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72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让我们一起读书(读书随笔系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由于中医自身的特点,需要我们同道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功夫来学习,除了跟师学习外,读书自学也是非常必要的。但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并且每个人的喜好也不一样,每个人的读书心得肯定不同。本人工作之余最喜读中医方面的书籍,读到会心处往往喜不自胜。今将自己读书时的一点浅见及不懂的疑惑之处一并写出来,算是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把自己读书体会写出来,以便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20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0-10-18 16: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j0969 于 2010-11-7 13:09 编辑

之一:
[病例]:
友人李茂如令郎,八岁出痘,余诊时已见苗,但见小儿壮热发渴,苗色暗淡,明系元阳不足,倘不早补,痘必中变。余用温中托毒汤:炙黄芪15克,白术15克,炮姜12克,半夏7克,油桂10克,党参12克,龙眼6克,红枣3个,蒸酒一盅同煎。伊父见余用温药而迟疑不决,告之药理始信。共服药五帖,以收全功,今已二十余岁矣。

愚见: 1:痘色暗淡不红为阳虚,此为立法要据,在临床上用温法当慎之又慎。
       2:此儿仅为八岁,黄芪、白术药量用之15克,稍量大,但药味贵在专精,故收效甚速。
       3:以前学习痘症的治疗大体分为顺证、逆证两类,多用清疏之法,未曾见用温药的症型。用温药治疗虽有耳闻,但一直未曾见具体的病例,此为一明确确诊且有效病例。
       4:痘证最忌大便泄泻无度,若遇之需高度重视。
3# 板凳
发表于 2010-10-18 18:24 | 只看该作者
跟楼主一起读书,继续
4
发表于 2010-10-18 1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hj0969


    这个病例用补中益气汤是不是更稳妥些呢?
5
发表于 2010-10-18 19:14 | 只看该作者
古人医案记载太过简单,面色、舌脉都缺。就凭痘色暗淡即断为元阳不足,似乎说服力不够大。

不过痘疮(天花)乃是大证,非水痘可比。
6
发表于 2010-10-18 21:0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分享
7
发表于 2010-10-19 11: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提个建议,既然是“读书随笔”,请楼主把书名和作者也写上。
期望楼主继续,加油。
8
发表于 2010-10-19 22: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j0969 于 2010-10-19 03:26 编辑

谢谢朋友们的鼓励与建议,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读书方法与心得,本人中医门外汉,在此大放厥词,还请各位同道莫笑,现在继续

**:[病例]杨小官
右胸乳下,牛角触伤,右脉独大。
干漆  小青皮  川郁金  木香   天花粉  丹皮   金当归   玄胡索   台乌药


愚见:1:本病例节选自《浦南徐肖泉医案》,徐氏做为一地方医者,直到上世纪七、八年代国家整理老中医医案时才被人们认识,说到这里,很感谢上世纪七、八时年代的中医医案整理,使今天的我们有机会看到当年这么多有含金量的好书。徐氏虽只是当地名医,但读其医案后发现其理论与学验均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若在今天必为全省甚至全国有名的大家,目前中医的整体水平由此可见一般。
       2:徐氏因“伤科”而名于当地,泽于乡里,伤科在外科分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今天的我们临床有点陌生,通观全书,其治疗伤科确实有许多独得的经验。正如白术散老师所言,以前的医案介绍的都是过于简单,杨小官案就是我按原书所录,不损一字,只所以选择此例,是我觉得此例有些代表性,以一斑而窥其全吧,这需要我们在读书时认真分析。
       3:干漆之药因其有小毒,本人用之非常少。且此药在临床多用于破血通经,用于伤科者不多见。《本经》有主绝伤,续筋骨,五缓六急,风寒湿痹之说。用之实战者徐氏用之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4:读过此书,以上方为基础方,我对其伤科经验稍做整理,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参考
           加减:1)欲加强活血化瘀作用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苏木
                      2)理气酌加枳壳、柴胡
                      3)内热者加山栀子、黄芩
                      4)呕血或吐血者酌加侧柏叶、紫苑
                      5)驱风止痛者可酌加五加皮、威灵仙、秦艽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分 +1 收起 理由
锦纹 + 1 感谢分享 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9
发表于 2010-11-6 2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j0969 于 2010-11-6 02:17 编辑

