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17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理探源]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十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5-12 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十九)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新的疾病观《病理生理学》认为: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外界致病因素和体内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疾病过程的共同规律中,居首位的是自稳态调节功能紊乱。发热、腹泻都是自稳态的变化。西医学如果能以病理生理学为总纲,以自稳态的调节变化作为疾病的本质,则西医学就能以系统论方法为导向,建立起新型的与中医理论整体思维类似的系统医学。但是西医学自从文艺复兴以来,是在还原论、原子分割论、形式逻辑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理论,是认为形态死结构是疾病本质的理论。要转变为整体思维的系统医学,需要进行解构与重建,认识关系结构与实体结构之间的联系。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转变逻辑方法,目前大多数西医学者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而中医学则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辨证施治的治疗方面,都是阴阳为纲的整体思维,治疗上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祝味菊的五段疗法是阳主阴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治疗方法则是阴平阳秘。脾气虚证的治疗方法也是补气升阳、益气温中、调理阴阳。紧紧围绕阴阳消长盛衰的周期稳态变化。
    中医治疗所把握的辨证施治状态主线,是存在于系统黑箱中的看不见的网络主线。网络调定点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阴液状态的盛衰变化。按马可先生的意见是假设我们有第三只眼,能够“看”到状态变化,这样我们就能一目了然地明白了这条状态主线。人体有实体的静态结构与系统状态活结构之区分。辨证施治的“证”活结构就是人体的稳态耗散结构,西医学只是研究静态结构,不专门研究耗散结构系统,但是却有关于耗散结构的知识。状态稳态背后的网络调控主线,就是耗散结构系统,都要有一个调定点在背后调节控制。而且这个调定点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周期起伏涨落波动的稳定范围。
    我们所说的生物节律,就是自稳态状态过程的定性与定量化描述。生物节律(biorhythm) 从生理指标到整体机能都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匀速运动,往往表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在生理学中,把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即按一定的时间重复出现、周而复始的功能活动变化节律叫做生物节律。自稳态的调定点是有节律性波动的,生物节律是对人体整体运动客观规律、秩序状态自稳态的总体规律的概括。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的学科,其要点在于稳态和调节。生物节律稳态是生理学的核心概念,生理学研究的主题,从整体水平解释生命现象和机体的行为,应该是以人体活的耗散结构各个子系统之间,多层次、多阶段各个要素之间,综合到整体水平来认识。但是由于西医学受西方文化还原论、原子论观点的影响,把活结构功能反而还原分割为以死结构为核心的器官生理学、细胞生理学、器官病理生理学,细胞病理生理学去研究,大大失去了系统的整体意义的本质。但是近年来也逐渐向着稳态有关的神经、液体内分泌、细胞基因蛋白因子的网络调控,调定点序参量的理论方面倾斜。
    自稳态耗散结构系统是多层次的,也是多元的。它的多层次,按西医的死结构理论来说,就表现在整体水平、器官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李杨,赵宏杰认为,但是无论在哪个水平,都是自稳结构。而中医的**认识,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中医的卫气营血学说,恰恰是在最高的一层——整体水平变化。刘成源认为:人体中的稳态是以五脏为中心,按照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功能联系,形成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之间以生克乘侮关系达到稳态;并达到与社会及四时阴阳的和谐统一。李梢认为,依据五脏促进、制约的相互作用,机体在生理状态的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较大幅度的稳态机制,并实现五脏功能随时间变化的性质,从而阐发中医整体观以及机体稳态的控制论机理。并开展了基于控制论的中医学四时五脏系统稳态性能{MOD}研究。
    然而我们以系统论方法为导向,中医理论无论是脏腑经络的稳态、卫气营血的稳态、**的稳态,都必须与现代西医知识已经搞明白的静态结构相互沟通融合。因为稳态活结构离不开静态结构,耗散结构是在静态结构之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动态关系,不是脱离静态结构的虚无概念。要进行{MOD}研究,必须首先要搞清楚这些稳态活结构的真实性,即使它们的网络调控关系仍然还是黑箱,但也要搞清楚黑箱的大致轮廓,
    皋永利先生认为,对中医“关系”的重视,是基于中医系统论思维的发展。中医的整体性、有机性理论,与现代系统论的原理有某些相似,所以在思维上便出现某些重合。系统论研究的出发点与生物学和医学方法学的焦点问题是一致的,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医学诸多理论就是以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如中医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等,无不以关系为中心。所以,有人称中医的证就是“关系失调”,中医的治法就是“调节关系”,使失衡的关系重新恢复平衡。这样中医理论研究的关系,就与系统论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一致的,都是基于对系统整体与部分关系基本原理的把握,系统论基本原理的形成,就是基于对系统关系特性与系统关系规律的理论总结。也就是说,事物的系统关系特性是系统论形成的基础。系统论与中医理论都是研究系统中各种关系的层次耗散结构。
    之所以中医系统论思维得到重视和发展,是因为中医对人体的理解就是一个系统,不论是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现象,都是从“关系”着眼,从维持人体这个大系统的阴阳平衡关系去进行认识的。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在对关系的多年研究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新成果,关系水平并没有从阴阳的水平向微观水平深化。这是值得深思的。其实原因并不复杂,那就是我们在关注关系研究的同时忽略了对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实体的研究。
    就人体这个大系统来说,实体是最基本的,离开了实体,一切关系都无从谈起。人体按西医学的观点,都属于解剖结构(实体结构),但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就是许多由非解剖结构(如功能结构等)组成的多级、多层、多阶段的子系统综合成的复杂大系统。然而这种功能结构就是建立在实体结构基础上的特定关系。离开了实体结构,功能结构也就不复存在。人体系统内的各种关系,中医认为大多是通过气的运行构成的,气机失调就会导致关系紊乱而发生疾病。正如石寿棠《医原》中所说:“大凡形质之失宜,莫不由气行之失序。”但是,建立在“气”层次上的关系,在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时往往是不具体的、不清晰的。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的对象———实体本身就是模糊的。中西医学基本概念的沟通与融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活结构与死结构如何沟通融合的问题。就是在关系基础上建立的活结构与静态实体死结构如何联系的问题。
    首先脾气活结构来看,虽然有很多背后的网络调控主线还不能明白,但是有些概念已经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例如脾主运行的概念,依照现有的知识,就可以认为中医的脾气系统,不仅包括消化道器官内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运动变化,还包括水精物质离开消化道器官进入血液,又经组织液、细胞液、细胞代谢产生废物,返回血液,直到膀胱排出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运动变化的整个过程。所以脾气子系统是指精微物质伴随水液运化的全过程。这与内经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的认识是一致的。脾气的模糊概念已经变得清楚多了,如果还是不与西医沟通融合,仍然按照脱离人体实体的哲学概念对待,在21世纪的今天,就难以服众,难以求得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6-6 23:5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