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6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脑脊髓疾病] 中枢神经病变及影象诊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2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二、硬膜外血肿

(一) 颅脑损伤中,硬膜外血肿占3%;其中急性占86.2%,亚急性(第3天至3周)10.3%,慢性3.5%。在正常情况下,硬脑膜紧贴于颅骨内板,由于外伤硬膜与骨板剥离而出现了腔隙,并为破裂血管的出血所充填,便形成了硬膜外血肿。血肿常来自脑膜动脉的破裂,其特点:出血急,82%为急性;血肿较为局限;局部脑组织受压明显,而无中线结构移位;常有骨折并存。血肿来自静脉时,可为急性或慢性血肿,血肿与硬膜粘连,并有肉芽组织进而形成包膜。血肿长时间凝固,最后机化,钙化,甚至骨化。

(二)CT表现

1. 平扫

①多呈梭形;
②内缘光滑、锐利;
③急性期质地均匀;

④常有骨折;
⑤中线结构无或轻度移位;
⑥血肿较局限

三、硬膜下血肿

(一)硬膜下血肿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占颅脑损伤总数的3—6%。

(二)按血肿形成时间,硬膜下血肿分三类:

1.急性硬膜下血肿,03天。

2.亚急性硬膜下血肿,4天—3

3.慢性硬膜下血肿,>3周,长者病程可达10余年。

(三)硬膜下血肿常与脑挫裂伤同时存在,可视为脑挫裂伤的一种并发症,称为复合性硬膜下血肿。脑皮层的静脉和动脉为出血的主要来源。血肿多见于脑凸面、额、颞底部和顶部。

(四)CT表现

1.平扫

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影,少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可见于贫血患者及大量脑脊液进入血肿内。血肿的密度不均匀与血清渗出和脑脊液相混有关。

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合密度。由于血块沉淀,血肿上方为低密度,下方密度逐渐升高,血肿的形态可由新月形    双凸状。可能与脑组织受压萎缩有关。

血肿范围广泛,不受颅缝限制。

由于常合并脑挫裂伤,故占位征象显著。

少数慢性硬膜下血肿,还可形成“盔甲脑”,即大脑由广泛的钙化壳包续。

2.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可看到远离颅骨内板的皮层和静脉强化,亦可看到连续或断续的线状强化的血肿包膜,从而可清楚地匀画出硬膜下血肿的轮廓。

3.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由于等密度不易观察,但应注意(1)血肿引起颅内占位征象,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移位或小脑幕裂孔疝的表现;(2)双侧侧脑室对称性小,其体部呈长条状,双侧侧脑室前角内聚,夹角变小,呈“兔耳征”。脑白质变窄塌陷,皮层沟消失。

平描诊断有困难时,可作CT增强扫描或作MRI检查。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

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因蛛网膜下腔内的皮层静脉破裂出血所致。血肿充填在脑沟和脑池内。亦可合并脑内血肿(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

CT表现:

1. 在脑沟或脑池内呈高密影,CT20~60HU,大量的蛛网膜下出血常在受力部位的对侧。

2.亦可出现于大脑纵裂。

3.常在一周内消失

迟发性血肿:

外伤后初次CT扫描时(-),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颅内血肿,其形成可能与脱水治疗或手术减压有关。

CT表现与颅内血肿相同。

五、脑内血肿

(一)脑内血肿在颅脑损伤中约占0.5%。浅部血肿多见,常合并脑挫裂伤及硬膜下血肿。深部血肿少见。为深部血管破裂所致,血肿较大。

脑内血肿可见于大脑各叶、小脑、基底节等处,但以额、颞叶多见。

(二)CT表现

1.平扫:血肿呈形态不规则的高密度肿块,CT50~90HU,周围有水肿及占位效应。2~4周血肿为高密度,超过4周可为低密度,血肿体积小,患者年龄小者,血肿变化块。

