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6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资源] 泻下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1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热结——————寒下
寒结——————温下
燥结——————润下
水结——————逐水
积滞+正虚———攻补兼施
(1)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弱及病后正虚而有里实者, 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3)得效即止,进食易消化食物;
(4)孕妇慎用。
适应证:   
     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
(积滞包括:燥屎、瘀血、水饮、
宿食等)
临床表现:
    大便秘结、腹满或胀或痛 ,
    甚或潮热,
    苔黄、脉实等
常用药物:
    以寒下药物大黄、芒硝等为主,
还常配伍行气药枳实、厚朴等,
若气滞血瘀较甚者,还常加入桃仁、
丹皮等活血化瘀药。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
大黄四两(12g)       芒硝三合(6g)
厚朴八两(24g)         枳实五枚(12g)
用法:
    先煮厚朴、枳实,
    后下大黄,最后溶入芒硝
“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2)热结旁流证(热结为本质,旁流为假象);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主证病机分析:
阳明腑实证→热实互结于胃肠
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舌苔黄燥
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脉实有力
方解:
君:大黄——泻热通便
臣:芒硝——泻热通便,软坚润燥
        二者相须配伍,峻下热结
佐: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证治要点:
    痞、满、燥、实,舌、脉
《温病条辨》所言:“承气非可轻尝之品,……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现代应用:
现代常用于急性急性单纯型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见便秘、苔黄、脉实者;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等而见阳明腑实证者。
随证加减:
1.气虚,加人参适量;
2.津亏,加玄参、生地
使用注意:
体虚慎用
中病即止
附方:
小承气汤(?用法)
  大黄、枳实、厚朴      功效:轻下热结
调胃承气汤
  大黄、芒硝、甘草      功效:缓下热结
三承气汤之比较
共同点
三方均有大黄,均有泻下热结的作用,均可治疗阳明腑实证
不 同 点
大承气汤    硝黄枳朴并用,且厚朴量倍于大黄,而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峻下热结,主治痞满燥实四证俱备之阳明腑实证
小承气汤   无芒硝,厚朴量为大黄之半,且三药共煎,泻下热结之力较大承气汤为弱,为轻下热结,主治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   虽有硝黄,但无枳朴,并加入甘草,且大黄与甘草同煎,泻下热结之力较大承气汤为弱,其功缓下热结,主治燥实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证
病例介绍
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较常见的疾病,每因饮食不节而发病,往往因梗阻出现腹胀、腹痛、便秘,病人不敢进食、呕吐等导致消瘦、脱水、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从中医理论分析,本病属腑气不通,故可采用大承气汤加味以通腑除胀。张氏在常规禁食、补液、抗炎的基础上用本方加味:体质强壮,精神状态好,患病时间短,脉洪有力者,药用大黄15g,芒硝30g,枳实15g,厚朴15g,莱菔子20g;患病时间长,体质消瘦,脉细无力者,药用大黄15g,芒硝30g,枳实15g,厚朴15g,红参20g,天冬20g,麦冬15g,玉竹20g;如腹痛较重拒按,
脉洪有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药用大黄15g,芒硝30g,枳实15g,厚朴15g,赤芍15g,当归15g,红花10g,桃仁5g。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6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在用药后解除梗阻而获痊愈,其中有46例经3年随访未见复发〔6〕。[张树峰,等.大承气汤加味治疗粘连性肠梗阻66例报告.中医药信息,1995,(3):46]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四两(12g)     丹皮一两(9g)   
桃仁五十个(12g)   冬瓜子半升(30g)
芒硝三合(9g)
功效: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肠痈初起
临床表现
右下腹痛痛拒按,或右足屈而不伸,
伸则疼甚,甚则局部肿痞,或时有发
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症状分析
疼痛:热结于里,气滞血瘀所致。
少腹肿痞:乃是湿热与气血互阻,内结成痈所致。
时有发热,自汗恶寒:是肠痈已成,
