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935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研究与训诂] 冯世纶教授伤寒临床纲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8: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慢性肾炎如何辨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临床以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高血压等为常见症状。根据病理诊断可分为系膜增殖性肾炎、膜性肾病、膜增殖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及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等。我国以系膜增殖性肾炎最多见。本病多发于青壮年,也可见于其他年龄,病情多长年迁延不愈,多伴有肾功能减退或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预后较差,宜早期诊治。中医治疗本病有一定特长,并不是一方专治,而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症状用不同方药。

一、外邪里饮表证实,祛邪利水炎可消

有关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报道很多,全国性学术会议也多次召开,普遍认为,该病多属“正虚邪实,脾肾损伤为主”,惜治疗上多重于补虚,略于祛邪。其实该病在古代即是常见病,古代医家已积累了宝贵经验,最重视祛邪治疗。

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记载:“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越婢加术汤主之。”慢性肾炎最常出现面目及周身浮肿,小便不利,脉浮,口不渴或脉沉,口渴等症,辨证当为表邪实而里饮盛,为越婢加术汤的适应证,药用麻黄18g,生姜12g,大枣4枚,炙甘草6g,苍术18g,生石膏45g。本方适证应用,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且能消除尿蛋白,改善肾功能,且不可视药味少,药平淡而妄加药味、药量,画蛇添足。但如咳嗽、咽痛明显者,可加杏仁、桔梗、半夏等;尿血者,可加白茅根、阿胶、生地黄炭等,有时证,用是方,经方之旨也。又病不论长久、冬夏、春秋,皆可出现外邪实于表,内饮盛于里之证,治当解表利水祛邪为务,且不可过早用补,闭门留寇。

二、外邪里饮表气虚,固表利水治当时

慢性肾炎不论新久,又可常见四肢浮肿,下肢为重,自感身重,汗出恶风。此也为外邪里饮之证,但表气已虚,故治疗以固表利水为法,宜用防己黄芪汤,药用防己12g,生黄芪15g,苍术12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有报道黄芪可消尿蛋白,这里的生黄芪是用于固表,与它药配伍旨在利水祛邪实,无表虚者当慎用之。如身疼、肢冷明显者,可加茯苓、附子等。

三、血虚水盛病厥阴,养血利水正能康

当慢性肾炎浮肿不甚,而见乏力,腰背、胸胁酸痛,头晕心悸,咽干心烦,眠差多梦等症,此表里邪不明显,而现半表半里阴证,即为厥阴病兼见血虚水盛,治以温阳化饮,和解厥阴,养血利水,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的适应证药用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牡蛎15g,生龙骨15g,桂枝10g干姜 6g,当归 10g,白芍 10g,川芎 6g,泽泻 12g,茯苓12g,炙甘草6g如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者,可加仙灵脾、川附子、益智仁等。

四、肾炎面容有特征,阳虚水泛是大宗

不论急性还是慢性肾炎,常可看到其特殊的面容,即皮肤萎黄,既不是贫血又不是黄疸,一望便知这是肾炎面容。中医重视望诊,在古代已有记载,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正是形容肾炎患者的面部、周身皮肤萎黄而同时浮肿的样子。可惜西晋王叔和把“黄”改为“洪”,后人又有不少附和者,造成后学费解、误解。其实临证者经常看到肾炎面容,如排除贫血证,再加问诊、检查,便可诊断为慢性肾炎。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黄肿并不同于黄疸证之多是湿热,而是并见于虚、实、寒、热之证,如前之外邪里饮表实证、外邪里饮表虚证、血虚水盛少阳证等,更多见于慢性肾炎病久,四肢浮肿、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少腹不仁等症,即呈阳虚水泛之证,治疗则应温阳化饮,宜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以上是慢性肾炎常见的方证及治疗**,该病临床表现虚实夹杂,复杂多变。因正虚易受外邪,症状也就多变,治疗也必随之而改变。如因外感而出现鼻塞、头疼、身重时,则宜用大青龙汤;如外感出现咽疼、口苦、纳差、心下痞等症,则宜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桔梗;如出现尿急、尿频、口渴等症,则宜与猪苓汤。随证治之,不能仅守一方,又慢性肾炎多有肾功能不全,用药应尽量减轻肾脏负担。治疗本病辨证要准,用药要精,多余的药不论是攻还是补,对肾功能都是不利的。

如何诊治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非特异性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是 20~40 岁青壮年常见病。本病起病缓慢,病情反复发作,常缠绵难愈,西医的诊断易于明确,但病因病机尚不清楚,目前治疗缺乏有效药物和方法,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有较好的疗效。

一、病因病机证中求,辨证论治当细究

有关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研究已有不少论著和报道。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不少探讨,给临床医师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应当注意的是,有的论述过于主观、武断,如认为“中医学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多由思欲过度、房事失节或湿热蕴于精室所致”,与临床所见差之甚远。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常见病多发病,多与久坐、疲劳、汗出受凉、饮酒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辨证不是从病因病机推理,而是分析临床症状得出辨证,从所辨之证方可得出病因病机。对前列腺炎的辨证不但要看前列腺炎的局部症状,而且更要看全身的症状,方能得出准确的辨证,也就明确了具体的病因病机,继而仔细辨具体方证,则疗效多能满意。今列举常见的证治如下。

二、病久腰痛非肾虚,外寒内饮常有时

慢性前列腺炎临床常见症状:小便不利,或尿频、尿急,或尿不尽,会阴不适,腰痛或身疼,口中和或口干不思饮,或饮水后胃脘不适,甚则呕吐等在辨证过程中,如囿于“腰为肾府”之句,责之于肾虚,治辄用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补之,必使病情缠绵加重。殊不知此是外寒内饮之证,治疗在解表的同时予以化饮,使表解饮去,局部症状和整体症状自然好转。如仔细辨证,此为五苓散方证,药用:桂枝 6g,茯苓 10g,泽泻 15g,白术 I0g,猪苓 10g。该方解表化饮多能显效。如尿道溢液、滴白(前列腺液滴出)者,加生薏苡仁15g,川萆薢10g;会阴坠胀者,加乌药6g;乏力、腰痛明显者,加仙灵脾12g。

三、津血虚而水湿盛,淡渗益血慎苦寒

慢性前列腺炎病久又常见:小便不利,尿道灼热或涩痛,口干思饮,心烦失眠等症,此证乍看是湿热下注,或肾阴虚相火旺,动用黄柏、苦参、木通等苦寒清热利湿,又加以知母、地黄等补肾,则必致阳气、津血伤而湿饮更盛。此证本是病久津血阴液虚而水湿盛,治疗唯有用甘淡渗湿、养血生津之法,才能使邪去正复。本证多见猪苓汤证,适证应用多有良效。药用:猪苓10g,茯苓15g,泽泻 10g,阿胶 10g,滑石 12g。小便涩痛者加当归 10g,赤小豆 15g;热痛明显者加大黄3g;会阴、睾丸坠胀者加乌药6g,小茴香10g;尿道溢液者加生苡仁15g,川萆薢10g;尿频者加桑螵硝10g。

四、少腹隐痛炎症轻,温中化饮建奇功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有轻有重,临床症状有多有少,同一个患者也有时轻有时重,有时症状多,有时症状少。如来诊患者只见少腹拘紧,或会阴隐痛,而不见小便小利等症,此为里寒饮停,是小建中汤的适应证,着重温中化饮,药用:桂枝 10g,白芍 18g,炙甘草 6g,大枣 4 枚,生姜 I0g,饴糖 45g。可适证加乌药、川楝子、小茴香、五灵脂、吴茱萸等。

