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34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伏魔记——抗菌素简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1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疏桐漏月 于 2011-3-23 16:33 编辑

几年前,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科幻电影《世界大战》在全世界上映。影片中描述的故事大致如下:外星人入侵地球,用其先进的科技及犀利的***把地球人打得落花流水,就在地球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却发现所有外星人都停止进攻了,于是人类一探究竟,才发现原来外星人由于对地球的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能力,所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全部都病死了!

由此可见,微生物对生物的威胁,才是最为巨大的。而事实上,人类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主要都是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来对抗强悍的微生物魔鬼,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处于下风。以至于在“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开元盛唐,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才27岁。

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魔鬼,夺去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就这样,几千年过去了……事情终于有了转机,1673年,一个叫做列文.虎克的荷兰人,第一次用他自己发明的,叫做显微镜的东西,看见了干枯木片里的细胞空壳,由于死去的细胞失去了细胞核及细胞器,在显微镜下如同一间间小小的空房子,所以虎克将它们命名为“cell(小室)”。自此,一个庞大芜杂的微生物世界展现在人类面前,人们终于知道,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里,还有那么多奇怪的小东西。然而这些小东西究竟是如何生存的,究竟有哪些特点,在当时列文虎克年代的显微镜下,要搞清楚还十分困难。

这就是悲哀的地方——连魔鬼的特性都不知道,甚至,不知道它们是魔鬼。尽管虎克活到91岁,一生当中用显微镜观察了无数的生物,但是对于它们的生活特性仍然不是很清楚,倒是发现了它们的运动特性。情有可原,因为虎克时代的显微镜能力有限。由于虎克的贡献,人们把他尊为微生物学的鼻祖。此后的两百多年,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没有丝毫进展,战争的感染、鼠疫、霍乱……每天都在夺走数以千计人的生命。

200年后,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出现了,他就是法国的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巴斯德通过一系列创造性的研究工作,终于让人们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会导致许多严重的疾病,当时把这些疾病命名为“微粒子病”。当时一家著名葡萄酒厂的葡萄酒经常莫名其妙的变酸,酒厂老板几近崩溃,于是向巴斯德求援。巴斯德发现在酒里有一种微小的生物能让酒变酸,给予适宜的温度还会大量繁殖,用不太高的温度加热后就能杀死,于是发明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巴氏消毒法。

可以说,这是人类和细菌作战的第一个回合。自此以后,巴斯德开始主张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正因为微生物能够通过身体接触、唾液或粪便散布,便可以从病人传播给健康的人而使人生病。这种观点后来被许多医生的观察和治病经验证实了。其中德国医生科赫和他的老师贡献最大。为此德国聘请巴斯德担任波恩大学教授并授予他名誉学位,可是,这时普法战争已经爆发,法国大败,热爱祖国的巴斯德拒绝了德国给他的荣誉。1873年,巴斯德当选为法国医学科学院的院士,虽然他不是医生,连行医的资格都没有,但历史已经证明,巴斯德是最伟大的医生

此后巴斯德一直致力于对抗微生物的研究,那时还没有抗微生物的制剂,但巴斯德发现,当人体感染某种细菌而患病并康复之后,血清里的某些成分能够抑制甚至杀灭同种细菌。自此巴斯德开创了人类同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斗争的先河,他的巴氏消毒法,减毒活疫苗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甚至还用减毒的狂犬病血清拯救了一个叫做梅斯特的狂犬病患者。巴斯德对人类的贡献,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然而遗憾的是,直到1895年巴斯德逝世,都没有真正的一种抗菌药物,能够对抗细菌,以至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伤口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转机出现在1932年,一个叫做多马克的人发现了一种叫做磺胺的染料,不但能够把布料染红,而且还能杀死小鼠体内的链球菌,于是他把这种药物命名为“百浪多息(prontosil)”。然而吊诡的是,多马克当时把百浪多息作为一种染料申请了专利,而非药物!看样子,伟大的人有时也有脑残的时候。直到3年后的1935年他才公布了百浪多息的抗菌效果,并分离出了百浪多息的活性成分——无色的磺胺。由于磺胺的发现,让许多遭受细菌感染,尤其是链球菌感染的人重拾了生命。“猩红热”不再是不治之症。“猩红热”在当时是一种绝症,鲁迅先生在1924年的小说《兄弟》里,曾描述了自己兄弟“疑似”猩红热的那种恐慌。自此,人类抗击细菌的第一把利剑——磺胺诞生。磺胺在体内能分解出磺胺基因---对氨基苯磺酰胺(简称磺胺)。磺胺与细菌生长所需要的对氨基苯甲酸在化学结构上十分相似,被细菌吸收而又不起养料作用,细菌就不得不死去。此时距离列文虎克发“cell”的时间整整过去了262年——两个半世纪!

