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1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医生活] 本地医院缘何招人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3-5-22 1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深圳的医生与同级别城市相比,工作负荷大,收入却不高。

  “与同级别的城市相比,深圳医生工作的负荷最大,待遇却不高。”在刚结束的深圳市2013年医改工作大会上,深圳市副市长唐杰一语道出了深圳医生的尴尬现状。

  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人委”)曾经就深圳医生的工作负荷与其他城市进行过对比,深圳医生日均担负门诊量为17.29人,广州是12.99人,北京是9.5人,上海是10.32人,广东省平均是12人,全国是6.5人。深圳医生日均门诊量是全国的2.5倍。

  根据深圳市“十二五”卫生规划,预计到2015年时,深圳市每千人口医生数要达到2.6人。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市执业医师总数为23942人。这也就意味着,从今年到2015年,必须再***近万名医生才能满足需求,平均一年要***3000名医生。然而去年一整年,深圳仅***到1285名医生。

  “招不到人”已经成为困扰深圳各大医院的一大难题。深圳的医院为何招不到医生?“工作强度和压力大,收入不比内地高,执业环境又不好,谁还愿意来?”其实,在深圳的每个院长的心理,这个答案非常清晰。而深圳医疗一线的医生们也向记者道出了他们在深圳医院的酸甜苦辣,从这些医生的从医图谱中也不难找到答案。

  规培让很多毕业生逃离了深圳

  规培生李佳:

  人物:李佳(化名)

  医院:深圳福田某医院妇产科

  现状:规培8个月

  如果不是老公已经在深圳打下了根基,李佳毕业后或许不会选择在深圳当医生。深圳的规培制度,让很多应届毕业生望而却步。待遇不佳、身份不正她都无所谓,让她感到委屈的是,旁人总把规培生当实习生对待,她更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认可。

  每天早上7点半到医院,逐一查看病人的病情,写化验单,根据病情变化制定下一步的检查。查房一个多小时后,开始为当天做手术的病人开术前医嘱,随后上手术室。没有手术的时候在门诊收病人,询问病史、写病历、开医嘱。

  这是李佳每天的工作,除了有些事情自己拿不准,还要问问主任外,和其他妇产科医生没有太大差别。而她也早已把自己当成一名正式职工,努力地把每件事情做好。但其他人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李佳是规培生,还在经历培训,未被医院正式录用为员工。

  规培是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2012年起,应届毕业生要进深圳的公立医院当医生,必须先考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通过3年学习,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证书后才能上岗。目前国内只有上海完全执行该制度,深圳是第二个对应届生“一刀切”进行培训的城市。

  在李佳看来,规培制度绝对是一个能“吓”走应聘者的制度。考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后,本科生要培训3年,研究生2年,博士1年。但所有学员都没有医院发的工资,只有卫生局的补助。“一般能拿到4800元左右,没有公积金,只有社保。此外,我们医院每月还有500元的餐补、交通补助和夜班费,深圳其他医院或许都没有。”李佳说,医院正式的员工工资7000元到8000元之间,再加上奖金、绩效工资和过节费等福利,“工资比我们多了不止一倍”。

  只有补贴没有工资,经历1到3年培训后,还要考核合格才能正式入编,考核不合格延期培训1年,期间要自己给培训费。若考核再次不合格,就没有机会入编,而深圳公立医院又不能招收应届毕业生当临时工,培训期间的时间成本让不少应届毕业生望而却步。

  毕业后,李佳和几个同学一块来深圳考试,但听说要培训2年后,很多研究生就退却了,只有部分本科生愿意经历3年的培训。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本硕连读要七八年的时间,博士就要10年。阻隔在毕业生和医生之间的规培阶段,让很多人逃离了深圳。即使是进入规培后,培训的8个月内,也有好几个规培生走了。“有个男生因为规培时生活压力大走了,还有的考去别的地方了。”

  李佳坦言,若不是毕业时已经结婚,老公早已在深圳工作2年,打下了根基,她或许也会因为规培制度而离开深圳。和她同一届毕业的同学,很多留在了老家的公立医院,工资是她的两倍多。而其他同学甚至以为,规培生就是实习生,以为李佳是找不到工作才去规培的。

