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462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执业笔试资源] 第七单元 月经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细目一:概述

  一、定义
  月经病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等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二、范围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胀痛、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感冒、经行发热、经行口糜、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风疹块、经行吐衄、经行情志异常、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等。

  三、病因病机
  月经病的病因病机:主要病因是寒热湿邪侵袭、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和体质因素。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常,血气不和,冲任二脉损伤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另外,痛经、月经前后诸证等疾病其所以随月经周期而发,除致病因素外,又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未行经期间,由于冲任气血较平和,致病因素尚不足以引起病变发生。经期前后,血海由满而溢,因泻溢而骤虚,冲任气血变化急骤,或经断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衰,肾阴阳失调,致病因素乘时而作,故发病。
  【习题】
  下列不属于月经病主要病因的是:(2006年考题)
  A.寒热湿邪侵袭
  B.内伤七情
  C.房劳多产
  D.体质因素
  E.营卫失调
        

        


『正确答案』E

        

  四、治疗原则
  一是重在治本调经,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等法以调治。二是分清先病和后病的论治原则。三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血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症状缓解后,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以彻底治疗。

  五、施治中应注意的问题
  治疗月经病要顺应和掌握规律:
  1.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变化规律
  经期血室正开,宜和血调气,或引血归经,过寒过热、大辛大散之剂宜慎,以免滞血或动血;经后血海空虚,宜予调补,即经后勿滥攻;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即经前勿滥补。
  2.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的规律
  不同年龄的妇女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脏腑虚实各异,治疗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古代医家强调青春期少年重治肾,生育期中年重治肝,更年期或老年重治脾。
  3.掌握虚实补泻规律
  月经病虽然复杂,但可分虚实两大类论治。治疗虚证月经病多以补肾扶脾养血为主,治疗实证月经病多以疏肝理气活血为主。
  【习题】
  关于月经病的治疗,错误的是:(2006年考题)
  A.重在治本调经
  B.分清先病和后病
  C.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D.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
  E.多用辛温暖宫之品
        

        


『正确答案』E

        

  细目二:月经先期

  一、定义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l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1.气虚 可分为脾气虚和肾气虚。
  (1)脾气虚:体质素弱,或饮食失节,或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伤则中气虚弱,冲任不固,经血失统,以致月经先期来潮。脾为心之子,脾气既虚,则赖心气以自救,久则心气亦伤,致使心脾气虚,统摄无权,月经提前。
  (2)肾气虚:年少肾气未充,或绝经前肾气渐衰,或多产房劳,或久病伤肾,肾气虚弱,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遂致月经提前而至。
  2.血热 常分为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
  (1)阳盛血热:素体阳盛,或过食辛燥助阳之品,或感受热邪,热伤冲任、子宫,迫血下行,以致月经提前而至。
  (2)阴虚血热:素体阴虚,或失血伤阴,或久病阴亏,或多产房劳耗伤精血,以致阴液亏损,虚热内生,热伏冲任,血海不宁,则月经先期而下。《傅青主女科•调经》说:“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即是对阴虚血热所致之月经先期而言。
  (3)肝郁血热:素体抑郁,或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热伤冲任,迫血下行,遂致月经提前而至。

  三、辨证论治
  【须牢记的架构图】
  
  1.气虚证
  (1)脾气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提前,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主方: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暗,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有暗斑;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主方: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主方:清经散。
  (2)阴虚血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主方:两地汤。
  (3)肝郁血热证
  主要证候;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主方:丹栀逍遥散。

  四、清经散、丹栀逍遥散和两地汤的药物组成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细目三:月经后期

  一、定义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

  二、与妊娠的鉴别(早孕)
  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未来,应首先排除妊娠。早孕者,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宫颈着色,子宫体增大、变软,妊娠试验阳性,B超检查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月经后期者则无以上表现,且以往多有月经失调病史。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病因病机
  虚者多因肾虚、血虚、虚寒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1.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肾虚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而至。
  2.血虚 体质素弱,营血不足,或久病失血,或产育过多,耗伤阴血,或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均可致营血亏虚,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使月经周期延后。
  3.血寒
  (1)虚寒: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脏腑失于温养,生化失期,气虚血少,冲任不足,血海不能如期满溢,遂致经行后期。
  (2)实寒:经期产后,外感寒邪,或过食寒凉,寒搏于血,血为寒凝,运行涩滞,冲任欠通,血海不能如期满溢,遂使月经后期而来。
  4.气滞 素多忧郁,气机不畅,血为气滞,运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溢,因而月经延后。