五、梦遗早泄补泻难廖,调营利湿敛神能平

遗精、早泄是慢性前列腺炎多见的并发症,但有不少患者,尤其是青年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有慢性前列腺炎,常因遗精、早泄难于启齿就医而自购补肾药补之不效,又买龙胆泄肝丸泻之而症益甚,心更恐惧,不得已来诊求医,经检查、解释方有所悟。审其证可见:小便不利,尿不尽,尿后或大便时尿道有蛋清样粘液溢出,时伴见心悸、盗汗、眠差等。此为营卫不和,外寒内饮之证,病久精血虚而水饮盛,湿久郁而上扰致神明不安。治当调和营卫、益精养血兼以化饮敛神为法,为桂枝加龙骨牡蛎合猪苓汤的适应证,药用:桂枝I0g,白芍10g,生姜l0g,大枣4枚,白薇12g,炙甘草6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川附子6g,猪苓10g,茯苓15g,阿胶I0g,泽泻10g,滑石12g。其盗汗明显者加酸枣仁15g,尿浊者加生苡仁15g,川萆薢15g;尿痛者加大黄3g,或赤小豆15g,当归6g。 以上所述仅是慢性前列腺炎常见证治,并非以此概全,临床还时遇肾虚寒的肾气丸证、血虚水盛的当归芍药散证、湿热下注的八正散证、上热下寒的甘草泻心汤证等等,有时证用是方,做到方药对证,慢性前列腺炎多能痊愈。《伤寒杂病论》对美容的贡献 内服药于美容有着重大意义,我国在汉代已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临床体验,再仔细阅读《伤寒杂病论》原文,翻阅历史文献,深知其美容方面有重大贡献,今举其一二,冀与同道共同研讨。

皮肤美容

例 1 陈某,男,45 岁。1966 年 3 月 4 日初诊:1963 年患慢性肝炎,经治疗好转,但近半年来面生蝴蝶斑,头面及全身皮肤变黑,经查血A/G=1:1,他项正常,近症:心下堵烦,纳差,恶心,厌油,胸闷,右胁刺痛,溲黄,苔白厚,脉弦细。证属三阳湿瘀阻滞,治以和解三阳,利湿祛瘀,与小柴胡合茵陈五苓散:柴胡12g,党参10g,花粉24g,生姜12g,大枣4枚,桂枝10g,茯苓12g,泽泻12g,猪苓10g,苍术10g,茵陈30g,炙甘草6g。 结果:上方服半月,胁痛已,溲黄、目黄已不明显,仍乏力厌油,腹胀。前方去党参、黄芩、花粉、大枣,加枳实、赤芍、桃仁、当归、赤小豆。并加服大黄蜇虫丸,一日一丸。服二月,蝴蝶斑退、皮肤色黑退。 按:蝴蝶斑、色素沉着与内分泌紊乱有关,本例是由于肝炎引起的皮肤色素沉着、变黑,中医称“黑疸”,只用外敷是无济于亊的,必须内治改善内分泌功能,才能使皮肤恢复健康。本例治肝并据证加用活血、补血、祛瘀药,而使皮肤恢复正常。《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8 条:“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蜇虫丸主之” 。这里提示了活血化瘀可使皮肤恢复健康、美容,说明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已积累了皮肤美容的方法、方药。又曾用大柴胡合抵当汤、或四逆散合桂枝苓丸治疗紫癜症、扁平苔藓疗效满意。而后世许多人使用这类方法的报道,通过内服使面部色素沉着、蝴蝶斑消失。

除痤美容

例2:陈某,男,25 岁,首都机场工人,1967 年3月 1日初诊:多年面部痤疮,时轻时重,并常发咽部溃疡,或左或右,曾去北医、协和久治不愈,有时腹胀,大便或干或溏,舌苔白,根腻,脉弦细。与甘草泻心汤加味:炙甘草12g,半夏12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0g,大枣4枚,黄连6g,生地30g,

生石膏45g。 结果:上药服一周,咽痛已,一月后痤疮渐减,三月后消。 按:痤疮亦是一种好发于青年面、胸、背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皮肤病,严重影响美容。我国历代中医积累了许多外治和内治方法、方药,值得探讨。本例是常见症之一,为上热下寒之证,以苦辛开降法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取效,

说明《伤寒杂病论》已在这方面积累了有效经验。

减  肥

例3,林某,男,40 岁,工人,1995 年9月20 日初诊:身高1.68 米,体淡时苦,涎多,呕恶嗳气,纳增便软,肠鸣失气,脉缓,舌淡,苔白腻。腹诊心下痞硬,按之微微不适,大腹便便,按之松软。与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20g黄芩、党参、荷叶各10g,黄连3g,大枣3枚,炙甘草3g,山楂30g。每日一剂。 结果:共服 15 剂,体重下降 3.5 公斤,自觉症状好转,继服 2 月,体重为75 公斤,血脂正常,随访2年,一切正常。 按:中医认为肥人多痰、多气虚。又据舌苔白腻、心下痞满,属《金匮要略·呕

吐哕下利病》:“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之证,用其加减,因方药对证,故疗效明显,说明《伤寒杂病论》已积累了减肥美容经验。(娄绍昆《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27)

肢体美容

例 4,男,13 岁,学生。1987 年 12 月15 日初诊:自 1984 年冬玩雪后伤双手,双手起泡,后溃破经治疗疮面收口,但手背仍肿胀不消,皮肤发黑、发凉每年入冬即发冻疮,天暖自愈,屡医无效。今年入冬以来肿热加重,触之冰凉舌质淡,脉沉而细。辨证:本为血虚之体,复感寒邪,血为寒滞不荣四末,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络,方用当归四逆汤:当归9g,桂枝6g,白药9g,细辛3g木通 6g,炙甘草 6g,大枣 6g。同时用上方倍量煎汤熏洗患部,用布敷上,勿使汤气外泄,待汤稍凉后将双手浸入盆中,约浸 30 分钟,每天 1~2 次,连用三天而愈,至今未再复发。 按:《伤寒论》第35 条云: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仅寥寥数语,点名脉细由阳弱血少所致,由于虚不能荣于脉中,不能温养四末,加之血虚之体易受寒袭,则易发冻疮,故冻疮素有手足不温之证,知为荣血内弱,用当归四逆汤内服以养血通络;疮在手背受寒而发,是为寒凝,复用本方熏蒸浸泡,是以温经散寒,内外夹攻,使血充寒散故效捷。冻疮是影响肢体美容之一,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冻疮屡有报道。(侯学武《陕西中医函授》1996;(1):31)

美  甲

例5,王某,男,52 岁。2003 年3月13 日初诊:2年来双手指皮肤起茧、剝脱,右小鱼际溃破、皲裂,拇、食指甲增厚。曾内服中药治疗二月效不明显。嘱其用外治法:苦参 60g,蛇床子 30g,百部 30g,枯矾 30g。煎汤适温浸双手,每早中晚一次,每次浸泡30 分钟。 结果:一周后皲裂减轻,溃破处收口,一月后茧消,半年后指甲变薄,甲色光亮。 按:手足皮肤皲裂、起茧、指、趾甲变厚,大多是真菌感染引起。由《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第 20 条:“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散主之”、及《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第 11 条:“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主之”、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12 条:“矾石汤,治脚气冲心”记载可知,苦参、蛇床子、矾石有抗真菌作用,临床用其加减治疗手足、**等病变,疗效可靠,尤在美肤美甲上疗效突出。

美  发

例6,曹某,男,35 岁,2003 年3月23 日初诊:因患慢性前列腺炎来诊,症见尿频、尿急、尿不尽、尿道溢液(滑精)、早泄、盗汗、腰痛等,据证与二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0g,白芍10g,白薇12g,炙甘草6g,大枣4枚,川附子10g,生龙骨 15g,牡蛎 15g,芡实 12g,阿胶珠 10g,车前子 15g,韭菜子

10g。 结果:上方加减治疗二月,尿频、尿急、腰痛等好转,早泄已  ,并告知头结果:上方加减治疗二月,尿频、尿急、腰痛等好转,早泄已  ,并告知头发变黑、脱发减少,惊喜意外之收获。 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8条:“夫失精家,小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记载了治疗脱发的方证,其特点是精血虚,荣卫失和而致,故重在调和荣卫,益精养血而发黑、发容。 总之,《伤寒杂病论》中有不少有关皮肤、肢体、毛发等美容的经验,它不但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药,不仅重视外治,同时更重视内治,而且也启示了理论指导,如活血化瘀、苦辛开降、益气化痰、软坚散结等法,在美容上的重大贡献,