2.增强:于慢性期增强扫描,周围可见环形强化。内部呈低密区,亦可呈高密区,周围密度低,这与周围血红蛋白被吸收和稀释有关。当血红蛋白完全吸收,形成囊肿后,包膜内血管减少,则可不出现环状增强。

外伤性脑内血肿位于深部或靠近脑室附近时,可破入脑室形成脑室内积血,此时脑室呈现高密度影。

(三)外伤性脑内血肿可为单发或多发,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四)外伤性脑内血肿有时可迟发出现,常在伤后48小时,预后差,因此急性脑外伤患者CT检查阴性时,应严密观察,以尽早发现迟发血肿。

六、脑挫裂伤

头部受到暴力打击而使脑组织发生器质性损伤,病理分为三期:

1、
早期:伤后数日内脑组织以出血、水肿、坏死为主要变化,主要神经细胞变性消失,脱髓鞘等。

2、
中期:伤后数天~数周,逐渐出现修复性病理变化,坏死组织液化,瘢疤组织修复。

3、
晚期:伤后数月—数年后受伤脑组织由瘢痕形成囊腔,相邻脑组织萎缩,脑膜增厚,粘连。

临床表现伤后出现昏迷,颅内压增高和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CT表现:                                             

1、
损伤局部呈低密区,病灶大小、形态不一,白质

正常

区明显

             脑软化     脑内囊性病灶。

2、
散在点,片状出血

3、
蛛网膜下腔出血

4、
占位及萎缩表现,早期出现脑水肿,占位效应明显,表现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重者出现脑疝征象。逐渐形成脑萎缩。

5、
合并其他征象,如脑内血肿,脑外血肿,颅骨骨折,颅内积气等。

七、弥散性轴索损伤:

(一)、损伤机理及病理

头部受到切线方向暴力时,脑绕中轴发生旋转运动,致使胼胝体,中央白质,脑干和小脑脚等处受到剪应力损伤,引起弥散性轴索断裂,点片状出血和水肿。

(二)、临床表现

病人伤后呈现持续性昏迷,可有颅内压增高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但无局灶性损害症状和体征。

(三)、CT表现

1、
双侧幕上半球散在脑水肿、灭白质分界模糊、脑室、脑池、脑裂和蛛网膜下腔变窄或消失。

2、
无中线移位

3、
颅内可有出血点或片状出血

4、
部分病例可合并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出血或脑室内出血等

八、颅骨骨折

普通X线平片对颅骨骨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CT对颅底骨折及骨折合并脑挫伤及颅内出血较X线平片优越。

CT表现:

1、
线形骨折:颅骨结构连续性中断,骨折可撕裂血管,静脉窦引起血肿,硬脑膜撕裂发生脑脊液外漏。

2、
凹陷性骨折

3、
颅底骨折:骨折线一般显示不清,但间接征象可提示颅底骨折,颅内积气,筛窦,蝶窦或乳突气房消失,内有积液。

4、
亦应注意颅骨骨折相应颅外软组织损伤。

九、硬膜下积液:

由于蛛网膜的破裂,脑脊液流入了硬膜下腔引起硬膜下积液,其原因尚不清楚,从外伤来看,认为是由于外伤后蛛网膜破裂形成活瓣所致。常发生于老年人和儿童。

CT表现:为一均匀脑脊液密度,多呈新月型,位于受压的脑实质与颅骨之间。老年人多发于双侧。

十、脑穿通畸形

由脑挫裂伤或血肿吸收后所遗留的囊腔,可与脑室相通。

CT表现:脑实质显示低密区,常伴有脑萎缩及脑室扩大,CT值与脑脊液近似。脑穿通畸形病变常与脑室相通,相邻蛛网膜下腔增宽。

颅内出血MRI诊断

颅内出血可分为硬膜外、硬膜下、蛛网膜下腔、脑内以及脑室内出血;按照时间又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出血。其原因有外伤、变性血管病、血管畸形以及炎症等。MRI所揭示的出血信号动态变化是建立在细胞、分子水平。

