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633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资源] 高血压病知识问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血压降到什么水平最合适?
以往国际上公认的18岁以上的成人高血压诊疗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一般来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越高,出现各种并发症的机会就越多,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脑卒中等,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为冠心病的5倍。临床研究证实,长期有效地将血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将显著降低心、脑血管、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是血压降至什么程度最合适一直是一个为众人所关注的问题。1999年来自26个国家的18790例高血压病人参加了一项名为HOT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实验的研究,这些病人的平均年龄61.5岁,舒张压为100115mmHg,分别有626462646262例被随机分至预设的3个不同舒张压(90mmHg85mmHg80mmHg组)。经过钙拮抗剂等治疗,平均随访3.8年,结果显示,平均舒张压82.6mmHg和平均收缩压138.5mmHg时,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最低,舒张压85mmHg组和80mmHg组较舒张压90mmHg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减少25%和28%。而有糖尿病的病人,舒张压降至80mmHg以下者,其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仅为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者的一半。在满意控制血压后,病人头痛主诉减少,生活质量改善。在舒张压降至80mmHg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最显著,优于其他两个目标舒张压组。其他临床试验均证实血压低于140/90mmHg,病人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血压未控制者低。《中国高血压防止指南》结合国内外临床研究成果,提出了高血压的治疗目标。心血管病危险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呈连续性,在正常血压范围内并无最佳阈值。因此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恢复到正常理想水平。青年、中年人或糖尿病病人降至理想或正常血压(130/85mmHg,老年人至少降压至正常高值(140/90mmHg)最妥。自测血压日间收缩压较门诊低1015mmHg,舒张压低于510mmHg。但对于脑卒中病人血压的下降程度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一定要求达到此标准,因为这些病人多有脑动脉硬化存在,血压过低会导致脑的供血不足,病人反而会出现头昏、头胀和眩晕等不适。
2.长效降压药好还是短效降压药好?
目前临床上用于降血压的药物很多,按作用时间大致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降压药。究竟那一种药物对病情有利不能笼统地讲,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长效制剂的作用机
制有的是半衰期长,如氨氯地平,服药后在体内清除半衰期达36h;而有的是因为制剂工艺的原因,如硝苯地平(商品名拜心同和欣然),半衰期本身不长,只有5h,作用时间在48h,但经过工艺上的改进,将药物装进一个特制的胶囊内,这一胶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海绵结构,另一部分即为药粉,胶囊的外壳上有经激光作用而打的微小孔,服药后,胶囊内的海绵吸收水分,体积不断增大,积压了胶囊内有限的空间,将药粉均匀地排出,药物作用时间大大延长,而且比较平稳。正是由于这些长效制剂的出现,使得高血压治疗变得更加简单,病人的依从性更好,使高血压的长期治疗有了保障。一般而言,长效制剂一天一片即可,由于上述原因,血压控制的时间较长。长效降压药的优点除了服药方便、病人依从性好之外,病人在24h内血压比较平稳,因此避免人体的重要靶器官(心、脑、肾)遭受血压波动的不良影响比较明显,对靶器官具有保护作用。但是临床上的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有时一个平时血压控制较好的病人由于各种原因会出现血压的反跳,有时甚至升高得非常明显,需要迅速降下来。长效制剂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短效制剂则能发挥其优势。从经济学上讲,长效制剂价格一般比短效制剂昂贵。不管是长效还是短效制剂,能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就是有效的治疗。医生在开具处方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工作比较繁忙者,特别是晚上应酬比较多者,容易忘记服药,服用短效制剂可能没有保障,应将长效制剂作为首选。对于经济条件相对差一些者,长时间服药可能是一个不小的经济负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用价格相对便宜的药,目前已有一些国产的仿制品,其疗效也不亚于进口产品。对于血压控制比较困难,波动范围较大者,可以长效短效联合使用,其优点是调整剂量比较方便。至于具体某一病人该服什么药,还是要接受医生的指导。
3.中药降压无副作用而西药副作用很多,这话对吗?