并通过临床体验,值得进一步探讨。

  从师认证

第一节   感  冒

【病例 1】   外感发热发热7天

钱某,女,52 岁,住院病例号50221,初诊日期:2006 年11 月6日 主诉:发热7天。患者7天前由于外感出现发热,自测体温38.7,考虑到9患者年事已高,当日即入院治疗。白细胞:1.35×10 /L,中性粒细胞0.83。X线胸片:左上肺有片状阴影,诊断为肺部感染。入院后,经“复达欣”等抗感染治疗,并配合补液、柴胡针对症治疗,患者热退而复升,反复无常。 他医予益气养阴药物均未奏效,遂请冯老会诊。刻诊:体温38.9℃,口干苦,咽干,渴欲饮水,胸胁部胀满,躁烦思睡,右胁痛,无咳嗽、咳痰,无恶寒、身痛,汗出热不退,大便干燥,3日一行,小便调,眠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此系一例老年患者,且有发热等肺部感染症状,经用西药无效,他医又认为患者年事已高,必有气虚阴虚的病机,故用益气解毒退热法而不效。冯老师临证中主张,根据症状特点辨证:
该患者发热、咽干、口干苦、胁肋部胀痛,六经辨证属少阳病; 同时有口渴欲饮、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辨证属里热壅盛阳明病; 无恶寒、身痛,可排除太阳病。 综合以上症状可辨为少阳阳明合病。 可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和解少阳,兼清阳明里热。 处方: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柴胡 24g,黄芩 10g,大黄 6g,枳实 10g,(同煎)芍10g,清半夏12g,生石膏 45,生姜15g,大枣4枚。1剂,水煎服结果:患者服用 1 剂后体温由 39℃下降至 37.2℃,口干苦、渴欲饮水胁肋部胀满症状缓解,大便通畅。又继服上方 1剂,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无其他不适,又复查胸片示:双肺未见异常,观察2 天痊愈出院。

【病例 2】感冒

王某,女,45 岁,护理部主任,初诊日期:2007 年2月20 日 患者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服用中西药后仍觉不适,遂请冯老师诊治。刻诊: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二便调,无口渴欲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患者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为营卫不和之太阳表虚证; 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为邪陷少阳;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 处方:柴胡桂枝汤,方药如下:柴胡 12g,黄芩 10g,党参 10g,清半夏15g,炙甘草6g,生姜15g,大枣4枚,桂枝10g,白芍10g。一剂,水煎服。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太阳表证。
二诊:患者服完一剂后,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恶心症状消失,四肢出现厥冷,大便偏干,同时伴有口干、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四肢厥冷,大便干的症状,是由于经上方治疗后,津液丧失,由半表半里的

阳证(少阳病)陷入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伤寒论》第148 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此处的“阳微结”即是指津液丧失后,里实之轻证,与里实重证之大陷胸汤证相对而言。 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重用辛温之干姜、桂枝以理微结,因患者有津液损伤之大便干,故用白术温阳生津。 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 12g,黄芩 10g,生龙牡各 15g,天花粉 12g,干姜6g,桂枝10g,白术18g,炙甘草6g。一剂,水煎服。 结果:上方服用一剂后,四肢厥逆、大便干、口干等症状消失,一切正常,病告痊愈。

【病例 3】小儿急性扁桃体炎

李某,男,2岁6个月,2004 年7月10 日就诊。患者感冒后咽喉肿痛二日,体温 38.6℃,局部检查:咽部及双侧扁桃体充血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曾用双黄连、先锋5号肌注,效果不明显。且饮食困难,渴欲饮水,苔薄黄,脉数,无表证,电话请教冯老师。 患儿证属太阳阳明合病。 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之: 柴胡苗45g,清半夏12g,党参10g,黄芩10g,生石膏45g,败酱草12g,生薏苡仁10g,炙甘草8g,桔梗12g,生姜10g,大枣4枚。 结果:上药水煎后取药液160ml,一天半服完,患儿服用三剂,诸症痊愈。 备注:上方本应用柴胡根,因没有买到,冯老师告知如用柴胡苗需大量,于是遵照冯老师指示,将柴胡苗用至45g,果然服用上方一剂后,体温即降至正常。

【病例 4】急性咽炎

李某,男性,28 岁,病残复员军人,2004 年12 月1日就诊。 患者感冒后自觉咽部干燥,吞咽时疼痛明显,灼热,口渴欲饮冷饮,并伴有头痛,恶寒,身痛烦躁,T37.8℃,小便黄赤,查:咽部粘膜明显血,悬雍垂轻度充血、水肿。西医诊断为:急性咽炎。苔薄黄,脉浮数。 证属外寒内热。 与大青龙汤加味治之: 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苍术15g,桔梗12g,清半夏12g,败酱草12g,生苡仁10g,生姜10g,大枣4枚。 结果:上方服一剂后,体温降至T36.7℃,继服二剂后,恶寒、头痛消失,但仍觉口苦、咽痛、渴欲饮水、心烦。 又电话请教冯老。冯老师告知,此时太阳表证已解,已变为少阳阳明合病,当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治之。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炙甘草6g,清半夏12g,桔梗12g,生石膏45g,生姜10g,大枣3枚。 服用三剂后,诸症已。


【病例 5】慢性咽炎

马某,男,40 岁2005 年3月17 日就诊。咽微痒,胸闷微喘,偶尔有汗。 辨证为太阴夹饮,治以半夏厚朴汤加味:清半夏15g,厚朴10g, 茯苓15g, 苏子10g,桔梗10 g, 炙甘草10g,杏仁10g,诃子肉6g,远志10g, 菖蒲10g,生龙牡各15g,生姜12g,大枣四枚。 14结果:上方服用三剂,诸症痊愈。 按语:此证辨为太阴病,为半夏厚朴汤方证,此方原本治梅核气(相当于慢性咽炎)。胡老用苏子代苏叶治疗虚寒性喘咳、咽喉不利等,临床应用屡屡得手。

笫二节  鼻  炎

【病例 1】慢性鼻炎

刘某,男,47 岁,1985 年 5 月 12 日就诊。反复感冒半年,曾找数位中医治疗,效不明显,近日巧遇冯老师求其一试,老师据症见:鼻塞,流清涕,头晕沉,精神差,只想睡觉,苔薄白,脉沉细。《伤寒论》第 281 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为少阴病提纲证,该患者精神差、疲乏无力具有少阴证特点;又据301 条:“少阴病,始得之,脉沉者”判断为少阴病挟饮,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

辨证为少阴病挟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6g,附子6g,细辛6g。1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完一剂后,鼻塞、流清涕、头晕减轻。 又继服二剂,诸症消失。 因常主持学术大会,每每介绍老师则戏称:“这是名中医冯三付。”


【病例 2】慢性鼻炎

周某,男,38 岁,居住红领巾公园。2005 年7月14 日初诊。 患者一周前因感冒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自服鼻炎康等中医药皆不效,今慕名而找冯老师诊治。症见:鼻涕少,心悸、口干、欲饮、出汗、纳差、颈项拘急,有**感,失眠,头晕,腹不胀,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有慢性鼻炎病史。血压160/96mmHg。

出汗、颈项拘急、有刺痛感,为太阳表虚津伤证; 口干欲饮、鼻涕少,为阳明病; 心悸、头晕,为里有停饮; 脉证合参辨为太阳阳明合病而津伤挟饮。 用栝楼桂枝汤加味,因里热加生石膏;因里饮加苓、术;因汗出多而加龙、牡、枣仁敛之。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花粉10g,炙甘草6g,苍术15g,茯苓15g,

生石膏45g,生龙牡各15g,酸枣仁12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水煎服,七剂。 结果:上方服用三剂后,鼻流清涕较前好转,失眠、头晕、心悸消失,又继服四剂,诸症痊愈。