就在多马克的磺胺拯救大量生命的时候,早在百浪多息发现前3年,也就是1929年,一个伟大的微生物学家发现了青霉素,他就是弗莱明(Fleming)。而后的历史证明,他的发现即将改变世界,并开创了抗生素时代。弗莱明发现在其他细菌的培养皿里出现了一种新的细菌——青霉菌,并分泌出一种不明物质溶解周围细菌,经过大量的实验,弗莱明发现这种物质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于是将之命名为“青霉素”。由于它能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壁破裂而死亡。

然而从1929年发现,到1939年提纯,再到1941年用于第一例病人并成功,青霉素的推广经历了比磺胺更为曲折的过程。弗莱明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奖。至此,“百浪多息”时代势微,以青霉素为主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此人类与细菌展开了势均力敌且波澜壮阔的斗争。先后出现了长效的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周效磺胺(SDM)等。20世纪40~50年代,先后筛选出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呋喃类、异烟肼等亦用于临床。先进***的问世,让人类的寿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可是,自古以来,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细菌早在第一个抗生素产生之时,就开始进化出耐药的性能。每当抗生素进步一点,细菌的耐药性就会加倍的进步,并通过质粒传给自己的子二代。随着一代一代的繁衍,目前的细菌具备了四大耐药机制:1、产生耐药酶和钝化酶——破坏抗生素。2、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使抗生素失去结合位点从而变成垃圾。3、细菌细胞膜渗透性改变——关闭抗生素进入体内的大门。4、细菌主动外排系统(Efflux pump system)——将抗生素“吐”出体外。

于是为了对抗细菌的耐药特性,人类又将主要研究方向对准了细菌的产酶机制:1959Batchelor等提纯青霉素母核6APA获得成功,大批的半合成耐酶青霉素问世,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种类一直使用至今。1961Abraham提纯头孢菌素母核7ACA成功。60年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的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问世,磷霉素问世……70年代,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迅速发展,并出现广谱强效酰脲类青霉素类,同时甲硝唑被应用于抗厌氧菌的感染。80年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迅速发展、非典型β内酰胺类(如单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青霉烯类、头孢烯类等)相继上市,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新品种也大量问世。90年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开始上市……

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也蕴藏着巨大的危机。由于抗菌药物的升级和抗生素的滥用,一个又一个的***从帕朵拉的魔盒里放了出来:1961年,MRSA(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属)菌属被发现;1976年,军团菌被发现;1987年,VRE(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被发现,人类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万古霉素对其无效;1992年,MRSA的孪生兄弟,社区获得性MRSA被发现;2010年,印度发现的“NDM-1”超级细菌被发现,除了替甲环素对其有效外,所有抗生素对其无效。遗憾的是,替甲环素(老虎素)目前还没有大量生产。

不知道,在与魔鬼的赛跑中,人类能有几成胜算。但是希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作为医务工作者的我们,能够尽一份微薄之力。

仅以此文纪念那些在抗微生物战争中,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18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8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1-3-23 20:34 | 只看该作者
“仅以此文纪念那些在抗微生物战争中,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 ,哈,谨以此文警示乱用抗生素的人们!谨以此文祈祷不会再有“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 板凳
发表于 2011-3-24 05:35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尊重生命,过幸福的生活,是永不止息的
受到警告 4
发表于 2011-3-30 14: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ty666888 于 2011-4-3 05:33 编辑

谢谢楼主的分享,受教了~
爱爱医检测到您只是为了感谢楼主,该信息对他人帮助不大,我们建议您使用送花附带留言的功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2 22:29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