这话不对。首先应该笼弄清楚什么是副作用。在服药治疗过程中不希望出现的作用就是副作用,有些是非常有害的,而有些则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是看对病人有无损害。对于一个药的副作用需要考虑几个方面:有些药物的所谓副作用对甲病人可能是有损害,而对乙病人可能是治疗作用,这要看治疗的目的是什么。比如说,有些药物会减慢心律,对于心跳快的病人,减慢心跳的作用就是治疗作用,而对于心跳慢的病人则会使心跳更慢,如果低到一定程度可能就有害了。一个药物在上市之前都要进行临床试验,确认其安全性,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用于普通病人,即使是通过了批准,在药物上市后仍需要进行监控。总体来说,一个合格的药物,无论是西药还使中药,使用的时间越长,对它的了解也就越深入,医生用药也就越放心。人和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与年龄、性别、种族、体重、身体状况、用药的剂量、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药品,仍有可能出现副作用。现在国家对药物副作用问题的监管比较严格,对临床上出现的一些可疑现象建立了报告制度,会定期对各医疗单位报告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一个该药物是否安全的结论,并及时予以通报。某些病人总以为中药没有副作用,比西药安全。其实并非如此。如今用纯中药来降压比较少见,多数中药降压药中既有中药成分,也有西药成分,是复方制剂。其好处是每一种药物的剂量均不大,但降压作用相互叠加,最后达到有效降压的目的,但同样有产生副作用的可能。即使是纯中药制剂,仍有出现副作用的可能。因此临床上使用的降压药物,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制剂,都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只要使用得当,总的来说都是比较安全的。至于使用中药降压的病人,由于中药复方制剂多数是短效,需要一日服用多次,相对麻烦一些。病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与医生协商,选用适合自己的降压药物。

4.监测血压哪种方法最好?
目前最常用的测量血压的方法有三种:诊所血压,即病人到医院或诊所由医生或护士用水银柱血压计所测量的血压,是血压的标准测量方法。医生判断病人是否存在高血压以及对药物反应如何,都是根据这一方法测量的血压值为基础的。家庭自测血压,即病人或家庭成员用电子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在家中所测量的血压。实践证明这种血压测定对指导治疗是有好处的,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无白大衣效应,重复性也相对好。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如多数病人及其家属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所测定的血压值准确性不可靠,而电子血压计的重复性相对差一些,即使由医务人员在同等条件下所测量的血压值也有很大差异,有时会引起病人的恐慌。动态血压监测,这需使用专门的仪器,在医院里安装后病人可以回家,每隔半小时可以自动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次日取下仪器,由电脑分析,打印报告。其优点是它基本反映了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血压,是病人血压的真实情况,也反映了血压的动态变化趋势,可帮助医生分析血压是否增高及增高的类型,有利于分析血压增高的影响因素及药物调整;缺点是测血压的当时不能看到血压,需要次日在电脑上才能读出。因此,病人需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测量血压的方式,病情较稳定且没有明显症状、血压一直控制较好的病人,每周到医院、诊所测量一次即可。如果血压波动比较大,控制不够理想,或正处于药物调整期,可以自测血压并定期到医院复查,最好能将自测值与医生测的值进行比较。如果血压波动大,诊断还不够明确,药物控制效果差,或症状非常明显,最好能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5.高血压与遗传有明显关系吗?