急性期:是指出血后0~2天内,届时外渗血液中红细胞内有去氧血红蛋白形成,它有显著的缩短T2时间的作用,MRI图像中T2W呈低信号。T1时间不受影响,故T1W呈无信号。血肿在急性期周围水肿不明显,外渗血液对邻近脑组织具切割作用,急性血肿占位效应不明显。

亚急性期:出血时间在3——14天之间。出血第3天,绝大多数血肿在T1W图像上开始出现高信号,由血肿周围开始,这是血肿进入亚急性期的标志。血肿呈高信号原因是红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形成,它具有顺磁作用,使T1时间缩短。对T2时间不产生影响,此时血肿在T2W图像上仍表现为低信号、T1W呈高信号。

血肿约到6~8天,T1W图像仍呈高信号,由血肿周围向中央扩展。T2W图像出现高信号之际即是,血肿内红细胞破裂之时,去氧血红蛋白的短T2作用也随丧失。细胞外正铁血红蛋白有使T2时间延长的作用,在T2W图像中血肿外周由于红细胞破裂而呈高信号,且渐渐向血肿中心延伸。

血肿周围水肿与日俱增,直到亚急性中期,周围水肿在T1W像呈低信号,在T2W像呈高信号。

慢性血肿是指出血15天以上,T2W图像上血肿周围与脑水肿之间可出现线条状低信号环,即提示血肿进入慢性期。低信号环的形成是由于含铁血黄素沉着。血肿中央的铁因被吞噬细胞运走,只留下胆红素,血肿呈长T1、长T2信号。周围水肿渐消退,占位效应也消失。

脑内出血量在20ml以上,MRI图像上才呈此表现。

脑干出血以桥脑多见,出血往往限于一侧。

蛛网膜下腔出血:MRI急性期不易显示。亚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去氧血红蛋白较快地被氧化,形成正铁血红蛋白,使出血部位呈高信号。

硬膜下血肿常呈新月形,与邻近脑组织分界欠清,MRI信号有时不均匀,信号混杂,这是由于血液与渗出血清或漏出的脑脊液相混所致。

硬膜外血肿常呈梭形成或双凸透镜形,周围轮廓清晰。急性期长T1T2信号。亚急性、慢性期呈短T1信号、长T2信号。呈示为高信号。

脑血管疾病

一、脑梗塞

(一)病因:脑血栓形成是造成脑梗塞的重要原因,由于血栓形成使颅内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缺血、缺氧、梗塞、脑血栓形成。常见原因为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其好发部位为大脑中A,颈内A的虹吸部和椎A脉,基底A中下段等。

脑栓塞与脑血栓形成一样,病理改变为脑梗塞,常见原因有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斑块,糖尿病、脂肪、肿瘤栓子等,好发部位为颈内A,大脑中A的分叉处,脑栓塞引起出血性脑梗塞更常见。

(二)病理:

1.
坏死期:脑A闭塞后4-6小时,脑缺血区出现过渡灌注综合征,出现脑水肿。1-2天后神经细胞坏死,残存者有缺血性改变。

2.
软化期:2-3天后,病变区变软,神经细胞及纤维消失,为格子细胞所代替。

3.
恢复期:坏死软化灶被吞噬细胞清除,可形成囊腔,内含液体,小的坏死灶内由星形细胞及纤维填塞。

(三)临床表现

头痛、头晕、眩晕等,神志多清醒,梗塞不同血管,临床表现各异,缓慢起病者有偏瘫、失语、肢体无力、病理反射等。

(四)CTMRI表现

1CT平扫征象

(1)
脑组织内的低密度区,脑梗塞在24小时内,CT检查可不被发现,或仅显示模糊的低密区。24小时后CT示清楚的低密度区,与梗塞血管{MOD}区一致,同时累及灰质和白质。出血性脑梗塞在CT检查中,低密度梗死区内出现高密度影。