  四、辨证论治
  1.肾虚证
  主要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面部暗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主方: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
  主要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主方:大补元煎。
  3.血寒证
  (1)虚寒证
  主要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扶阳祛寒调经。
  主方: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
  (2)实寒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或面色青白;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主方: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暗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或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理气行滞调经。
  主方:乌药汤。

  五、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金匮要略》)和大补元煎的药物组成
  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细目四:月经先后无定期

  一、定义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须牢记的架构图】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其病因多为肝郁和肾虚。

  三、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崩漏相鉴别。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崩漏是以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均发生严重紊乱为特征的病证,除见周期紊乱,并同时出现**出血或量多如注,或淋漓不断。

  四、辨证论治
  1.肝郁证
  主要证候: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主方:逍遥散。
  2.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先或后,量少,色淡暗,质清;或腰骶酸痛,或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肾调经。
  主方:固阴煎。
  若肝郁肾虚,症见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暗淡,经前或经行**胀痛,腰膝酸软,或精神疲惫,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补肾疏肝调经,方用定经汤。

  细目五:月经过多

  一、定义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
  【须牢记的架构图】
  

  二、病因病机
  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
  1.气虚 素体虚弱,或饮食失节,或过劳久思,或大病久病,损伤脾气,致使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以致经行量多。久之可使气血俱虚,又可导致心脾两虚,或脾损及肾,致脾肾两虚。
  2.血热 素体阳盛,或肝郁化火,或过食辛燥动血之品,或外感热邪,热扰冲任,迫血妄行,因而经量增多。
  3.血瘀 素多抑郁,气滞而致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禁房事,瘀血内停。瘀阻冲任,血不归经,以致经行量多。

  三、辨证论治
  1.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 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主方: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主方: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紫暗,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主方: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四、举元煎、失笑散及保阴煎的药物组成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细目六:月经过少

  一、定义
  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
  【须牢记的架构图】
  

  二、病因病机
  虚者多因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阻滞,冲任壅塞,血行不畅而月经过少。临床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为多见。
  1.肾虚 禀赋素弱或少年肾气未充,或多产(含人工流产、屡孕屡堕)房劳伤肾,以致肾气不足,精血不充,冲任血海亏虚,经血化源不足以致经行量少。
  2.血虚 素体血虚,或久病伤血,营血亏虚,或饮食、劳倦、思虑伤脾,脾虚化源不足,冲任血海不充,遂致月经量少。
  3.血瘀 感受寒邪,寒客胞宫,血为寒凝;或素多忧郁,气郁血滞,均使冲任受阻,血行不畅,经血受阻致经行量少。
  4.痰湿 素多痰湿,或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阻经脉,血不畅行,经血受阻而经行量少。
  【习题】
  与月经后期和月经过少的发病均有关的是:
  A.血热
  B.血虚
  C.血瘀
  D.血寒
  E.湿热
        

        


『正确答案』B

        

  三、辨证沦治
  1.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量素少或渐少,色暗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主方: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来血量渐少,或点滴即净,色淡,质稀;或伴小腹空坠,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
  治法:养血益气调经。
  主方:滋血汤或小营煎。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涩少,色紫暗,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主方: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证
  主要证候:经行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多黏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主方: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四、归肾丸及苍附导痰丸的药物组成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
  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

  细目七:经期延长

  一、定义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须牢记的架构图】
  

  二、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多由气虚冲任失约;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或瘀阻冲任,血不循经所致。临床常见有气虚、虚热、血瘀等。
  1.气虚 素体虚弱,或饮食不节、劳倦、思虑过度伤脾,中气不足,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期延长。
  2.虚热 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多产房劳致阴血亏耗,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经血妄行致经期延长。
  3.血瘀 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气郁血滞;或外邪客于子宫,邪与血相搏成瘀,瘀阻冲任、子宫,经血妄行。

  三、辨证论治
  1.气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 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主方: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2.虚热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质稠;咽干口燥,或见潮热颧红,或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主方: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或固经丸。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有块;经行小腹痛痛,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主方: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细目八:经间期出血