第三节  哮  喘

【病例 1】哮喘

刘某,男,56 岁,2006 年2月12 日初诊。咳喘有7、8年,服用大量山茱萸、白果等纳气平喘药未效,常用气雾剂维持。经诊察,该患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咳也不多,常伴有有少量白痰,发无定时,但汗出较多,口干微苦,且发则双肋及胸胁胀满,四肢无力,苔白根腻,脉沉细。 俗话说“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意思是说哮喘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因之治疗不易。 按本病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内有痰饮、瘀血,又感外邪而作,迁延反复,难以除根。所以临床更要见证治证,不可臆测。该患虽然咳喘,但病邪表现并不在表16 所以用麻黄、杏仁等药是不会收到疗效的,中医虽有“纳气归肾”这一理论,但临床需要变通。而本案取得疗效的关键还是在于辨六经和方证。 此病在半表半里,属阴证。 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 克,黄芩10 克,花粉12 克,生龙牡各 15 克,桂枝10 克,干姜6 克,当归 10 克,白芍 10 克,川芎 6 克,苍术15 克,泽泻12 克,茯苓12 克,炙甘草6 克。 二诊,服七剂后,喘减,四肢乏力好转,仍有少量白痰,口苦苔白根腻,脉沉细,与上方加补骨脂10克。 三诊,服七剂后,又有些喘,腰酸膝软,口干苦,但可以平卧,喉中痰鸣,苔白脉沉细,上方去补骨脂,加射干10克 四诊,服上方七剂,有时喘作,口苦,腰酸,乏力,苔白脉细沉,病位仍在半表半里。仍用二诊原方。结果:服用上方14剂,病情得到控制,比较稳定。 备注:冯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辩治哮喘主要还应当以痰饮瘀血为纲,然后区分为几大类别。临床辨证论治,收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病例2】喘息性支气管炎

张某,男,64岁,2005年6月30日初诊。素有哮喘病,近日又作,服喘安等未效,来门诊看中医。证见咳喘,咯吐白痰,喉中痰鸣,且汗出口渴,下肢浮肿,舌苔白,脉弦滑略沉。 咳喘、痰白口干、喉中痰鸣、脉滑,为里热证, 该患外邪明显,又夹有里饮,遵照仲圣治法当发汗解表,化痰降饮,还需清

里热。属于射干麻黄汤加石膏方证。 与射干麻黄汤法:射干10克,麻黄10克,五味子10克,干姜10克,生石膏45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细辛6克,清半夏15克,桔梗10克,

炙甘草10克。 结果:服上方七剂,病症豁然而愈。 备注:本案如口不渴可直接用射干麻黄汤,有口渴则加生石膏为妥。方药相对,效如桴鼓。


【病例 3】慢性支气管哮喘

吕某,男,64 岁,某啤酒厂职工,2004 年10 月23 日就诊。患者2004 年感冒后,诱发支气管哮喘,现症见:两肺哮鸣音明显,呼吸困难,胸闷,口苦,咽干,欲冷饮,情绪紧张时发作明显,且烦躁易怒,大便每日一次,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哮喘,舌质暗,苔薄黄腻,脉弦。 该患者为少阳阳明合病兼挟瘀血,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之。处方:生石膏45g,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2g,枳实10g,白芍10g,桂枝10g,桃仁10g,茯苓12g,丹皮10g,杏仁10g,大黄6g,生姜10g,大枣3枚。 结果:上方服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后因患者工作调动,未再坚持服药。

第四节  头  痛

【病例1】外感头痛

刘某,男,28岁,1980年4月11日初诊。头痛发作已经10多天。大概本月初午休时,因不慎感染风寒而发病,头痛剧烈,自己服药无效,于是到本单位医务室就诊。经服止痛片、维生素、清眩片等仍无疗效。昨晚疼痛加剧,遂来门诊治18疗。询问得知平素就有高血压及吸烟史,亦偶有头痛。其人面色红润,双眼角处可见有少量黄色分泌物,质干粘,鼻下有一小疖,视诊见咽壁发红,扁桃体二度肿大,血压是135/90毫米汞柱。刻诊头痛、恶心、鼻塞、咽痛、咳吐黄痰,口苦不思饮水,大便调和,小便略黄,舌苔白,舌边及尖略红,脉象弦滑,属于上呼吸道感染。 本病初感于寒,又因素体阳热有余(这从面色和眼眵等处可以断定),所以在表的时间很短。经服用止疼药仍然头痛,说明单纯止痛还是不行的。 在本门诊,经过诊察可见有口苦、咽干、目眩、头痛等少阳证; 同时舌红、脉弦滑,已兼阳明里热;证现少阳阳明。 所以当用小柴胡汤加石膏、辛夷、桔梗等治疗。 因二便调和,所以不至于用大柴胡或柴胡加芒硝汤。 与小柴胡加桔梗石膏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半夏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辛夷10克,大枣4枚,生石膏45克,桔梗10克。 二诊,服上药三剂后,头痛等病苦如失,休息调养而愈。

备注:见证知虚实也是很主要的,这样使邪从少阳而解,并不伤正,所以疗效很好。 柴胡加石膏桔梗汤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被冯世纶老师称为“日常应用的良方”。多见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舌燥,或咽疼,或排痰困难者。外感表解而烧不退者多现本方证。对发热,不欲饮食而口苦,头痛者有捷效。另外,小儿肺炎、腮腺炎、淋巴腺炎、急性睾丸炎等也常现本方证,见证治之,常收奇效。

【病例2】鼻窦炎

赵某,男,4岁,2005年11月14日初诊。患儿素体略弱,西医诊为免疫力低下,经常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服用转移因子、球蛋白等,体质无改善。最近几个月鼻塞、流黄浊涕,起初以为感冒,后经西医权威医院拍片,诊为副鼻窦炎,现证见头痛、以前额及双颞太阳穴等处为甚,呈闷痛感,口干、大便干、约2-3天一次,发病期间伴有轻微咳嗽,咯少许黄痰,舌略红,舌苔白腻,脉细而寸滑。 本例病人因体质虚弱,有人会认为是虚症。 我们分析: 但病仍在表,且为阳证。 辨为大青龙汤证,因夹有痰浊,所以冯老合用苡仁败酱散。 头痛、鼻塞、流黄浊涕,口干等为大青龙汤和苡仁败酱散证, 乃太阳蕴热,兼及阳明,与大青龙汤合苡仁败酱散:生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清半夏10克,生苡仁12克,败酱草12克,桔梗6克,天竺黄10克,炙甘草6,牛蒡子6,白术10克,生石膏45克,大枣3枚。二诊,服上药三剂后,头痛无,鼻塞已,患者特别高兴。但仍咳,且有少量黄痰,便略干,舌苔白,已不腻,浊气有清化之机,诊脉细缓。 头痛无,表证解;但仍咳,因为没有大青龙证,所以不能再继续服用上方。

属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加味下气散饮:半夏10克,厚朴6克,苏子6克,炙甘草6克,茯苓10克,炙枇杷叶6克,桔梗6克,天竺黄10克,诃子肉6克,杏仁6克,川贝5克,牛蒡子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诸症痊愈。 鼻窦炎、鼻炎,久治不愈,很多都是因为表未解,但解表不是意味就用苍耳子、白芷等即可,最主要的是要辩方证,冯老于仲景之书研究有年,所以临床多用经方进行治疗。