现代研究证实高血压与遗传有明显关系,它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约占40%,而环境因素占60%。临床研究显示,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在一个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同患高血压、兄弟姐妹中同患高血压的现象很常见,这种现象除了有共同的饮食生活习惯、共同的环境因素外,遗传起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的调查,父母均无高血压者,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只有3.1%;父母一方有高血压者,子女的发病概率达到46.0%。在临床工作中,只要认真询问病人,约60%的高血压患者可以询问到高血压家族史。动物实验也证实高血压具有遗传性。从遗传方式来讲,高血压的遗传有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遗传两种。至今发现的高血压遗传因子已达100多个,究竟哪一个因子与血压升高直接相关尚未最终定论。高血压的遗传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但父母患有高血压者,其子女并不是100%地患有高血压,有调查显示54%的子女没有高血压。而且也并不是说父母有高血压,子女也有高血压就一定是遗传的,环境因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包括吸烟、酗酒、高盐饮食、运动不足、肥胖、精神高度紧张、噪音及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等均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系。这些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从防止高血压的角度来讲,积极地控制这些可以改变的因素,戒除不良生活习惯,适当增加体育运动,改善饮食结构,减轻工作压力,改善工作环境对于减轻高血压的发生、控制血压很有好处。
6.为什么高血压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40岁以下发生高血压的病人越来越多。在临床上也观察到了
这一现象,有些甚至在20岁左右就出现高血压,比起父辈发生高血压的年龄至少提前了10年。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节奏加快带来的一系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致。下面的因素促进了高血压发病的年轻化: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饮食结构不合理,高脂、高糖、高蛋白饮食摄入量明显增多,特别是热卡含量高的洋快餐进入中国,改变了年轻一代的饮食嗜好。高脂饮食的摄入,使血脂水平升高。据卫计委2002年对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我国血脂异常率为18.6%,其中高胆固醇血症2.9%,高三酰甘油11.9%。血脂的增高加快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压升高的趋势提前。学习、工作压力增大  学生从小就必须应付各类考试,终日沉浸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即使参加了工作也丝毫不能松懈,因而承受了比上一代人更多的精神压力。运动减少  现在运动场所较以前减少,居民进行运动的积极性也没有以前高,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朝九晚六,两点一线,出门就坐车,上楼乘电梯,基本上没有运动的时间。电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足不出户就能办成过去需要费尽周折才能办成的事,使很多人变得懒惰起来,所以出现了众多的小胖墩、小老头。卫计委的调查显示,我国成人超重人数达2.0亿,肥胖人数达6000万,城市儿童肥胖率已达8%。不良生活习惯的增多  由于各种原因和诱惑,许多人生活不规律,睡眠时间减少,吸烟、酗酒、玩电子游戏等,这些均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所以为了减少和延缓高血压的发生,必须从儿童做起,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
7.高血压病有哪些并发症?
有人认为即使诊断为高血压,但因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所以治疗不治疗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对的。高血压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可表现为头痛、头胀、后颈部不适、头晕头重、记忆力减退、睡眠差、视物模糊、鼻出血等;也可表现为心慌、胸闷不适、胸痛等;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没有症状。临床经验提示,血压的高低与没有症状之间并不呈正比,对一个初发的高血压病人,即使血压轻度升高,特别是舒张压的升高,也会造成病人明显的症状,但是一部分老高血压病人或老年病人,由于血压升高的时间较长,机体已适应这种血压的升高,反而没有症状。而又没有并发症与有无症状之间同样没有关系。只要血压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即使没有症状,高血压造成的危害同样会出现,甚至是在没有任何警报的情况下偷袭着机体,比有症状者的危害更大,因此不可掉以轻心。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心脏的损害 血压增高可增加心脏后负荷,因而可引起心肌肥厚,久而则可能引起房颤,和冠心病的关系非常密切,被认为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子之一。脑血管病变  在我国,脑血管病是高血压最主要的直接后果,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包括大块脑实质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但短暂脑性脑缺血发作。肾脏损害  早期可无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少量蛋白尿、血尿,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乃至肾衰竭。眼底改变  包括眼底血管的渗出、出血等。所以一旦确诊为高血压,应认真听从医生的劝导,定时定量服药,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将血压控制在合适的水平。

8.高血压可否进行基因治疗?