  一、定义
  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二、应与经间期出血鉴别的疾病
  1.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的出血时间非经间期,个别也有恰在经间期这一时间段出现周期提前,经量正常或时多时少,基础体温由高温下降呈低温开始时出血;而经间期出血较月经量少,出血时间规律地发生于基础体温低高温交替时。
  2.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的周期尚正常,仅量少,甚或点滴而下;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两次月经的中间时期。
  3.赤带 赤带排出无周期性,持续时间较长,或反复发作,可有接触性出血史,妇科检查常见宫颈糜烂、赘生物,或子宫、附件区压痛明显;经间期出血有明显的周期性,一般2~3天可自行停止。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病因病机
  1.肾阴虚 禀赋不足,天癸未充,或房劳多产伤肾,或思虑过度,**偏旺,以致肾阴偏虚,虚火耗精,精亏血损,于氤氲之时,阳气内动,虚火与阳气相搏,损伤阴络,冲任不固,因而**出血。若阴虚日久耗损阳气,阳气不足,统摄无权,血海不固,以致出血反复发作。
  2.湿热 常因情怀不畅,心肝气郁,克伐脾胃,不能化水谷之精微以生精血,反聚而生湿,下趋任带二脉,蕴而生热。复加经间阳气内动,引动内蕴之湿热,热扰冲任子宫,以致出血。
  3.血瘀 体质素弱,复因经产留瘀,瘀阻胞络,或因七情内伤,气滞冲任,久而成瘀,值氤氲之时,阳气内动,血瘀与之相搏,瘀伤血络,血不循经,以致出血。

  四、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少量出血或稍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腰酸,夜寐不宁,五心烦热,便艰尿黄;舌体偏小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主方: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2.湿热证
  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出血量稍多,色深红,质黏腻,无血块。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烦躁,口苦咽干,纳呆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或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主方: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3.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少不一,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胸闷烦躁;舌质紫或有紫斑,脉细弦。
  治法:化瘀止血。
  主方:逐瘀止血汤。

  细目九:崩漏

  一、定义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一致,故概称“崩漏”。

  二、需与崩漏鉴别的疾病
  1.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月经先期是周期缩短,月经过多是经量过多如崩,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长似漏。这种周期、经期、经量的各自改变与崩漏的周期、经期、经量的同时严重失调易混淆,但上述疾病各自有一定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可作鉴别。
  2.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要是周期或先或后,但多在1~2周内波动,即提前或推后7天以上2周以内,经期、经量基本正常。
  3.经间期出血 崩漏与经间期出血都是非时而下,但经间期出血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颇有规律,且出血时间仅2~3天,不超过7天左右自然停止。而崩漏是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失调,出血不能自止。
  4.赤带 赤带与漏下的鉴别要询问病史和进行检查,赤带以带中有血丝为特点,月经正常。
  5.胎产出血 崩漏应与妊娠早期的出血性疾病如胎漏、胎动不安,尤其是异位妊娠相鉴别,询问病史、做妊娠试验和B超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产后病出血尤以恶露不绝为多见,可询问病史,从发病时间恶露不绝发生在产后可作鉴别。
  6.生殖器肿瘤出血 临床可表现如崩似漏的**出血,必须通过妇科检查或结合B超、MRI检查或诊断性刮宫可以明确诊断以鉴别。
  7.生殖系炎症 如宫颈息肉、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其临床常表现如漏下不止,可通过妇科检查或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以助鉴别。
  8.外阴外伤出血 注意排除外阴**外伤性出血,如跌仆损伤、暴力{BANNED}等,询问病史和妇科检查可鉴别。
  9.内科血液病 内科出血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在**出血期可由原发内科血液病导致血量过多,甚则暴下如注,或淋漓不尽。通过血液分析、凝血因子的检查或骨髓细胞的分析不难鉴别。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病因病机
  崩漏的发病是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严重失调。其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
  导致崩漏的常见病因有脾虚、肾虚、血热和血瘀。
  【习题】
  崩漏的主要病机是:
  A.阴虚火旺,经血失约
  B.气虚不摄,经血失约
  C.命门火衰,封藏失职
  D.瘀阻冲任,血不归经
  E.冲任损伤,经血失约
        