【病例3】右眼球后视神经炎

杜某,女,58岁,1978年6月1日初诊。该患头痛已有20年,有时伴有恶心、呕吐及头晕、口苦。1963年因病情加重,于是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就诊。当时诊断为右眼球后视神经炎,而且部分视神经已经萎缩。经治疗没有太大改善。1972年6月在协和医院进行了颅咽瘤手术(6月7日拍片印诊考虑有鞍区占位性病变),手术以后仍然经常头痛,只能服“凡拉蒙”止痛,77年5月突然在家出现抽风,四肢挛缩,表情痛苦。现证见剧烈头痛,右目已经失明,左侧眼睛疼痛更甚。 因有呕吐、口苦,所以辩为少阳; 痛时四逆,要考虑病有转向厥阴的可能; 因病在半表半里,且有由阳转阴之态势。所以取小柴胡汤为法,并加石膏、吴茱萸这一对药,寒热并用,相反相成。与小柴胡加石膏、吴茱萸一试: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生姜10克,红枣4枚,生石膏45克,吴茱萸10克。 二诊,82年7月13日,据述服前药一剂头晕停止,头痛也有所减轻,因工作忙,所以后来一直断断续续服用上药。但近期目疼剧烈,诊见面色青暗,恶心,欲呕,舌质暗,苔根腻,舌尖无苔。21 与小柴胡汤并合桂枝茯苓丸:柴胡12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2克,生姜10克,红枣4枚,生石膏45克,吴茱萸12克,茯苓15克,丹皮12克,桃仁10克。 上药服两剂,眼痛就减轻,大便亦随之好转,头痛减;效不更方,又服25剂,病情基本稳定。 按:该患病情迁延数年,而且由此而丧失右眼,不可谓不疑难,而冯老几包小中药下去,就能控制病情,真可谓是技高一筹。设想如果能在发病之初就用中药辨证治疗,当不会饱受这许多的痛苦,更不会丧失右眼。本案取效的关键就是定六经、辩方证。  


【病例 4】偏头痛  

姜某,女,32 岁。头痛发作数月,偏于左颞侧。痛时欲以手击头部。自言今夏天气炎热,常常暴饮冰水后于背阴处纳凉,致使入秋之后便发生头痛。起初因病情较轻,并未在意,后来即使服用镇痛药也很难缓解。今日慕名求先生一诊。现证见:左头痛,伴眉棱骨疼痛,晨起有恶心感。手脚发振,容易气短。口干少饮,小便清频,有时腹痛,伴有腹白,脉沉细弦。 根据上证,先生辨为少阴寒虚,里饮内停。

予真武汤温阳除饮:黑附片15 克、 茯苓30 克、 克、 苍术15 克、 生姜15 克。 结果:服药仅三剂头痛便止。 因手足不温继以真武汤加当归、细辛、吴茱萸等又服了三包,诸病方痊。

第五节  痹  痛

【病例1】糖尿病动脉硬化

安某,女,77岁,2006年12月26日初诊。糖尿病多年,伴手指麻木已经两月余。经中西医治疗未愈。现双手手指都麻木,口中和,舌暗苔薄白,脉弦细寸微浮,言语低微。 这个病人由于见证为太阳表虚,所以无内热之象,病仍在表,属太阳兼瘀血。 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因症辅以活血痛络的地龙、鸡血藤等。 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枇杷叶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当归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广地龙10克。  二诊,服上药七剂,手指仍麻木,口中和,舌暗淡苔薄白,脉弦细。 仍用前方化裁: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当归10克,广地龙10克,川芎6克,附子10克,鸡血藤15克。  三诊,这次双手麻木显著减轻,仍感发胀,自觉眼睛发蒙,口中和,苔薄白,脉弦细。 仍宗前法,与黄芪桂枝五物汤法:生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防己10克,车前子15克,当归10克,广地龙10克,川芎6克,附自10克,鸡血藤15克,菊花10克。 按:糖尿病是现在临床的一种常见病,病因病机病态十分复杂,本例由于影响到了末梢神经和血液的代谢,所以表现为手指麻木等证,中医诊治疾病最主要的是要辨证论治。 备注:黄芪类方在现代的应用中,多主张大量,常常在50克以上,甚至有用到几百克的。但是冯老师必辨认有表虚者方用之,由方证入手,随证治之,并没有用太大的剂量而收到很好的疗效。所以临床还是以方证相应为治疗准则,对于临床用药剂量有逐年增大的趋势,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病例2】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高某,女,33岁,2004年6月6日初诊。该患十年前患有牛皮癣,久治不愈。后来使用激素进行治疗,病情曾一度缓解,后又复发。二年前发现腰髋等处关节疼痛拘挛,不敢活动,经诊断,属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在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未效。现双侧腰髋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下肢无力,连走路都很困难,病者异常痛苦。询之常有口苦口干,手足发冷等四逆症状,且心烦,性急,身体羸弱,大便溏薄,有时也便秘,苔白腻,脉弦细。 综合分析病在半表半里,属厥阴血虚夹瘀,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和当归芍药散: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花粉12克,干姜6克,生龙牡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5克,苍术15克,泽泻18克,茯苓15克,补骨脂10克,防风6克,荆芥6克。 二诊,服上方14剂,乏力有所减轻,大便转干,心烦、性急爱发脾气等也有减轻,但腰髋部位仍疼痛,现口干,舌苔白,而根部略黄,脉细弦微数。 病仍在厥阴,当有方有守才能减轻病情,与上方续服:柴胡12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2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赤白芍各15克,苍术15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十大功劳叶12克,赤小豆15克,白蒺藜10克。三诊,增量芍药后,加减服用上药约半年,病情一直很稳定,现在劳累后有时腰髋仍然疼痛,下肢无力,四逆,口微干。 属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与上方加味为散服:柴胡50克,黄芩50克,花粉60克,生龙牡各30克,桂枝50克,干姜60克,当归60克,白芍50克,川芎50克,苍术60克,泽泻50克,茯苓5克,炙甘草50克,仙灵脾60克,骨碎补60克,狗脊60克,荆芥30克,防风30克,白蒺藜60克。用法:取上20味中药,共研为细散,再兑入血竭粉20克,研匀,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温水送服,一

日两次,一次5克,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等物,并注意防寒保暖,劳逸适度。 结果:断续服用汤药和药散约2年,腰髋疼痛消失,可以正常的生活劳动,而且牛皮癣也被控制。后经拍片,显示双股骨、胫骨,骨密度增加。 按:无论外感、内伤还是杂病,从六经辨证入手都是可以的,而且疗效较优。

所以张仲景立方垂法,传承万代,是不拘于外感、内伤等后世分类的。如此疑难重证,取用临床极其平淡的方药,能够收到如此的疗效,是患者之幸。也是医家所高兴的,其结果没有什么悬念,主要就是辨准了方证。

【病例 3】慢性关节炎

孙某,男,38 岁。素有肝炎,一直未愈。最近两年发现双膝关节疼痛,与天气无多大关系。服了许多祛风湿类药,不但无效反而有日渐加重的趋势。现证见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腰酸膝痛、痛处发热、体倦身重、舌淡苔白、脉沉细软等。 因素有肝炎,体质上表现肝郁血虚、湿热阻络等病态。 此属血虚湿停之象。 与当归散养血除湿热,并加地龙清热通络、木瓜利湿。 当归 15 克、 白芍 35 克、 川芎 5 克、 黄芩 12 克、 苍术 20 克、 地20 克、 木瓜15 克。 二诊:半月后,疼痛大减,痛处已不觉热。但仍酸重乏力。早晨口苦,胸发胀。 在当归散养血除湿的基础上加柴胡、茯苓、柏子仁,柔气祛湿。 仍宗前方化裁:当归15 克、 白芍25 克、 川芎5克、 黄芩10 克、 苍15 克、 地龙15 克、 柴胡5克、 茯苓15 克、 柏子仁20 克。 三诊:上方又服二十余剂,疼痛与肋胀皆有减。 因余邪未清,呈血虚水盛,上热下寒之证,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与当归芍药散的复合方,制成散剂,小量长期服用,以收全功。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当归10 克  、 白芍20 克 、 川芎 5克、 黄芩10 克 、 白术15 克 、 柴胡10 克、 桂枝5克 、 茯苓15 克、 牡蛎1克、 干姜5克 、 桑枝20 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一日3次。 结果:两个月后不但关节炎再没发作,而且经化验肝炎也好了。