  对于未来,李佳不敢多想。“规培后能不能考核通过我也没敢想,更不要说在深圳买房了。”李佳说,夫妻俩人的工资加起来,在深圳都买不到一平方米。“在关外可能都要2万元,中心一点都要3万元了”。她只想踏踏实实地工作,加上老公的支持,她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每天都咬牙挺过来了

  产科医生任欣:

  人物:任欣

  医龄:从医7年

  医院:深圳某医院产科

  心情好的时候,任欣希望多学习进修,做一个把专业拿起来的医生。但情绪低落时,任欣就想混日子,找一个悠闲的文秘工作,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任欣说,如果哪一天她身体坏了,只能被迫退出医学行业,不管她是多么热爱或痛恨这个职业。

  下午5点半,任欣开始值夜班。一起值班的还有2个医生、4个护士,他们7个人要负责照看100多名住院产妇,还要接收急诊孕妇,随时都有可能上手术台,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上午8点。

  实际上,任欣处于值班的一线。护士只是做辅助工作,任欣遇到难以把握的问题,才上报给上级医生,医生24小时值班。另外还有住院总医师,也是24小时值班,白天在产房,晚上原则上能休息。但任欣无法处理众多问题,忙碌的时候,住院总医师也一直不能休息。

  没有病人前来时,任欣在病房里查看病人。有病人产后患高血压,任欣亲自到床边查看,看看情况是否好转,是否该做检查了。但才进行到一半,又有病人前来看病。由于人手不足,任欣只能到门诊部问诊,让护士帮她观察病情。“其实这就是安全隐患。”任欣说,毕竟护士难以对病情准确判断。

  看病人的过程其实很复杂,任欣要翻阅病人的所有化验单、浏览病史、询问病情,然而,病人陆续前来,她只能用5到10分钟看完一个病人。此后,她还要花20多分钟写病历,遇到复杂的病情,一份病历要写40多分钟,但期间经常被前来看病的人打断。

  在值夜班的15个小时内,任欣做了两台手术,收了7个病人,还有一直没停止过查看已经住院的病人。“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有七八个孕妇生产,接收17个患者。”任欣说,在如此紧张的工作节奏中,不可能每个患者都仔细检查。早上8点,终于到了交班的时刻,但任欣还不能回家,她还要对10个病人查房,有问题的写解决方案,等全部处理完毕,已经是上午11点半。中午12点钟,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这样劳碌的生活,任欣坚持了7年。7年来,除了4年一次的20多天的探亲假,她每年最长的假期是春节放假3天,每周最多只能休息半天。从业以来,她从没有下厨煮过一次饭。4年前女儿出生后,她至今仍没时间带女儿回娘家看看,更没空和女儿讲睡前故事。1年前和家人说好的温泉之旅,至今仍没有兑现。3年前她想考博,但工作之后已没多余精力备考,博士的梦想或许就泡汤了。

  “我已经没有自己的生活了,如果早知道医生的工作状态和地位,我是不会学医的。”任欣说,当医生能解除别人的痛苦,是值得去做的事情。她自豪地回忆道,1996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学医的人都是精英。然而,如今医患矛盾紧张,医生社会地位下降,也让最优秀的学生远离医学行业。尤其在深圳,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更大。深圳医生的工作量,或许是内地其他城市的五六倍。医院***门槛也很高,只有博士才会比较顺畅地被招进来,导致高学历的人招不来,低学历的人又进不来。

  任欣希望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去年有段时间,我每天都是咬牙挺过来的。我常常在想,会不会在通往手术室的路上,我就栽到墙角死了。”任欣说,她心中仍有恐惧,“如果我身体坏了,只能被迫退下来,不管我是多么热爱或痛恨这个职业”。

  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科室副主任倪勇:

  人物:倪勇

  医院:市二医院肝胆外科

  现状:从医16年

  “主任,刚进来的那个病人已经没有床位可以加了。”20日上午12点,刚从病房回到办公室的倪勇还没来得急喝口水,他的同事就敲门而入告知上午接收病人的情况。这个时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下班去吃午餐了,然而,倪勇和他的同事还要去落实病人的病床问题,这顿午餐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吃。