        


『正确答案』E

        

  1.脾虚 素体脾虚,或劳倦思虑、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虚血失统摄,甚则虚而下陷,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发为崩漏。
  2.肾虚 先天肾气不足;或少女肾气未盛,天癸未充;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或久病大病穷必及肾;或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等均致肾气虚而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子宫藏泻失常发为崩漏。亦有素体阳虚,命门火衰,或久崩久漏,阴损及阳,阳不摄阴,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而成崩漏。或素体肾阴亏虚,或多产房劳耗伤真阴,阴虚失守,虚火动血,迫血妄行,子宫藏泻无度,遂致崩漏,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3.血热 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或七情内伤,肝郁化热;或内蕴湿热之邪,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发为崩漏。
  4.血瘀 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热灼、寒凝、虚滞致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而合阴阳,内生瘀血;或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瘀阻冲任、子宫,血不归经而妄行,遂成崩漏。

  四、崩漏的治疗原则及治崩三法
  崩漏的治疗,多根据发病的缓急和出血的新久,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和运用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
  1.塞流 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2.澄源 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
  3.复旧 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治法或补肾,或扶脾,或疏肝。

  五、辨证沦治
  1.出血期辨证论治(塞流、澄源为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面色 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主方: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2)肾虚证
  ①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多见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漓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淋,由淋而崩反复发作,色淡红或淡暗,质清稀;面色晦暗,眼眶暗,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暗,苔白润,脉沉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主方: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②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或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止,血色淡红或淡暗质稀;面色晦暗,肢冷畏寒,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眼眶暗,舌淡暗,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主方:右归丸加党参、黄芪、田七。
  ③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乱无期,出血量少淋漓累月不止,或停闭数月后又突然暴崩下血,经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夜寐不宁;舌红,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主方: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3)血热证
  ①虚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主方:上下相资汤。
  ②实热证
  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崩如注,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溺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主方:清热固经汤。
  (4)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时多时少,时出时止,或淋漓不断,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之漏下,经色暗有血块;小腹痛痛或胀痛;舌质紫暗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主方: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2.止血后治疗 
  崩漏止血后治疗是治愈崩漏的关键。但临证中个体化治疗要求较高。对青春期患者,有两种治疗目标:一是调整月经周期,并建立排卵功能以防复发;二是调整月经周期,不强调有排卵。因青春期非生殖最佳年龄,可让机体在自然状态下逐渐去健全排卵功能;对生育期患者,多因崩漏而导致不孕,故治疗要解决调经种子的问题;至于更年期患者,主要是解决因崩漏导致的体虚贫血和防止复发及预防恶性病变。

  六、清热固经汤和固本止崩汤的药物组成
  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栀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牡蛎、生甘草。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七、急症处理
  崩漏属血证、急证。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暴崩之际,急当“塞流”止崩,以防厥脱,视病情及条件可选择下列方法及方药。
  1.补气摄血止崩 暴崩下血,“留得一分血,便是留得一分气”;“气者,人之根本也”。补气摄血止崩最常用。方选独参汤(高丽参l0g)水煎服;或丽参注射液lOml,加入50%葡萄糖液40ml静脉推注;或丽参注射液20~3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点滴。
  2.温阳止崩 若出现阴损及阳,血无气护时,症见血崩如注,动则大下,卧不减势,神志昏沉,头仰则晕,胸闷泛恶,四肢湿冷,脉芤或脉微欲绝,血压下降。病情已陷入阴竭阳亡危象,急需中西医结合抢救。中药宜回阳救逆,温阳止崩,急投参附汤(《伤寒论》):高丽参l0g,熟附子l0g,急煎服;亦可选六味回阳汤(《景岳全书》):人参、制附子、炮姜、炙甘草、熟地、当归。原方治中寒或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3.滋阴固气止崩 使气固阴复血止。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点滴。煎剂方选生脉二至止血汤(《中医妇科验方集锦》)。
  4.祛瘀止崩 使瘀祛血止,用于瘀血阻滞血海,子宫泻而不藏,下血如注。
  (1)田七末3~6g,温开水冲服。
  (2)云南白药l支,温开水冲服。
  (3)宫血宁胶囊,每次2粒,日3次,温开水送服。此胶囊为单味重楼(七叶一枝花)研制而成。
  5.针灸止血 艾灸百会穴、大敦穴(双)、隐白穴(双)。
  6.西药或手术止血 主要是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或激素止血(见功血)。
  对于顽固性崩漏,不论中年或更年期妇女,务必诊刮送病理检查,及早排除子宫内膜腺癌,以免贻误病情。