第六节  咳  嗽

【病例1】气管炎

王某,女,58岁,2007年1月8日就诊。曾因外感后乏力、便干,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淡苁蓉七剂而愈;后遗心悸、舌灼热等证与炙甘草汤半月遂平。 近几日感冒,来诊证见咳嗽,头痛,口干思饮,有少量白稀痰,舌苔白,脉浮细弦。 病在表(太阳),属太阳夹饮。 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合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是降逆化痰的代表方,临床用于痰饮气结所致的咽痒、咳逆、胸满疗效十分显著。 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苏子10克,桔梗10克,炙枇杷叶10克,浙贝母10克,诃子肉6克,牛蒡子10克。 二诊,三剂后,头痛已,仍有咽痒,咳嗽,但痰不多。 乃表解里未和,与半厚朴汤法调理:半夏厚朴汤为温化痰饮、降逆理气的代表方。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生姜18克,射干10克,诃

子肉6克,远志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炙枇杷叶10克,桔梗10克。按:病邪初感,以在表的机会为多,但兼夹变证尤多,故仲景原书谆谆告诫,反复辨证。本例属外邪夹饮,所以必须在解表的同时兼化其饮,如书中五苓散、真武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皆是此类,临床需留意。

【病例 2】急性呼吸道感染

宋某,男,59岁,2007年1月15日初诊。感冒后咳嗽、口苦、咽干,胸满闷,咯黄痰,口服板蓝根冲剂、急支糖浆及各种抗生素等,但疗效不明显,大便已经3日未行。舌白腻厚,脉弦细略数。 舌白腻厚,胃内有浊气之明证。 此少阳欲变阳明也。与小柴胡加芒硝汤法:柴胡24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15克,大枣4枚,生姜15克,芒硝12克(分冲),桔梗10克。二诊,上药服一煎,大便即通畅,服完一剂,胸满闷、口苦等显减,咳嗽也减少,唯下肢略乏力,苔白根略腻,脉象弦细。

仍在少阳。见下肢乏力,于是加白术、陈皮既可化痰,又可益气。 与前方加减:柴胡15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清半夏大枣4枚,生姜10克,生石膏45克,陈皮30克,白术15克,莱菔子10克,10克。结果:又服两剂,诸证皆平。按:咳嗽一症,临床最为复杂。一些医家往往惯用麻、杏、桑、贝等痰的套药,但收效者甚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辨证不确切,方药不对证。按:从治疗过程来看,柴胡这味药的剂量随着病症的变化是较大,这得我们临床医生推敲的。

【病例 3】支气管炎

金某,男,34 岁,1984 年 10 月 5 日就诊。咳嗽、咳痰两月余。患者两月前往新疆旅途后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咳痰等症,就诊于某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经西药退烧、抗感染等对症治疗,热退,但遗留有咳嗽症状。前医予清热宣肺药数十剂,甚则一天服2剂亦不效,后慕名而找冯老诊治。症见:咳嗽、咳痰,痰色白,咽中干,不欲饮,恶寒无汗,鼻塞、头痛,精神差,全身疲乏无力,躺在床上,不想移动,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弦。 该患者病至两月余,虽然有咳嗽、咳痰,但仍有鼻塞、头痛、恶寒、无汗等表证。故首先判定患者的病位在表。 而其病性,根据《伤寒论》第 7 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分析,该患者无发热、烦躁、口渴等阳性证,而仅有恶寒精神差、全身疲乏无力等阴性证,又见口干不欲饮,故辨证为少阴病挟饮。 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 6g,附子 6g,细辛 6g。1 剂,水煎服。结果:患者服完第一煎半小时,觉心跳剧烈,后全身微汗出而痊愈。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服完药后,出现了一时的心跳剧烈之症,此是胡希恕先生反复讲到的服药瞑眩状态。瞑眩是久病不愈服药后发生效验的反应,看似惊人,少时即好,而且所患之病必随之而愈。故《尚书·说命》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病例 4】支气管炎

段某,男,5岁。2004 年12 月2日就诊。家长告知患儿自2001 年春季患感冒之后,每逢冬春季节较易感冒,咳嗽难愈,近日又感冒,咳嗽、鼻流清涕、时喘,服用阿莫西林、琥乙红霉素等抗菌药,效果均不佳。尤其服用琥乙红霉素后,呕吐,停药后,呕吐渐止,但仍咳,时喘,吐白痰,汗出恶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炎,苔白,脉弱。患者素有咳喘之痰,而病为太阳表虚证,当桂枝汤原方加厚朴、杏子。《伤

寒论》第18 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厚朴、杏子宣降肺气止咳定喘。 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处方:桂枝 10g,白芍 10g,炙甘草 6g,杏仁10g,厚朴10g,生姜10g,大枣4枚。结果:上方每剂服用一天半,连服三剂后,咳喘减轻,又继服六剂,诸症消失。

第七节 眩  晕

【病例1】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陈某,男,55岁,1997年5月12日初诊。该患有高血压史多年,血压155/100左右,诊见体格魁梧,面色红润,口唇色暗,询之头晕四肢麻木,伴有口苦,便干等证,已4日未行,卧则胸闷,舌暗红,苔白,脉沉弦关滑。 此少阳阳明蕴热兼瘀血,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法: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黄6克。  二诊,六剂后,头晕减,大便日行一次,仍平卧胸闷,四肢麻未已,舌色如前,苔白润,脉沉弦细。

头晕减轻,但由于胸闷明显,所以加瓜蒌、薤白这一药对,开胸理气、化痰开结; 30 仍宗前法,与大柴胡汤加味: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黄6克,瓜蒌45克,薤白10克。 三诊,服七剂,头晕已经不明显,大便一日一行,胸闷减轻,但仍不能平卧,四肢麻,右上肢明显,有时心慌,苔白润,脉沉弦细。 胸闷虽有减轻,但仍不能平卧,所以在大柴胡汤中加入陈皮、郁金。 与前方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大黄10克,陈皮30克,郁金10克。 四诊,服七剂,四肢麻木,卧则手麻,胸闷口苦,大便5日未行,苔白舌暗,

脉弦细。以四肢麻木为主,出现上热下寒,血虚水盛之证,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6克,白术18克,泽泻15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淡苁蓉15克,瓜蒌仁10克。结果:服用半月余,病情稳定。 注意:高血压、动脉硬化而体格壮实者,如舌脉亦与之相符,多见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黄连解毒汤方证。如果口干则加生石膏;瘀血重,其人脾气暴躁如狂,则多取大柴胡汤合下瘀血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此又不可不知。

【病例2】胆结石

陈某,女,56岁,1979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今年9月12日晚,在小便时突然晕倒,于是到某医院急诊科进行治疗,诊为胆囊炎合并胆结石,但经输液并31 服中药两月余,毫无效果。自动出院,用担架担到门诊治疗。现证见头晕剧烈、恶心、呕吐、胸闷、大便干,不思饮食,口苦、舌红、苔白微干,脉弦数。 呕吐、胸闷、口苦、脉弦数,说明病位在半表半里少阳病;大便干,合之则为大柴胡汤证。 虽病症剧烈,但仍在半表半里而甚于里,属少阳阳明合病,与大柴胡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二诊,1979年11月13日,其夫来述,药后大便四次,恶心无,现在已经想吃东西了,与原方两剂而痊。按:如此危重之证,用如此简单的中药就能收到奇特的疗效。旁观者好奇而问之,无他,方药对证也!胆囊炎、胆结石临床出现少阳或阳明的方证很多,但也有表现在厥阴、太阴者。

【病例 3】高血压

周某,男,57 岁,脑血栓后遗症三年多。现证头晕,走路不稳,呈“振振欲擗地”状。血压22.5/16.3 千帕斯卡,一直服用尼群地平等西药维持。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弦。 与柴胡龙骨牡蛎汤和解清热,降逆除饮:柴胡 15 克、 党参 15 克、 黄芩10 克、 清夏10 克、 生姜15 克、 茯苓20 克、 桂枝10 克、 大枣5个、 龙骨20 克、牡蛎20 克、 大黄5克、 钩藤15 克。 上药服七剂,头晕减轻,但仍行路不稳,血压如前。追问得知其人平素常有畏寒怕冷,小便不利。但无鼻塞发热,脉浮身痛等表证。32 舌淡脉沉弦,“振振欲擗地”诸症,可推测刻下证病,是由于少阴外寒内饮,水饮上扰,此时当温阳化饮。 与真武汤:黑附片 10 克、 茯苓 30 克、 白术 25 克、 生龙骨 20 克、 白芍20 克、 生姜15 克、 生牡蛎20 克。结果:服上方加减近四十剂,诸证皆平。体会:高血压一病,临床用热药的机会很少。而这例病人却前后用附子近一公斤,未见不良反应。可见“有时证,用是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病例 4】低血压  

