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7258|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荒唐、错误的“阴阳平衡”理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0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从古代到民国的中医书籍尚未发现有提到“阴阳平衡”,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的理论。把阴阳不平衡,看成是人体疾病原因的书籍更是从未发现。但最近三十年,越来越多的中医书籍都提到,把“阴阳”调理到平衡状态,身体就得到康复,疾病就会消失。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严重地影响中医的临床思维,必须加以纠正。
   1.中医经典【内经•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聖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段文章应该是最早论述阴阳变化的经典。不少学者把文章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当成阴阳平衡,身体就健康,去解释,那是大错特错的。文章中这句话只说明在外表的阳气必须缜密,内在的阴气才能潜藏,人体才会出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良好状态,否则就会折寿而不彰,就会象有春无秋,有冬无夏那样的混乱局面。“阴平阳秘”并非指阴阳平衡,而是指阴阳都必须按照其正常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春夏秋冬的变化。(暗喻人体也 必须有其正常的阴阳发展、变化规律人体才不会表现出阴虚阳亢,或阳虚阴盛的症状,那就是阴平阳秘,才会精神十足)如果阴阳平衡那就不会有春夏秋冬,就永远只有一个固定的季节。把上面的阴平阳秘说成是“阴阳平衡”,无疑是断章取义,是非常牵强附会的,是非常錯誤的。【内经】同一篇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人字应为阳字)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闭”。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平旦的时候,阳气开始发生,日中的时候,阳气最隆盛,(阴气最虚)日西的时候,阳气已渐衰减,汗孔就关闭。那无疑亱半阴气最盛(阳气最虚)。而且【内经•营卫生会】中描述人体的阴阳是:“夜半为阴隴,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而阳隴,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也就是说在数千年前,当时就已经认识到人体阴阳的变化规律就象一天中阴阳的变化一样,是一个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不断循环变化之中。那来的什么阴阳平衡呀!
      2.有些人说”阴阳平衡”理论是从”易经“中得来的,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哲学经典著作,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总源头,它指导和影响着中国古代各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医的影响更是这样,所以中医阴阳的观点与“易经”阴阳的观点是一至的。孙真人(唐•孙思邈)曰:不知易,不足已言太医” 。也正如明代医学家,易学家张介宾所说,“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些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中医师通晓易经就能更好地理解人体阴阳变化的道理,开拓思维,对临床大有好处。易经中的太极园图就是阴阳变化的图说(附图),图中“自复至同人,当内挂震离之地,为阴中少阳之十六,在人为二十八;自临至乾,当内卦兑乾之地,为阳中太阳之十六,在人为四十八;自姤至师,当内卦巽坎之地,为阳中少阴之十六,在人为六八;自遁至坤,当内卦艮坤之地,为阴中太阴之十六,在人为八八。阳生于子而极于五,故复曰天根,至乾为三十二卦,以应前之一世;阴生于午而极于子,故姤曰月窟,至坤为三十二卦,以应后之半生。前一世始于复之一阳,渐次增添,至乾而阳盛已极,乃象人之自少至壮;后半生始于姤之一阴,渐次耗减,至坤而阳尽以终,乃象人之自衰至老。”以上这段话是明代大医学家,易学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医易义》中对人体阴阳变化的描述,从中可得出一个结论:人体内的阴阳从出生到死亡始终处于一个发展变化之中,并且有其正常的生理规律,那就是自少至壮,阳气渐增至极,然后阳气渐耗,阴渐增,至坤卦则阳尽纯阴而终.并没有体现人体必须保持阴阳平衡才是正常状态的观点。而是按其正常的生理轨道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根本体现不出“阴阳平衡”的现象。