  细目十:闭经

  一、定义
  女子年逾l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者,称“闭经”。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须牢记的架构图】
  

  二、病因病机
  虚者,多因肾气不足,冲任虚弱;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或脾胃虚弱,气血乏源;或阴虚血燥等导致精亏血少,冲任血海空虚,源断其流,无血可下,而致闭经。实者,多为气血阻滞,或痰湿流注下焦,使血流不通,冲任受阻,血海阻隔,经血不得下行而成闭经。
  临床常见有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或虚实错杂的复合病机。
  【习题】
  闭经虚证的发病机制是:
  A.多产房劳或久病伤肾
  B.血海空虚,无血可下
  C.脾胃虚弱,化源不足
  D.思虑过度,损伤心脾
  E.素体阴虚或久病伤血
        

        


『正确答案』B

        

  1.气血虚弱 素体不足或思虑、饮食损伤脾胃,生化不足,营血亏虚,或产后大出血、久病大病,或虫积噬血,耗伤气血,以致肝肾失养,冲任不充,血海空虚,无血可下而致闭经。
  2.肾气亏虚 月经的产生是以肾为主导,若先天禀赋不足、精气未充、天癸匮乏不能应时泌至则冲脉不盛、任脉不通而闭经。或房事不节,日久伤及肾气,使冲任亏损;或体质虚弱,产育过多,肾气亏损,精血匮乏,源断其流,冲任失养,血海不足而致闭经。
  3.阴虚血燥 素体阴血不足,或失血伤阴,或久病大病致营阴亏耗,虚火上炎,火逼水涸,津液不生。月经乃血脉津液所化,津液既绝,血海枯竭而闭经。
  4.气滞血瘀 七情所伤,肝失疏泄,气行则血行,气结则血滞,瘀血阻于脉道,血不得下。或经行之际,感受寒邪,血受寒则凝,瘀阻冲任,血不得下,血海不能满溢而致闭经。
  5.痰湿阻滞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伤脾,脾虚运化失司,聚湿生痰,或痰湿之体,痰湿阻滞冲任二脉,或结块,使血不得下行而致闭经。
  【习题】
  不属于闭经的病机是:
  A.气血虚弱
  B.痰湿阻滞
  C.气滞血瘀
  D.阴虚血燥
  E.湿毒壅盛
        

        


『正确答案』E

        

  三、与生理性闭经的鉴别
  1.少女停经 少女月经初潮后,可有一段时间月经停闭,这是正常现象。因此时正常性周期尚未建立,但绝大部分可在1年内建立,一般无需治疗。闭经是月经周期已建立而出现的月经停闭6个月以上。
  2.育龄期停经 育龄妇女月经停闭达6个月以上者,需与胎死腹中相鉴别。胎死腹中虽有月经停闭,但可曾有厌食、择食、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着色、**增大等妊娠体征。妇科检查宫颈着色、软,子宫增大,但小于停经月份、质软、B超检查提示子宫增大,宫腔内见胚芽,甚至胚胎或胎儿。闭经者停经前大部分有月经紊乱,继而闭经,无妊娠反应和其他妊娠变化。
  3.围绝经前停经 年龄已进入围绝经期,月经正常或紊乱,继而闭经,可伴有面部烘热汗出、心烦心悸失眠、心神不宁等围绝经期症状。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稍小,血清性激素可出现围绝经期变化。
  此外,还需与避年、暗经鉴别。前者指月经一年一行无不适,不影响生育;后者指终身不行经、但能生育也无不适。避年和暗经均为极少见的月经特殊生理现象。

  四、治疗原则
  闭经的治疗原则应根据病证,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虚实夹杂者当补中有通、攻中有养。切不可不分虚实概以活血理气通之。