荣卫稽留于内而不卫外使然。
其总的病机为
湿热郁蒸,气血凝滞,
结于肠中,肠络不通所致。
方解
大黄——泻肠中湿热瘀毒。
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泻下。
桃仁、丹皮——凉血祛瘀。
冬瓜子——清热化湿,排脓消痈。
证治要点:
少腹痛痛拒按,右足屈而不伸,
舌苔黄,脉滑数。
临床应用:
常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属于实热
血瘀者,亦可用于妇科急性盆腔炎等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老人、孕妇、产后,忌用
适应证:
    因寒成结之里实证
临床表现:
    大便秘结,
  脘腹胀满,腹痛喜温,
  手足不温,脉沉紧等。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三两(9g)    附子三枚,炮(9g)
细辛二两(3g)
功效: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腹痛
临床表现: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
舌苔白腻,脉弦紧。
病因病机:
里寒积滞内停,阳气不运所致
症状分析:
腹痛----寒邪入内,阳气不通,气血被阻。
便秘----寒实内结,阳气不运,肠道传化                              失职,传送无力。
胁痛----寒邪凝于厥阴,气滞而胁下痛。
发热----阴邪壅滞,阳气被郁。
手足不温----阳气不能布达四肢。
方解
附子----温里散寒,止腹痛      君
大黄----泻下通便              臣
细辛----助附子温里散寒止痛    佐
用方要点  
    本方主治寒积,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2.使用注意
有实热或阳亢者不能使用。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大黄五两(15g)    当归、干姜各三两(各9g)
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二两(各6g)
功效: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
脾阳不足,冷积内停。
病因病机:
脾阳(气)不足,运化失常;
或又食生冷,阻于肠间。
主证病机分析:
脾阳(气)不足,运化失常;
或又食生冷,阻于肠间
冷积阻于肠道→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脾阳(气)不足→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解:附子、干姜——温阳散寒
   大黄——荡涤积滞
   人参、甘草——益气补脾
组成特点:
四逆汤(附、草、姜),加人参、大黄
            (温、下、补三法兼备)
制(药)性存(药)用:
        如大黄与温里药相伍,其寒性
受温药之制而行泻下之用。
证治要点:
    便秘或久痢赤白,腹痛,
    手足不温,脉沉弦。
随证加减:
腹中胀痛,加厚朴、木香;
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
适应证:
    肠燥便秘之证
病因病机:
    热邪伤津,
    或素体火盛,肠胃干燥;
    肾阳不足,
    或病后肾虚,关门不利。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
麻子仁二升(20g)   芍药半斤(9g)   枳实半斤(9g)
大黄一斤(12g)     厚朴一尺,炙(9g)杏仁一升(10g)
功效: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
肠胃燥热,津液不足,脾约便秘
脾约:
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
但输膀胱,致小便频数,
肠失濡润,见大便秘结
方解:
君:火麻仁——润肠通便
臣:大黄——通便泄热
        杏仁——降气润肠
        白芍——养阴和里
佐:枳实、厚朴——下气破结
佐使: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药性
服法特点:
丸剂,每服10小丸。渐加,以知为度
(意在缓下,实属润肠通便为主之剂)
组成特点:
   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证治要点:
       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   
随证加减:
痔疮便秘,加桃仁、当归;
痔疮出血,加槐花、地榆;
伤津较甚,加生地、玄参、石斛
现代应用:
   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人与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肠胃燥热者。
使用注意:
1.本方虽然为缓下之剂,但药多破滞,故体虚,年老者不宜常服;
2.孕妇不宜服用。
适应证:里实积滞(阳明腑实或热结旁流)
             而正气内虚(气血不足或阴液亏损)
临床表现:
    既有腹满便秘的症状,又有气血不
足或阴津亏虚的症状
黄龙汤《伤寒六书》
组成:
大黄9g    芒硝6g    枳实9g   厚朴9g
甘草3g    人参6g    当归9g  
生姜三片  大枣二枚   桔梗一撮
功效:
    泻热通便,益气养血
主治: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
方解:
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即大承气汤)
                    ——泻热通便
人参、当归——补气养血
                         扶正以利祛邪,使下不伤正
