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0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例讨论]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58例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及高频电刀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广泛应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现回顾分析近年来本院行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58例临床资料,以探讨病因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2年2月—2009年3月来本院行腹部手术患者58例,其中男20例,女38例;年龄26~86岁,行上腹部手术36例,其中胆囊切除15例,胃大部切除术10例,胃癌根治术2例,肠梗阻手术7例,脾脏切除2例。下腹部手术22例,直肠癌根治术6例,腹股沟疝手术3例,阑尾切除术10例,前列腺摘除术3例,均为肥胖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后4~7天切口出现渗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和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红细胞和大量脂肪滴,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

    1.2治疗方法

    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切口渗液少,表皮未裂开,液化范围小且浅者,一般不拆除缝线,由两边向中央挤压切口,将渗液尽可能排出后,外敷碘伏纱条,多数患者经2~3次换药后可按期拆线;(2)切口渗液较多,根据情况拆除1~2针缝线,高渗盐水冲洗创面,用干纱条引流及时更换敷料无渗液后,用蝶形胶布固定,对合创口,消灭死腔。经3~5天换药,一般可愈合;(3)对切口皮下分离,全层裂开者,予拆除缝线,充分引流清创,放置高渗盐水纱条,**肉芽生长,湿透后及时更换,使肉芽新鲜,水肿消退后二期全层缝合;(4)微波理疗,促进伤口干燥;(5)高渗糖加胰岛素或中药去腐生肌散伤口置入,敞开引流;(6)前鞘前面放置引流管,并负压吸引。

    1.3结果

    全部患者切口均于术后8~21天愈合,随访2~6个月无发生切口裂开或感染。

    2讨论

    2.1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原因有:(1)肥胖患者较厚的腹壁脂肪本身血运较差,皮下组织切开后脂肪的血流遭到进一步破坏;(2)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贫血、低蛋白血症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下降;(3)各种机械**:①高频电刀的高温使脂肪浅层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坏死;②粗暴操作,拉钩压榨,止血不彻底,结扎大块组织;③切口长时间暴露,使组织脱水,均加重脂肪组织血运障碍和氧化分解反应。

    2.2诊断

    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可诊断切口脂肪液化。(1)多发生在术后5~7天大部分患者除诉切口有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脂肪粒;(3)切口无红肿、挤压痛,切口皮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4)渗液涂片无细菌生长。

    2.3治疗

    切口脂肪液化使局部积液,容积效应使切口不愈合,所以充分引流是治疗关键。但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愈合时间,可根据液化范围和程度不同,采用不同方法排出积液,纱条引流,使用高渗盐水纱条湿敷和红外线或微波理疗,可促进创面干燥,**肉芽生长。虽然脂肪液化非细菌感染但液化的脂肪是良好的细菌培养基,极易继发细菌感染。所以在充分引流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抗菌药物时可考虑应用抗菌溶液纱条湿敷。对营养不良或免疫力低下还应加强支持治疗以改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2.4预防

    从围手术期和手术操作多方面入手。(1)术前积极控制感染、高血糖、高血压,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术后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2)合理使用高频电刀,避免损伤真皮层,对肥胖患者应慎用电刀,必须使用时,应将电刀强度调到以恰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而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时间,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变性坏死。(3)注意保护手术切口,使用切口保护膜或湿纱条保护以免长时间暴露。(4)缝合腹膜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将坏死的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量,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5)对肥胖患者的腹部手术,特别是上腹部手术,应采用减张并仔细分层缝合,同时避免大块缝合,打结时动作轻柔,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6)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渗液可能时应置橡皮条引流,24~48h拔除,或置橡皮管负压引流,3~5天拔除。(7)切口术后沙袋加压减少死腔促进愈合。(8)术后行红外线或微波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有利于防止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2# 沙发
发表于 2012-9-30 2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pll_1985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止体会(附38例报告)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11月第3卷第22期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笔者自1995年6月~2002年12月在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8例,现就将脂肪液化的预防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6~65岁,平均45.7岁。上腹部手术32例(包括胆囊切除术24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胃癌根治术3例,其它1例),下腹部6例(包括结肠癌根治术3例,阑尾切除术3例)。均为肥胖病人,于术后5~7天切口出现较多淡黄色渗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切口愈合差,渗液涂片镜检有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方法与效果 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23例,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天换药1次,直至切口愈合。愈合时间为10~14天,无需Ⅱ期缝合。B组:15例,切口有大量渗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全部缝线,以庆大霉素、654-2及浓氯化钠盐水纱布湿敷,渗液多时每日早晚各1次,当渗液较少后以庆大霉素、654-2及生理盐水纱布湿敷,每日1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Ⅱ期缝合。一般5~7天可行Ⅱ期缝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4~21天。两组病人均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

2 讨论

2.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有以下表现者可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1] :(1)多发生在术后5~7天,大部分病人拆除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2)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3)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4)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本组38例均符合上述标准。

2.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 笔者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形肥胖,并与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切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MOD}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另外,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下如挤压钳夹等**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2.3 术后切口液化的预防 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笔者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1)慎用电刀。对于肥胖病人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图快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同时应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并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免造成大量脂肪组织破坏。(2)缝合腹膜后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赶紧,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3)缝合时应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组织造成死腔形成。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及渗液,24~48h后拔除。(4)对于肥胖病人,术后换药时可于切口两侧适度向切口线按压,一方面可将渗液挤出,避免脂肪液化的发生,另一方面可早期发现脂肪液化,以便早期予以处理。(5)对于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有利于预防脂肪液化的形成。

2.4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 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若渗液较少,切口仅部分愈合不良,只需剪去1~2根缝线,内置以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通过换药就可以使切口顺利愈合,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全部切口,充分引流并以庆大霉素,654-2及浓氯化钠盐水纱布湿敷,以减少脂肪细胞水肿,改善局部微循环,预防局部组织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及时行Ⅱ期缝合,以缩短愈合 时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10 17:57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