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30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病例讨论] 乳腺增生病125例临床疗效观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6-28 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duyutang 于 2010-6-28 10:16 编辑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乳腺肿块及疼痛为特点。病理上是各种形态的增生,其中囊性增生、导管上皮高度增生、非典型增生等与乳癌有密切关系。所以研究和治疗乳腺增生病不仅能解除乳腺疼痛,更重要的是可减少乳腺的发病。
  从19777月以来,我们按中医辨证采用中药乳块消(自拟方)治疗本病。连续服药3个月(一个疗程)以上者共132例,其中男性7例。因影响男性疗效的因素与女性有所不同,不拟在本文中一起讨论,现仅就女性125例的疗效分析如下。
  一
  1、年龄:本组年龄范围从14~54岁,平均年龄33.1岁。24岁以下者28例,25~34岁者40例,25~44岁者47例,45~54岁者10例,其中绝经期以后妇女3例。
  2、职业:工人72例,干部职员41例,农民3例,其他9例。
  3、婚姻生育等情况:本组中已婚妇女89例,占71.2%,其中因不育症未曾妊娠者4例,生1~2胎者63例,3胎以上者22例。从未哺育者11例。单次哺育时间在半年以内者9例,8个月以上者56例(占已生育妇女的65.9%)。无流产史者42例,流产1~2胎者40例,3胎以上者3例。月经规律者97例,占77.6%。已婚妇女中从未服用过避孕药者65例,占73.1%。在服避孕药期间发病者仅4例。
  4、病程:1年以下者69例(占55.2%),1~5年者38例,5~10年者14 例,10年以上者3例,记录不详者1例。
  5、乳腺外形:属一般型53例,青春型39例,下垂型16例,萎缩型5例,发育不良型2例,肥大型1例,分型不详9例。
  6、肿块侧别:双侧乳腺发病者103例(占82.4%),但发于左侧者14例,右侧者8例。
  
  本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多数伴有肿胀或刺痛等症状,在诊断乳腺增生病时应首先除外纤维腺瘤、乳癌等其他疾病。
  1 症状:主要是乳腺疼痛,多为胀痛、刺痛、串痛或隐痛,程度不等。有的患者有触痛,甚至走路及衣服摩擦时均使疼痛加重。多数患者是月经前疼痛或疼痛加重,经后消失或减轻。少数患者为持续型或不规律性疼痛,可向腋下、肩背、上肢放散。有的患者**发痒,**溢液,**发热或乳腺外形增大。本病的症状很不稳定,时轻时重,常因生气、劳累或天气不好时加重,但是症状的程度并不能反应病情的轻重,有的患者肿块很明显,但却不一定有症状,仅能在普查时或在无意中被发现。本组有上述症状者119例(占95.2%),无症状者6例。症状与月经周期有关系者81例(占64.8%),无关系者34例(包括无症状者6例),关系不确定者10例。有**溢液者12例(占9.6%),乳腺外形增大者3例。
  2 肿块:肿块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其形态、大小及硬度,受月经周期、**、情绪、劳累等因素影响。多数病人于月经前、劳累后或情绪不好时肿块变大、变硬。并因不同**,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硬度也常有不同。所以除了尽量减少检查的技术误差之外,我们规定了病人的检查时间及**。检查时间在月经净后7天或10天之内。检查**首先采用坐位,然后取平卧位,按顺序仔细检查乳腺的各个象限。检查肥大型或下垂型乳腺时可采用半斜卧位,并把上肢高举过头以便检查乳腺的外上象限。记录肿块时以卧位检查结果为准,并用图示标记。
  根据肿块的临床特点分为以下四型:
  (1 片块型:呈厚薄不等的片块状,数目不定,长圆形或不规则型,立体感差,质地中等或较软,有韧性。活动,不粘连,边界不清或部分清楚,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若表面明显不平,软硬不一,称之为结节状片快。
  (2 结节型:呈节结状,形态不甚规则,立体感强,中等硬变,活动,表面光滑或不平,边界清楚或比较清楚,大小多在0.5~3厘米之间。若直径小于0.5厘米者则称为砂粒
  (3 混合型:同一乳腺内同时有片状、节结、条索、砂粒等两种形态以上的肿块者。
  (4 弥漫型:肿块分布的范围超过三个象限以上或分散于整个乳腺内称为弥漫型。若肿块分布广泛,形态多样则称为混合弥漫型。
本组属片块型者74例,混合型者37例,结节型者3例,弥漫型者9例,记录不详2例。
  3 辅助检查:本组有74 例做过1~2次软X光照相,均报告为乳腺增生。做液晶热图像检查者17例,做病理检查者11例,均为乳腺增生。
  治
  通过临床观察,本病以肝郁气滞者为多。乳块消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作用,其处方为:丹参、橘叶各15克,王不留行、川梾子、土鳖虫(广地龙代)、皂刺各10克。此为一剂汤药剂量,可制成浓缩的糖衣片47片,每片重0.3克,含生药1.5克,每日服12片,分2次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服一疗程以后效果不显著时,每日剂量可增至24片。经期不必停药。除个别患者服药后经期提前几天外,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本组中,服药时间最短者为1.5~2个月,虽不足一疗程,但因痊愈而停药,故仍列入统计;服药最长者1年。其中绝大多数患者服药1~2个疗程,平均服药4.8个月。凡中断服药半个月以上或合并应用其他药物者均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1 疗效标准:主要根据肿块大小的变化鉴定疗效,而症状仅供参考。若两侧乳腺疗效不同时,则以低疗效侧的乳腺统计。疗效标准制定如下:近期临床治愈:肿块完全消失;显效:肿块缩小1/2以上;好转:肿块缩小不及1/2无效:肿块大小不变,若肿块增大、变硬或在治疗期间另有新生肿块者则属加重。
  2 治疗效果:125例中,近期临床治愈及显效各50例,各占40%;好转16例,占12.8%;无效9例,占7.2%,其中2例加重。总有效率为92.8%
  3 疗效与疗程关系:见表1