目前高血压病人绝大多数需要服用降压药物,传统的降压药物治疗经大规模临床及多年临床应用,证明其降压作用可靠,对高血压病人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均有良好的作用。但高血压药物治疗确实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一些轻及中度高血压病人,由于症状不明显,尚无靶器官损害,因此对服药不够重视;二是服药后确实有少部分病人出现一些副反应,影响到病人服药依从性;三是服药较为繁琐,少则一天一次,多则一天数次,容易忘记,特别是一些
应酬较多的病人,中午和晚上服药基本上没有保障。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及人们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也许有一天,高血压的治疗进入基因治疗的时代,使治疗变得简便。现代研究证实,高血压与基因易感性后有很大的关系,尽管易感基因尚未被完全识别,但相关研究成果还是令人振奋的。基因治疗将为高血压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目前已克隆出100多种参与调控血压的基因,其中一些是舒张血管基因,如激肽释放酶基因、肾上腺髓质素基因、心房利钠肽基因、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等;另一些是收缩血管基因,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基因等,目前研究最广的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基因。动物实验已表现出可喜的结果,如通过逆转录病毒导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反义基因后,可使高血压大鼠血压下降1518mmHg,持续100d,同时减少左心肥厚、改善内皮系统、血管反应性、离子通道功能等。当然高血压的基因治疗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进入到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现在就服用很好的药物,以后会不会无药可吃?
临床上病人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其实完全不必担心。对于一个药物不能以价格来判断其不好,而应该看其对某一病人是否合适,合适的就是,不合适的即使再贵也不好。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就是通过药物使病人的血压达到正常范围,不管是贵的药物还是便宜的药物,都必须具有有效的降压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高血压药有以下几大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以及α-受体阻滞剂等几大类,每一大类又包含几种甚至十几种药物,还有众多复方制剂和中成药制剂,总计有一百余种。这些药物各自具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而且新的药物还在不断研究开发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药品上市。另一方面抗高血压药物很少发生耐药性,一旦选择了一个有效的药物,可能服用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会继续有效。即使某一种药物因为某种原因不能继续服用,如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心跳减慢、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出现剧烈咳嗽等不良反应,可以换用另一大类的药物,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近年来小剂量固定复方制剂逐渐被认识,通过多种药物配伍,增加了疗效,减少了不良反应,对于合适的病人可以长期服用。因此病人完全不必担心将来无药可吃,现在该用什么药就放心地用什么药。
10.服用降血压药是否应该根据天气调整种类和剂量?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搞清楚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包括心肌收缩力、有效血容量、血管弹性、血管阻力等。有效血容量与血管内的液体多少有关,血管弹性与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及硬化的程度有关,而血管阻力与血管直径粗细有关。天气的变化是可以影响血压变化的,它是通过影响血容量和血管阻力而实现的。天热时,机体内温度也会升高,机体为了散热,通过出汗,血管扩张等机制的调节作用,使机体的热量散发,机体所出的汗来源于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当出汗多时,血容量就可能会减少,使得血管内的液体成分对血管壁的压力减少,血压也就随着降低。而血管扩张,特别是小血管扩张,血液前行的阻力也就下降,一方面血压下降,另一方面,心脏的后负荷下降,心肌耗氧量也下降,这对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缺血等都有好处。而天冷时则正好相反,机体为了保暖,出汗机制已不发挥作用,血管出现收缩反应,血压就会上升。在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轻度高血压病人冬天需要吃药才能使血压降至正常,到夏天则不吃药也可能正常,而一些血压明显增高者,到夏天服药量也明显减少。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天气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所致。作为病人,如何根据天气的变化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现实的问题,调整得好,不仅可使血压控制得好,而且还可以减少药量以节约资源;调整得不好,则容易使血压升高或过低,对机体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过了五一长假,天气将逐渐变热,可以考虑减少剂量或
减少药物种类,过了十一长假,天气将逐渐变冷,可以考虑加药或增加剂量。需要强调
的是,病人之间个体差异很大,而且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相差甚大,每年的气候变化也不尽相同,因此是否需要调整药物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主要应根据血压情况而定。所以病人是否需要调整药物不能自行决定,应请心脏科医生决定。
11.高血压病人可以随意用降压药吗?