  五、辨证论治
  1.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延迟,量少,色淡红,质稀,渐至经闭不行;神疲肢倦,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沉缓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主方:人参养荣汤。
  2.肾气亏损证
  主要证候:年逾l6岁尚未行经,或月经初潮偏迟,时有月经停闭,或月经周期建立后,由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减少渐至月经停闭;或体质虚弱,全身发育欠佳,第二性征发育不良或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倦怠乏力,夜尿频多;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主方: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3.阴虚血燥证
  主要证候: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色红质稠,渐至月经停闭不行;五心烦热,颧红唇干,盗汗甚至骨蒸劳热,干咳或咳嗽唾血;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主方: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4.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月经停闭不行,胸胁、**胀痛,精神抑郁,少腹胀痛拒按,烦躁易怒;舌紫暗,有瘀点,脉沉弦而涩。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主方: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5.痰湿阻滞证
  主要证候:月经延后,经量少,色淡质黏腻,渐至月经停闭;伴形体肥胖,胸闷泛恶,神疲倦怠,纳少痰多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主方: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细目十一:痛经

  一、定义
  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痛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
  【须牢记的架构图】
  

  二、病因病机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盛实而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较平时急剧,易受致病因素干扰,加之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煦濡,不通或不荣而痛。经净后子宫、冲任血气渐复则疼痛自止。
  其常见病因病机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与气血虚弱、肾气亏损。
  【习题】
  痛经之所以随月经周期而发作,与下列哪项有关:
  A.寒凝胞中
  B.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急骤
  C.湿热蕴结胞中
  D.气滞血瘀
  E.肾气亏损
        

        


『正确答案』B

        

  1.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子宫、冲任。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或复为情志所伤,壅滞更甚,“不通则痛”,发为痛经。
  2.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以致子宫、冲任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子宫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若经前、经期冒雨、涉水、游泳、或久居阴湿之地,则发为寒湿凝滞证痛经。
  3.湿热瘀阻 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相搏,流注冲任,蕴结胞中,气血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子宫、冲任气血壅滞更甚,“不通则痛”,致使经行腹痛。
  4.气血虚弱 脾胃素虚,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或大失血后气血不足,冲任气血虚少,行经后血海气血愈虚,不能濡养冲任、子宫;兼之气虚无力流通血气,因而发为痛经。
  5.肾气亏损 禀赋素弱,或多产房劳伤损,精血不足,经后血海空虚,冲任、子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发为痛经。

  三、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2.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暗而有瘀块;面色青白,肢冷畏寒;舌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3.湿热瘀阻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痛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素常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主方: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4.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主方: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5.肾气亏损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l~2天内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健忘失眠;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主方: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四、少腹逐瘀汤和清热调血汤的药物组成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

  细目十二:经行**胀痛

  一、定义
  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作胀,或**胀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称“经行**胀痛”。

  二、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 恚怒忧思,郁结伤肝,肝失条达,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前、经行时阴血下注冲任,冲气偏盛,循肝脉上逆,肝经气血壅滞,乳络不畅,遂致经行**胀痛。
  2.肝肾亏虚 素体肝肾不足,或久病失血伤阴,经行则阴血愈虚,肝肾愈见不足,乳络失于濡养,因而经行**胀痛。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行**胀满疼痛,或**痒痛,甚则痛不可触衣;经行不畅,血色暗红,小腹胀痛;胸闷胁胀,精神抑郁,时叹息;苔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通络。
  主方: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2.肝肾亏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两乳作胀作痛,**按之柔软无块,月经量少,色淡;两目干涩,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淡或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主方: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

  细目十三:经行头痛

  一、定义
  每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已头痛为主要症状,经后辄止者,称为“经行头痛”。

  二、病因病机
  1.肝火 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冲脉附于肝,经行时阴血下聚,冲气偏旺,冲气挟肝气上逆,气火上扰清窍而经行头痛。
  2.血瘀 情怀不畅,肝失条达,气机不宣,血行不畅,瘀血内留;或正值经期,遇寒饮冷,血为寒凝;或因跌仆外伤,以致瘀血内阻。足厥阴肝经循颠络脑,经行时气血下注于胞宫,冲气挟肝经之瘀血上逆,阻滞脑络,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因而经行头痛。
  3.血虚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长期慢性失血,或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或失血伤精致精血亏虚,经行时精血下注冲任,阴血益感不足,血不上荣于脑,脑失所养,遂致头痛。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辨证论治
  1.肝火证
  主要证候:经行头痛,甚或颠顶掣痛,头晕目眩,月经量稍多,色鲜红;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平肝熄风。
  主方:羚角钩藤汤。
  2.血瘀证
  主要证候:每逢经前、经期头痛剧烈,痛如锥刺,经色紫暗有块;伴小腹痛痛拒按,胸闷不舒;舌暗或尖边有瘀点,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化瘀通络。
  主方:通窍活血汤。
  3.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头晕头部绵绵作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养血益气。
  主方: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细目十四:经行感冒