    3.如何理解临床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及“阴阳两补”等问题。中医是一门以“四诊”(望、闻、问、切)为手段收集人体症状去探讨,摸索人体生理病理的一个独特的学科。症状是用药的依据,阴阳代表的都是一些症候群。临床中的“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被很多人误解为其目的就是使阴阳平衡,那是很错誤的。其实,其目的实际是通过治疗,用补或泻的药物使其实或虚的症状消失,让病人的阴阳又各自回到其正常的水平而恢复其正常运行的规律,这样,病人的有余或不足的病态症状就会消失,这种没有任何阴的或阳的病症表现,处于良好精神状态下的人,这种表现称为”阴平阳秘"。.例如:临床中出现有"阴虚阳亢“症状的病人,就采用滋阴潜阳的处方药物,使病人这种阴虚阳亢的症状消失,这时候的补阴并非是要补到病人的阴阳平衡,而是以症状消失为标准。目的是使病人的阴阳回到其正常的生理轨道。另一个就是,临床上有些病人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症状的病人就必须阴阳双补,病人的阴阳才能回到正常的状态,才能回到正常的生理轨道上,这样,病人才能恢复健康。如果只要阴阳平衡病人就能获得健康的话,那就没有必要阴阳双补,而只要补低的一边或者泻高的一边就可以使阴阳达到平衡,而不需要阴阳两补了,但临床上确有需要阴阳两补的病人,而且位数不少,著名的附桂八味丸就是其代表方剂。
     4.“阴阳平衡”理论严重影响、干扰和误导着医生和患者的思维,是中医理论的倒退。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命体系,阴阳是人体这个生命系统中既对立又统一,而且相互依赖、相互存在于人体系统中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阴阳有规律地互相转化着,如果失去了互相依存和互根的关系,就会出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至阴阳离决的局面,那就是生命的终止,人体这个系统就会土崩瓦解。
    人体出现了病变,从阴阳的角度去解释,如阴虚阳亢,阳虚阴盛这些都是指人体外在表现的一些症候群,而并非指人体内在的阴阳的量,一些人如果把这样的现象看成是阴阳内在的量的反应 ,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人体出现病变,临床上将采用各种方法,如辛凉解表、补肾健脾、疏肝解郁、补气补血、活血化淤等等,种种手段去消除这些症状,从外表上、从病人的感觉上沒有仼何的不适则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在内则是阴阳又回到了正常的生理轨道上运行。临床上有不少病人往往是虚实参杂,寒热错综的症状,治疗时使用的药物大部分病人需要阴阳并用攻补兼施的药物,如果把调整阴阳平衡作为健康的目标去指导临床用药,那么肯定不容易开出好的处方,也无法治愈虚实夹杂,寒热错综的病人,更无法理解象“交泰丸”、“大青龙汤”、“乌梅丸”等著名方剂。“阴阳平衡”理论是非常错误的,如果不加以纠正,将是中医理论的大倒退!
     我记得在临床实习时,我用交泰丸加味治疗一个失眠病人,效果很好,复诊时病人告诉我,当他拿处方去药房要药时,是一个年轻的女药师帮他配药的,哪个女药师问病人,是哪个医生开的药?怎么把肉桂和川连开在一起?到底这医师诊断你是寒还是热?一个年老的男药师听到后,走过去拿起处方看了一下,告诉那年轻的女药师;“肉桂、川连”配伍是一个名方的啊!哪个那个女药师才红着脸沉默了。
     平时由于一些病人看了一些错误的有关“阴阳平衡”理论的中医书籍,他们在就诊时经常问;到底他们的病属“寒”还是属“热”?如果我回答又寒又热或寒热错杂,需要攻补兼施,寒热药并用的话,他们都表现得很难理解,因为他们认为,人体的阴阳平衡了,病人就恢复到健康状态了。 所以,要吗属“寒”要吗属“热”,怎么可能既“寒”又“热”呢?这都是由于错误的“阴阳平衡”的理论导致的!
2# 沙发
发表于 2012-6-25 02:3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爱爱医
3# 板凳
发表于 2012-8-10 23:13 | 只看该作者
同意
读读刘力红的 思考中医 对阴阳的理解很透彻
4
发表于 2012-9-4 20:48 | 只看该作者
观点突出,论述精确,事实确是如此
所谓阴阳平衡,要从机体的功能方面论,而不从阴阳气的多少论,同时认识和应用阴阳要有主从观,不可既阴又阳,顾此失彼,丢掉基准
5
发表于 2012-9-9 20:44 | 只看该作者
观点很好,让我想到了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如果我们这么理解:阴阳平衡并非是天枰两边的平衡,它是内在与外在的协调,是互相依存与斗争的平和!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爱爱医
6
发表于 2012-9-20 23:51 | 只看该作者
都是《中医基础》惹的祸,本意是想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不想越翻越乱,还不如直接文言来的准确。
7
发表于 2012-9-25 08:16 | 只看该作者
不会读书的人读什么书都被误导。言之为文,行而不远。真理是要用心去悟的,文字不能完全表达。用黄元御的话说,本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气”的变化尔。用西方世界“分”的观点看世界是学不好中医的。而现在主流中医就是用了西医的思想,早把中医的本给望了。纵览中医内外妇儿科书籍,病-证分而又分,不谈人气机的变化,与西医的思想体系是一样的。用这种方法在临床看不了病。
8
发表于 2012-10-24 1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linhong


