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375|回复: 0

[经典研究与训诂] 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柴胡桂枝干姜汤(第五十七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6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建军回到本草学伤寒====柴胡桂枝干姜汤(第五十七方)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 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7咬文嚼字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伤寒好几天了,经过了发汗,没有好。又下,为什么下呢?曹颖甫言:庸医,下之,必有下之缘由,比如发热持续不退、不大便等等,结果医生一看有热,那就下吧。

胸胁满微结=====下的结果是,胸胁满,有了柴胡证。微结,微微有点结,这个和下一条的阳微结有关。但是似乎比那条要轻一点。这个人身体还算好,本来下之太早,会变成结胸,这个人体内没有乱七八糟的痰饮水湿,只是气结,注家好像没有这样说。如果按照黄元御的圆圈理解起来就不费事了。左升右降,结果,左面的升不起来,右面没得可降,中气不得运转,早就这样上下不交通、阴阳相隔离。

小便不利=====又是汗又是下,津液丧失,加之气机失常,所以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津液丧失,所以渴,只是微结,所以不呕。

但头汗出====只是头上出汗,别的地方没有。这是阳气郁结于上。看大多头汗出,都是阳郁于上。

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这都是小柴胡证。

148条咬文嚼字:

大多数注家认为是147条的注解。既有关系,也有区别。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和147条一样,不过这一条没有说是经过怎么治疗的。

微恶寒====还有表证。

手足冷====微结的比147条严重,气机不畅影响了血液的循环,所以四逆。这个四逆与阳虚的四逆不是一个原因。

心下满,口不欲食===心下这个地方,就是胃口这个地方满满的,当然不想吃东西。

大便硬====也许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气机不畅,大便不能顺利排出,就存于肠间,津液被吸收,所以干硬;二是有些许阳明里热。或者二者都有。

脉细者==脉细是津液虚少的原因,同时阳气微,无力鼓动。

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这一条,既定义了什么是阳结,也说明了病位。前面一大堆,都是说什么是阳结。而且这个阳结,是有表、也有里,当然,中间也跑不掉。所以阳微结,应该是一个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并病。

脉沉,亦在里也=====如果这个脉还沉,那也在里,就是虽然是脉细且沉,那也是阳微结,为什么呢?下面就是解释。

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这一段的意思,是鉴别阳微结合纯阴结。如果是纯阴结,就不会有外证,比如汗出、恶寒。这里,这两个词,仔细扣起来,也许会有不同发现。阳微结,而不是纯阳结!纯阴结,而不是阴微结!看来,是不是有那么一种情况===不纯的阴结===阴阳俱结!!!

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这几个字,也很关键。现在说的伤寒论的表里半表半里,但是确实伤寒论没有半表半里的说法,只是这里出现过一次,半在里半在外。有一个东西,一半在里、一半在外,是一个什么情况呢?而且,这一条,开头还说,必有表,那么表和外又是什么关系?看起来好像是抠字眼,研究起来也许会有大学问,因为,我一直认为古人写文章严谨细致,不像我,写到哪算哪。我想,如果用保温杯作比喻。是不是外面那层可以叫做外,里面放水的空间叫做里,中间真空部分叫做中,也就是外(表)中里。半在里半在外,就是三个部分都包括。在人体就是从口腔到**这个消化道是里,中间的脏器是中,剩下的都叫做外。探讨而已。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这是以“汗”,来判断阴证和阳证,很有意义。

可与小柴胡汤=====没有说主之,只是可以给,不见得恰当,但是有没有好的选择。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如果喝了小柴胡还是那样,那就等大便,就好了。

哎呀,好费劲呀,总算顺过来了。

回头看,147条和148条,既有联系,也有区别。147条给了方子,148条,弄了一个对付的方子。

一、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小柴胡汤对比研究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

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甘草三两、生姜三两、人参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柴胡桂枝干姜汤,只保留了柴胡、黄芩、甘草,干姜易生姜,去掉人参、大枣和半夏,加上桂枝、栝楼根和牡蛎。应该说柴胡和黄芩是少阳病的对药,不能去。

仔细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小柴胡汤的症状区别,会发现,只是一个“头汗出”,其他的“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往来寒热,心烦者”,都是小柴胡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所以头汗出,是鉴别小柴胡和柴胡桂枝干姜汤的重要指证!那么就研究加的几味药。桂枝===解表。栝楼根,就是天花粉(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干姜温中的力量比生姜大,又无发散太过之弊。看来这个方子着眼于清热解渴温中,同时内有寒邪。

二、关于小柴胡的加减

胡老认为没必要加减,很多人则认为有道理,也有医案支持。不过,从这里的证和小柴胡汤的加减对照来看,确实有点乱。比如,不呕者,去半夏,加人参、瓜蒌实,这好像对上号了。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可是这里渴,人参也去了。胁下痞坚者,去大枣,加牡蛎,这也对不上。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这也很乱。是不是有人多事,按照症状加减的,这也是后世医家的一贯做派。比如渴而不呕,这个半夏、人参加还是不加?胡老,是临床大家,我是信他老人家的了。

三、关于服法

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这个需要注意,有两个好处:一是自己心里有数,告之病家服后的反应,不致病家惊惶不定;二是提高自己的声誉,病家会说,看人家就是厉害,早就告诉了(呵呵,意义不大,治好病才行)。就像,小柴胡汤,喝完,可能“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透过,这个服法,也可以看出,药后,身体正邪斗争的过程。其实,看病就是一个正邪斗争的过程!!!

此外,148条,有头汗出,是不是应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呢?存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18 12:52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