高血压病人不能随意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血压升高的程度、心律、合并疾病、工作情况及用药史等诸多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中青年病人多数工作压力比较大,生化节奏比较快,往往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初发高血压较多,以舒张压升高为主,选用β-受体阻滞剂比较合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利尿剂如呋噻米、吲达帕胺等有加重代谢紊乱的可能,伴有糖尿病者服用后血糖有升高的可能,最好不选用这类药,至少不大剂量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定期复查血糖,如有异常则及时调整。有心功能不全者,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比较好,可选的药物有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等或缬沙坦、厄贝沙坦等。伴有尿酸增高者,选用氯沙坦(科素亚)比较好。年龄较大的病人,往往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而且血压波动比较大,最好选用氨氯地平、培哚普利等相对温和的药,力求平稳降压。如血压超过200/110mmHg,则需要降压作用相对强一些的药物,如硝苯地平、可乐定等,而对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则希望降压相对快一些,一般多静脉给药,同时还辅用一些脱水剂、利尿剂等。对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出现咳嗽者,可换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血压已比较稳定需要长期服药者,最好选用效果平稳的长效降压药。总之,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不同,选用的药物也应做到个体化。一种药效果不满意,需请教医生增加剂量或联合用药,有并发症时应选用
12.高血压病人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服药吗?
临床上确实有部分高血压病人没有症状,有人认为既然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其实这是不对的。第一,高血压的症状在不同病人之间相差很大,大多数表现为头晕、头痛、头胀、颈项板紧,视物旋转,失眠、记忆力减退,也可表现为心慌、胸闷、胸部不适、气急等,随着病情进展,还有些病人表现为多尿、夜尿、浮肿、腰部酸痛等,极少数人可能出现肩部酸痛、全身乏力,紧张时出汗,不同部位的出血(包括鼻出血、月经过多、结膜下出血等),这就是个体差异。第二,没有症状并不表示病变相对轻,高血压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与血压的高低有密切关系,相反,由于没有症状,机体的警报系统失灵,往往病变已经很重而机体没有发出警报,病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血压控制,从而造成危害。例如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血压超过200/120mmHg而没有任何症状的病人,之所以被发现血压如此之高完全是偶然因素。第三,目前对血压的控制并不是以有没有症状为标准的,而是以将血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低于140/90mmHg)为标准。临床实践证实,无论有无症状,对高血压早期治疗,将血压控制在上述标准内可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据报道,收缩压降低10mmHg,脑卒中的危险性降低56%,冠心病的危险率降低37%。所以对高血压病人来说,血压降至正常是硬道理,无论有无症状或症状轻重,都是如此。
13.血压降至正常就可以停药吗?
就目前的医疗和科研水平而言,高血压尚没有可根治的方法。一个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不经过治疗血压变得正常,高血压同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等疾病一样,绝大多数病人需要终身治疗。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所谓的血压降至正常并非真
正意义上的正常,只是一种在药物作用下的正常。由于引起高血压的原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而现在的抗高血压药物并非针对病因,只是控制血压。二是所有降压药都只有在服药期间才有效,任何药物不论长效还是短效,都会有一定的有效作用时间,过了有效作用时间以后,如不继续服药,药物的作用就会消失,血压就会升高至服药前水平。因此高血压的服药治疗一是要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二是要坚持长期服药,对绝大多数病人来说是终生服药。不要寄希望于所谓的祖传秘方偏方能根治高血压而停止服药。
14.高血压病人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吗?