   这个要顶!!!
9
发表于 2012-10-28 15:01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楼主观点很鲜明!我同意!多看经典!谢谢!
10
发表于 2012-10-29 22:37 | 只看该作者
要顶,理解内涵,多读多思多学习。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爱爱医
11
发表于 2012-11-2 16:58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此观点,天地之运动、世界之运转、四季之交替,就是由于阴阳之失衡而产生了动力;天人相应,人体亦然。没有失衡就没有生长,没有失衡也就没有了运动。这是一个极大的课题,绝非几句话,几篇文章能够揭示得清楚的。
12
发表于 2012-11-25 18:11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平衡”是动态的平,楼是否自己读死书了?中医基础的解释根本就没错.
13
发表于 2012-11-25 23:05 | 只看该作者
阴阳本不是医家独有、独用……,引入医家是为了说明人体的结构、功能、病因病机分析、诊断方向、等等……。对阴阳平衡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平衡绝不是量化啦,在划一个=号……
14
发表于 2012-11-26 1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linhong

受教了...感谢楼主的分享...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15
发表于 2012-12-11 14:13 | 只看该作者
人活一口气,生病乃气机发生了变化。
16
发表于 2013-1-20 14:22 | 只看该作者
受辩证法之害!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爱爱医
17
发表于 2013-2-6 14:44 | 只看该作者
《灵枢·终始》:“持其脉口(寸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

就这一句里的“平”楼主能给解释一下吗?

若果没有看透内经不会摸脉就不要说了
18
发表于 2013-2-6 14:48 | 只看该作者
多年经验,内经讲的:平。其实就是真正的阴阳平衡观!是谁至于无法理解就妄下定语说:荒唐???!
19
发表于 2013-2-8 13:17 | 只看该作者
寒热是代表阴阳?
20
发表于 2013-3-8 22:27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主说的,中医里引进的脏腑,经络无非是要说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现代人往往寻其形而忽略了中医的本质,可惜了老祖宗的苦心了,本来是为了大家理解中医的气化,反倒成了束缚大家的框框,中医西医是两条平行的铁轨,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21
发表于 2013-3-14 16:08 | 只看该作者
平人绝谷,就是死路一条。平不了,得求。
22
发表于 2013-9-20 1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韧逸

阴阳平衡本来就是在上古天真  生气通天后  也就是把人放在天地中后才提出的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23
发表于 2013-9-20 18:31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平衡是在上古天真论和生气通天论后提出的  也就是说把人定位在天地之间后的阴阳平衡    而不能抛开前提孤立地理解阴阳平衡   那样必不平衡而致病
--------------------
此消息发自Android版诊疗助手
24
发表于 2014-7-9 17:18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失调的情况很复杂,但阴平阳秘,作为一种动态的平衡,健康的状态,还是对的。
头像被屏蔽
25
发表于 2014-7-22 16: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6
发表于 2016-9-13 04:39 | 只看该作者
你理解的就如,阴阳同虚一样,有寒有热也属于正常的范围,这个又不是什么新鲜事情。
27
发表于 2016-9-13 04:44 | 只看该作者
阴阳同虚的人本身就是早上怕冷,下午怕热,有寒又有热,你这个小小的案例,我见过无数了。
28
发表于 2016-9-28 15:53 | 只看该作者
阴平阳秘,才是好
29
发表于 2016-10-5 23:07 | 只看该作者
是否有些偏驳?阴阳是八纲总纲,说阴阳对的啊
30
发表于 2017-2-18 00:14 | 只看该作者
阴阳理论对中医的贡献,不是什么科学不科学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中医在阴阳哲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医理论开始了有序的发展,注意有序两个字,慢慢体会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1 09:25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