1 125例疗效与疗程关系统计

     

  

  

  

  

  

不足一疗程

1     

2     

3     

4     

7

33

  8

2

0

0

32

16

2

0

0

9

5

1

1

0

2

4

3

0

7

76

33

8

1

   

50

50

16

9

125

  由表1明显地看出,当服药1个疗程时治愈率最高。当服药2个疗程以上,治愈率并不因继续服药而提高。治愈组平均服药4.8个月,好转组平均服药4.9个月,而无效组则平均服药6.9个月。无效的9例中有的服药达11~12个月。所以服乳块消”2个疗程以后,若效果不佳,就不必再继续服用本药,或改服其它药物或进行活检以进一步明确增生的病理性质。
  4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为了进一步说明本组的疗效,我们对普查发现某些乳腺增生病未加治疗的患者,分别于半年及1年后,不加选择地各抽样10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比较。对照组的年龄分布、职业、婚姻、生育等情况与治疗组基本相似。
  治疗组在半年内共治愈48例,占41.4%。对照组在半年内自愈9例。占8.6%。治疗半年与同期未做治疗的对照组比较见表2

2 治疗组与对照组半年后病情比较


    例(% + 例(% 例(%      
治疗组对照组4841.498.66253.487.665.28883.8116105

X2=139.67, 自由度=2 P0.001
  治愈率与自愈率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说明乳块消确实有明显疗效。与国内资料相比其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较高(7~15)。
  半年对照组与1年对照组的病情对比,见表3。表中可见在半年及一年内的自愈率均为8.6%。两对照组中大多数人(平均为67.1%)的病情基本未变。1年对照组比半年对照组的病情似有加重的趋势。

3 半年、一年对照组的病情对比


分组   例(%    例(%    例(%    例(%   
半年对照组1年对照组98.698.687.665.77268.66965.71615.22120.0105105


  5 反复性与复发性:本组无效的9例中,有3例病情常有反复,肿块有时大,有时小,并多与情绪变化有关,这样的病例在治疗上较为困难。凡治愈3个月以上又出现肿块者为复发,本组因随诊时间尚短,暂不能确定本病的复发率。
  6 影响疗效的因素:对本组病人的年龄、病程、生育、流产、哺乳、服用避孕药等因素进行了观察,因病例太少,尚不能看出它们与疗效地明显关系。初步印象是:年龄在30岁以下,病程在1年以内者疗效较好。年轻人起效慢,但一旦起效后则效果稳定而巩固,可逐步达到治愈;年纪较大者起效快,但不容易治愈,易有反复性。一般来说,乳块消能很快改善乳痛症状,最短在服药1周后,症状即有明显好转,但要使肿块消失尚需坚持服药一段时间,一般要服3~4个月,所以疗程不宜太短。很多病人症状一有改善,就不来就诊,这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就肿块的形态来说,片块型效果最好,结节型最难治愈,混合型中片块最先消失,往往剩下结节不易治愈。因结节易于乳癌相混淆,若治疗2个疗程以上,肿块有增大、变硬趋势者,更应当做活检。
  