王某,女,42 岁。因痔疮引起低血压已七年。服过许多中药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人参养荣丸等,效果都不明显。无奈病作时,只能静点葡萄糖以及能量合剂。对中医已无多大信心。这次是在儿女强力劝说下,抱着试试的态度前来诊病的。当时证见头晕心悸、面色萎黄、纳少胸满、身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并自言最近明显气短。用手抚按胃脘部,觉得心下痞硬,此刻患者更加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这例病人的头晕心悸等证,不完全是气血虚衰,而是由于阳虚停饮、导致水邪上犯所引起的。 根据上述表现辨为胃弱血虚,水饮内停。此时服用滋腻药以补气生血,反而会使胃气失和,阻碍了气血的生成。 根据纳少胸满、头晕心悸、心下痞硬、面黄气短等证,用茯苓饮合当归芍药

散消痞化饮、调和气血。先予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利湿养血:茯苓 20 克、 白术 15 克、 党参 15

克、 陈皮20 克、 生姜15 克、 枳实10 克、 当归15 克、 泽泻15 克、 白芍10 克。 二诊,上方七剂后,头晕心悸减,大便转常,食纳增加,用手抚按胃脘,已不觉短气。详细询问得知,该患一直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痔疮发作就更加频繁。按脉则沉细弦。因有阳虚畏寒、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舌淡、脉沉弦等证,所以辨为胃虚停水,寒饮上犯。少阴虚寒证,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辩方证。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 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弱血虚,导致水饮内停,日久寒饮伤阳,水邪上犯,所以畏寒怕冷、头晕心悸诸证蜂起。予真武汤加党参、陈皮、桂枝、甘草,温阳建胃、下气化饮。茯苓20 克、 白术15 克、 生姜15 克、白芍15 克、 党参20 克、 黑附片15 克、桂枝10 克、 陈皮20 克、 炙甘草10 克。结果:一直以真武汤为基础方,并据证合用过苓桂术甘汤、当归芍药散、茯苓饮、桂枝茯苓丸等调血化饮的方剂。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最终获愈。体会:低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同时也是一个症状。用中药治疗一定要辩方证。否则即使用了大量的补气、补血药,因不对“证”,也不会有效。 老师常说:“治病,尤其是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一定要落实到大经**上,先分清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疾病是在表、在里、在阴、在阳,还是属热、34 属寒、属虚、属实。这样六经即定,八纲已明,才可以进一步辨该病是六经中哪一个方的方证。”比如本病最后辨为少阴虚寒证,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辩方证。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


【病例 5】动脉硬化症

袁某,男,52 岁。有头晕头痛史三年,西医诊为动脉硬化症。最近爱发脾气,睡眠也不好。白日则头晕脑涨,思维不集中。这两天更感觉视力模糊,耳中鸣响。下蹲后站起常使头晕目眩加重。舌质淡大,苔白滑腻,脉沉细弦。 动脉硬化症,是一种衰老现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该患者初诊时证见一派痰热扰心的病态。所以先生用温胆汤化裁,清心除痰、化饮平眩。 先生根据上证辨为,中州失权,痰饮上犯。仿《千金》温胆法:茯苓30 克、 清夏 10 克、 陈皮 20 克、 白术 20 克、 黄芩 10 克、 黄连 10 克、 竹茹 10克、 生姜15 克、 泽泻25 克。 服上剂一周后诸证稍减,但仍有头晕、头重、眩冒等血虚停饮的症状。二诊时痰热已除,但是仍有头晕头重等症状。通过辨证先生认为当用加味当归散,利湿、养血、除饮(杜绝生痰之源)。用当归散加味以养血除饮。当归12 克、 白芍15 克、 川芎5克、 黄芩15克、 白术 15 克、 泽泻 25 克、 茯苓 30 克、 丹参 15 克、 天麻 10 克。以上药十天为一料,粉成散剂。一次3克,一日四次,白开水冲服。并要求少饮酒,注意生活等方面的调摄。35 结果:服上药两料后症状就大大减轻。现在该方已成为袁先生的日常保健方。  

第八节  心 悸

【病例1】肝炎后遗症

王某,男,40岁,2006年11月27日就诊。素有肝炎,经治疗痊愈。但因精神负担较重,以致心慌、气短半年余。因其妻高某在冯老师处治好了股骨头坏死,所以特意从石家庄来北京就诊。现在除心慌气短外,尚有右肋疼痛、乏力、身冷、四肢逆冷、口干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弦稍数。 肋痛、乏力、四逆、口干等寒热夹杂证,正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上热下寒之玄机。 冯老师诊后认为病在厥阴,当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柴胡12克,黄芩10克,花粉12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苍术10克,泽泻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结果:服上方七剂,病愈。体会:仲景于古人八纲的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完善了六经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是各科疾病的辨治纲要,如果能详细理解、灵活运用,可以说是百用百效,不分古今、中外的。但临床上很多医生往往受到后世学说的影响,一时还难以分清六经的本质,要不已经络解释,要不以六气标本分析,要不就以为六经仅能辨治外感热病,其实这些都是片面的。本案就是一个杂病,采用先辨六经,再辩方证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其结果恰恰说明了这些。

【病例2】冠心病

蔡某,男,60岁,2006年4月28日就诊。曾因胸闷、气短等来就诊。与茯苓饮合枳实薤白桂枝汤而胸闷减轻,但仍动则短气、心悸,并时有一过性眩晕,现咽部不适、口中和,苔薄白润,脉弦细。此痰饮上犯,属苓桂术甘证: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苍术10克,茯苓15克,清半夏15克,苏子10克,诃子肉6克,花粉12克 二诊,服上方七剂后,胸闷已,动则短气减轻,有时心慌乏力眠差,苔白脉弦细。仍宗上法,与前方加味: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苍术10克,茯苓15克,清半夏15克,生龙牡各15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 三诊,服上方七剂后,心慌、乏力、短气好转,睡眠仍差,时而心烦、急躁,舌苔白,脉沉弦细。当养血清热、降饮安神,与柴胡龙骨牡蛎汤法:当归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柴胡12克,炙甘草6克,桂枝15克,生龙牡各15克,合欢皮15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酸枣仁15克 四诊,服上方七剂后,睡眠可,口中和,但服药后心下痞满,走路则甚,舌苔薄黄,脉弦细略滑。当化饮开解,与瓜蒌薤白汤合茯苓饮法:瓜蒌45克,薤白10克,清半夏15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陈皮30克,枳实10克,茯苓15克 五诊,服上方七剂,眠可,但近日感冒,诊时证见咽痒,恶寒,微咳,腰背不适,唇干,苔白,脉沉细弦。此太阳兼少阳也,与柴胡桂枝汤: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桔梗10克,茯苓12克,

生龙牡各15克。 结果:上方服用七剂,诸证皆愈。 按:本案虽为冠心病,但亦有神经官能症存在,所以临床变证较多,但疗效一直不错,关键就是“随证治之”这一法则。 体会:冠心病多由胸阳闭阻而发心悸、短气,但揭示其根本,则多为痰饮瘀血作祟。本案属于气逆水盛,所以用苓桂术甘汤为主,有时配合化痰利咽之苏子、诃子;有时佐以安神之品,但病情有常有变,三诊表现为心慌、眠差、心烦等一派血虚痰扰之象,所以转用柴胡龙骨牡蛎汤法,最后终于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从这个病理说明冠心病的治疗当不拘于活血化瘀一途。祛除痰饮有时也是治疗心悸或冠心病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从仲圣原书茯苓甘草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也可看出。

