腿疼痛的诊断思路(转)

很好的文章。。。。。。。。。。
发表于 2013-9-1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腰腿疼痛的诊断思路(转)

很好的文章
发表于 2013-9-2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腰腿疼痛的诊断思路(转)

太棒了,很专业啊
发表于 2013-9-10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腰腿疼痛的诊断思路(转)

好得很,学习了·
发表于 2013-9-11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腰腿疼痛的诊断思路(转)

好文章,明确诊断的思路,检查系统化,条理话,可以减少临床误诊。推荐大家都好好看看
发表于 2013-9-14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腰腿疼痛的诊断思路(转)

手机上收藏不了,真是郁闷
发表于 2013-10-4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腰腿疼痛的诊断思路(转)

真是好资源,并好好学习,谢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发表于 2013-12-30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腰腿疼痛的诊断思路(转)

回复 1# hakcer1


    谢谢很详细
发表于 2014-6-16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受益非浅!!!!!!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发表于 2014-6-16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奉献,是个好的东东。
发表于 2015-1-18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得很,学习了
发表于 2015-1-18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感谢  。   看完此文  受益匪浅。
发表于 2015-3-17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奉献!!!!!
发表于 2015-3-18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资料,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6-5-31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感谢楼主。用心学习,慢慢领悟。
发表于 2017-3-2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收藏学习
发表于 2017-3-4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7-8-25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就这个弄通了对于一个菜鸟可以上个台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3-29 08:23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