  乳腺增生病实际上是乳腺组织增生性病变的总称。病理形态多种多样,分类极不统一,因此也就有各种各样的名称。近年来随着对乳癌的研究,对于本病已经有所重视,但对于本病系统的研究还很不够。我们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1 关于本病的病因和发病的因素:乳腺增生的病因尚不清楚,西医认为与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气滞血淤,痰凝成核。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即随喜怒而消长,所以肝气郁结是本病的主要病机。通过临床及普查发现本病还与生育、流产、哺乳有一定关系。关于避孕药对本病的影响尚有争论。本组中多数患者(73.1%)从未服用过避孕药,因此本组资料不能说明避孕药与乳腺增生病的关系。
  本病的流行病学因素与乳癌相似,所以研究本病的流行病学,开展广泛的普查,对早期发现本病,早期预防乳癌有重大意义。
  2 关于本病的诊断:本病在临床上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由于诊断标准不同,各作者报道的发病率及癌变率也就相差悬殊(6111415)。有时对肿块的有无、大小、形态等,不同的检查者也会发生分歧。软X线或干板照相、液晶热图像及针吸活检等方法可以帮助排除外乳癌,但对诊断乳腺增生病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我们主要靠临床触诊来诊断,为使检查更加准确及统一,我们规定了就诊时间,检查的**和方法。但尽管如此,有时还仍有一定的误差和不准确的地方,因此统一本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3 关于本病的治疗:对于30岁以上的患者、肿块质地较硬者应当积极治疗,定期复查,长期随诊,不应消极等待自愈。若治疗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者就应当活检,以发现早期的乳癌或癌变。
中医的治法及方药各地的报道很多(7~15),均有一定的疗效。但多观察时间太短,缺乏对照统计,因此不易具体对比。从病因病机上看,乳腺肿块也不外是气滞、血淤、痰凝;从脏腑辩证上看则以肝郁气滞为主。但各地对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很不一致,除肝郁气滞型以外,还有气滞血淤型,气滞痰凝型,肝脾失调型,肝郁化热型,肝肾阴虚型等。我们认为肝郁气滞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其他各型的表现多是在肝郁气滞的基础上发生的。
  在药物剂型上,我们认为以片剂为宜,汤剂不易坚持久服。临床上虽然有些药物效果较好,例如鹿角胶、天门冬、全蝎、蜈蚣等,但药源困难,不能长期大量{MOD}。我们所拟乳块消能疏肝理气,活血化淤,抓住了本病的主要病机,不仅疗效较好,而且药源丰富,服用方便,无任何副作用,所以颇具临床价值。缺点为疗程较长,效果较慢。在制剂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浓缩提纯,减少药量。
  4 本病与乳癌的关系:根据病理及乳腺X线的研究,本病与乳癌确实有关(56)。本文并不准备讨论本病的病理及癌变率,但从开设乳腺专科门诊以来,发现了许多早期乳癌。我院大量的乳腺肿块的病理检查中,以腺病,尤其腺性小叶增生为最多,肉眼可见的大体囊肿病并不常见,与国外报道很不一致(12 ,但能看到导管上皮高度增生,非典型增生。分析认为乳癌是增生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由正常细胞增生非典型增生乳癌。这样的演变过程已经被多数人所承认,当发展到导管上皮高度增生、非典型增生时就很容易发展为癌(34)。在增生阶段肯定是可逆的,所以大多数的增生病是可以治愈的。从这点上说,研治乳腺增生病对防止乳癌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病包括了各种组织学类型,不同的病理类型与癌的关系也就不同,但从临床上如何鉴别那些易于演变成乳癌的增生病?各种病理类型的癌变率究竟是多少?什么条件促进这种恶变过程?中药能使肿块消失,是否就能阻止这种恶变过程?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 Haagensen CD: Diseases of the breast, second edition, Philadelphia W B Saunders,1971.
(2) Davis HH,et al: Cystic disease of the breast, relationship to carcinoma,cancer,17:957~978,1964.
(3) Humphrey LJ, et al: Relationship of benign breast disease to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Surgery, 52:841~846,1962.
(4) Roy Ashikari et al: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atypical lesions of the breast , Cancer, 33:310~317,1974.
(5) Wolfe JN: Risk for breast cnacer development determined by mammagraphic parenchymal pattern, Cancer, 37:2486~2492,1976.
(6)
王德元等:乳腺囊性增生病及其早期癌变,中华外科杂志,711621959
(7) 劳有安:柴蒲合剂治疗小叶增生病45例小结,内部资料,1976
(8) 杭州第一人民医院外科757片治疗小组:757片治疗乳腺小叶增生142例小结,内部资料,1977
(9) 广州部队总医院外科: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观察,内部资料,1975
(10)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临床研究室肿瘤组:乳腺增生病74例的近期疗效观察,新医药学杂志, 3):201977
(11) 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中草药“419”丸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观察(附“419”治疗163例的报告)内部资料,1977
(12) 高国俊:天门冬为主治乳腺小叶增生临床观察,江苏医药,(4):331976
(13) 芦笋片临床协作组:乳宁片(芦笋片)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的临床观察(484例汇总报告),内部资料,1977
(14) 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中医院肿瘤门诊:中草药治疗乳腺增生病90例病例报道,内部资料,1973
(15) 河北新医大第四医院外科乳痛消结汤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内部资料,1977
本文统计学处理承蒙北京医学院卫生统计教研组王仁安老师协助,特此致谢。

                                                           (1979年第4    新医药学杂志)

1 展开 喜欢他/她就送朵鲜花吧,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鲜花排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贡献分 +1 收起 理由
wanghui5984 + 1 感谢你提供病例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

收到1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5-15 00:50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