在我国高血压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据估计我国高血压的患病人数已超过1亿,其严重后果之一是心脑血管血栓性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发生率显著提高,这些疾病是高血压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我国一组十一五攻关研究资料显示,收缩压分别为140159mmHg160179mmHg180mmHg的高血压病人,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分别为正常者的4倍、10倍和25倍,因此预防血栓性疾病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大量的证据显示,每天服用75100mg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心肌梗死、心绞痛和脑梗死的发生。一项名为HOT实验的临床研究(共有18790例高血压病人参与)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15%,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36%,有肌酐水平增高和基线血压较高(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7mmHg)的亚组病人获益更加明显,而致命性出血和颅内出血均无显著增加。2005年公布的女性健康研究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24%,>65岁的老年女性病人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34%,其中高血压亚组卒中和脑梗死下降更为显著,分别达24%和27%。因此阿司匹林是高血压病人的基本治疗药物之一,国内外的高血压治疗指南都推荐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病人应该考虑使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另一优势体现在其效价比。有研究显示,使用阿司匹林治疗避免1例心脑血管事件的综合费用最低,使用降压药物、氯吡格雷或辛伐他汀避免1例心脑血管事件的费用分别为阿司匹林的5.2817.1417.54倍。阿司匹林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益,它是人人都能负担得起的药物,正确合理使用这一价廉物美的药物,对降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减轻病人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15.高血压病人应如何正确使用阿司匹林?
虽然绝大部分高血压病人都应该使用阿司匹林,但并不是所有的高血压病人都需要或能使用。根据现有研究,主要有3类高血压病人应该使用阿司匹林:50岁上的高血压病人;50岁以下的高血压病人,合并下述任何一危险因素或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吸烟、肥胖、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高血脂);有血栓性疾病(冠心病、脑梗死、外周动脉疾病)的高血压病人。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抑制血液中血小板的功能,而且这种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人体每天有大约1/10的血小板是新生成且具有功能的,只需要把这些新生成的、有功能的血小板抑制住,就能维持90%以上的血小板不发挥作用。因此,阿司匹林一天服用一次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也就足够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目前公认得的是每天75150mg阿司匹林效果最好,每天低于75mg是否有效不能确定,而剂量高于每天325mg则副作用增加,疗效反而降低。因此对我国高血压病人来说,推荐长期使用的最佳剂量为每天75150mg
16.阿司匹林有哪些副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是安全的,极少数人可能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副作用,只要正确认识,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不会造成严重后果。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主要有:出血 最常见的是胃肠道出血,其次是皮肤、鼻腔、眼底出血,最危险的是颅内出血。可表现为大便颜色变黑、皮下出血点和瘀斑、鼻出血等。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有活动性溃疡、近期内有消化道出血者,则不应使用。
HOT研究显示,高血压病人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并未增加致命性出血和颅内出血发生率,仅有轻微胃肠道出血,每1000例病人治疗1年较安慰剂组增加1例。胃肠道不适  可表现为胃痛、恶心、胃胀等,特别是在原有胃炎、胃溃疡等胃部疾病存在时,可加用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法莫替丁、氢氧化铝等,如病人仍不能耐受则应停药。皮疹  这是一种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在服药后全身特别是躯干部出现红色丘疹、斑疹,有的还可能融合成片,部分病人还出现皮肤瘙痒。对于过敏症状减轻的病人,停药即可;重者需要使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等。

17.女性高血压病人使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什么?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病人中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但是,女性高血压病人在服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该药的副作用。女性高血压病人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而阿司匹林会影响肾血流量,服用后可能导致并加重对肾功能的损害,还可能导致出血倾向的加重。因此,血压高于170/110mmHg,患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女性高血压病人,一般不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而近期发生过由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女性,也不应该使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或加重脑出血。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在月经期凝血功能有可能降低,阿司匹林有可能使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因此月经期的病人最好能适当减量。女性高血压病人应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并注意以下几点:血压控制良好,一般维持在130/85mmHg,且无头昏、头痛等症状者,可以服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前,应先检查凝血机制,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如果血小板计数偏低、,则不宜服用阿司匹林。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应密切观察其副作用,一旦发现皮肤瘀斑,口腔、鼻腔出血、大便变黑等,应想到可能是阿司匹林所致,要及时就医。
18.老年高血压有哪些特点?