(2)
脑梗塞2-3周,CT扫描可出现“模糊效应”即为等密度。这是因为脑水肿消失而吞噬细胞浸润,使组织密度增大所致。

脑梗塞后期,坏死组织清除,可形成囊腔,CT示密度更度。

3)占位效应

脑梗塞后2-1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梗塞范围较大者CT显示同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大脑中A主干梗塞,偶尔可有脑疝征象。

4)急性小脑梗死

CT对急性脑干和小脑梗死的诊断不如MRICT往往只显示第四脑室因受压而消失,扁桃体下疝,或有时可显示为低密区。而MRI则显示T1W为低信号,T2W为高信号。

5)出血性脑梗塞

在脑梗塞低密区内出现高密度病灶。呈散在斑片状,或多个形态不规则的小血肿,出血多时可形成大血肿。

6)腔隙性脑梗塞

CT表现多在基底节区呈园形,椭园形或长条形低密区,边缘多清晰,直径5-15mm,腔隙性脑梗塞如累及皮质,表现为脑沟增宽,脑回变窄或丢失。CT平扫在半卵圆中心有小的低密度病灶,没有明显占位征象。

7)脑萎缩

脑梗塞一个月后出现脑室、脑池或脑沟扩大,患侧半球变小,中线结构移向患侧。

2.增强扫描(CT

脑梗塞后可出现强化,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呈脑回状、条状、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偶尔为均匀强化,(由于BBB的破坏及血管增生)。

3MRI表现

1)在脑梗塞6小时内,T1WT2W图像呈T1T2延长。此时若使用Gd-DTPA(钆一二乙烯五胺乙酸)作增强扫描,梗塞区发生异常增强。

2)梗塞1-1周末,T1T2呈高信号,占位效应十分明显。

3)梗塞2-3周、MRI图像上T1W像呈低信号,T2W呈高信号用Gd-DTPA增强明显,其中脑回发生增强是梗塞处于亚急性期的特征表现。

4)梗塞几个月后MRI呈脑软化,T1T2W像呈境界清楚的长T1、长T2信号(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近乎脑脊液信号。

5)目前认为MRI在诊断早期脑梗塞优于CTMRI能直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尤其是MRA可显示全脑血管等优于CT扫描。但出血性脑梗塞急性期不如CT;在亚急性及慢性期,出血在T1W呈多个分散的斑点状高信号,T2W像中被梗塞造成的高信号掩盖而不能显示。

6)脑梗塞CTMRI鉴别诊断

脑梗塞处于急性或亚象性期应注意与脑肿瘤,脑脓肿、脑转移瘤等鉴别。脑干梗塞与脑干肿瘤、炎症、脱髓鞘等甚难鉴别,有时需要随访及结合临床等作出诊断。

脊柱外伤

CT对脊柱外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1)
CT
不需要变换病人**;

(2)
CT
可清楚地显示椎管的完整性和脊柱各部分复杂性骨折;

(3)
可显示硬膜囊(脊髓)。椎间盘和神经根的受损情况;

(4)
4)可显示骨折片以及弹片等异物位置。

MRI对脊椎外伤诊断方法具有其他诊断方法无法代替的优势,准确性高。能够准确、有效、非创伤性地做出诊断。1、韧带撕裂或断裂,MRI表现为T2W像性号异常增高和结构的连续性中断。2、脊柱损伤MRI信号分为三种类型:

1)脊髓挫伤伴髓内出血。最初表现T1T2W像均为灶性低信号→T1T2W显示T1W为高信号,T2W为低信号。

2)第二种类型T1W像信号正常或低信号,T2W上为梭形高信号。多为脊髓震荡所致水肿,预后良好。

3)第三种类型为前两种类型的混合型。T2W表现为中央低信号,周围一圈为模糊的高信号。此型经治疗后有一定的疗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2 19:1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