  而这种情况对于倪勇来说,早已经习以为常,“工作任务实在是太多了,已经忙习惯了,在深圳没有一个医生不忙的。”1997年,倪勇博士毕业后就来到深圳,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了16年了,目前担任医院肝胆外科的副主任。除了住院病房每天的查房和手术,他每周还要坐一次专家门诊。而他一天的时间几乎都在医院度过,“早上8点过来上班查房,下午6点下班回家,吃完晚饭七八点的时候再回到医院,晚上11点再回家,有时候实在太忙就在医院过夜。”

  上个月25日,倪勇带领科室的团队做了深圳第一例心脏死亡工体捐献肝移植,而这一个月,他就以医院为家。“从联系医院的评估团队对患者和器官捐献者进行评估,到手术和术后每天两次的复查,我都要自己去做。”为了避免患者在移植手术后出现排斥和感染等情况,他每天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近一个月来都没有一天能睡一个好觉。”本月20日,进行了肝移植的病人康复顺利出院了,他还不停的提醒病人和家属,每天不要忘记吃抗排斥的药物,每周要做一次抗排斥的检查。

  相对于门诊医生,倪勇面对的患者要少一些,但也常感觉到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总觉得外面医生的医疗技术要比深圳的高,就算不是非常严重的病也宁愿跑到广州去看。这样的情况他经常遇到,“比如前一段时间,接诊到了一名肝癌患者,其实这种肝癌手术在深圳的大医院都可以做了,但是患者就是不相信深圳可以做,非得跑到广州去。”

  这种对医生的不信任让倪勇感觉很不好,“的确不可否认,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医生里面也有一些不敬业的人,但是这只是深圳医院极少数的个别人,绝大多数的医生还是有职业道德的。”倪勇说,这种对医生的不信任也主要是医患之间缺乏沟通所致。

  缺乏有医学专业的高校是深圳医疗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其他城市,深圳医院的科研和学术环境对于一个医生的成长还非常有限,深圳医院科研和学术氛围也是不少内地医生不愿来深圳的一个原因。因此,提高医院和医生自身的科研、教学的水平也成为倪勇的重要工作之一。

  “市二医院如今是深圳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我现在有一些教学的任务,还要带一些研究生。”倪勇说,而且承担了几个省市级的课题,“医学在不断进步,医生自身的能力也要不断提高,不断学习。平时都没有时间去做科研,只有在下班后和周末去做,周末能陪家人的时间也很少了。”

  倪勇说,一方面是深圳医院缺医生,但另一方面现在深圳的医院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只是要有临床经验,还要有教研的能力,“标准和门槛越高,能招到的人也就少了。”

  医疗环境变差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医院管理者孟医生:

  人物:孟医生

  现状:从医30多年

  医院:蛇口人民医院

  “我等那位男医生,男医生技术好。”毕业后第一次进入门诊手术室时,一个一直不肯手术的女孩见到孟医生,脱口而出这句话。30多年后,女孩当年信任的目光依然让孟医生感到记忆深刻,“也许正是那句看似天真的话,打造了一位优秀的妇产科医师”。

  1984年,孟医生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和现在的***制度不一样,那时候成绩排在前50名的就能留校。由于留校时只有妇产科和麻醉科两种选择,喜欢外科的孟医生便选择了做一名妇产科医生。此后,他留校任教17年。2001年,南山区公开招考妇产科主任,孟医生落地深圳,6年后,又进入蛇口医院担任管理工作。

  从医30多年,孟医生一直很喜欢自己的工作。还没走向行政管理岗位前,孟医生强烈的责任心给了他巨大的压力。天天认真查房,一个病人有问题,身为主任的他都会迅速赶过去。他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晚上睡觉时,电话只要响一声,他便能醒来抓起电话。

  在他看来,有医生天分的人,应该去当医生,而不是走向行政岗位。但工作的压力让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再加上如今医疗环境的紧张,医生已经很难从病人的笑容和社会的宽容中得到安慰。