  一、定义
  每值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感冒症状,经后逐渐缓解者,称“经行感冒”。

  二、病因病机
  1.风寒 素体虚弱,卫阳不足,经行气血益虚,卫气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肌表腠理,不得宣散,皮毛闭塞,风寒束表而出现一系列风寒表证。
  2.风热 素体不健,或阳盛之体,或内有伏热或痰热,经行血下,腠理疏而不密,风热外袭,或风邪与内热相结,郁于肌表,发为风热感冒之证。
  3.邪入少阳 素体虚弱,经行之后,抗病能力更加降低,外邪犯表后很快内犯少阳,出现寒热往来之少阳证。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辨证论治
  1.风寒证
  主要证候:每至经行期间,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痰稀,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经血净后,诸证渐愈。
  治法: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主方:荆穗四物汤。
  2.风热证
  主要证候:每于经行期间,发热身痛,微恶风,头痛汗出,鼻塞咳嗽,痰稠,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和血调经。
  主方:桑菊饮。
  3.邪入少阳证
  主要证候:每于经期即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头晕目眩,默默不欲饮食;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和解表里。
  主方:小柴胡汤。

  细目十五:经行身痛

  一、定义
  每遇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已身体疼痛为主证者,称“经行身痛”。

  二、病因病机
  1.血虚 素体血虚,或大病久病后,以致气血两虚;经行时阴血下注胞中,气随血泄,肢体百骸缺乏营血灌溉充养,筋脉失养,不荣而身痛。
  2.血瘀 素有寒湿稽留经络、关节,血为寒湿凝滞,经行时气血下注冲任,因寒凝血瘀,经脉阻滞,以致气血不通而身痛。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辨证论治
  1.血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肢体疼痛麻木,肢软乏力,月经量少,色淡质稀;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主方: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2.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时腰膝、肢体、关节疼痛,得热痛减,遇寒疼甚,月经推迟,经量少,色暗,或有血块;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紧。
  治法: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主方:趁痛散。

  细目十六:经行泄泻

  一、定义
  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水泻,日解数次,经净自止者,称为“经行泄泻”。

  二、病因病机
  1.脾虚 素体脾虚,经行时气血下注血海,脾气益虚,脾虚失运,化湿无权,湿浊下渗于大肠而为泄泻;或肝木乘脾,而致腹痛即泄。
  2.肾虚 素体肾虚,命门火衰,经行时经水下泄,肾气益虚,不能上温脾阳,脾失温煦,运化失司,致成经行泄泻。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辨证论治
  1.脾虚证
  主要证候: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脘腹胀满,神疲肢软,或面浮肢肿;舌淡红,苔白,脉濡缓。
  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主方:参苓白术散。
  若脾虚肝木乘之,经行腹痛即泻,泻后痛止,兼胸胁痞闷,嗳气不舒。治宜补土泻木,用痛泻要方。
  2.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大便泄泻,或五更泄泻,经色淡,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主方:健固汤合四神丸。

  细目十七:经行浮肿

  一、定义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头面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二、病因病机
  1.脾肾阳虚 平素思虑劳倦过度,损及脾肾,经水将行,精血流注于胞,脾肾益虚,阳气不运,气化不利,水湿停滞,溢于肌肤,遂发浮肿。
  2.气滞血瘀 情志内伤,肝失条达,疏泄无权,气滞血瘀,经前、经时冲任气血壅滞,气滞益甚血行不畅,气机升降失常,水湿运化不利,泛溢肌肤则滞而为肿。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辨证论治
  1.脾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行面浮肢肿,按之没指,晨起头面肿甚,月经推迟,经行量多,色淡质稀;腹胀纳减,腰膝酸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濡细。
  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主方: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2.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行肢体肿胀,按之随手而起,色暗有块;脘闷胁胀,善叹息;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主方: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细目十八:经行吐衄