老年高血压在临床上很常见,指的是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中,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95mmHg的高血压病人。老年高血压中一部分是由中青年高血压延续而来,另一部分是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低,收缩压升高而来。同中青年高血压相比,老年高血压具有以下特征:老年高血压的血压波动比较大,特别是收缩压,这主要是由老年人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所造成的。易受**变动的影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中易发生,在服用兼顾治疗前列腺增生的α-受体阻滞剂时,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更容易发生,这也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有关系。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现象,在用血压计测定外周动脉血压时血压会很高,而用创伤性方法直接测定动脉血压时多在正常范围内。老年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对心脏危害性更大,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同时也更易发生脑卒中。老年人对血容量减少和交感神经抑制敏感,这可能是于老年人心血管反射损伤有关。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较低,更易发生药物治疗时的抑郁症常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在药物选择上应注意老年人的这些特点,选择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药物,即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又不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19.老年高血压如何选择抗高血压药物?
根据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在进行抗高血压治疗时应有别于中青年高血压,首选钙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欣然、倪福达)、氨氯地平(洛活喜)、非洛地平等,这些药物可有效地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硝苯地平作用较强,适用于血压较高者,有普通片、缓释片和控释片,其成分是一样的。硝苯地平普通片作用时间短,一日需服34次;硝苯地平缓释片和控释片作用时间持久,可维持24h降压效果。这些优点正符合老年人的耐受特点,故适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亦可选用,但不适合糖尿病病人和患有痛风者,强烈利尿剂也可能引起**性低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依那普利)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厄贝沙坦等)对老年高血压有较好疗效,无明显副作用,也可使用。上述药物可以单独应用,也可联用。一般来说,如果周围阻力较大,血压较高时,可选用硝苯地平;利尿剂如氢**作用较温和,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病人;血压较顽固者,可选择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利尿剂联合应用。对具有潜在窦房结病变(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左心功能不全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老年高血压病人,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交感神经节阻滞剂,如甲基多巴、可乐定等对老年高血压有效,但易引起血压波动和骤降,一般不宜使用,仅适用于其他降压药无效的中、重度高血压病人。利血平可诱发或加重老年人精神抑郁,也不宜使用。
20.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降至多少为合适?
这是一个困扰心血管病医生和病人多年的问题,经过一系列临床研究,现已基本达成共识。几个以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的随机试验,如欧洲收缩期高血压研究、中国收缩期高血压研究和上海老年人群中的硝苯地平研究等,显示降压治疗能使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且降低老年人的血压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并不减少脑血流的灌注,可减缓老年人的认知水平下降。目前大多数国家的高血压指南,通常要求将普通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而年轻人或糖尿病及肾病病人应<130/80mmHg。而由于目前没有证据显示需要对老年人血压控制目标进行修改,因此把老年人高血压的控制目标与中青年一视同仁,仍沿袭低于140/90mmHg的标准。
下列情况例外:急性脑梗死血压目标值160180/90105mmHg;急性脑出血为150160/90100mmHg,颈动脉狭窄<70%时,目标值与美国预防、检测、评价和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的标准相同,若单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目标值为130150mmHg;若双侧颈动脉狭窄70%,收缩压应>150mmHg。中国高血压防止指南则把老年人降压目标定在150/90mmHg以下。

2# 沙发
发表于 2012-5-7 04:4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资料说的非常正确,看了前十条,感到句句说到了我的心理。的确是大量治疗实践的总结。如果基因治疗方面加以突破,可是高血压患者的福音。谢谢分享。
3# 板凳
发表于 2013-2-19 22:11 | 只看该作者
很好,谢谢指导
4
发表于 2013-6-26 20: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仔细的看完了觉得很有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6 14:21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