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0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业资源] 浅谈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1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6年8期 浅谈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意义   朱宗勤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源,在人体脏腑中居于重要地位。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对水谷精微的需要极为迫切,脾胃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加上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故无论外感内伤诸病的发生,发展均与脾胃有密切关系。钱仲阳说:“脾胃虚衰……诸邪遂生”。因此,历代儿科专家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下面就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意义谈谈个人体会。
    1  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
    小儿生机勃勃,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古人称之为“纯阳之体”。基于这一特点,小儿对水谷精微的需要较成人尤为迫切。然而水谷精微全靠后天之本的脾胃供给,是以脾胃在小儿阶段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娇嫩,成而未全,全面未壮,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幼稚脆弱阶段。作为担负后天给养重任的脾胃,同样具有幼稚、脆弱、运化不全的特点,往往跟不上生长发育的需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形成生理上的“脾常不足”。
    加之小儿饥饱不能自节,冷热难以自调,一旦护理失宜,喂养不周,极易损伤脾胃,造成运化失常,升降失司。从而显示了病理上的“脾常不足”。
    临床上,小儿脾胃失调的症状除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外,亦常见于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之疾病,可见脾胃失调在儿科临床上的普遍性。
    2  脾胃与小儿疾病发生的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正气不足,外邪作用的结果。正气为发病的根据,外邪只是致病条件,即《内经》所谓“邪气外凑,其气必虚”,强调了正气在发病学上的主导地位。正气,必须依赖脾胃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不断充养,始能旺盛不衰,发挥抗御外邪的作用。小儿脾胃脆弱,正气相对不足,易招外邪,故脾胃与发病学的关系甚为密切。临床上常见不耐寒暑,屡患感冒的病儿,脾胃气虚每为发病前提,治疗上配合调理脾胃,多能获效。另一方面,外邪入侵,势必累及脾胃,导致运化功能紊乱,出现呕恶、纳呆、腹泻或便秘等证。如麻疹、水痘、痢疾、流脑等传染病过程中,脾胃受损者,屡见不鲜。
    在儿科内伤疾病中,气血、痰湿、食滞的病理改变是十分普遍的,其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设脾胃有伤,运化失常,则生化无源,气血亏损;或升降失司,气滞血阻;或食不消化,反停为滞;或津不化气,反聚为饮;或液不输布,反凝为痰,从而导致伤食、疳积、喘咳、水肿、吐泻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临床实践证明,脾强胃和是小儿健康的前提,脾胃虚弱常为儿科疾病发生或迁延不愈的根源。
    3  脾胃在小儿脏腑中的主导地位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生命存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而精、气、血、津液则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都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小儿阶段,为脏腑功能由幼稚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精、气、血、津液的价值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就必须强调脾胃运化功能的旺盛。同时,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凡肺之肃降,肝之升发,心火下交,肾水上承,无不结合脾胃升降功能而实现。否则,脾胃升降失调,上则心乏君主之权,肺无相传之本;下则肝乏将军之性,肾无作强之能。因此,脾胃在小儿脏腑中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脾胃失调,常可影响其他脏器出现病变。即东垣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例如“疳症”,本以脾胃虚损为病变中心,但后期常损及心、肝、肺、肾诸脏,古人虽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之分,但总以脾胃虚损为其根本。如治王姓女孩,素禀虚弱,误服驱虫药后致身体羸,精神困顿,面色惨白,面浮而光,眼神外露,黑睛灰暗,视物不清,气促息微,四肢水肿,腹膨如鼓,食纳呆滞,泻如米泔,牙龈渗淡红血水,舌淡无苔,脉微细。诊断为脾胃虚损,气机痹阻,生化无源,诸脏亏损,取“健中州以运四旁”,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投服,15天后胃纳大增,大便成形,后天日旺,诸症渐复。