  一、定义
  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

  二、病因病机
  1.肝经郁火 肝司血海,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肝郁化火,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时冲气旺盛,冲气挟肝火上逆,血热气逆,灼伤血络,迫血上溢,故上逆而为吐血、衄血。
  2.肺肾阴虚 素体阴虚,经行时阴血下溢,阴血亏虚,虚火上炎,灼肺伤络,络损血溢,以致吐衄。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辨证论治
  1.肝经郁火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鲜红,月经可提前、量少甚或不行;心烦易怒,或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调经。
  主方: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暗红,月经每先期、量少;平素可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两颧潮红,潮热咳嗽,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肺。
  主方: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

  四、顺经汤的药物组成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细目十九:绝经前后诸证

  一、定义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而出现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证”。

  二、病因病机
  1.肾阴虚 “七七”之年,肾阴不足,天癸渐竭,若素体阴虚,或多产房劳者,数脱于血,肝肾同居于下焦,乙癸同源。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耗,肾阴益亏,脏腑失养遂发经断前后诸证。若肾水不足以涵养肝木,易致肝肾阴虚或肝阳上亢。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热扰心神,神明不安,出现心肾不交;肾阴虚,精亏血少,不能上荣于脑,出现脑髓失养等。
  2.肾阳虚 绝经之年,肾气渐衰,若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及过度贪凉,可致肾阳虚惫。若命门火衰而不能温煦脾阳,出现脾肾阳虚;若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湿聚成痰,易酿成痰湿;或阳气虚弱,无力行血而为瘀,出现肾虚血瘀。
  3.肾明阳俱虚 肾藏元阴而寓元阳,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真阴真阳不足,不能濡养、温煦脏腑或激发、推动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而致诸症丛生。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辨证论治
  1.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目晕眩,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痛,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主方: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2.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暗,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温肾扶阳。
  主方:右归丸加减。
  3.肾阴阳俱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阴阳双补。
  主方: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四、二仙汤的药物组成
  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

  细目二十:经断复来

  一、定义
  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或l年以上,再次出现子宫出血,称为“经断复来”。

  二、病因病机
  1.脾虚肝郁 脾统血,肝藏血。本因脾气不足,加之思虑劳倦,或忧郁过度,使脾气愈伤。中气不足,脾失所统,肝失所藏,冲任失固而致经断复来。
  2.肾阴虚 老年妇人肾阴本虚,加之房劳损伤,复伤肾精。肾精不足,肝失润养,相火妄动,扰及血海而致经断复行。
  3.湿热下注 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职,郁久化热则湿热内生,或恣食膏粱厚味,或感受湿热之邪,湿浊下注,损伤带脉,迫血妄行,故致经断复行。
  4.湿毒瘀结 素体虚弱,或多产房劳,或经期、产后不洁,湿毒秽浊之邪乘虚侵及冲任、子宫,日久瘀结,血不得归经,溢于下,故致经断复来。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辨证论治
  1.脾虚肝郁证
  主要证候:经断后**出血,量少,色淡,质稀;气短懒言,神疲肢倦,食少腹胀,胁肋胀满;舌苔薄白,脉弦无力。
  治法: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主方:安老汤。
  2.肾阴虚证
  主要证候:经断后**出血,量少,色鲜红,质稠;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口咽干燥,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主方: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3.湿热下注证
  主要证候:绝经后**出血,色红或紫红,量较多;平时带下色黄有味,外阴及**瘙痒;口苦咽干,大便不爽,疲惫无力,纳谷不馨,小便短赤;舌质偏红,苔黄腻,脉细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凉血。 
  主方: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
  4.湿毒瘀结证
  主要证候:绝经后复见**出血,量少,淋漓不断,夹有杂色带下,恶臭;小腹痛痛,低热起伏,神疲,形体消瘦;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细弱。
  治法:利湿解毒,化瘀散结。
  主方: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2# 沙发
发表于 2016-3-5 16:06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值得学习
3# 板凳
发表于 2017-4-18 06:5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很全,很强大~谢谢楼主~很好很全,很强大~谢谢楼主~很好很全,很强大~谢谢楼主~!
大家加油一起通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6 09:2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