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369|回复: 8

[临床经验] 药量重好还是轻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看中医,是从扶阳派入门的,扶阳派的药量都偏重,当然祝味菊是例外。我也很赞成考古发现的那个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15.625克。那时的认识是药量非重不足以治病,常常恨病重药轻。但是后来看古代的医案,看胡希恕、刘渡舟、赵绍琴等老先生的医案,很多时候药量是很轻的。古代有很多医家是以轻灵名世的。尤其是赵绍琴老先生温病十一讲里讲的透热转气,药是非常的轻灵。但是效果是非常的好。所以,现在才认识到,药量的多少轻重全在于病症,全在于病症的关键,认识到位了,辩证清楚了,就可以该多就多,该少就少,多则可顿起沉疴,少则也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赵绍琴医案里讲一个病人热证重症危症,卧床不起,肠子全腐烂了,拉下的都是肠子皮儿,舌头充血,也没有皮了。西医束手无策了。勉强尽尽人事,把赵绍琴老先生请来了。赵绍琴老先生说怎么到这份上把我请来了,早干嘛呢?人家回答的更是气死人,意思就是尽尽人事罢了,你也不要当真,你看也是死,不看还是死。赵先生看罢,就给开了透热转气的栀子豆豉汤加减,一毛多钱的药,第二天早上居然好了,有精神了,能吃饭了,能坐起来了,真是好家伙!继续吃吧。又吃了几副,出院了!神奇吧!所以,有时候温热重症,也不能重用凉药,必须得使用微凉之药把热邪透发出去。正如赵先生所说,如果使用了重镇凉药,就好比是用冰坨把热邪困在体内了,热邪一闭,六经不通,病情只能恶化,决不能转好。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朵
发表于 2013-5-2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感内热,凉药用的太重引邪入里,里热更热栀子散三焦热淡豆豉引热出表
发表于 2013-5-2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ch701224


    根据病情来用药,但是现在的药都是人工的,在一定基础上建议重点!只要对症,往往就有效果。
发表于 2013-5-2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ch701224


   药量轻重,最好还是根据病情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发表于 2013-5-2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荷花 于 2013-5-3 23:09 编辑

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就如武术的少林和太极一样,主要是整体效应,只要切中病机就可以
发表于 2013-5-2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angfeng120 于 2013-5-2 16:59 编辑

朋友想说的不仅仅是这点吧?好像欲  言   又   止,  言   之   未   尽……
发表于 2013-6-7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感内热,凉药用的太重引邪入里
,里热更热栀子散三焦热淡豆豉引热出表



学习
发表于 2013-7-15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某一味药的用量,还是要根据临床症状和具体的辩证使用。
发表于 2013-7-17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取其味,轻取其书,凡精通医道者,不到病者阴阳亏损严重,是不爱用重的,往往量轻味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常常是几钱拨千斤,随手一出,就能达到一剂知,二剂愈的效果,这些当然必须要有深厚的功底和一定的悟性才行,象如果学医的能把阴阳搞明白个大概了,那才算是真正的步入中医之门呢,当然一些久经沙场的老中医治病也很有一手,多是经验,不够系统,但也很不错了,只不过**弟有点麻烦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9 00:5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