【病例 3】先天性心脏病

王某,女,46 岁。有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性心脏病。曾做过两次大手术,但仍不能根本解决病痛。在旁人的介绍下,找我诊治。现证见:浮肿,心悸,每日需服用利尿、强心药来维持。畏寒怕冷,纳食较差,精神萎靡,言语低微,睡眠不佳,面色黎黑,口唇紫绀,舌上有淤点,小便不利,大便稀溏,脉沉细,按之38 无力。 根据老师的教导。这正是真武汤证,所以先予真武汤一试。制附片15 克、 党参20 克、 茯苓25 克、 炙甘草15 克、 白术25 克、 陈皮30 克、 木防己15 克、 白芍20 克、 生姜10 克。

七剂后,仍然浮肿,但已不需要西药双氢克尿塞等品。纳食增加,小便畅利,精神转佳,但心悸气短、畏寒怕冷如前。 继以真武汤与服。结果:这例病人一直以真武汤为主,前后服用近一年。虽然没有达到根治的效果,但却因为服用中药,而停服了所有的利尿、强心类西药。至今仍然保持比较良好的健康状态。   明六经,识方证,从师学习初悟道,人人可入仲景门 ——《伤寒论》学习体悟 鲍 艳 举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一部治病活人、千古不渝的医学宝典。学习中医,是必须要学好《伤寒论》的,刘渡舟教授说:“《伤寒论》是中医之魂。中国医学典籍之最有价值而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备至者,厥唯《伤寒论》。倘若没有《伤寒论》,中医将黯然失色,也很有可能不会达到既已达到的水平。”然由于《伤寒论》成书年代久远,加之历代各家大多数是随文演绎,无大发挥,看多了会使后学者在所谓理论的解释里混混沌沌,难以把握其精神实质。笔者有幸接触了经方**胡希恕的学术思想,又加上临床上反复验证体悟,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今将自己的一点体会杂说一下,仅供初学《伤寒论》者参考。 一、六经理明,万病理通 中医治病是有其独特的规律的,这一规律就是一般所谓“辨证治疗”或“随症治疗”,是根据人体患病后所反映出的症状用适应症状的药物治疗的一种调节机能的治疗法。旁祝如教授将其归纳为三点:一是非特殊性,即几乎所有疾病都可适用;二是注意于病人的生理机转的促进,而不直接注意于病原和症状的消灭;三是整体性,即照顾到病人整体的生理机转,根据全身证候而采取相适应的综合疗法。它的内容原理是根据机体抗病的生理机转的反射性现象,给予相应的扶助和调节,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战胜病因的侵害,而恢复其正常状态。冯世纶教授总结其老师胡希恕的经验将其定义为: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

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最能体现中医这种治疗规律的,就是仲景的《伤寒论》。根据人体患病后的反映情况,中医分为阴、阳、虚、实、寒、热、表、里八大类型,这即八纲分类。如《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以平。乃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汤液经方》亦载:“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小泻脾汤,治……里寒外热”。由此可知,八纲辨证之理念早于《伤寒论》之六经辨证。由《伤寒论》第148 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表)。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可以看出张仲景在八纲辨证之表、里理念基础上,加入了半表半里病位理念,由此创建了六经辨证体系,并作为辨证治疗得范例。因为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疾病病位相对而言,均属人体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在病位的反应。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病情必反应于病位,病位亦必因病情的反应才表现出来。故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必伴有或阳、或阴、或寒、或热、或实、或虚的病情反应,同理则所谓阴证、阳证、寒证、热证、

实证、虚证亦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反应。任何疾病从病情上说不外乎阴、阳、寒、热、虚、实之分,又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任何疾病均有阴、阳两类不同的病情反应。同理,任何疾病的发生从病位上分不外乎表、里、半表半里。因此,结合疾病的病位和病情反应即可辨别出六种证候类型,即病位之表、里、半表半里均有阴证和阳证之分,恰为六经病之所属,也即表证之实、热者称表阳证(即太阳病),表证之虚、寒者称表阴证(即少阴病);里证之实、热者称里阳证(即阳明病),里证之虚、寒者称里阴证(即太阴病);半表半里之实、热者称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半表半里之虚、寒者称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有人认为《伤寒论》是治外感的,不治内伤杂病,是没有真正理解《伤寒论》之精神。实际上,仲景以六经赅百病,无论外感或内伤,皆不出六经范畴,故临床可适用于任何疾病的辨证论治。故柯琴提出“六经钤百病”的观点,徐大椿亦说:“医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伤寒理明,则万病皆通。”笔者认为:六经理明,万病理通。  

二、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方剂的适应证,即简称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方证是《伤

寒论》的精华。临床上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八纲、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也就是说,有无疗效,决定于方证对应与否。例如八纲和六经,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能够制定施治的准则,但在临床治疗,确保疗效上,是远远不够的。具体来说,若已辨明为太阳病,其治疗原则是用汗法,但发汗的方药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当然不是,中医辨证,不仅是八纲、六经而已,而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辩方药的适应证。如:太阳病,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则宜用桂枝汤;若无汗、身体疼痛、脉紧而喘者,则宜用麻黄汤;若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则宜用大青龙汤。这些方剂,虽都属于太阳病的发汗剂,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不恰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三、方证是中医成才的捷径 刘渡舟教授认为,要想穿入《伤寒论》这堵墙,做到登堂入室,必须从方证

的大门而入。方与证是学习《伤寒论》的关键,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叶橘泉先生强调,中医的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亦即辨症求“证”,论治施’方’,方证相应,疗效卓著,这是在继承中医,发展中医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握的核心原则和关键。经方是历来中医入门的基础,也是中医成才的捷径。经方组成简单,但非常严谨,要随证用药但不可乱加乱减,否则效果就出不来,甚至其中药量的比例也不能乱。黄煌教授有个比喻,学经方就像读棋谱,学书临颜柳,作诗先吟唐诗一样,是规范,是基础。清代医家陆九芝说:“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而大难。”为何大难?就是开始没有建立规矩,最后就不着边际,永不入门了。不成规矩,何成方圆。学中医不学《伤寒论》、经方者,必难成大医。

四、人人可以学好经方 求实是《伤寒论》、经方医学的灵魂。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为何步履维艰,值41 得我们好好反思。多少年来,辨证论治,常常理解为对病机的思辨,临床上直观的东西少了,而思辨的玄学的东西多了,许多本应成为规矩的东西变得不可捉摸,中医学变得越来越难学,临床疗效也越来越不明确,问题全出在思维上。日本的汉方派,他们大多不讲传统的**、脏腑辨证以及一些玄学的东西,指导他们的就是“方证相应”的思想,临床应用中药治疗疾病也颇多效验。 其实学好《伤寒论》,学好经方并不难,清代柯韵伯说过:“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伤寒论》的方证、论述简洁实在,无空泛之谈,只要认真研读,反复对比,多向老中医学习讨教,多与同行交流,并在临床上反复运用,自然可以达到左右缝源的地步。 由于受胡老学术思想的影响,笔者渐渐理解了《伤寒论》之独特经方理论体系,六经辨证的实质以及“方证相应”之思想内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方治病三步曲”:第一步是定病位,即症状反应的病位是表、里或半表半里;第二步是定病性,并结合病位以判断六经之属;第三步是辩方证,六经属性定后,再寻找与疾病症状反应相适应的方证,整个过程简洁明了,易于把握,临床上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总之,《伤寒论》是中医之魂,经方是中医之根,《伤寒论》亦是“至平至易”之书,把握六经之实质,经方方证的内涵,并加以归纳总结,临床反复验证,人人可以学好《伤寒论》,用好经方,人人可以成为仲景的“入室**”。

10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收到10朵
2# 沙发
发表于 2011-5-28 19:29 | 只看该作者
仲景之学,世人敬仰
3# 板凳
发表于 2014-4-5 01:43 | 只看该作者
有思路,值得參考
4
发表于 2015-11-22 10:35 | 只看该作者
仲景之学,世人敬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4 00:0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