  此外,深圳的医疗整体水平并不高,很多疑难病症都会直接去广州或香港治疗,这也让孟医生感到专业追求上的局限性。于是,他转向了行政管理工作,希望在更高的层次起作用,既能为医生服务,又能保护病人的权益。

  在孟医生看来,病人的信任是医生成长的最重要动力。相比起30多年前,如今的医患关系要紧张得多,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尤其缺乏。当年在白求恩医科大学时,即便是晚期的癌症病人,孟医生都会拼命治疗。但由于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即便认真为100个病人治疗,也有可能出现一两名病人出现肠漏等并发症。“放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医生也许在治了2个出现并发症的病人后,另外的98个就不敢做了。”

  孟医生说,应该允许医生在负责任的前提下,出现可能的并发症。“我自己的亲人做手术,出了并发症,我能接受,只要做第二次手术就好,即使出了问题,可以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去医院闹,这对医生的伤害很大,未来的职业都会受到影响”。如果能把整个社会最优秀的人吸引到医学行业中,对他们给予信任,整个社会会变得更好。但除了普遍存在的医患紧张外,医生还要面对高风险高压力以及未能得到的相应薪酬保障。尤其在深圳这个年轻城市,外来人口众多,医院的编制却只是按户籍人数量进行相应的配置。未入编的医护人员,有的一个月工资才3000元到4000元。

  “在国外,有执业证的医生可以自己开诊所,在医院下班后,晚上还能在自己的诊所问诊。”孟医生说,但国内的行医并不自由,本来医生数量就不够,还被绑在了医院,无法为更多病人服务。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吸纳最优秀人才从事医学行业。

  (应受访者要求,相关名字为化名)

  深圳人还要为缺医生买单多久?

  记者手记

  曾经,深圳**的魅力把全国各地的医疗人才吸引到了深圳,如今招不到人已经成为深圳各医院院长和人事科主任最头痛的问题。在采访中,一些医生表示,现在全国各地城市发展非常迅速,医生待遇提高也很快,深圳的政策基本上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另一方面深圳的高门槛也把一些人关在门外。

  缺医生的情况在深圳由来已久,而且随着大批新扩建医院的投入使用,这种情况将继续持续下去。不少医院认为,要解决深圳缺医生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深圳医生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改善医生待遇,调整人才准入门槛,提高整个城市的医疗环境。

  不过,在医院和医生看来,深圳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在向[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部门诉说了多年的“苦”后,深圳医生的待遇和医疗环境并没有好转。有的医院甚至还担心向媒体“诉说”太多,[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部门在人才引入上不给予支持,而不敢说了。没有医生所带来的苦果,自然是由深圳的老百姓来买单。

  深圳人看病贵看病难,其中的艰辛和无助令人愤怒,老百姓也一直承担缺医生所带来的苦果,在为[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投入的不足买单。然而,深圳医生所面临的困境,又很无奈。由于医疗资源缺乏,深圳医生担负着超负荷的工作量。医疗**、恶性伤医事件,还有遇到的患者指责和不理解,这些矛盾也耗费了医生无数精力。而老百姓又必须为医患矛盾和医患间互不信任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买单,因为,没有对医生的信任,病又找谁看去。
  一家医院医务科科长曾对记者说过,该院已经有几十个医生有了二代,但是没有一个医生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学医。这个曾备受人们尊重的职业如何现在成了这些医生心中的“痛”呢?该科长坦言相告,因为现在的医生工作压力大,医患关系紧张,整个执业环境差,社会已经把医生妖魔化,“没有父母会让自己的子女再去承担自己受过的罪”。

  不可否认,医生资源不足与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在相互影响,而且还在恶性循环着。谁可以改变现状?医院都把期望寄托在[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身上,期望[根据相关法规进行屏蔽]在引进医疗人才上给力。否则,以目前深圳引进入才的速度,老百姓还将长时间为缺医生来买单。
2# 沙发
发表于 2013-5-22 17:3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边却是人满为患,稍微好点的三甲医院都要博士了,而且还没有编制,纠结。。。。
a****1 该用户已被删除
3# 板凳
发表于 2013-5-22 19:4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7-4 06:4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