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主题
论坛首页 推荐主题 主题专辑 爱医培训 爱医杂志 签约作者 荣誉勋章 排行榜 我的主页
查看: 27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临床经验]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楼主
发表于 2010-6-20 1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ertebral?Basilar Artery Insufficiency Vertigo,VBIV)临床多见于中老年病人,多因椎?基底动脉管腔变窄、血液流动速度缓慢,从而引起其供血区域脑干或小脑功能障碍。临床常用血管扩张药物以改善大脑血供,但因脑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差及血黏度高致脑供血不足者,单一使用此类药物难以取得满意疗效。现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VBIV的作用与机制作一综述。
  1 中药提取物
  1.1 葛根素 葛根素是从葛根中提取的异黄酮化合物。可改善血流速度,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尚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修复内皮细胞,提高PGI2/TXA2水平,降低儿茶酚胺生成,从而降低血粘度、降低血脂、抑制血栓形成并纠正脑缺血。郭氏[1]、李氏[2]运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VBIV患者,总有效率分别是88.4%、86.11%、95%,治疗前后TCD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1.2 川芎嗪 川芎嗪(四甲基吡嗪)是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可通过血脑屏障,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起到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病变组织炎症水肿的吸收和病变组织的修复,从而使颈神经根、椎动脉、颈脊髓、交感神经所受到的**或压迫减轻或消除,达到缓解控制临床诸症候的效果。许氏等[3]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40例,总有效率95%,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于氏等[4]应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50例,总有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1.3 天麻素 天麻素是天麻的主要有效成分,对心脑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效应,能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脑血流阻力,特别是能增加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迷路动脉及内耳的血供,提高脑组织的耐缺氧能力及促进受损脑组织的恢复。周氏等[5]应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中老年VBIV64例,总有效率达98.4%,效果明显(P<0.05)。岳氏等[6]应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28例VBIV患者,有效率为96.43%,优于对照组(P<0.05)。
  1.4 灯盏花素 灯盏花素主要成分是总黄酮,现代研究表明能够扩张毛细血管、降低脑血管阻力,显著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抗血小板聚集,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保护缺氧时超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伤,调控脂质过氧化反应作用,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刘氏[7]给38例VBIV患者用灯盏花素注射液,发现临床总有效率为92.1%,且副作用少。林氏[8]将50例VBIV患者给予灯盏花素治疗,总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P<0.05)。
  1.5 刺五加 刺五加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有明显扩张血管作用,尤其对脑血管及冠状血管,有增加脑血流量,达到改善脑循环、纠正组织缺氧的作用。并可防止血小板及红细胞聚积。刺五加还能进行免疫调控,促进蛋白质合成,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减少乳酸生成,显著提高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使缺血状态下的细胞氧化作用恢复到正常水平,抗疲劳、抗应激、抗炎,对中枢神经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并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郑氏[9]应用刺五加治疗VBIV,总有效率均高于90%,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2 复方治疗
  2.1 活血祛瘀 明·虞搏在《医学正传》中提出“血瘀致眩”。临床上该病往往反复发作,久病入络,经脉阻滞,而致气滞血瘀,治宜活血祛瘀,代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常用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活血祛瘀;当归补血养血;地龙通经活络,黄芪补气以促血行,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去瘀而不伤正。现代研究也证实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均能不同程度的抗血栓形成,丹参、当归还有降低血液黏滞度的作用。川芎、白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川芎嗪、丹参酮、芍药甙和生地黄水煎剂均能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陈氏[10] 用血府逐瘀汤,廖氏[11]以补阳还五汤治疗VBIV,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
  2.2 祛风化痰 风即肝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悼眩,皆属于肝”,元·朱丹溪力倡“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治宜祛风化痰,代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熄风、通络、止晕,半夏化痰,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去除生痰之源。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天麻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机体耐缺血缺氧能力;半夏对呕吐中枢有抑制作用;白术降血糖、抗血凝、延长凝血酶元及凝血时间,茯苓降血脂血糖。刘氏[12]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58例VBIV患者,总有效率93.10%,优于对照组(P<0.05),且眩晕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黄氏[13]运用天麻钩藤饮治疗VBIV50例,总有效率98.0%。
  2.3 补肾填精 《灵枢·海论》篇中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张景岳强调“无虚不作眩”,“眩晕一症,虚者十居其八九。”肾精不足则无以生髓,髓海不足,脑髓失充则发为眩晕。治宜补肾填精,代表方剂六味地黄汤。常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山药补益肝肾,固本涩精。严氏[14]采用六味地黄汤治疗VBIV36例,治愈率75%,显著优于对照组。胡氏[15]运用河车大造丸治疗VBIV患者34例,总有效率为94.1%,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发生率显著降低,优于对照组。
  3 辨证论治
  郭氏[16]将42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给予治疗:①肝肾阴虚,风阳上扰(8例),治宜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②肝肾不足,肝火上炎血(10例),治宜滋养肝肾,清肝泻火,方选六味地黄丸加龙胆泻肝汤加减;③肾精不足,髓海亏虚(6例),治宜填精补髓充脑,偏阴虚者用左归丸加减;偏阳虚者用右归丸加减;④气血亏虚,脑失所养(4例),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归脾丸;⑤瘀血阻窍,新血不生(2例),治宜祛瘀生新,通窍活络,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⑥痰浊中阻,阻蔽清阳(12例),治宜健脾燥湿,化痰熄风,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92.86%,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4 结论
  临床上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多“风、痰、虚、瘀”夹杂致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虚中有实,病机复杂。西医从症治疗,多治其标而不能去其根,中医据疾病所表现的证候分析、辨别其病因,“同病异治”,作出针对性治疗,实则祛痰熄风、活血化瘀,虚则补益肝肾、益气养阴,并及时根据病情随症加减,多方兼顾且有所侧重,祛邪兼可匡扶正气,从而标本兼治,具有见效快、疗效好,无副作用,耐受性好等特点。
  尽管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尚无一个标准来调节服药的剂量和频率,缺乏规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和观察指标等。但是,随着医者临床经验的总结与中医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会日臻完善,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关于我们|隐私保护|版权保护|小黑屋|爱爱医 ( 粤ICP备2023094852号 )

GMT+8, 2024-4-27 14:48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