读书随笔之三:
黄某,女,60岁
两年前,病胃腹痛痛不能食,气胀不能平卧,腹中漉漉有声,气上逆时呕吐清酸不止,日发数次,每次呕吐二碗许。且腹部起包块,按之坚硬,叩有鼓声,吐后消失,经县医院X线透视示:胃下垂,多方服药不效。
来诊时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呕吐涎沫不止,顷刻有半盂之多、**声不绝,舌淡苔白,脉弦滑。处以下方:

吴萸10克  党参15克  大枣9克  生姜15克  半夏15克  正光连10克
乌贼骨18克  良姜12克  香附12克  枳实10克  砂仁10克

二诊:前方服3剂后,精神大为好转,呕涎止,夜能寐,仍觉腹痛,为巩固疗效,前方加沉香3克继服。
三诊:前方又服3剂,病已近愈,昨日因饮食过量,复觉胃部不适,处以曲楂平胃散善后。

愚人愚见:
一:此为《王文忠医案》中的一个病例,一叶知秋,王老功底可见一般。
二:当下中医界以病辨症的情况很普遍,以胃下垂为例,一做检查得知结果,常非补中益气汤不用,而失去我们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可叹,此病例有力的证明了吴茱萸汤通过辨证同样可以治愈。(可惜愈后未再透视进行对比)
三:此患者患病日久,脾胃虚寒,运化失职,饮邪内生,治宜温中补虚,散寒止痛,降逆止呕,正符合吴茱萸汤证的特点,故用之有效。
四:方中生姜与良姜两味药很值得玩味,生姜是温化寒饮的主要药物,故用量相对较大(可参考生姜泻心汤中生姜的作用),良姜温中健阳,阳气盛则湿寒自消,对吴茱萸和生姜起到了很好的协助作用。
五:二诊中用沉香愚见可以用木香、台片代替,不但价格便宜,并且理下焦气滞效更佳。

评分

参与人数 1专业分 +1 收起 理由
锦纹 + 1 请再接再厉

查看全部评分

10
发表于 2011-6-4 0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j0969 于 2011-6-4 15:00 编辑



之四:   

杨××,男,25岁。因奋勇救火,吸入亚硝酸盐类的气体而中毒。证见胸满憋气,心下疼痛,口苦,时时泛恶,大便已五日未行。脉弦滑,舌苔黄白而略厚。住院注射美兰并输氧***救。
    辨证:证为肝之气机不利,痰气交郁于上、中二焦,故胸满及心下疼痛,少阳火郁,是以口苦而又时时作呕,大便五日未行,则六腑之气不得通顺,是以舌苔黄腻而不退。
治法:疏解肝胆气郁,兼利痰火之结。
处方:柴胡12 克  黄芩10克  半夏1O克  黄连10克   糖瓜萎50克   炙甘草6克     党参6克  枳实6克
服药后,大便得下,排出枯液物较多,随之心胸顿觉爽快,口苦乃减,呕吐得除。在中西医配合治疗下,终于转危为安。

体会:
一:本则医案出自我国的伤寒大家刘渡舟,刘老做为我国当代经方学派的杰出人物之一,一生著述很多,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和李培生合著的《伤寒论讲义》,此书不仅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的教材,就对我们这些“江湖郎中”而言,也可以从中学到不少实战经验。该书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非常好,对**多有发挥,对各注家意见不一致处也尽量采录,以供学者参考。此书百看不厌,受益良多。

二:  此病人症状以少阳证为主,少阳主枢机,小柴胡作为“少阳百病此为宗”,在此应用自是无疑。最妙是小陷胸汤的用法。本例痰热内结症状明显,而小陷胸汤治疗痰热内结的痞证疗效确切(本例心下疼痛虽不为痞,但病机一致),据刘老的经验,服此方之后,“大便每多挟有黄涎,为病去之征。”本例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三:中医不传之秘在乎量,本方瓜蒌的用量很值得一说。50克的用量在全方中很是突出。个人理解小陷胸汤中瓜蒌应为主药,用量本来就相对偏大。且病人大便5日未解,但又无燥结腑证,自不用大黄、芒硝通下。瓜蒌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之效,大量应用化痰、润肠之效更为明显,是否可理解为另类的“釜底抽薪”?

四:本例病人虽有“ 大便已五日未行”的病状,极似大柴胡汤的情况。大柴胡汤证以热实为主,故去参草之雍补,并加军硝清下。本例虽有少阳之热,但并无腹实可下,反而痰热内结明显,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汤加大瓜蒌之量以疏化润为主。故同为少阳证大便不行,有通润两法,不可均以攻下为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9-26 02:2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