桔梗——开肺气而通肠腑
生姜、大枣——和胃补脾,扶助胃气
甘草——和中,调药
配伍特点:
攻补兼施,寓补于攻;
升降并用,寓升于降
证治要点:
大便秘结,或自利清水,腹痛拒按,
身热口渴,体倦少气,
舌苔焦黄,脉虚
随证加减:
气血虚甚者,可去芒硝;
阴伤较甚者,可加玄参、生地、麦冬
使用注意:
中病即止,慎勿过剂;孕妇忌用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组成:
玄参一两(30g)   麦冬八钱(25g)   生地八钱(25g)
大黄三钱(9g)      芒硝一钱五分(4.5g)
功效:
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主治:
热结津亏证
临床表现:
    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
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病因病机:
热结胃肠,津液受灼,肠腑失润,传
导失常。此即《温病条辨》:“津液
不足,无水舟停”
方解
玄参
麦冬  (增液汤)滋阴增液,润燥滑肠
生地
大黄
      软坚润燥,泄热通下
芒硝
配伍特点:本方由滋阴养液与泄热通便两组药组成,但重在滋阴养液。滋补中寓以泻下,扶正祛邪,双管齐下,是本方的特点。
现代应用:本方现代多用于高热、便秘、津亏耗伤较重,以及痔疮日久,大便燥结不通,属热结阴亏者。
适应证:
    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
使用注意:
    方剂组成药物多有毒性,
    且逐水之力峻猛,
    虚人慎用。
十枣汤《伤寒论》
组成: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大枣十枚
功效:
    攻逐水饮
主治:
(1)悬饮
(2)水肿(实水)
病机与证候分析的水饮壅盛
1上干清阳     头痛目眩
2饮停胸胁、肺气不利      咳唾胸胁引痛,短气
3饮停心下      心下痞硬
4饮邪犯胃,胃气上逆     干呕
5饮停脘腹,气机不利    腹胀
6饮溢肌肤
7苔白滑,脉沉弦    水肿(一身悉肿,下半身尤甚)
悬饮1234  实水567
方解:甘遂——行经隧水湿
            大戟——泄脏腑水湿
            芫花——消胸胁伏饮痰癖
                   三药合用,峻逐水饮
            大枣——益气护胃,
                            缓诸药之峻烈及毒性,
                            使下不伤正
证治要点:
咳唾胸胁引痛,
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
现代应用:
    本方多用于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肝硬化腹水,肾性水肿,以及血吸虫病的腹水等体壮证实者
使用注意:
1.服药方法:
a.将甘遂、芫花、大戟各等分研末,或装入胶囊;清晨空腹时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
b.从小剂量开始,每服0.5-1g,如服药得泻后,水饮末尽,而精神、胃纳尚好者,可再投本方;如服后下少,次日渐加再服;如泻后精神疲倦,食纳减退,或副反应较强者,则停止服用。
使用注意:
c.药后调护: 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体虚邪实者,可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使用注意:
2.大便泻下稀水的次数,以每日5~6次为宜。
3.甘遂、大戟、芫花反甘草,习惯上不能同用。
4.本方不宜做汤剂同煎。
5.体虚及孕妇慎用。
6.中病即止,不可久用。
本章按其功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五类。
1.寒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均有泻下热结的作用,其中大承气汤硝黄枳朴共用,厚朴量倍于大黄,且大黄后下,功专峻下热结,治疗痞满燥实四证俱备之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厚朴量仅为大黄之半,故其功效为轻下热结,治疗痞满实而不燥之阳明腑实轻证;调胃承气汤虽硝黄共用,但无枳朴,且加甘草,其功效为缓下热结,主治燥实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证。大黄牡丹汤功专泻下瘀热,主治湿热郁蒸、气血凝滞之肠痈初起。
2.温下:大黄附子汤以附子、细辛温里散寒,以大黄泻下通便,功效为温经散寒,主治寒实内结之证;温脾汤以既有泻下通便之大黄、芒硝、当归,又有温中散寒之附子、干姜,还配有益气补脾之人参、甘草,故有攻下寒积,温补脾阳之功效,主治脾阳不足,寒积中阻之证。
3.润下:麻子仁丸以润肠药火麻仁、杏仁、蜂蜜等配伍小承气汤,功效为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主治胃肠燥热、津液不足之脾约证。
4.攻补兼施:黄龙汤以大承气汤泻下热结,又配伍人参、当归、甘草、生姜、大枣等益气养血,使攻邪而不伤正。增液承气汤以增液汤加大黄、芒硝组成,功效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主治热结阴亏证。
5.逐水:十枣汤是以芫花、甘遂、大戟等分研末,每次旱晨空腹服用约0.5—1.0g,并以十枚大枣煎汤送服,功效攻逐水饮,主治悬饮、水肿。
古今剂量折算表
按:
关于剂量之标准,古今不一。汉时六铢为一分,
四分为一两;云如鸡子大,折合45克左右,凡云若干升作容量计算,以折合60至80毫升为宜。处方应用时,一方面根据前人考证的量制折算,更重要的是依据临床实践。
以上选自李培生主编的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7 18:3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