    相反,他脏病变,亦每每累及脾胃。如心肌炎后期常见胃阴不足的表现;肝炎、肾炎病程中常伴发脾胃气虚的证候。尤以呼吸系统疾病脾肺关系更为密切,古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脾胃虚弱,往往是喘咳发生的条件,而喘咳日久亦可导致脾胃亏虚。如治李姓女孩支气管肺炎,证见发热,咳喘,鼻扇,用麻杏甘石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后,喘热虽减,病体难复,面白无华,纳呆痰盛,舌淡苔腻,辨为咳喘日久,脾胃气虚,痰浊不化,投六君子汤加枳壳,前胡等调理数日而安。此即肺病及脾之一例。
    前贤认为,脾肾两脏,一为先天,一为后天。不少医家强调,补脾不如补肾,以命门之火可以温养脾土。然儿科临床,并非如此。小儿生机勃勃,除去少数先天性因素及遗传性疾病外,肾虚病变比较少见。即使出现,亦往往是在脾虚基础上发展。至于脾胃,由于负担极重,常处于“不足”状态,发病远较肾虚为多。因此,儿科临床中,补肾的机会较少,即使是肾虚病变,亦往往配合补脾收效。张景岳尝谓:“凡有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不小”。诚属经验之论。
    4  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价值
    由于脾胃在儿科临床上处于特殊地位,因此调理脾胃不仅限于消化系统本身疾病,还有用于循环、呼吸、泌尿、神经、血液、运动等各系统之疾病,不仅限于内伤久病,同样适用于外感急病。
    在小儿外感急性病患中,适当配合调理脾胃,可使健运不衰,保证机体水谷精微供养,充实正气,防止津液耗伤,缩短病程,加速机体恢复,达到“护正祛邪”之目的。
    从预防角度出发,对儿科某些慢性反复发作的疾患,如哮喘、慢性气管炎、肾炎、荨麻疹等,在缓解期间使用调补脾胃之法,常可减少或控制发作,收到理想的远期疗效,此即仲景“脾旺不受邪”的指导思想。
    对儿科虚证的处理,调理脾胃尤属必要。凡气血不足者,调理脾胃之虚,即是补益气血之源,五脏虚损者,填补后天之亏,即是补益五脏之损,以“土旺则万物皆荣”。
    小儿常见的,广泛存在于各种疾患中的水、湿、痰、食等病理改变,亦只有通过调理脾胃,加强健运,才能达到消除病邪,恢复“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目的。
    鉴于上述原因,历代医家均十分注重脾胃的功能状态。《内经》把“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视为预测病情吉凶的关键。吴澄《不居集》云:“凡察病者,必先察脾胃强弱;治病者,必先顾脾胃勇怯,脾胃无损,诸可无虚”。《***成》曾力辟“肆用寒凉,伤脾败胃”之弊。叶天士亦有“幼稚谷少胃薄,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之诫,足见前贤对幼儿脾胃的重视。曾治一急性肾炎病儿,水肿发热,尿短赤涩,皮肤满布脓胞,扁桃体红肿,血压增高,呈现温热壅盛征象。始投五味消毒饮和八正散,3天内体温下降,尿量增多,血压恢复正常。由于忽视了湿热困阻脾胃的矛盾,仍继续沿用上方,后渐至脘痞纳呆,恶心呕吐,尿检蛋白、红细胞加重,方悟苦寒过度,损伤脾胃,遂减轻苦寒之品。加用六君子汤,藿香正气丸调理脾胃,后呕止胃开,随以健脾利湿清热解毒调理而愈。临床教训提示我们:治疗儿科疾病,切应处处顾护脾胃,方可立足于不败之地。
     湖北保康县人民医院
2# 沙发
发表于 2012-10-5 12:38 | 只看该作者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6年8期 浅谈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意义   朱宗勤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之源,在人体脏腑中居于重要地位。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对水谷精微的需要极为迫切,脾胃的地位显得更为突出。加上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故无论外感内伤诸病的发生,发展均与脾胃有密切关系。钱仲阳说:“脾胃虚衰……诸邪遂生”。因此,历代儿科专家都十分重视调理脾胃。下面就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上的意义谈谈个人体会。
    1  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
    小儿生机勃勃,生长发育极为迅速,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古人称之为“纯阳之体”。基于这一特点,小儿对水谷精微的需要较成人尤为迫切。然而水谷精微全靠后天之本的脾胃供给,是以脾胃在小儿阶段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脏腑娇嫩,成而未全,全面未壮,无论在物质基础与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幼稚脆弱阶段。作为担负后天给养重任的脾胃,同样具有幼稚、脆弱、运化不全的特点,往往跟不上生长发育的需要,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形成生理上的“脾常不足”。
    加之小儿饥饱不能自节,冷热难以自调,一旦护理失宜,喂养不周,极易损伤脾胃 ...
laogao001 发表于 2012-9-20 19:20


中医很神圣,很有信服力,请搞中医的儿科朋友多多发帖分享经验!
3# 板凳
发表于 2012-10-5 14:35 | 只看该作者
对儿科虚证的处理,调理脾胃尤属必要。凡气血不足者,调理脾胃之虚,即是补益气血之源,五脏虚损者,填补后天之亏,即是补益五脏之损,以“土旺则万物皆荣”。
    小儿常见的,广泛存在于各种疾患中的水、湿、痰、食等病理改变,亦只有通过调理脾胃,加强健运,才能达到消除病邪,恢复“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7 05:44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